2022-10-01
2022-11-24
2023-01-16
2022-10-27
2022-10-31
更新时间:2022-08-04 16:08:0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投稿 下载doxc
2022-10-01
2022-11-24
2023-01-16
2022-10-27
2022-10-31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精选18篇)由“i乐德范文网”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数学教学方案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数学教学方案设计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一、“数学化”的含义
儿童如何建构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儿童之间理解上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促进学生早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数学化”。
“数学化”是西方学者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同努力、相互作用,使儿童准确理解数学表达或运算所需的规则和准则,最终形成自己关于各种物体和情境的数学模式。“数学化”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非常重……
二、“数学化”的过程
研究儿童的“数学化”,我们要追溯到儿童在学校的最早几年。从数学问题在课堂中出现开始,儿童就开始了数学化的过程。下面,我们从教师的解释、学生的表征和早期的算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儿童的数学化。
1.教师的解释
黑板上画了四只站在电线上的鸟,旁边有三只正飞的鸟。教师的任务是让孩子们把这样一幅图画理解为像7-3=4这样的“算式”。这是一个最初步的数学化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这些复杂的关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程序或更小的步骤,花费大量的时间解说、指导和纠误,直到全班大多数学生理解了这些关系。下面的教学录像片段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过程。
师:在这个式子里,数字“4”的含义是什么?(手指数字“4”)
生:是不是因为有四只鸟?(提高声音问)
师:这儿有许多鸟(多于四只),但这四只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几个学生立即讨论起来)它们站着。它们先来。它们个头比较小。它们睡着了。
师:那么,式子中数字“3”的含义是什么呢?(指着“3”)
生:(几个学生)三只鸟在飞。它们刚到这儿。它们去回家。不是,它们飞走了!
师:好,它们飞走了。那么,我们为什么又在这里写一个减号呢?(指着减号)
生:因为它们飞走了。
师:那么等号的意思是……?
生:(几个学生一起说)它们一共剩多少只?结果……总共剩下多少只?
师:对。结果总共剩下四只鸟。
很明显,通过如此的反复问答能够促进学生把图形表达和数式表达联系起来,形成解释规则的能力,在一些学生的思维中完成了最为初步的数学化。为此,教材的编写者也进行了很多努力。他们通常用简洁易读的方式组织图片,把要数的物体排列好,避免干扰项,用最简单的和最显眼的特征区别它们,并把相同任务的内容分组。
2.学生的表征
实际上,师生的反复问答常常只能使那些与教师思维方式相近的学生较好地完成数学化,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对图片的不同表征。研究表明,学生实现图片到算式的转化是一个解释的推理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要对图画中的数学关系进行推断,然后与教师及其它同学的判断进行比较性反思,最终形成自己的数学模式。比如,“1+1=2”表示一只鸟停留,一只鸟飞来。“4-3=1”表示留下的鸟比飞走的鸟少3只。“7×2=14”表示7只鸟共有14条腿。飞走的鸟(离开一个群体)可以形成减的模式,这些鸟加入另一个群体又形成了加的模式等。
儿童一旦完成了图画与数学符号关系之间的转化,并与“公认”的关系一致,就完成了这方面的数学化。但这一过程是缓慢而且复杂的。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没有一对一的现实图片与数学表达符号之间的转向,同一幅图画可以被不同的学生理解成多种不同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把这些早期的表征和图画看作是不言自明的,用许多武断的指令——“就看这儿”“你只需看这儿”引导学生。这种模糊的解释超越了学生的接受力而成为一种障碍或对本意的理解产生干扰。有时尽管实属无意,但却压制了学生数学概念和批判性推理能力的形成,阻碍了学生灵活的意义归属能力的发展,也剥夺了他们运用的乐趣。学生最终形成的不是数学化的能力和思维,而是一些机械的惯例和规则。
3.早期的算式
与表征数学概念相比,早期的“算式”是更为复杂的一种数学化过程。我们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小学数学教材最先介绍的是像“3+2=5”这样的算式。先明确运算操作,包括加、减、乘、除;而后是等号,明确等号的意义;再后是结果。这一顺序被认为是一个对操作和结果的一般描述,且符合我们写的顺序。教师试图把这些早期的算式概括出来,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时,相关的问题就出现了。通常,教师先教给学生我们常用的算式“3+2=5”,之后变化元素排列的顺序成为“5=3+2”,并解释说:“现在我们一共有五颗珠子,其中有三颗红色的和两颗绿色的,现在我们把它写下来。”这里教师没有对话里这些元素的顺序和写的顺序进行分析,因此,许多孩子毫不犹豫地写下了“5+3=2”,表现出他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书写算式的习惯模式。教师再讲解和引导,反复强调“+”号的意义和“=”号的意义,却毫无作用。可见,如果学生习惯了一个模式,再用与其不同的模式就需要花费时间;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另一个训练的结果会和前面训练的结果一样糟糕和有局限。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在数学化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数学化的过程。
三、影响“数学化”的心理与社会因素
为什么一些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数学化的`过程,而一些学生不能完成自己的数学化?我们分别从建构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考察,把这些因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的语言
基础教育阶段的每一个数学化活动都必须从日常经验和语言开始,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应该用简单的日常用语进行陈述数学含义的训练,否则他们在与学生的有关对话中,就不能熟练地识别学生相关话语中潜在的数学意义,也当然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形成意义和提高相应的表达。其次,教师应通过对话与学生充分地进行意义的协商,使学生理解的“主题”与教师的理解相一致,而不能只让学生得到是或非的判断。再者,学生可能会忽视教师的反对和提示,从而缺乏形成障碍的可能,教师要善于运用挑战性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自制能力。
2.学生的“自然态度”
由于遗传和学习的经历;儿童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些数学学习的习惯,如习惯性的表征方式、思考问题的策略等。这些习惯性的常规通常在潜意识中运行,构成了儿童数学行为的基础,我们称之为“自然态度”。“自然态度”相对稳定,使儿童从紧张和无休止地做决定状态中解脱出来。如果遇到新的问题,学生常常在潜意识中遵从“自然态度”。如果这样不能理解或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他们往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改变自己的“自然态度”,其间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3.师生的“互动模式”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化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而且,由于人们普遍低估了学生间交互作用的意义,所以这种类型的交互作用没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师生间的交互作用,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种。“单向模式”一般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操练形成数学习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没有机会反思自己的建构与教师和他人建构的差异,学习成果
常常是机械的。“双向模式”则以师生的积极互动为前提,对于一幅图画,教师要思考自己为什么把它理解为“减”的模式,而不是“加”,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建构、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模式。
4.课堂中的文化因素
实际上,数学课堂是一种数学文化,而不只是一种智力或心理活动。这些文化因素是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化。这些因素包括:①学生的成功和失败以及被期望达到的一切结果;②学生对任务的焦虑;③可觉察到的教师的参与和情绪;④同班同学的反应;⑤师生运用的语句;⑥小组中被认同的行为风格等。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教师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培育和保护健康的课堂文化。文化因素丰富、健康的课堂,学生的数学化会顺利完成。相反,在一个文化贫乏的课堂中,即使是积极参与的学生,也没有很多机会经历挑战和感受惊奇,学生的数学化和课堂文化的发展都会因此受损。
四、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1.教师要成为“合作建构者”
通过对数学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师的关键性作用。在学生数学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合作建构者的角色,而不能只是一个主观的领航员。在学生每一个概念化的过程中,教师都要先反思自己概念形成的过程,而后再分析学生建构的过程,通过对话和互动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反思。学生的数学化受个体表征问题的方式和生活经历的影响,教师还要用简洁丰富的生活语言,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生活概念向数学概念的转换。
2.让学生解决“自我组织”的问题
本质而言,数学化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自己对数学概念和问题情境的理解。由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安排一些特定的阶段,让儿童解决“自我组织”的问
题,分小组完成“新”任务,启发他们的创造性,甚至还要教给他们一些多元的解决问题的原则和策略。在这些阶段里,师生还要对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方法以及如何发现不同的观点、论据和答辩进行细致的讨论,对学生的口头成果进行细致的推敲,判断学生数学化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是否合适。
3.正确对待儿童的“错误”
在书面测验、家庭作业以及课堂回答时,儿童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应当把这些“错误”看作是师生在积极参与和共同建构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是学生“入门了”的积极信号,而不是把它当作必须马上删除的偶发事件。教师应对这些错误认真研究,找出错误背后的心理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原因,必要时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对照性的经验,引导学生把建构过程深入下去,最终高质量地完成数学化。针对个别“难教的”学生,教师还要分析他们的各种叙述、练习和训练,认同他们即便是胡言乱语但有积极意义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改善他们的“习惯模式”。
4.重视课堂中的文化因素
在课堂中,教师容易对学生的数学化行为严格要求,而对教室内的文化因素相对轻视,而这常常成为导致一些学生数学问题的根本原因。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中所做的一切共同构成了这个数学化班级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包含了教师的特性、学生的特性和正在出现的“数学化”的特性。这种文化的形成需要两方面的动力支持;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教师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在课堂对话中展开明确的“意义协商”,并附之以学生日常行为的例子,同时为学生间的讨论和解决“自组织”的问题创造机会。
篇2: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标的排列规律,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利用口诀进行熟练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建立本单元知识系统,巩固知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内容?
学生小组回忆交流,然后在班内汇报。
2.教师小结,并交待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体验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空表,组织学生回忆归纳,把口诀填入表中,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
2.读表中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表中的`乘法口诀是怎样排列的?
引导学生从横看、竖看、斜看等几方面尽可能的观察仔细、全面。然后进行小组内交流。
1.学生分组摆乘法算式卡片,摆成一个有规律的表。并把本组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2.出示第65页第2题图,学生观察图,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解决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图中每个小朋友手里还拿着一朵花。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2.帮助小动物找家。
篇3:中班数学教学方案设计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归纳、总结、学习3、4的组成,知道把3分成两份有2种份法,知道把4分成两份有3种份法。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
3、在游戏中学习3、4的组成,发展动手能力及观察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 贴绒数字1、2、3、4及分合号、背景图(3辆汽车和4个圆点图)黑板。
学具 幼儿人手一套操作材料,记号笔一支,一个盘子里装有雪花片3片。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兴趣。游戏:“我们都是好朋友”。
2、初步探索3的组成。
(1)小组活动:幼儿自由操作
“今天,我们要来玩“雪花片”的游戏,好不好?那请小朋友每次都拿3个雪花片分成2份,试试看你能分出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幼儿操作,老师巡视。提醒幼儿拿3个雪花片分成2份。
(2)集体活动:汽车开来啦
老师小结: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3可以分成1和2,2和,1和2;2和1合起来都是4。
3、初步探索4的组成。
(1)幼儿操作:“分颜色宝宝圆点”,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4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2)让幼儿给4个颜色圆点宝宝分成2份。你们会怎么分?有几种分法?
(3)老师写出4 的分合式: 4分成1和3,还有3和1这两组数都有一个相同的数字几?它们的数字相同,但是它们的位置不同,只要知道了一种分法后,将两个部分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就是另一种分法,左边的数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多1,右边的数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少1,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4。
(4)老师小结:4分成两份有三种分法,4可以分成1和3,3和1,还有2和2,1和3,3和1,还有2和2它们合起来都是4。
4、幼儿操作练习,巩固游戏----“花朵和树叶”:
3的组成3朵花朵分成2份,4的组成4片树叶分成2份。
5、集体讲评幼儿操作练习,进一步巩固3、4的组成。
中班数学:老奶奶的服装店
一、活动目标:⒈在帮老奶奶找纽扣的情境中,按2个特征辨别图形、尝试看标记图钉纽扣,感受数量的序列。
⒉能够遵守操作规则,正确使用操作材料,清楚讲述操作过程与结果。
二、 活动准备:
教学材料:奶奶图片一张 标记等若干
幼儿操作材料:无纽扣的服装人手一件,有红黄蓝绿颜色特征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纽扣若干,上面有4——8不等的纽孔,上面有标记的小筐人手一个、固体胶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㈠图片导入活动,引发兴趣
——老奶奶做了许多的衣服,想开一个服装店,但是她一个人还来不及完成,想和你们合作完成,愿意吗?
㈡帮老奶奶找纽扣(按两个特征标记分类)
⒈巩固按2个特征辨别图形。
——先来找找看,老奶奶做的衣服上面还缺什么?(纽扣)
——真的,衣服上还没有纽扣呢!各种各样的纽扣混在一起,老奶奶年老眼花分不清楚了,你们愿意来帮帮她吗?
——(出示红色和圆形标志):不过,奶奶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谁能看懂熊奶奶要杨杨老师找什么样的纽扣?红色的什么形状的纽扣?这个可以吗?为什么?
——小结:对!看到这两个标志就是要找红色的圆形的纽扣,两个特征要求都找对才能放进去。
⒉第一次操作:按两个特征找纽扣。
——等会,请你先拿起你的小篮子仔细看看、轻轻说说“老奶奶让你帮忙找怎样的纽扣?”然后轻轻再边找边说:“我找到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纽扣?”最后数一数你找到了几颗纽扣?(老奶奶的年纪大了,声音太大了她会受不了,我们不要吵到老奶奶哦!)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孩子边操作边讲述。
——幼儿将小盆子拿好放到椅子下面,然后开始集中交流:你找到了几颗什么样的纽扣?怎样找才不会错不会遗漏?(仔细地看看……)
个别关注:××你找的是不是红色的三角形纽扣呀?看清楚颜色、形状,都一样才能放进自己小框。不要把别人的纽扣拿走哦!这是你要找的纽扣吗?)
㈢第二次操作:按量的多少进行正逆排序。
⒈手口一致点数。
——咦!你们的纽扣上有什么?(圆点)
——哎呀!××看得真仔细,这圆点是纽扣穿线的洞洞,拿一颗出来数数上面有几个洞洞啊?
都是×个吗?再数一数其他纽扣吧!
把洞洞最多的纽扣,找出来!拿最少的让我看看?
⒉帮老奶奶钉纽扣(正逆排序)。
——你们帮奶奶找到纽扣了,她可真高兴!愿意帮她把纽扣订到衣服上吗?从哪里开始钉?怎样订纽扣呢?奶奶说,这个问题有点难,只有听清楚、想明白的宝宝,才会知道。
——(出示4至8):奶奶在这里告诉我们了,谁看懂了呀?x x看得这么认真,她一定看懂了!(幼儿自由表述)
——老师小结:上面是4,表示是四个纽扣洞洞,下面是8表示8个纽扣洞洞,这个箭头表示慢慢、慢慢地变,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对,是慢慢变多了……
——带上篮子去找一件自己的衣服,先看清楚老奶奶订纽扣的要求,再把纽扣倒出来摆一摆,想清楚就可以订纽扣啦!
老师巡回关注:孩子能否按图示、按序订纽扣。
——展示个别,集中评价:
这件衣服的纽扣是谁订的?这里,奶奶的要求是:纽扣上的洞洞是越来越……?真是越来越多了,你真聪明,谢谢你哦!
这件呢?是谁做的?奶奶的要求是越来越……?原来是纽扣的队伍排错了,要改一改!
㈣
——你们真能干,不仅帮老奶奶找到了纽扣,还做好了新衣服,老奶奶可高兴啦!她说:“谢谢这些聪明、有礼貌的宝宝。下次,欢迎你们去他的服装店卖衣服哦!”你们该说什么呀?(老师:嗯,帮老奶奶做事情我们也很高兴!)做完事情啦,我们出去放松放松吧?跟老奶奶、还有老师们说什么呢?
篇4:中班数学教学方案设计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5角、1元的硬币。
2、能够区分两种硬币。
活动准备:
5角、1元的硬币每人一套,存钱罐1个,篮子20个,小盒子1个,教棍1根,幻灯片7张(5角、1元硬币的正面、反面、正反面各一张,5角、1元在一张图的图片一张),捐物箱2个,玩具若干,长桌2张。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认识5角、1元的硬币
2、活动难点:区分两种硬币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出示存钱罐,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存钱罐)老师在里面存了好多硬币。现在我把它请出来和小朋友交朋友。
2、基本部分
(1)幼儿找“朋友”,进行认识。
硬币朋友最喜欢和轻轻拿,轻轻放的人交朋友了,你们能做到吗?请你们在篮子里找一个“朋友”。
提问:
a、你找的“朋友”是什么形状的?
b、它是什么颜色的?
c、上面有些什么图案?
(2)幻灯片演示,教师逐一出示5角、1元的硬币让幼儿认识。
现在,请小朋友都把自己的“朋友”送回到篮子里,下面我们把这些硬币放大了再来看一看。
认识5角,用幻灯片向幼儿展示5角的硬币。
正面——提问:
a、这是多少钱的.硬币?(5角)
b、它的正面上有些什么?
反面——提问:
a、这是5角的正面还是反面?(反面)
b、上面印有什么图案?(荷花)
正反面——这就是5角硬币的正面和反面,请你们在篮子中找出相同的硬币。(找到后)
提问:
a、请你们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硬硬的、圆圆的、凹凸不平的)
b、它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金色、圆形的)
认识1元,用幻灯片向幼儿展示1元的硬币。
正面——提问:
a、它是多大面值的硬币?(1元)
b、上面都有些什么?
反面——提问:
a、这是正面还是反面?(反面)
b、上面印的是什么图案?(菊花)
正反面——这个就是1元硬币的正面和反面,请你把它找出来,好吗?(找到后)
提问:
a、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银色、圆形的)
b、数字是几?(1)
c、上面的汉字是什么?(元)
(3)同时出示5角、1元的硬币让幼儿观察、认识。
老师把5角、1元的硬币都放到了一起,我们一起来看看。
提问:
a、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都是圆形的,都是硬硬的,凹凸不平的。5角和1元的硬币,颜色不同,大小不同,数字不一样,汉字也不一样。
(4)区分硬币以巩固硬币的认识。
我们认识了5角、1元的硬币,现在我要考考旁边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认识吗?这是多少钱?(5角)要考倒爸爸妈妈可真难,现在我来考小朋友,看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是多少钱的硬币?(1元)这呢?(5角)真棒!现在老师换一换,请你们在篮子里面找出5角的硬币让老师看看,你们还能找出1元的硬币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看吗?刚才小朋友说了5角和1元的大小不同,老师这里有一个小盒子,里面放了许多5角、1元的硬币,我请小朋友用最快的速度摸出一个5角的。
3、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并进行简单的购物。
今天,我们和硬币交了朋友,都认识了5角、1元。看,老师请了2个售货员阿姨来,请阿姨们说说她们卖的是什么东西?(售货员介绍:小朋友们好,我是5角店的售货员阿姨,里面有…)你们想买玩具吗?(想)那老师请小朋友拿一枚硬币去买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买到后玩一会儿就把它捐给灾区的小朋友。请1、2组的小朋友拿硬币买玩具,请3、4组的小朋友拿硬币买玩具,…小朋友你们看,这是捐物箱,我们把买到的玩具捐给灾区的小朋友。(甘红梅)
中班计算《小花园》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观察物品的特征并进行计数。
2、学习将物品的形状、颜色和数量进行二次对应。
活动重点:
将物品的形状、颜色和数量进行二次对应。
活动准备:
1、 小兔子、小熊、小山羊图片各一张。
2、 红色、蓝色、黄色的花园图片各一张。
3、 12张作业纸、图卡和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活动主题: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请来三位小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会是谁呢?(多媒体出示小兔子、小熊、小山羊)幼儿和三位小客人打招呼。
(2)这三位小客人都非常喜欢种花,它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种了好多漂亮的花,想请小朋友们去它们的花园里玩一玩,你们想去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欣赏小花园,认识形状、颜色并进行计数:
(1)出示小花园图片,小朋友们看它们的花园漂亮吗?
(2)创设情景,分别出示三个小花园图片:
①情景一:出示小兔子花园
(多媒体播放)小兔子说:“我的花园最漂亮!来到我的花园,我可要考考你们哦。”
小兔子的问题:我的花是什么样子的?我的花是什么颜色的?我的花园一共有几朵花?
幼儿自由回答,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幼儿说花的形状时,师告诉孩子这种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郁金香。说颜色和计数时,找幼儿找出相应的卡片,师贴在对应的表格里。最后,师强调幼儿看着表格,用完整的话描述小兔子的花园。如:小兔子的花园有6朵红色的郁金香。
②情景二:出示小熊的花园
小朋友们,你们听谁在说话呢?(多媒体播放)小山羊:“不行,不行,我也要考考你们!”我们一起听听小熊的问题吧!
小熊:“谁知道我的花像什么?我的花是什么颜色的?我一共有几朵花?”
方法同上
③情景三:出示小山羊的花园
(多媒体播放)小山羊的哭声,请幼儿认真听,听听它是谁?它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幼儿看小山羊的花园。(方法同上 )
4、 做练习:
师给每个幼儿发一张表格和卡片。师讲要求,幼儿动手贴一贴。
5、 小结:
三位小客人看到小朋友们真能干,想请我们到校园做游戏,你们高兴吗?我们开上小火车出发吧。
中班数学活动:藏起来的花瓣
活动目标:
1、体验在数学活动中找规律快乐。
2、能认真观察物体的颜色排列规律,并按规律进行排列。
3、学习用多种方式探索和寻找物体的排列规律。
活动准备:
1、按红、黄、黄规律穿成的花瓣项链,盒子,记录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出示ABAB直线型花瓣项链,引导幼儿观察项链的颜色排列规律。
(1)请幼儿讨论花瓣颜色的排列顺序。
(2)教师将幼儿的讲述内容用颜色标记做记录。
2、出示ABB环形花瓣项链,感知环形项链的颜色排列规律。
(1)出示ABB环形花瓣项链,引导幼儿观察其颜色排列规律。
(2)教师根据幼儿讲述内容用颜色标记做记录。
(3)教师引导幼儿沿相反方向观察项链颜色排列顺序,并记录排列规律。
(4)让幼儿观察、比较不同方向花瓣排列的顺序。
3、游戏:“猜一猜”。
(1)将项链中的一部分藏在盒子里,请幼儿猜猜盒子里藏的是什么颜色的花瓣。
(2)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再打开盒子,进行验证。
(3)根据幼儿掌握情况,隐藏不同数量的花瓣再次进行游戏。
4、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简单介绍操作内容、操作方法。
(2)幼儿操作。
第一、二组:画一画。
方法:请幼儿从串珠卡片中抽出一张,根据卡片上的提示在白纸上画出一串项链。
第三、四组:猜一猜。
请幼儿猜一猜山洞和大树后面藏着什么样的动物和娃娃?
5、活动评价。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生活中一些物体上的花纹排列规律,如地垫、餐桌布、床单、衣服等,丰富幼儿有关排序的经验。
篇5:中班数学教学方案设计活动目标
1.尝试将6以内的物体按数量归类,并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继续学习正确目测6以内的数群。
3.乐意主动的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教具:分类底版,6以内的实物卡片,相应数量的数卡
学具:聪明的玩家(分类底版,6以内的各种实物卡片,相应数(点)卡等)
给一样多的发花(不同排列形式的实物操作卡,雪花片)
一样多的放一起(6以内不同排列形式的实物卡片)
教学具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了解游戏玩法。
1.出示分层式分类底版,各种球类实物卡。
教师:超市里有许多的球,让我们看看有哪些球呢?它们各是几个?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数数,并能说一说自己数的方法。
2.师幼共同讨论整理“分层货架”的规则:一样多的球放在一起
3.幼儿示范分球,师幼共同读一读,检查分得对不对。
4.出示3—5的数卡,
教师:谁愿意来帮助球儿们找到运货的小推车呢?
幼儿讨论得出:每层货架上放的球儿数量是几,就摆上数字几的卡片,把数卡放在每层货架的最后空格处。
二、小组操作活动。
1.介绍各组活动
有重点的介绍“聪明的玩家”的规则
2.小组活动与规则。
(1)聪明的玩家
能将6以内的等量实物放在一起,并为各底版空格处摆上相应的数(点)卡
(2)给一样多的发花
能用目测的方法进行6以内实物的等量判断。
(3)一样多的放一起
能用目测接数的方法快速辨认实物卡上的数量。
3.教师重点观察指导“聪明的玩家”的活动。
三、活动评价
1.再出示房屋底版和小动物的实物卡片,幼儿完整的演示一次操作过程。
2.引导幼儿知道:x数字的屋里放的全都是数量是x的小动物,数量是x的小动物都可以用数字x来表示等。
篇6:数学《轴对称》教学方案设计数学《轴对称》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整章的学习内容做一回顾,系统地把握全章的知识要点和基本技能。
2.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本章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
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及其应用是教学重点,而灵活运用上述性质解决问题、轴对称图案的设计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问题1: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什么?
它是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依据。
问题2:是否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找出轴对称图形的任一组对称点,连结对称点,画对称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即得到该图形对称轴。
问题3:轴对称图形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轴对称图形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问题4: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具有什么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问题5: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高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等于60。
问题6:如何判断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二、例题
1.下列图案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A.1个 D.2个 C.3个 D.4个
2.如右图所示,已知,OC平分AOB,D是OC上一点,DEOA,DFOB,垂足为E、F点,那么
(1)DEF与DFE相等吗?为什么?
(2)OE与OF相等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如右图所示,已知AB=AC,DE垂直平分AB交AC、AB于D、E两点,若AB=12cm,BC=l0cm,A=491454.求△BCD的周长和DBC度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同学们应掌握本章知识和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篇7:小学数学教学方案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p90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每人一张口算纸一张空白的“九九乘法表”。
教学过程:
一、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六单元7、8、9、的乘法口诀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2.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略
3. 师:同学们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些内容来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二、 巩固联系,发散思维。
4.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九九乘法表”,写出45道乘法算式。(不写口诀,只写算式)
5. 计时算。
6×7= 9×4= 39+8= 9×9=
64+6= 23-7= 3×7= 4×8=
5×6= 7×9= 8×3= 43+20=
7×5= 6×4= 9×8= 7×8=
8×5= 5×9= 7×7= 2×6=
我用了( )分( )秒,做对了( )题。
师:做这些算式应注意什么?
生:略。
6. 填空。
( )十二 ( )十二
( )×( )=( ) ( )×( )=( )
( )×( )=( ) ( )×( )=( )
( )二十四 ( )二十四
( )×( )=( ) ( )×( )=( )
( )×( )=( ) ( )×( )=( )
( )三十六 ( )三十六
( )×( )=( ) ( )×( )=( )
( )×( )= ( ) ( )×( )=( )
7. 填上合适的.数。
( )×8〈 33 ( )×5〈 42
6×( ) 〈 24 8×( )〈 73
7×( ) 〈 64 ( )×9〈 44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 一辆小汽车最多可乘5人,一辆大客车最多可乘的人数是小汽车的9倍,大客车最多可乘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 我们班参加游泳小组的有6人,参加乒乓球小组的人数是游泳小组人数的4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略。
学生独自列式解答。
3. 学校评选优秀绘画作品,一年级评出4份,二年级评选的是一年级的2倍,三年级评选出9份,四年级评选的比三年级多6份,五年级评选的是二年级的4倍。
根据以上的信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同学门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篇8:小学数学《百分数》教学方案设计小学数学《百分数》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 掌握百分数的特征,明确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3、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孕含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抓住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渗透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点、难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师:同学们,前一阶段在韩国釜山举行了什么?(生:第十四届亚运会)师:对,中华体育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博,取得了令对手望尘莫及的金牌数(150枚),为国赢得了荣誉。(注:第十四届亚运会结束10月14日。)师:亚运会结束后,通常要对各国获得金牌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请同学们看这样一张图。第十四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 月师:像这样的图,同学们见过吗?图中的数叫做百分数,你们见过百分数吗?在哪里见过? 师: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4、 导入:为什么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做百分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揭示特征
(一)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引导学生自学教科书上第104页的例题。思考:(出示)(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通常用百分数进行比较的?(2)用百分数比较有什么好处?(3)什么叫百分数?让学生自学课本后,同座同学议论思考题。
2、集体反馈,揭示意义。(出示表格) (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要用百分数进行比较?(三好学生所占比率的大小)(2)在这里,比率这两个字怎样理解?(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3)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所占的比率是多少呢?是怎么得到的?五年级呢?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成下表: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学生人数 六年级17100 五年级30200 =(4)用百分数表示三好学生所占比率的'大小,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后板书:分母相同,便于比较。)哪个年级三好学生所占的比率大?(5)用百分数进行比较,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后,能约分的要不要约分?(揭示: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6)表格中,两个百分数的上面一格应填写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7)什么叫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例题中应把什么人数看成一个数,什么人数看成另一个数?谁能说一说表格中的和表示的意义?(8)百分数的概念中提到了几个数?(两个数)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倍数关系)
3、举例辨析,揭示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出示:⑴中国十五预期将保持的经济增速。⑵七月我国工业生产加快同比增 。⑶根据人事部提供的数字,中国回国留学人员目前以年均的速度增长。 ⑷一根光缆长千米。师生讨论:(1)这四句话中哪些是百分数?为什么?(2)千米为什么不是百分数? (3)师:这四个数都是分数,而前三个才是百分数。谁能说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出示下表: 分数百分数 意义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得出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后面通常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二)教学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1.为了区别于分数和便于书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采用百分号%来表示。教师示范百分号的写法后,让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2.教师示范书写百分数,引导学生写黑板上和上例中的百分数。
3.教学读法。指出百分数只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成一百分之几,齐读百分数。
(三)揭示百分数的特征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特征:
1、分母相同,便于比较;
2、只表示倍数关系;
3、采用百分号%表示。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教师投影出示下图,(用百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教师先用红色画上8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出来,并说出8%的含义。然后用蓝色画出32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后提问:你还能看出一个百分数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40%;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60%)
2、选择练习。出示一组百分数。6%3.9%120%98%100%(1)提问;这一组百分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哪两个最接近?(2)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1)课上,由于学生们认真听讲,学会同学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0%)(2)大同小学学生每月的零花钱占学校买图书钱数的50%。开展节约活动后,只占()。(3.9%或6%)(3)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120%)(4)由于全班同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个单元考试的及格率一定能达到()。(100%)
3、读出下面的句子,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0%。(3)一本书已看了40%。(4)摩托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
提问:
(1)第一、二句话中的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看,我国用只占世界5%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0%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如果我国人口有所控制,如我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5%,甚至更少,那么,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怎样?(提高)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会怎样?(更快)(2)一本书已看了40%,说明还剩百分之几没有看?(60%)已看了40%,是不是一定看了40页?如果是看了40页,这本书有多少页?如果这本书有200页,已看了多少页?如果有300页呢?如果有1000页呢?(3)摩托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如果下半年也完成计划的60%,这样,全年的计划完成了吗?是正好完成,还是超额完成?超额了百分之几?(20%)你是怎么算出来的?(60%+60%-100%=20%)
5、再出示第十四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读出图中的百分数,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游戏
请这节课学会的同学举手,(全班54人都举起了手)谁能用百分数说一句话,说明现在同学们举手的情况。(这节课学会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0%)假设四个组的人数同样多,其中一组同学举手,举手的人数可用什么百分数表示?(25%)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两组同学举手呢?三组呢?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百分数:25%,说:25%表示第一组要放下手的同学,多少人可放下手?让第一组的同学放下手。接着,又板书一个25%,提问:这个25%表示第二组要放下手的同学,多少人又可以放下手?又让第一组的同学放下手。还剩下两组同学,提问:老师再写一个什么百分数,大家都可以放下手?(50%)这个50%表示谁是谁的50%?学生回答后,宣布下课。
篇9:数学《找座位》教学方案设计数学《找座位》教学方案设计
内容;第二章,讲例3,处理第37页和练习三第4-6题.
重难点;找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1 玩具,英文字母一盒.
2 多媒体课件;帖图片和找书
3 看卡片,找位置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齐说儿歌;眼不离老师,脑不离问题,勤思多动脑,智慧数第一.
二前提测评
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方向,想一想,还会吗?先练习一下:上下前后左右
三引入:再说,爸爸妈妈经常带我们去看电影,进到电影院,能不能随便坐呀?你想不想自己来找位置呢?这节课老师就来领着大家一起来找位置.板书课题;找座位
四新课达标
1 认识第几组
一般从左往有数,第一竖行是第一组.师让第一组的小朋友拍拍手,第二组的点点头,第三组的伸伸手...
2认识第几排
一般从前往后数,讲桌的后面是第一排,请第一排的小朋友站起挥挥手,第二排的摇摇头,...
3让生介绍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并说一说前后左右是谁?
4介绍你坐在谁的前谁的后?
5四人一组说一说自己的位置
6全体学生动手在黑板上贴画:学生座位平面图
先找哪个位置是你的?再帖
请第一组生来帖,第四排生找你的'位置,...第三排第四组的小朋友和他的前后左右的小朋友一起上来贴
五课间休息看动画片猫和老鼠
六达标训练
1连线;帮小动物找家
2帮小动物找书
3找字母
4说一说你住在几楼几号
篇10:数学:圆的教学方案设计数学:圆的教学方案设计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圆的有关概念,因为它们是研究圆的基础;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刻理解,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准备。
难点:① 圆的集合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内容本身属于难点;②点的轨迹,由于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弱,而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难懂。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4课时
第一课时:圆的定义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1)让学生自己画圆,自己给圆下定义,进行交流,归纳、概括,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点的集合来研究,给圆下定义(参看教案圆(一));
(2)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观察、分类、探究,在“数形”的过程当中,学习新知识。
第二课时:圆的有关概念
(1)对(A)层学生放开自学,对(B)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概念较多而没有很多发挥的内容,老师没必要去讲;
(2)课堂活动要抓住:由“数”想“形”,由“形”思“数”,的主线。
第三、四课时:点的轨迹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来加深和帮助学生对点的轨迹的理解,一般学校可让学生动手画图,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当中,逐步从形象思维较强向抽象思维过度。但我的观点是不管怎样组织教学,都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
第一课时:圆(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描述性定义,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对圆的定义;
2、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确定圆的条件;
3、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
4、渗透“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点和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以点的集合定义圆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讨式
教学过程设计(总框架):
一、 创设情境,开展学习活动
1、让学生画圆、描述、交流,得出圆的第一定义:
定义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记作⊙O,读作“圆O”。
2、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圆的第二定义。
从旧知识中发现新问题
观察:
共性:这些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
想一想:在平面内还有到O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它们构成什么图形?
(1)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
定义2: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三: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自主完成得出结论)
如果圆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 点在圆外d>r。 “数”“形” 二、例题分析,变式练习 练习: 已知⊙O的半径为5cm,A为线段OP的中点,当OP=6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0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8cm时,点A在⊙O___________。 例1 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 已知(略) 求证(略) 分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 A=OC,OB=OD;AC=BD OA=OC=OB=OD 要证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的圆上 证明:∵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OA=OC,OB=OD;AC=BD ∴ OA=OC=OB=OD ∴ 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 符号“”的应用(要求学生了解) 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OA=OC=OB=OD 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 小结:要证几个点在同一个圆上,可以证明这几个点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 问题拓展研究:我们所研究过的基本图形中(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哪些图形的顶点在同一个圆上。(让学生探讨) 练习1 求证:菱形各边的中点在同一个圆上。 (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A层自主完成) 练习2 设AB=3cm,画图说明具有下列性质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 (1)和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 (2)和点B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 (3)和点A,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点的集合; (4)和点A,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点的集合;(A层自主完成) 三、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 (1)主要学习了圆的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在用点的集合定义圆时,必须注意应具备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3)注重对数学能力的培养 四、作业 82页2、3、4。 第二课时:圆(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弦、弧、弓形、同心圆、等圆、等孤的概念;初步会运用这些概念判断真假命题。 2、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教材、亲自动手实践,总结出新概念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 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 3、通过动手、动脑的全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积极主动获得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理解圆的有关概念. 2、难点:对“等圆”、“等弧”的定义中的“互相重合”这一特征的理解. 3、疑点:学生容易把长度相等的两条弧看成是等弧。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交流和与教师对话交流中排除疑难。 教学过程设计: (一)阅读、理解 重点概念: 1、弦: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 2、直径:经过圆心的弦是直径. 3、圆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半圆弧: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叫做半圆; 优弧:大于半圆的弧叫优弧; 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 4、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5、同心圆:即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6、等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 7、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二)小组交流、师生对话 问题: 1、一个圆有多少条弦?最长的弦是什么? 2、弧分为哪几种?怎样表示? 3、弓形与弦有什么区别?在一个圆中一条弦能得到几个弓形? 4、在等圆、等弧中,“互相重合”是什么含义? (通过问题,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排除疑难) (三)概念辨析: 判断题目: (1)直径是弦( ) (2)弦是直径( ) (3)半圆是弧( ) (4)弧是半圆( ) (5)长度相等的两段弧是等弧( ) (6)等弧的长度相等( ) (7)两个劣弧之和等于半圆 (8)半径相等的两个半圆是等弧() (主要理解以下概念:(1)弦与直径;(2)弧与半圆;(3)同心圆、等圆指两个图形;(4)等圆、等弧是互相重合得到,等弧的条件作用.) (四)应用、练习 例1、已知:如图,AB、CB为⊙O的两条弦,试写出图中的所有弧. 解:一共有6条弧. 、 、 、 、 、 . (目的:让学生会表示弧,并加深理解优弧和劣弧的概念) 例2、已知:如图,在⊙O中,AB、CD为直径.求证:AD∥BC. (由学生分析,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学生纠正存在问题.锻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积极主动获得知识.) 巩固练习: 教材P66练习中2题(学生自己完成). (五)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做出总结: 1、本节所学似的知识点; 2、概念理解:①弦与直径;②弧与半圆;③同心圆、等圆指两个图形;④等圆和等弧. 3、弧的表示方法. (六)作业 教材P66练习中3题,P82习题l(3)、(4). 第三、四课时 圆(三)——点的轨迹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定义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轨迹的有关概念以及熟悉五种常用的点的轨迹; 2、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3、提高学生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重点、难点 1、重点:对圆点的轨迹的认识。 2、难点:对点的轨迹概念的认识,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 教学活动设计(在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学习情境 1、对“圆”的形成观察——理解——引出轨迹的概念 (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 观察: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的点的集合;(电脑动画) 理解:圆上的点具有两个性质: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的点都在圆上;(结合下图) 引出轨迹的概念:我们把符合某一条件的所有的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这里含有两层意思:(1)图形是由符合条件的那些点组成的,就是说,图形上的任何一点都符合条件;(2)图形包含了符合条件的所有的点,就是说,符合条件的任何一点都在图形上.(轨迹的概念非常抽象,是教学的难点,这里教师要精讲,细讲) 上面左图符合(1)但不符合(2);中图不符合(1)但符合(2);只有右图(1)(2)都符合.因此“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圆. 轨迹1:“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研究圆是轨迹概念的切入口、基础和关键) (二)类比、研究1 (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电脑动画,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迁移,获得新知识) 轨迹2: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轨迹3:到已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三)巩固概念 练习:画图说明满足下列条件的点的轨迹: (1)到定点A的距离等于3cm的点的轨迹; (2)到∠AOC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3)经过已知点A、B的圆O,圆心O的`轨迹. (A层学生独立画图,回答满足这个条件的轨迹是什么?归纳出每一个题的点的轨迹属于哪一个基本轨迹;B、C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或带领下完成) (四)类比、研究2 (这是第二次“类比”,目的: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螺旋上升.这次通过电脑动画,使A层学生自己做,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迁移等能力) 轨迹4: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并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轨迹5: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五)巩固训练 练习题1:画图说明满足下面条件的点的轨迹: 1.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轨迹; 2.已知直线AB∥CD,到AB、CD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A层学生独立画图探索;然后回答出点的轨迹是什么,对B、C层学生回答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要从规律上和方法上指导学生) 练习题2:判断题 1、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直线.( ) 2、和点B的距离等于5cm的点的轨迹,是到点B的距离等于5cm的圆.( ) 3、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等于8cm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的平行且距离等于8cm的一条直线.( ) 4、底边为a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轨迹,是底边a的垂直平分线.( ) (这组练习题的目的,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正确性.题目由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反思) (教材的练习题、习题即可,因为这部分知识属于选学内容,而轨迹概念又比较抽象,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了解就行、理解就高要求) (六)理解、小结 (1)轨迹的定义两层意思; (2)常见的五种轨迹。 (七)作业 教材P82习题2、6. 探究活动 爱尔特希问题 在平面上有四个点,任意三点都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你能找到这样的四点吗? 分析与解:开始自然是尝试、探索,主要应以如何构造出这样的点来考虑.最容易想到的是,使一个点到另三个点等距离,换句话说,以一个点为圆心,作一个圆,其他三个点在此圆上寻找,只要使这圆上的三点构成等腰三角形即可,于是得到如图中的上面两种形式。 其次,取边长都相等的四边形,即为菱形的四个顶点(见图中第3个图)。 最后,取梯形ABCD,其中AB=BC=CD,且AD=BD=AC,但是这样苛刻条件的梯形存在吗?实际上,只要将任一圆周5等分,取其中任意四点即可(见图中的第4个图). 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四点有且仅有三种构形:①任意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及其外接圆圆心(即外心);②任意菱形的4个顶点;③任意正五边形的其中4个顶点. 上述问题是大数学家爱尔特希(P.Erdos)提出的:“在平面内有n个点,其中任意三点都能构成等腰三角形”中n=4的情形. 当n=3、4、5、6时,爱尔特希问题都有解.已经证明,时,问题无解. 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 教学反思: 动物瓶子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正确感知此6少的数量,理解数的意义。 2.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学具:空塑料瓶若干,黄豆若干,1-7不同数量的实物纸条,1-6的数字一组一份。 教 具:1-6的数字卡、1-6的加点卡、动物图卡、大瓶子、背景图、头饰(火车头)、磁带。 活动过程: 1、以开火车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老师拿点子、数卡、动物图卡和孩子们进行问答游戏。 师: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师随机出示6以内的点卡、数卡) 幼: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 师: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出示动物卡片) 幼: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反复进行几次) 2、通过看看说说理解数字“6”来迎接我们了,6可以表示什么?(幼儿先讲述,再示大瓶子)6还可以表示这个动物瓶上的6只小白兔。6只小白兔可以用几个圆点来表示?请幼儿上前选一张。 3、制作动物瓶感知此6少的数量。 先让幼儿找出比6少的动物图卡片贴在瓶身上,再组织幼儿集中交流,将探索的结果用圆点表示出来。 师幼总结:此6个圆点少的有5个、4个、3个、2个、1个。 再次操作,鼓励幼儿小组交流,介绍自己每个瓶身上贴了几个小动物?请小朋友检查是否正确,为什么?动物瓶上的数量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请小朋友到数字城找一找贴在6的下边。 4、将数字、实物、图卡对应匹配 请小朋友帮豆宝宝搬家,要仔细看好动物瓶上有几只小动物就往瓶里放几个豆宝宝,不能多也不能少,天冷了,赶快给它关好门,并在瓶盖上贴上相应的数字。 幼儿操作后,集体检查个别幼儿。 5、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 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挂在头上,记住自己的数字是几,由数字6开始按比自己小1的顺序找朋友,找到的新朋友排在前面,按6、5、4、3、2、1的顺序组成几列长长的小车箱。 师:呜-我的火车要开了,小小车箱快快来。音乐响起,师幼开火车走出活动室,结束本次活动。 高一数学《对数函数》教学方案设计 【学习引导】 一、自主学习 1. 阅读课本 练习止. 2. 回答问题 (1)课本内容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层次间的联系是什么? (3)对数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4)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有什么关系? 3. 完成 练习 4. 小结. 二、方法指导 1. 在学习对数函数时,同学们应从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 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同学们在学习时应该把两个函数进行类比,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 【思考引导】 一、提问题 1. 对数函数的自变量和函数分别在指数函数中是什么? 2.两个函数如果互为反函数,则他们的值域,定义域有什么关系? 3.是否所有的函数都有反函数?试举例说明. 二、变题目 1. 试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 ; (2) ; (3) ; (4) . 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 (2) ; (3) . 3. 已知 则 = ; 的`定义域为 . 【总结引导】 1.对数函数的有关概念 (1)把函数 叫做对数函数, 叫做对数函数的底数; (2)以10为底数的对数函数 为常用对数函数; (3)以无理数 为底数的对数函数 为自然对数函数. 2. 反函数的概念 在指数函数 中, 是自变量, 是 的函数,其定义域是 ,值域是 ;在对数函数 中, 是自变量, 是 的函数,其定义域是 ,值域是 ,像这样的两个函数叫做互为反函数. 3. 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定义域的求法: 4. 举例说明如何求反函数. 【拓展引导】 一、课外作业: 习题3-5 A组 1,2,3, B组1, 二、课外思考: 1. 求定义域: . 2. 求使函数 的函数值恒为负值的 的取值范围. 撰稿:熊秋艳 审稿:宋庆 参考答案 【思考引导】 二、变题目 1. (1) (2) (3) (4) 2. (1) (1,+) (2) ( ,+) (3) 3. , (0,+) 【拓展引导】 当 时, 的取值范围是 当 时, 的取值范围是 【设计说明】 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栽花种草、观察气象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在现实中,学生对这些活动并不陌生,也多多少少接触过,只是他们平时玩得更多的却是追逐打闹等一些危险的游戏。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欣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进而点燃感受美,创造美的激情,逐步健康课间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看图识字,欣赏美 1、学习“练书法画图画下象棋”: ⑴看图,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练书法) ⑵看图介绍中国灿烂的书法文化。 ⑶读“练书法 画图画 下象棋”: 其实,图画、象棋的世界更是千变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⑷扩词法学习生字“棋”。 2、学习“弹钢琴 拉二胡 唱京戏”: ⑴欣赏音乐: 书法是舞动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书法,让我们静静欣赏钢琴曲──《一分钟圆舞曲》吧。 播放《赛马》。听,这又是什么音乐?(这是著名的二胡曲《赛马》,仅有的两根弦,却能幻变出如此扣人心弦的旋律。) 京戏是中国的国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歌剧,请听《智取威虎山》。 ⑵读“练书法 画图画 下象棋”: 用我们的朗读把美妙的音乐读出来吧! ⑶学习生字: 学习“弹”、“钢”、“琴”、“胡”、“戏”。 3、学习其他两部分: 亲近大自然,学习科技的.活动也非常有趣,非常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一学吧! 二、朗读课文,体验美 1、不同形式读准课文: 各种对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伙伴对读。 加上提示句读。 比比谁的本领大,下象棋,练书法,画图画; 畅游文艺小天地,弹钢琴,拉二胡,唱京戏; 探索自然小秘密,栽花草,喂鸽子,养金鱼; 从小立志学科技,做航模,学电脑,观天气; 兴趣广泛展才艺,爱生活,讲科学,求创意。 2、不同节奏读美课文: 根据和的不同节奏读美课文。 3、不同乐器伴奏读出高潮。 利用学生手边的铅笔、铅笔盒、杯子、自制的小音乐盒伴奏一起来读。 三、实践活动,创造美 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让我们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1、说: 在这些活动中,你会什么呢?说说让你感到快乐的事。 2、演: 特长展示。把你会的给同学们演一下吧! 3、小结: 这些课外活动是如此好玩、有趣、让人快乐,课间时,让我们一起互相学,互相玩,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吧! 四、学写生字,创造美 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练写字吧! 1、学写生字。 2、复习字词。 教学方案设计精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投影: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于成都。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长期搁笔。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诗情勃发,创作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出版20种。 流沙河诗歌的突出特色在于: 1、感情真挚而深厚。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几乎都从个人的亲身感受出发写成的,包孕着诗人的兴际遭遇,如《妻颂》《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 2、学识同诗情相结合,科学性同幻想相结合,构思奇巧,富于浪漫色彩。在当代诗坛上颇显特色,如受到普遍赞扬的《太阳》。 3、注重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新诗的特点,追求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从形式上看,流沙河的诗作无一定之规,有的异常规整,是标准的新格律诗;有的长短句相间,颇有词牌、小令之风;有的`则行段很不整齐,是标准的自由诗体。 三、反复诵读,感知诗歌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2、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四、合作探究,解读诗歌1~7节内容 方式一:四人一组合作,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 方式二: 1、学生个别朗读1~7节,教师出示思考题: ⑴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⑵ 第2节诗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⑶ 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⑷ 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⑸ 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⑹ 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⑺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2、学生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小结:诗歌的2、3两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五、话说理想,拓展延伸 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教师示例: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 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坚强者 2、诗中的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A、风掠过 B、水蚀过 C、刀砍过 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 )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D、不经磨砺不能成名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七、布置作业 1、朗读体会诗作8~12节的思想感情。 2、搜集、整理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做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作业,引导学生养成摘录、积累的阅读习惯 请学生在班上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展示制作精美的卡片,引导学生养成摘录、积累的阅读习惯。 二、分析、解读诗歌的8~12节 方式一:四人一组合作,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 方式二: 1、学生个别朗读8~12节,教师出示思考题: ⑴ 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 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⑶ 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⑷ 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⑸ 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小结:诗歌8、9、10、11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2、学生集体诵读全诗。 3、仿照例句,完成句子。 例1: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完成: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和平的年代里,理想是 。 例2: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完成:时间既是 ,时间又是 。 三、对比延伸 请学生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找出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教师明确: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发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 推荐阅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