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1
2022-11-24
2023-01-16
2022-10-27
2022-10-31
更新时间:2022-08-05 09:08:0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投稿 下载doxc
2022-10-01
2022-11-24
2023-01-16
2022-10-27
2022-10-31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数对教学设计((通用16篇))由“i乐德范文网”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数对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数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2面的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认识列和行,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来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
2、在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来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数对”。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但用文字描述较麻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简洁、明了的数字和符号——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数对的含义、写法、读法。
(2)如何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列和行。
2、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3、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独立学习课本2页的例1,并完成例题的问题(1)和(2)。(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4、全班展示。
(1)用(3,4)表示王艳的位置,王艳坐在第三列第四行。
用(4,3)表示赵强的位置,赵强坐在第四列第三行。
(2)师:像(3,4)和(4,3)就是数对,数对怎么读?怎么写?
读作:数对1,2。写时要用逗号隔开,表示列的数字写前面,表示行的数字写后面,加上括号。
(3)学生质疑问难。如:(0,0)、(1,1)是不是数对,各表示什么?
三、拓展知识外延
1、游戏
(1)根据“数对”猜朋友。一个学生说数对,其他学生根据这个数对所表示的位置说出在这个位置上的学生的名字。
(2)根据朋友的位置写“数对”。指定一个学生,让其他学生写出表示他这个位置的数对。
2、完成课本4页第1题。
3、完成课本4页第2题。
4、先写出表示自己位置的“数对”,再写出表示自己前、后、左、右同学位置的“数对”,然后观察,说说你了发现什么?
前、后同学位置的“数对”的第1个数字不变,第2个数字变了,因为列不变,行变了;左、右同学位置的“数对”第1个数字变了,第2个数字不变,因为列变了,行不变。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课后小记:
篇2:数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上教材〈小数乘法〉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进行笔算。
2、使学生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2×3=5000×17=
20×3= 500×17=
200×3= 50×17=
20xx×3= 5×17=
口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
一、情境导入
1、天里,几位小朋友想一起去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来到商店买风筝。观察主题图,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自由说(鸟风筝3.5元/只……)(教师顺势板书)
3、如果你要买风筝,你准备买哪种形状的?买几个?(教师顺势板书)
类型单价数量
鸟风筝3.5
鱼风筝6.4
三角风筝4.6
半圆风筝7.8
4、如果他们三位小朋友想买3个鸟风筝需付多少元?怎样列式?
5、学生独立列式。
6、交流想法3.5×3或3.5+3.5+3.5。
7、教师适当小结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并揭示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自主计算
1、3.5×3等于多少呢?请你自己尝试计算出得数。(教师巡视,并要求部分学生在黑板上罗列不同的计算过程)
2、全班交流各种方法
3、教师指出重点研究以下方法
4、在学生的自主解释过程中教师顺势板书,并重点指出这样做的关键步骤是将3.5元转化成35角,实际上就是将小数转化成整数。
5、用这种方法尝试计算你自己的数学问题,买怎样的风筝,买几个,需付多少元?
6、同桌检查一下。
三、探究算理和计算方法
1、出示算式0.72×5=?,提问:“0.72不是钱数,怎样计算?”自主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2、指名说说算理?(你是怎么想的?)(教师顺势板书)
3、同桌互说算理
4、请学生观察积3.60,提问:“与3.60相等的小数是多少?”(3.6)告诉学生,算出积以后,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5、计算3.15×8
6、小数乘整数是如何计算的,四人小组内讨论
7、全班交流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 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③ 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四、练习巩固
1、练习一 第2题、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3:数对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认识整万数是学生整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因为当一个数出现万级后,它的读写方法不再是原有经验的简单沿袭,在学情调查时不止一位学生将250000读成“二十万五万”,原有的认知结构似乎已经无法同化新知,学生必须在读数方法上获得新的突破,即分级计数。让学生运用数级思想来认识整万数是本课的教学关键,它对于学生理解数位顺序表中数位之间的内在关联有着深远意义,为知识的承前启后,实现数学思想、方法上的迁移提供了可能。
但笔者在实践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教者首先会直接告知学生“四位一级”的规定,然后告知学生万级数的读写法和个级数相同,只不过要加一个“万”字或添上4个“0”,接着通过大量的读数写数练习,强化训练。在这里,“数级”实际上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结论被灌输而不是作为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方式被学生自主体验和自觉应用。
由此,笔者反思:如何让数级思想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被有效“提取” 呢?进而的,如何使我们的学习不再沦为知识的“搬运”过程,让数学教学具有知识建构的生长性呢?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和千万以及对应的数位,掌握含有个级和万级的十进制计数法,体验“数级”产生的意义,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整万数的大小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试读大数,引发认知冲突。
1、 师:我们以前认识一些数。先利用这些知识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出示:宝应实验小学有58个班级,206位老师,大约3400名学生。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迅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2、 师:现代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一些大数(出示: 20xx年我国茶叶总产量770000吨,甘蔗总产量90240000吨,油菜籽总产量1140吨),谁来试着读一读?
引导:想知道它们是怎样读,又是怎样表示的吗?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它。
(设计意图:通过试读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拨拨想想,感知万级计数单位。
1、 师:要认识这些大数,我们需要掌握更大的计数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数单位?你们还了解哪些计数单位?
(生自由回答,相机板书:……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你觉得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什么理由?
教师首先要引导出新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重点呈现一万一万、十万十万、一百万一百万、一千万一千万的拨珠数数过程,“点”明计数器“满十进一”的规则。并指出:它们所占的位置分别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其次还要让学生发现这些计数单位四个一组、一一对应的关系。
2、 师:你能用你们的语言描述一下,新的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汇报时,师相机使用多媒体呈现:一个小正方体表示“个”,再依次展示“一十”、“一百”、“一千”、“一万”、“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个小正方体,对应表示各计数单位。
接着教师说明:计数器上有没有这么多的珠子呢?(生:没有)古人发明的计数器真是很神奇,可以“化繁为简”。你知道十万、一百万、一千万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吗?
(设计意图:以“满十进一”为突破口,体验万级计数单位的形成过程和位值原理,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同化新知,同时通过正方体的个数之多形成视觉冲击和大数体验,直观形象的形成大数概念,也引出计数器产生的必要性,认识计数器的计数方法,这些都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三、迁移类推,写整万数,渗透数级思想。
1、 尝试五位数的写法。
师分别在计数器上拨出三万、四万、九万,先说出表示什么,再尝试着写出。思考:这几个数的写法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会这样?
交流时引导总结:写几万的数,都是先写几,再添4个0。
2、 同化六、七位数的写法。
师分别报数十一万、二十三万、一百九十五万,生在计数器上拨珠并尝试写数。
归纳:写多少万的数,还是先写多少,再添4个0。
师报数一百万,生拨珠写数。
对比思考:写一百万时一共写了几个0?刚才我们都是再添4个0,这里怎么会有6个0呢?
3、 迁移八位数的写法。
师报数一千零二十万,生拨珠写数。比较总结:写法仍然和前面一样。
(设计意图:教师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由五位逐渐扩展到八位,引导学生发现,整万数的数位增加了,但写的方法没有变,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同化。同时,在写整万数的过程中,学生也初步感受了万级数的意义:都表示多少个万。)
四、观察写法,介绍数级,提炼数级思想。
1、 师:很多同学写整万数时,都是很自然的分成两部分写。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这样写呢?
师介绍其中的数学道理:按我国的计数习惯,每四位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表示有多少个一,称为个级。那么,新学的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就是万级。
2、 师:先写多少再添4个0,实际上就是分成万级和个级来写的。
(设计意图:由整万数写法的特殊性引出数位分级的规则,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用数学思维去思考数学问题,也能更深刻的领悟数级思想。实现了学生对写数方法从量变(数位增加)到质变(数位分级)的知识提升过程。)
五、利用规则,读整万数,理解数级思想。
1、 师:大数也可以用分级的方法来读。先把刚才写过的一些数分级,再试读。比如10200000,分级1020∣0000,读作:一千二百万。
2、 完成数学书87页的第3题。
思考:读一读,比一比。每一组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引导:万级数的读法和个级数相同,万级读完后要添一个“万”字。
3、 出示课始的三句话,让读错的同学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数中感受分级的好处,进一步体验万级数的意义,加深对数级的理解。)
六、分层练习,巩固拓展,应用数级思想。
1、 读、写整万数。
师: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大数了解更多的信息。
生独立完成数学书87页的第4题、第5题。
2、 拨珠猜数。
师:玩一个猜大数的游戏。请根据老师给出的条件,当你能确定这个数时,可以举手抢答。
⑴条件:①一个五位数;②它是一个整万数;③最高位上6个珠子。
首先出示条件①,当学生不能确定,教师追问:什么可以确定?(包含五个数位一定)接着出示条件②,教师再追问:什么可以确定?(个、十、百、千位上是0)当出示条件③时,可以确定是60000。
⑵依次出示条件:①一个七位数,②最高位上是4,③万位上是8,其余各位都是0。
⑶条件:①一个整万数;②一共用了1个珠子。
首先出示条件①时,师追问:什么位上可以确定了?再出示条件②时,师引导:可以确定吗?有哪些可能呢?(生:10000、100000、1000000、10000000。)
(设计意图:运用数级思想读数、写数和猜数。)
七、课堂总结,拓展延伸,深化数级思想。
1、 师:课上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问题?
2、 师:我国的计数习惯是“四位一级”,而很多西方国家是“三位一级”,你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引导回答:很多西方国家没有“万”这个名称,他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十千(即我国的万,后同)、百千(十万)、密(千千,即百万)、十密、百密……这样,三位为一节就比较方便,每节分别表示多少个一、多少个千、多少个密……
3、 师:如果再遇到更大的数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思考会新增加哪些数位、什么数级。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数级思想,自觉地应用数级思想解决新的问题。)
篇4:数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 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 ; ; ; 的形式。)
(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题目用了一些人性化的词语,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由前面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应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次函数我们也会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这里指出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旨在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并将此方法形成技能,以指导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 尝试模仿、巩固提高
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2入手展开研究
1. 1. 尝试:大家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学生分别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篇5:数对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1、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求课前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小数的近似数。
(1)0.25612.006(保留两位小数)
(2)43.958(保留一位小数)
(3)13.499(保留整数)
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1)3.474.08(精确到十分位)
(2)5.3440.402(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3、思考题:一个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5.6,那么这个小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日常生活和计算,我们有时还需要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比如说这天豆豆陪妈妈去买水果,明明电子秤上显示苹果的总价是8.953元,可以售货员阿姨却说:“请付8.95元。”她是怎样把8.953元取近似数为8.95元呢?
【引导学生说出用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新授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0.984是一个精确值,那我们可以说豆豆身高大约多少米呢?
(1)保留两位小数。
师: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第三位数省略。 0.984的第三位小数是“3”,小于5,舍去,所以0.984≈0.98。
师: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是精确到哪一位的?
生:精确到小数第二位,也就是百分位。
师:你们还可以求出这个小数在别的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2)保留整数。
师:如果保留整数,就要把小数部分省略。小数第一位,也就是十分位是9 ,大于5,向前一位进一,所以0.984≈1。
师:保留整数的近似数是精确到哪一位的?
生:精确到个位。
(3)保留一位小数。
师:如果保留一位小数,豆豆身高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讨论近似数是1.0还是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近似数1.0,精确到十分位;近似数1是精确到个位,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近似值就越精确。】
师: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4)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我们是怎么求出这个小数的近似数的?
生: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师: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三、全课总结
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反思】:本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首先是复习旧识这个环节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也在做题时抛出了疑问:求整数的近似数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那么求小数的近似数是不是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呢?
秉承数学来源于生活,我在引入环节选取的题材也是生活中常见的:豆豆买水果,苹果总价是8.953元,售货员阿姨却说付8.95元,既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同时也引导学生说出用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的近似数,继而引出课题: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利用豆豆的身高创设情景,选材始终贴近生活,提出问题:0.984大约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求0.984保留整数部分和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在教学设计时预设到学生可能很难回答出0.984保留一位小数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思考,这里容易出现争议,到底是1.0还是1?使学生明确近似数1.0,精确到十分位;近似数1是精确到个位,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近似值就越精确,越接近原来的准确数。但是在这个环节我处理得不太好,学生虽然知道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但并没有理解透彻这个0为什么不能去掉,是因为精确的数位不同,两个数的意义就不同。在评课时老师也指出这个难点没有完全突破,是否在此处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会不会更合适。
新授后的练习设计中我注重了题目的梯度,从基本的求近似数到难度较大的拓展思考题,也符合了学生从简单到难的思维方式。下课后听了指导老师和其他老师的评课,我也深深的进行了反思。可能是由于低年级的教学习惯所致,我们总喜欢重复学生的话,或者自己讲得太多,没有放手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自行探究,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了,老师过多“带”着学习反而会令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我已经注意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也尝试着改变这些不太合适的教学习惯,期盼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
篇6:数对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组数:
1、2、5、8、9、12、17
师:这些数根据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怎么分类?
生: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两类。其中1、5、9、17是奇数,2、8、12是偶数。
师:自然数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一个数约数的个数来分类的。先请同学说出这些数每个数的约数。
生1:1的约数是1。
生2:2的约数是1,2。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卡片(可移动)并贴在黑板上。
1(1)、2(1,2)……
[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建立,离不开一定数量的具体实例。教师一上课就出示一组自然数,帮助学生复习自然数的奇偶分类后,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的约数,为学生的观察、比较,学习新知,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进行新课
(一)教学例1。
1.引导学生自学例1,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师: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怎么分类呢?请同学们带着思考题来学习书上的例1。
出示思考题:
(1)按照一个数约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
(2)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这样的数叫做什么数?
(3)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这样的数叫做什么数?
(4)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2.回答思考题。
(1)回答思考题(1)。
师:按照每个数约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
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只有一个约数的,一种是有两个约数的,还有一种是有两个以上约数的。
师:谁能把以上的数,按照约数的多少进行分类?
学生移动卡片:
2(1,2)、8(1,8,2,4)、1(1)
5(1,5)、9(1,9,3)
17(1,17)、12(1,12,3,4,2,6)
(2)回答思考题(2)。
师:像2、5、17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叫做什么数?
生:像2、5、17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教师板书:质数(素数)
师:质数有几个约数?
生:质数有两个约数。
师:哪两个约数?
生:1和它本身。(教师板书)
师:自然数中,除了2、5、17外,还有别的质数吗?
生:有。
师: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吗?
(三位学生先后回答出:3、7、11,教师板书)
(3)回答思考题(3)。
师:像8、9、12这样,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数叫做什么数?
生:像8、9、12这样,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数叫做合数。
(教师板书:合数)
师:合数的约数是几个?(两个以上)怎么理解“两个以上”?(至少三个)你能举出一个合数的例子吗?
(三位学生先后回答出:4、6、100,教师板书)
师: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师:自然数中,除了黑板上的这些质数和合数外,还有吗?
生:还有很多。
(教师在质数、合数的例子下面写上省略号)
(4)回答思考题(4)。
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1只有1一个约数。
师:能不能说,自然数中,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呢?
生1:能。
生2:不能。因为自然数中的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那么,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来分类,应分成几类?
生:分为三类。一类是质数,一类是合数,还有一类是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篇7:数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拼长方形的活动,经历探究质数、合数的过程。
2、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会正确迅速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质数或合数。
培养学习学习数学的兴趣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会正确迅速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质数或合数。
教学难点:
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2个小正方形、学号卡片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数学的世界中,在我们的周围能找到许多有意义的自然数,那么谁能很快说出一句含有自然数的话?(要求后面的同学不要重复说过的数)
生1:我叫王杰,今年12岁了。板书:12
生2:再过几天,就是第23个教师节了,……板书:23
生3:我们家一共有4口人。板书:4
生4:我们学校一共有14位教师,其中有8位男教师,板书:14
…………
师:老师也说一句行吗?我儿子今年10岁了,板书:10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有趣的自然数,谁能根据前面所学把这些数分类呢?(依据是否是2的倍数)板书:奇数和偶数
师:关于自然数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
2、操作探究
(1)拼长方形,完成如下表格:
要求:分别用1、2、3、……、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能拼多少种?边操作边记录,完成表格。
(2)小组交流,补充完善表格。
(3)观察比较表中各数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记录下来。
(4)全班交流、归纳。
(5)师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板书:自然数(依据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三类。
上节课大家已经尝试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这节课继续拼长方形,找出1~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
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同桌合做完成课后习题,有困难的教师及时帮助。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6)比较:质数与合数有什么不同?
思考: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说一说 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9、8、0.2、11、13、1.2、15、0、16、10、4、18
(2)议一议 下面的说法对吗?
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质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质数都是奇数;
(3)想一想 在1-20中:
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是
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是()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是( )
自然数中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4、游戏
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请站起来,说一说为什么?
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请举起右手,说一说为什么?
学号既不质数也不是合数的同学举起你的双手。
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两位同学握一下手。
篇8:数对教学设计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 p23-24例1、做一做,p25—26的t1—5
指导方法 思考:
1、按要求填写下表:
从上面的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质数和合数?举例说明
3、在这个表中找出100以内的全部质数
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尝试练习 1、试着完成p23的做一做练习
2、判断下列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 34 17 15 23 20
43 39 51 78 90 99
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p23~24例题1及p25题1~5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②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④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来分,今天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反馈预习,探索研究
1.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预习反馈(1)请写出1~20各数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预习反馈(2)观察:①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②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归纳)
(3)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
生反馈:
只有一个因数 1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2,3,5,7,11,13,17,19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4,6,8,9,10,12,14,15,16,18,20
(4)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①自然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如:2、3、5、7、11、13、17、19等。这几个数的因数一定是多少?
讲: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②4、6、8、9、10、12、14、15……这些数的约数与上面的数的约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讲: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提问: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自然数按因数个数来分,可以分几类?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1)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2)完成p23做一做,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3)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找出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
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是不是把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不必要,只要发现自然数除了1和本身指望还有其它的因数,不管有几个,它都是合数)
3.出示p24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指数表?
(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
(3)介绍筛选法:先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也必须排除,这样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质数。
100以内的质数:(略)
(4)讲: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质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如100以内的质数表。(或者看6的倍数的左右)
三、巩固练习:
完成p25题1~5
第3题:质数+质数=10,质数×质数=21,分析:这两个质数一定小于10,10以内的质数有2,3,5,7,通过观察可知,只有3和7。
同样,质数+质数=20,质数×质数=91,只有3+17=20和7+13=20,而积是91的只有7和13。
四、拓展延伸
1.判断
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②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③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④两个奇数相减,差一定是偶数
⑤两个偶数相加,和一定是合数
2.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20以内的质数是,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
3.把下列各数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
①10=( )+( )
②16=( )+( )
① 24=( )+( )=( )+( )=( )+( )
五、课后小结:
六、作业:
篇9:数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①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②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出示小明同学写的数学周记,让学生说一说都搜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整理好的数据图。
提问:冰红茶的总价怎么求?火腿肠的总价怎么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8×3=
说一说这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探索计算方法
1、启发: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0.8×3”的得数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学生各自思考、计算,师巡视,了解学生用什么方法。
2、交流: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
3、指出:“0.8×3”也可以用乘法竖式计算.
板书: 0. 8 8个0.1× 3
2. 4 24个0.1
讨论:谁能看着竖式,说说用竖式计算“0.8×3”的过程?
比较:你感觉那种方法更方便一些呢?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
5、交流:2.35×3让同学们自己去解决,谁来说说用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指名板书。
6、观察并猜测:黑板上两题中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是不是所有的小数乘整数,情况都一样?
三、教学“试一试”归纳计算方法。
1、出示4.76×12,2.8×53,103×0.25,用计算器验证。
2、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得出什么结论?
3、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四、指导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指名板书,集体交流、纠正。
五、课堂作业
1、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完成后,适当组织交流,初步了解学生作业情况。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读题讨论:响雷和打闪应该是同时发生的,但为什么会先看到打闪,后听到雷声呢?
指出:因为光传播速度快
学生在作业本上解题。
3、指导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讨论。
六、全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为计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例1,并且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根据经验计算小数乘整数,并且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来理解算理。通过课前了解学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会计算,因此,在教学例1时,我并不是直接引用教科书上的例题,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用数学周记的展现,也就是使用的是情景教学策略,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并且通过这个情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让学生自主的去搜集看到的小数的信息,吸引学生积极探索并理解计算方法。
篇10:数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和相关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平移法则的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的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对直线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则y是x的一次函数。
对于一次函数y?kx?b,当b?0且k?0时,y?kx,则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⑴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
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⑵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直线;
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直线y?kx?k?0?平行的直线。
基础训练:
⑴请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3?的一次函数解析式: 。
⑵直线y??2x?2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
⑶若点P?2,k?在直线y?2x?2上,则点P到x轴的距离是 。
⑷已知正比例函数y??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取值范围是 。 ⑸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
⑹若直线y??1?2m?x经过点A?x1, y1?和点B?x2,y2?且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⑺若y?2与x?2成正比例且x??2时y?4,则x? 时y??4。
⑻若直线y??5x?b与直线y?x?3都交于y轴上的同一点,则b的值为 。
四、教学反思:
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课堂训练以竞赛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不能保持持久的紧张状态。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全部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
基本性质和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且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先做出来,尽量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是主角,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可以成果共享,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学生是主角,台下,学生也是主角。通过这节课,我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它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我这节课的失败之处就在于过分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篇11:数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法。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增强应用意识。
3、进一步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万级和个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塑封的数字卡片0—9若干份,一张数位顺序表。
学具: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只信封,信封内有 “0”和“8”各 4张,每只信封背面都写有一个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了解咱们学校吗?我们学校有以下信息。听:
(课件播放录音,同时出示金港小学的两张图片及信息:金港小学现有学生988名,学校建筑面积7020平方米,建设总投资70000000元,藏书13642册。)
(2)师:我们学校的藏书可真不少!谁能用数字卡片把这个数在数位顺序表里表示出来?
指名两生合作上前在数位顺序表下面摆出13642,老师和其他学生一起把这个数记录下来,并分级。(板书:13642)
师:分级线画在哪里?(画出分级线。)
问:这个数的万级上是多少?个级上是多少?(指名说)
它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它由1个万和3642个一组成。)
2、揭示课题:这个数既含有万级,又含有个级。象这样的数,就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出示课题: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校的一些信息导入新课,既复习了万以内数和整万数的读法,又为接下去的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埋下了伏笔。同时,教师选用学生所熟悉的学校信息作素材,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认、读、写不含0的数。
问:还记得电脑里怎样读这个数的吗?谁来读?(指名读)
教师在13642前再插上“5”、“7”、“2”,成“57213642”,问:现在万级上是多少?这个数你会读吗?(指名读,全班一起读。)
问:刚才这两个数,你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读的?引导学生说出: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教学认、读含0的数。
(1)师:我们再来看一个数。在数位顺序表里把57213642改成7203000。
师生一起记录,并分级。(在左边一列板书这个数。)提问: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指名说组成)
指定几名(2—3人)学生读一读,全班一起读。
(2)老师来变个小戏法,给“0”搬搬家,交换数字卡片,成:7023000。师生一起记录,并分级。(在右边一列板书这个数。)同桌相互轻声说说组成。指名读一读,再请男生一起读。
(3)再次交换数字卡片的位置,成:7003200。师生一起记录,并分级,自己轻声读一读。(教师在左边一列板书这个数。)
指名读一读,再请女生一起读。
(4)问:你也能来做小老师,改变0的位置考考大家吗?
指名2—3人上前做老师,并指名读数,教师把这些数都分别记录在黑板的两列。(可能会出现:7000230、700、7000023、703、7000203……)
教师见机补充第7个,指名读数。
师:我们把这个数也记录下来,你看老师应该写在左边一列还是右边一列?为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左边一列数中的“0”都不读出来,右边一列中有“0”要读出来。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真敏锐!老师确实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分类记录的。
(5)观察左边一列数,这么多个“0”为什么都不读呢?
如果学生说到末尾的0不读,继续追问:第一个数7203000中2和3之间的0在这个数的中间,怎么也不读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这个0在万级的末尾,所以也不读。
继续追问:万级和个级末尾的0都不读,怎么说可以简洁一点?
引导学生小结出: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教师在这个数的“0”下板书:不读。
问:下面几个数中的0也在每级的末尾吗?(指导观察下面几个数“0”的读法。)
(6)师:右边一列数要读出“0”,看看第一个数“7023000”,我们读出的是哪个“0”?
(学生说后把要读出的“0”用红笔描一下。)
追问:后面3个“0”要读吗?为什么?(末尾的0不读)
师:(指第二个数)这个数,我们读出的是哪些“0”?(根据回答描出要读的“0”)
同样的方法边提问边描出其它几个数中要读出的“0”,遇到连续2个“0”或连续3个“0”的就问:这里连续有几个“0”?读出了几个“0”?同时在下面板书:只读一个零。
(7)小结:看来“0”所在的位置不同,读法也不同。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有关0的读法?
引导学生总结读法:读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我们把书翻到88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一起读)
3、教学“试一试”。
过渡:我们已经会读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想不想写一写?
课件出示书上第88页“试一试”,教师读出题目要求:先同桌相互说说各数有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再写一写,读一读。
学生写完后集体交流,分别指名读出所写的数,课件随回答出示正确答案。
问:我们在写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要写0占位。)
再问:读这三个数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名说说读数的方法)
指导学生看出:同样是5个算珠,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个环节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在数位顺序表里摆数、写数、读数的活动,从读写一般的数(不含“0”)到读写特殊的数(末尾或中间有“0”),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特别是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第七个数应该写在左边一列还是右边一列?”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并总结出“0”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读法,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由于教师改变了例题呈现的形式,并鼓励学生上前做“小老师”,给“0”搬搬家考考大家,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始终保持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课件出示一台摄象机。教师:前不久,唐老师家新买了一台摄象机,花了我不少钱哦!再出示价钱:一万三千八百元。(学生读)
“老师还了解到了以下三种商品的价格。”边说边用课件依次出示别墅、汽车和钢琴的图片与价格(学生读价格)。
问:你会写出这些商品的价钱吗?(会)在书上找到第89页“想想做做”第2题,把数写在后面的方框里。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对照着上面的数位顺序表来写。
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四名学生各写一个数在小卡片上,写完后集体校对。
2、听录音写数。
师:塔前小学的同学真聪明,身为一个常熟小公民,你知道常熟大约有多少人口吗?(指名猜)
究竟有多少人口呢?请你拿好笔,边听边把听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课件播放录音:据统计,常熟市现有人口1047000人。国庆期间,有10200人参观了常熟市博物馆。
写好后问:有没有听错或写错的?请和屏幕上对照一下。(课件出示这条信息,学生对照。)
3、游戏:评选“幸运之星”。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学得真认真,我们来做个游戏放松一下。拿出老师发你的信封,先请你把信封背后写的那个数与你的同桌相互轻声读一读。(学生读数)
读好了吗?我们来看屏幕,这里有一个特殊的计数器。上面的数在不断滚动,你们说停,老师就让它停。如果停下来的数与你的数相同,并且你能大声、准确地读出来,那你就是今天的幸运之星,可以得到万红小学同学亲手为你折的幸运星。
教师操作电脑鼠标,让对到的学生正确地读出数,发奖。
(10个中奖号码:52392143 28053900 467008 9001000 50500500 93257201 60017000 80050000 24975631 54030704)
(看情况, 对5次左右,选28053900、50500050等数,让学生说说读出了几个零?读出了哪个零?)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环节中,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层次性,使本来比较枯燥的练习生动有趣、高潮迭起。看计数器读写数、写商品价格、听录音写数,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又动手,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进一步掌握读写“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方法。最后的评选“幸运之星”游戏是本堂课的高潮,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得到了彻底放松,再次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游戏中有所收获,进一步巩固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四、课堂总结,回顾升华。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大家分享?(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五、动手操作,课外延伸。
拿出小信封中的数字卡片:4个“8”和4个“0”,听老师的要求,摆一摆数字卡片,再读一读: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8位数;
(2)读出两个“零”的8位数。
(3)88000
(4)80800
(5)800080
(6)800008
先分别让学生独立摆,再指名上黑板摆一摆。前两个题目还有其它摆法的,可以同桌相互读一读。
下课后,还可以摆摆读出一个“零”的8位数和读出三个“零”的8位数。
【设计意图:本练习是这堂课的机动题,通过让学生按要求摆数字卡片组数,来进一步巩固“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读写方法,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篇12:数对教学设计一、一次函数
1、问题导入:
问题1:小明暑假第一次去北京.汽车驶上A地的高速公路后,小明观察里程碑,发现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5千米/时.己知A地直达北京的高速公路全程为570千米,小明想知道汽车从A地驶出后,距北京的路程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有什么关系,以便根据时间估计自己和北京的距离.
问题2: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己存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节存12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1)找出问题中的变量并用字母表示,列出函数关系式.
(2)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各有什么限制?
以上这些问题,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派代表回答.引出课题(板书课题)教师最后总结一次函数的概念.(板书)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函数关系式的结构特征,引出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学生回答,且互相补充)老师最后归纳:一次函数通常可以表示为 的形式,其中 为常数,
.特别地,当 时,一次函数 (常数 )也叫做正比例函数.
二、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1、做一做: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请同学运用描点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老师用多媒体打出题目).根据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与讨论,得出结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特别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2、接下来教师提问:
(1)观察所画出的四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比较各对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能否从中了现一些规律?对于直线 ( 是常数, ),常数 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各有什么影响?
3、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最后总结出规律:当 一样, 不一样时,直线方向相同(平行),但没有相同点;当 不一样, 一样时,都经过(0,
)点(相交),但直线方向不同.
4、巩固训练:
(1)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教师提出问题:①画出图象,看看是否与上面的讨论结果一样;②你取的是哪几个点?和同学比较一下,怎样取比较简便?
(2)将直线 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直线 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学生到前板演).
5、对于教材中第42页例2处理,教师先用多媒体打出,并提出问题: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在坐标轴上取点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结合问题去分析,动手尝试,小组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对于教材第43页例3处理,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讨论同学们讨论:①这里
取的数悬殊较大怎么办?②这个函数是不是一次函数?③这个函数中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函数的图象是什么?④在实际问题中,一次函数的图象除了直线和本题的图形外,还有没有其他情形?你能不能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三、一次函数的性质
函数反映了客观世界中量的变化规律,那么一次函数又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来一起观察大屏幕上函数图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函数
的图象),并回答:当一个点在直线上从左右移动时,它的位置如何变化?你能从中得到函数值的变化与自变量的变化规律吗?(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演示点的移动情况,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理解)由学生讨论出结果:也就是说,函数值
随自变量 的增大而增大.(教师板书)
2、请同学们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观察它们是否也有相应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你能否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最后归纳出一次函数如下性质:(1)当时, 随 的增大而增大,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上升;(2)当 时, 随 的增大而减小,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下降;
3、补充性质:(3) 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4) 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5)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6) 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二、三、四象限.
4、对于教材中第45页做一做处理,可以作为例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起着指导作用;对于教材中第45页例4的处理,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审题分析找出题中的己知量,并提示学生:要想求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关键是要确定和 的值,那么,结合题中所给的己知条件,又怎样来确定和的值呢?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再给出待定系数法的概念,这样学生马上就会理解,从而难点得以突破.在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际问题有关函数的自变量的范围限制.
篇13: 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点与难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猜数游戏:教师或学生指定一个4位数(不让其他学生知道),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0的图画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图画中的文字。
(1)9985和10000都表示参赛运动员的人数吗?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说一说“将近10000人”是什么意思,“有9985人”是什么意思。
9985这种说法特别精确,所以它是一个准确数。
9985接近10000,10000比较容易记住,10000是一个近似数。
(板书课题:近似数)
(2)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中的304和300各是什么数。
(304是准确数,300是近似数。)
这里的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容易记住?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3)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了吗?谁来说说。
小结:近似数是指大约是多少的数,也就是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
2、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碰到过哪些近似数?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体会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
2、教材第92~94页练习十八第4~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篇14: 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1)出示例6题目信息。(PPT课件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6)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三、巩固应用:
1、基本练习。
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提高练习。
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源自于生活,很大空间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在教学例7的时候,以谈话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利于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更加能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再进行加强联系。但在练习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做竖式时就只除到小数第三位,没有多除一位,导致结果出错。因此,只要不断强调方法中加强巩固,学生熟悉了自然错误就减少了。
在求商的近似数时,学生最感到困难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提醒学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用“去尾法”,我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时候“进一”,什么时候“去尾”,帮助学生理解。
篇15:五年级数学商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五年级商的近似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源自于生活,很大空间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在教学例7的时候,以谈话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利于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更加能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再进行加强联系。但在练习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做竖式时就只除到小数第三位,没有多除一位,导致结果出错。因此,只要不断强调方法中加强巩固,学生熟悉了自然错误就减少了。
在求商的近似数时,学生最感到困难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提醒学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用“去尾法”,我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时候“进一”,什么时候“去尾”,帮助学生理解。
篇16:五年级数学《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懂得可以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
(2)理解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的意义。
(3)学会用简便写法表示含有字母的乘法的运算式。
2、过程与方法: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掌握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比较,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乘号的简写和略写。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歌曲,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电脑播放:英文字母歌)
2、畅谈字母在生活中的用处。
3、新课引入:不仅生活中我们要用到字母,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还经常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用符号、字母表示特定的数。
1、出示例1:下面每行图中的数,都是按规律排列的。
教师:这里有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看看谁最快地发现他们有什么规律?并说一说它们等于多少?
2、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并交流发现的规律和算法。
3、教师: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教师:请同学看下面的等式,你知道这些等式分别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谁能用文字叙述一下它们的含义吗?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吗?
18+34=34+18(357+55)+45=357+(55+45)
53×63=63×53 47×25×4=47×(25×4)
(38+92)×20=38×20+92×20
1000-436-564=1000—(436=564)
1200÷25÷4=1200÷(25×4)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连减的性质:a-b-c=a-(b+c)
连除的性质:a÷b÷c=a÷(b×c)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有什么优点?
引导学生得出:用字母表示比用文字叙述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4、认识乘号的简写书写习惯。
(1)教师示范讲解乘法交换律: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板书:ab=ba或ab=ba
(2)要求学生将其它的`乘法运算定律简写一下。请动作快的同学上台板演,集体检查核对。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引入和出示例3(1)。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3、反馈学生的尝试完成和交流结果,板示完成。
S=aaC=a4
还可以写成S=a2可以写成C=4a
4、强调:a2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5、比较:“a2”与2a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6、引入和出示例3(2):
让学生自学并完成,师强调书写格式:计算时等号要对齐。
三、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1、完成课本46页做一做。
要求: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代入数据计算。
2、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a×x=x×x=b×8=
a的5倍6个х两个b相乘。
3、判断题。
(1)6÷a=6a;6×a=6a。
(2)25×4和C×4的乘号都可以省略不写。
(3)a×8简写作a8
(4)72=7×2( )
4、口算。
32= 52= 62= 82=
72=22=102=0.52=
5、说出下面各组中的两个式子的意义,并说出哪组中的两个式子结果相同。
62和6×2xx和x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