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7
2022-10-31
2022-11-06
2022-10-21
2022-11-19
更新时间:2022-12-21 11:53:1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xc
2022-10-27
2022-10-31
2022-11-06
2022-10-21
2022-11-19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的:
1、了解GIS的基本构成。
2、了解GIS的基本功能,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3、会使用常见的GIS产品,能使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重点与难点:
GIS基本原理;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探索活动:问题:GIS是如何做到预防犯罪的?(学生答)其操作过程是什么?
(犯罪地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空间分析)——分析犯罪频率与犯罪模式(哪些地方易发生哪些案件)——据分析信息,分配警力
问题:GIS具有哪些功能?空间分析(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犯罪案件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趋势分析(分析哪些地方可能发生案件),决策应用(分配警力)
一、GIS
1、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功能:
制作电子地图数据采集
空间查询数据分析
空间分析决策应用
模拟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3、工作流程:如P96图
4、构成:硬件 软件 数据 人员(其中软件是核心)
GIS与其它系统的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GIS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
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和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有别于CAD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GIS:突出空间数据,反映的信息为地理信息。
二、GIS应用:(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
1、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显示了GIS对信息空间表达的功能,它实际是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
(1)对象(地物)在哪里?
(2)哪些地方符合特定的条件?
2、趋势分析:
传统地图:某个时间的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
GIS:可以表示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因此:可以分析该地物的发展趋势,即回答:从何时起发生了哪些变化?
3、模式问题:
对象的分布存在何种空间模式?即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GIS由许多图层组成,每图层都表示不同的地理因素,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融合表示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三层数据:交通、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分布。
通过图层的融合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用途:决策商业网点的布局。
4、模拟问题:利用数据及已掌握的规律建立模型,就可以模拟某个地方如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
即回答:如果……将如何?
高程与被淹没地区的关系温室效应与海平面上涨的关系。
三、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功能的应用:
电子地图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空间模拟趋势分析决策应用
1、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电子地图、查询
2、规划:决策应用
3、道路交通管理:查询——决策应用
4、抗震防灾:分析模拟
5、环境管理:分析、决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
(1)从灾害的角度看,
(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现在请大家判断下面那个图片分别属于河流侵蚀还是堆积地貌?多媒体图片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说清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后导入正题。
展示【学习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自查自纠(5分钟)针对课前预习学案,教师多媒体展示预习学案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本节课存在的疑问点,并对学生提出要求(认真独立,记忆基础,对照答案,改正错误,标注疑难,准备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一]合作探究一
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
1、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探究时组内成员应该共同参与,说出自己的观点
3、小组合作探究时应全体起立,相互讨论
4、小组合作探究后要达成共识
请学生看书P77页,以小组长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错误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
[多媒体展示]讨论内容: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1、河流侵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思考其对地貌的影响有哪些?
作用形式概念对地貌的影响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河谷发育和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外力作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点评]教师提出要求:
1、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要脱离课本
2、小组成员的回答应代表本组的观点
3、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应认真倾听
4、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小组可起立点评(问题存在分歧的时候)
小组轮流展示完毕后,小组互评,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
3、[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
并说明理由。学生抢答展示。
4、【重点点拨】河谷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并在黑板上画河谷剖面图加以说明。
5、[重点提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初期:形成“V”字形峡谷。
形成期: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
6、[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影:“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教学目标]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斗转星移这些现象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你们当中有谁知道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吗?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将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①天体类型
A、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
B、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C、行星 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
D、卫星 环绕行星运行的、质量很小的一种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颗卫星。
E、流星体 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好像从空中的某一点向外散射开,这种现象叫做流星体。
F、彗星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此外,还有其它的星际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最基本的天体
(附:练习巩固对天体特征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如下:
A、地月系 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卫星。
B、太阳系 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
C、银河系 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其相类似的天体系统,人称河外星系。
D、总星系 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
天体系统共分为四个等级,按照从低级到高给的顺序依次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总星系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划分依据:距日距离、质量、体积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表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原因:A、日地距离适中——适于生命姓的发展的温度条件
B、质量和体积适中——吸附大气,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C、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处的位置及自身条件外,还和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很大的关系。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课堂小结]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课堂练习]
针对每个教学目标而选取的题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巩固。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从直观上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现象;
(2)通过分析典型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归纳总结出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3)能运用所学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说明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学习重点: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难点:
(1)典型地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原因;
(2)垂直地域分异的有关规律;
(3)几处典型非地带现象的分布及成因。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阅读以下实例:……从我国炎热的南方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景观……,这一实例说明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2)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在空间尺度上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3)分析
(1)中的案例,思考问题:
①在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内陆、从山麓到山顶各有哪些不同的感受?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哪些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
②在从山麓到山顶的过程中,除了气候发生变化外-还能看到哪些地理事物发生变化?
(4)小结: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的——不同的和土壤—一带状分布:形成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的最显著的标志是.
2.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1)教材读图5.6,分析主要由哪几种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有什么特征?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找出以下几个自然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分析: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两个纬度带?它们是沿着什么方向延伸?沿着什么方向更替?
②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思考:在中纬度大陆的那些地方表现也很明显?
③由以上实例分析可知: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读教材图5.6,分析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www.fwsir.com)这种变化在哪个纬度带表现最典型?
(2)这种地域分析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读图5.11及中国地形图:
①找出喜马拉雅山的纬度位置及其基带名称;
②根据图5.11,分析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有什么特点?南坡与北坡自然带数目有什么不同?试分析原因。
(2)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二)探究论证
(1)观察喜马拉雅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讨论思考: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前面讲过的那种地域分异规律带谱相似?
(2)比较喜马拉雅山与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的区别,分析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有哪些?
(3)观察喜马拉雅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分布高度有什么不同?雪线高度有什么特点?
(4)知识构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学过程
【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
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
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2.‘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
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
【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
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讲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讲授】火山活动的影响
有利影响: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地热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温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课标要求: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根据有关,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等概念;
2、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明建设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树立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海洋的意识,为今后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与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 、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3 高中数学.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
A.领海范围为 a + 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a + 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 a =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b=200海里
【解析】沿海国家拥有 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 200 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 B、C。
【答案】B、C
高中人文地理学习方法探讨
人文地理的研究目标是把握人类活动地域形态在空间的分布和演变的规律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布置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人类活动,从而达到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区位条件)的充分利用和改造并维持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内容应该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环境条件是为人的活动提供可能的物质和空间基础。同时,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之间,不同地域的人类活动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我们所追求的人--地协调既要包括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协调,还包括人类社会内部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为类活动之间的协调。当然广义地说,环境条件是只既包括人类生存的外部条件,也包括作为人类社会局部群体甚至是人个活动的他人或他群活动的条件,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就是一个了解人类社会的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类活动的某些具体过程或内容,才会明白人类活动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或受到什么条件的影响。比如,不知道农业生产是什么,怎么会明白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呢?当然就更谈不上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归纳各种人类活动所受到的影响因素的基本共性进而建立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式。例如: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分析就考虑四个因素就可以了:地形、气候、水源、土地。
其次,我们要明白,人类活动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有关。而思维方式往往取决于人对客观环境的认知程度。而这个又与人口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有关系。人类活动最合理的方式当然来自于高素质的人口对客观规律的高层次的认识和相对完善的思考。因此,作为学科发展和解决问题就是向着最高层次最高要求去追求要达到的目标。当前人类的最高层次的追求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以就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要全面而准确,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去分析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最后,我要提醒两点:思考人文地理的时候,一要站在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二要知道这个世界存在地域差异和等级差异。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克服套用公式化的结论。例如餐馆不能设在垃圾场附近;巴西迁都的原因要站在管理层针对国家均衡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原上气候凉爽才迁都的;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必然要出现的现象,不能回避也不能抑制,只能面对。世界存在地域差异就是要我们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去看待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而等级差异则包括城市中心地的等级、媒体的等级、行政管理的等级、社会群体的等级。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正确方法。
教学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经济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经济问题,乐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经济意识;同时进一步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外国经验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日本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日本景观图片。
教学提纲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
一、位置、领土、人口
二、自然条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风气候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四、文化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已经从自然、经济等方面认识了东亚的一般特征,但是东亚各地又有明显的差异,囚此,我们还要学习东亚的国家地理。
[提问]除我国以外,东亚的其他三国,哪个国家在世界各国中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有哪些特点?(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从哪几方面分析和如何进行分析。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板书)
[提问]从黑板题目看,说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领土、人口等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基本情况,也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开始学习的。
一、位置、领土、人口(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根据《日本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地处中纬度地区,东亚的东部边缘,东临太平洋;是由若干个岛屿组成的一个岛国,领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提问]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或者东亚四国人口统计表,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国中最高的。)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卜厂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多山的地形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学生可从资源及其利用方面考虑。日本缺少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尤其矿产资源贫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矿,宜林地区广,国士三分之二为森林覆盖,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许多优良港湾。)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气温及降水情况,但也有很大差异。)
[提问]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板书)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布置作业预习第120——124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有哪些突出特点?
引入新课教师归纳特点。这些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板书)
[教师讲解]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有很多工业部门已超过美国,很多工业品占据了国际市场。从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产品。
[提问]你能说出几种代表性的产品吗?(电器、食品、汽车等方面。)
[读图导入]读课本第121页插图。日本的汽车制造闻名遐迩,我们所见到过的丰田、尼桑等小汽车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业还包括电子工业、钢铁、造船、纺织、化学等工业。日本依靠什么使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读图表,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说明:
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
②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教师总结]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第121页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
[提问]想一想,当地有输出到日本或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吗?
[读图]从《日本地图》中找出主要对外贸易港:神户、横滨、大阪等。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教师讲解]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技术先进,部门齐全,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提问]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展示景观图]简单介绍四大工业城市,着重介绍日本首都——东京。
[提问]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此外还有社会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后在高中地理再讲。)
日本不仅工业发达,而且农业也非常发达。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3页“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由学生归纳出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表现。(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进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以及发达的渔业,拥有庞大的船队,占世界第一位的捕鱼量等。)
[导入]那么日本人民是怎样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源上,建立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呢?可以说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国资源上水平是相当高的,我们看一下日本农业的分布状况就可略知一二。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读图]根据日本工农业分布图说出主要农业部门的分布地区。(水稻——平原,林业——山区,茶桑及果树——丘陵)。
[提问]为什么日本的渔业发达?(以现代化工业做基础,拥有庞大的捕捞船队,日本是个岛国。有广阔的海域及优良港湾,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
[看图]读“日本群岛附近洋流的分布”图,说说北海道附近成为著名渔场的原因。(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区。)
[提问]为什么日本要以小型农业为主,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呢?(国土狭小,耕地有限,但劳动力资源丰富。)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发达的科学技术资源,充分开发了各类土地资源,才在地狭人稠的岛国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小结]我们从日本工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可知,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其资源丰富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对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而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又取决于该国家科学技术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这一优势,才在一个地狭
三维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学重点:
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及教材各个图片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大牧场放牧业
1.特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2.主要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业。美国、阿根廷牧牛占重要地位,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占重要地位。
案例:
1.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 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2.在分析图3.15时,应重点把握该区域的海陆位置、地形、发达的铁路运输和便捷的海运条件等重要信息。
3、结合案例4完成活动题。
(对于活动的处理可以采取学生阅读案例→学生分析→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活动:
1.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点拨: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2.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点拨:经营方式:集约农业、生产规模大
商品化、专业化水平高;经济效率高;重视科技应用,例如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划区轮牧等。
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点拨: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够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发展大牧场牧牛业
1)、有利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2)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低,为牧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3)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读图要求:在世界地图上,熟悉以上国家及地区、潘帕斯草原等的地理位置。)
2)、发展过程——
印第安人自由自在的放牧业(粗放的自给游牧业)到欧洲人密集的商品牧牛业。
3)、为促进牧牛业发展,阿根廷人作了如下工作:
①铁路的贯通,便于把肉牛运到港口城市屠宰加工后外运;
②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措施,使牧场不退化
③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4)、阿根廷地广人稀,所产牛肉主要出口。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潘帕斯牛肉的市场扩展到欧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2.运用图标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3.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4.树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了解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3.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作业,倡导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辨证看 待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2.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教学难点】
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口水”:西北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方之一,什么是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含义
1.水资源概念:水资源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水资源:水圈内水量总体
狭义水资源: 陆地淡水
我们前面有讲到水体的`类型,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陆地水包括陆地淡水和湖泊咸水、地下咸水。其中陆地淡水仅占2.53%,陆地上的淡水种类多,有些难以利用或者目前直接利用较少,容易 利用的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这些储量仅占全球水体总量的0.007%。
承接:那么,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用什么来衡量呢?
2水资源的衡量标准
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请同学们读图3.10,思考:径流量、降水量和蒸发量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多年平均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大洲的水资源总量是有很大的差异。
3.世界水资源分布
请同学们读图3.10对各个大洲水资源的丰歉程度排序。
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这是各大洲的区别,那国家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六位。
承接:中国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六位, 但时空分布不均匀。
4.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展示幻灯片),请 同学们读图,说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
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分配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5.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以上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
(展示幻灯片)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资源污染严重 。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
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此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力图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1、开源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増雨;海水淡化等
2、节流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转折】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水资源的分布存在地区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区域对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新疆。水资源短缺的西北地区聚落规模比较小,而水资源较充足的江南地区聚落规模较大。
结论:说明了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一些知名矿泉水和饮料厂的水源地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创设情境2:如果你打算开一个矿泉水厂,你要把厂址建在哪?
展示茅台酒水源地赤水河的图片以及展示青岛啤酒和崂山水图
结论:说明了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展示课本的p62三张图片思考:这三张图片说明了科技进步对水资源利用有何影响
从这些图,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利用水 资源的种类、范围扩大。
课后作业:西北是我国水资源总量最少的地区,但是我国最缺水却是华北。请学生分析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个原因入手。并制定一个华北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概念
2.水资源的衡量标准
3.世界水资源 分布
4.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危机的原因
2、采取的措施
三、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2.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3、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世界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②了解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对经济活动规模、效益的影响,理解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③理解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立足水资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问题,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注重激励发展性评价。
②重视地理素养培养,联系社会实际与乡土地理,突出地理图象与案例的讨论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资源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③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家乡的水资源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科学的资源观。
③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关爱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按学习小组分7人一组,共10组。
2、利用网络、杂志和书籍等搜集关于水资源的内容,对水资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预习教材内容,明确课本活动和案例的要求,准备以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4、搜集城市水资源状况,在讲课时适当引用。
5、准备好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以我国正在发生的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带出新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水资源及其分布
1、设问,引发思考。
我们知道,从宇宙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是蔚蓝色的,因为水体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1%。从这一点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2、了解学生对水资源的理解。
和学生以谈话的方式轻松讨论对水资源的理解,快速的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地理课堂中,为启发、引导他们深入研讨问题做好心理准备。
归纳: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因此不能把水资源单纯的理解为广义的水资源,更应该是指人类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能够利用的水资源。
读图:读课本上的水资源构成图。
3、哪些水资源是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我们平常可以用这些水吗?请举例说明。
宛西河的治理。为什么要治理宛西河?因为宛西河为我们提供生活水源(河水)。
5、这些“容易利用”的水由什么补给?小组讨论,请小组的代表发言。(大气降水)
6、请把问题回到我们从化缺水这个问题上。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平常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来自大气降水,目前这种缺水的状况是不是经常出现?(不是,仅仅出现在旱季。)
7、再举个例子,拿亚马孙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水资源状况对比一下,两地的差别是不是很明显?(是)
8、你对水资源的理解又得出一个什么规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因而产生差异。)
9、差异表现在哪里?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抢答以下题目(把题目投影出来)
(1)判断正误: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是径流量。(错,降水量)
(2)判断正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降水总量。(错,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判断正误:降水量大、水资源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乏。(对)
(4)读课本66页《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抢答: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5)抢答:我国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水多, (西部)水少。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状况是(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小结小组竞赛活动,指出要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探讨的学习习惯。小组成员应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10、在答问的基础上概括水资源的分布: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降水量
(2)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3)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A、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缺。
B、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极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第六。
C、从我国看: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D、总之,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
(4)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均衡。
第二部分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我们从化的水资源状况怎样?各小组根据搜集的资料谈谈看法。
总的来说,从化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年降水量达1900毫米以上。但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由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大,因此我市人口和农田集中的地方,在旱季比较紧张,而且今年的旱情更为严重,降水量比往年少了两成。由此可见,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表现哪些方面呢?(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请举例说明。
南方为水田,北方为旱地。
结论:水资源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3、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吗?请举例说明。(水资源的质量同样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根据学生所举的例子再作概括。)
4、根据上面所学过的总结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5、请阅读课本67页的图,小组讨论一会,请谈谈你对这些图片和文字的理解和看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
总结:图片主要说明人类在利用水资源上的进步。第一阶段是在2000多年前,罗马人利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第二阶段是在1870年,美国太平洋的移民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发展种植业;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海水淡化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也就是说,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6、本段的文字中提到,什么是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是指把一个流域的水通过输水工程送到另一流域的过程,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黄河流域。
7、海水淡化技术是怎么一回事呢?请根据课本68页的内容,按照你的理解回答。
简要解释:海水淡化技术是利用先进的工具把海水加热蒸发,取出其中的淡水。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日产量已经达到2700万吨,并且还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但基本为发达国家所操控,且成本较高。
8、请派小组代表回答课本68页“活动”的题目。
(1)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以色列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吗?
提示:以色列年降水量稀少,在70毫米以下,而且没有灌溉水源,因此水资源严重不足,尽管光热条件好,也不适宜发展农业。
(2)以色列是如何把水资源由“少”变“多”的?
提示:一是“开源”,把海水淡化加以利用;二是“节流”,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减少浪费。
(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面对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和西部内陆的严重干旱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一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7篇
上一篇: 专利代理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