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8
2023-01-16
2023-03-16
【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03-18
更新时间:2023-05-30 14:13:0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3-18
2023-01-16
2023-03-16
【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03-18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平易近人读书体会的文章13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心里感觉很充实。这种充实不仅是表现在时间上,还表现在思想上。当然,读完一本书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篇章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本书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篇章倒没有,但有一句话,我还是印象挺深刻的,那句话是这样说的:梦想是人们期望达到的一种高度、一种目标,是人们凝聚力量、不懈奋斗的动力。中国梦是当前中国建设道路中最火热的一个词,梦想每个人都有,梦想有大有小。为什么会有梦想的存在?那是因为人们都对未来充满了期望与美好憧憬,是对未来的渴望与要求。
我读的是军事卷,强军梦同样也是当代中国建设道路,绿色军营中的一个热词。强军梦,是中国梦的坚强保证。深刻认识军队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人民军队再出发。从严治军是建设强大军队的铁律,古语说的好:慈不掌兵。的确,如果一个国家军队稀稀拉拉、松松垮垮,就不成其为军队。就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当代军队的训练要求是什么?是要培养一支革命英雄人民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要为捍卫国家主权,守护国土完整时刻准备着。当代军队要追上世界前流军队的步伐,要建设属于中国的世界一流军队。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那是不行的,这个社会讲究的是合作,要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绿色军营当然要注重这些问题,小小的细节能决定一件事务的成败与否。这个观点我相信大家都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端正自己的心性、思想那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学习军人那样的刚强正直、无所畏惧的气质和品性,要勇于担当,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和困难,都一往无前、英勇奋斗。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品性当然也就不同。就拿我来说吧,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但我又特别想和大家一起融入大集体,但这是很矛盾的。所以每次看着同学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我都特别想走到他们的阵营里去。我没有军人那样的品质、心性,甚至就在今天我因为忘记交团员档案被助班骂,我感到生气。我觉得我做的是不对的,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第一次,我觉得我没有尊重助班的工作,她也是第一次做助班,我又有什么资格让她替我在辅导员面前受气,挨骂呢?但我有我的态度与姿态。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学习能够使一个人不断的成长,慢慢长大吧,不急不慢的那种。但我还是想对因为我而被罚的人说声:对不起!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的周围都是学习的场所。从师,不一定是要有着高深学问的人,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长处。而他们的长处就恰恰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不起眼的农夫,他的身上的处事学问可能比在理论界获得一定声望的大师还要高深,所以切不可以貌取人。绿色军营里同样也是,战友与战友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要学其长处,补其短板。要在共同进步的道路中一个人的优秀不代表全军队的优秀。你们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家……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我的班级,我的班级现在最缺的就是合作、竞争和集体荣誉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这当然是好的,因为即使你生活的很平凡,但你到底还是限量版,但人是会变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作为风电81班的一份子,我们是不是得为班级而改变了?一个班级就像一支军队一样,如果他稀稀拉拉,拖拖拉拉,那么这个班级就会犹如一盘散沙,禁不起风浪。
同学们,我们可以在平日里的生活里放松一下,但在做正事的时候是决不允许有松散的情况出现的,因为那样的班级是很危险的。一步错,步步错。就像一个王朝一样,等待的只有灭亡。提起你们的精神,端正你们的心性、姿态,展现出你们最好的一面吧。
《平语近人》观看以后受益匪浅,感受深刻。通过观看节目,既学习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又学习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可以说同志既是人民领袖,又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良师。通过思想解读人的解读和现场访谈、互动问答以及经典诵读等环节,生动阐释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通过经典释义人的解释,使我们对经典的出处、含义有了明确的认识。既是一堂政治课,又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观看节目,使人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些古典名句仿佛就是古人对今人的教诲和告诫;这些因习总书记引用而广为人知的典故或者诗文,有的出自较为生僻古奥的典籍。总书记古为今用,且用典准确,赋予古典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可见总书记博观而约取的智慧和匠心。一部古典就是一座文化富矿,阅读之阐释之引用之,就是在“不忘本来”中体现“不忘初心”,就是在“古风犹存”中彰显“文化自信”,就是在“精神家园”中凝聚“力量源泉”,总之,《平语近人》是新时代彰显文化自信,弘扬文化传统的最美的“中国声音”。
视频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主持人问观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说的?观众回答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之前一致的认识。然而,经典释义人则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早是出自《荀子·王制》,其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广为人知的典故,只是文化之“流”,倘若追根溯源,则能翻出更为厚重的典籍。中华文化烟波浩渺,洋洋大观。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与数千年前“君民舟水观”一脉相承;“不忘本来”即是“不忘初心”,扎根传统文化,汲取历史智慧和文化营养,推动文化复兴即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观看《平语近人》,有一种浓浓的古典风韵。诸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都凝聚着历史的智慧和箴言。结合总书记引用古语典故的语境,通过经典释义人的讲解和思想解读人的阐述,会发现这些古语典故又充满了新时代的精神内涵。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讲,古典能够在新时代充满生命力,正是“古风犹存”彰显出的“文化自信”。古典文化能净风化俗,润物无声。
“精神家园”凝聚“力量源泉”。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为物质摄取而疲于奔波,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精神的家园。而古典文化便是难得的丰富的精神家园。纵观“平语近人”,无论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无论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还是“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均流露出精神家园的精神魅力与情感的张力。
古典文化是古人学习与实践的经典表达,经过几千年文明长河的淘洗和积淀,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由这些古典构筑的精神家园,足以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而就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领袖,必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平实中透着自信”——这是读罢《平易近人》第二篇俗文俚语后留给我的深刻印象。语言,确实有种神奇的力量,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写道:“‘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可见在习近平语言的背后蕴含着渊博学识和治国理念,才会在表面上打动人心,剖析后也深入人心。
第二篇主要介绍了的习近平在各个场合的20条关于俗文俚语引文引言,并附有简明扼要的阐述。其中,多数为百姓熟知的各类俗语,比如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表明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体现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与互信;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来强调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此外还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众人拾柴火焰高”等等。除了广为流传的俗语,习近平同时也继承历史,针对现实情况引用、化用俗语,进一步作出阐释。似乎自从孩提年代起,“小康”一词便存在于大众视野,改革开放初期时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小康社会”理念能到宣扬。在《晋书·孙楚传》中有载:“山陵既固,中夏小康。”体现的使中国儒家理想中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而今天“小康”,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特定时期所要达到的目标。20_年我们实现的,不过属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因此习近平结合现状,引用俗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其中老乡指的是广大农民人口,在中国人口结构中,农民仍占多数,而只有大力推进农民增加收入,补齐短板,平衡发展,才能惠及全民,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富强;毛泽东首次提出“本领恐慌”,旨在告诫党员干部抓紧学习,适应形势,而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本领恐慌”的具体问题——“新办法不会用,老方法不管用,硬方法不敢用,软方法不顶用”,勉励众人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除了民间俗语,习近平还引用、化用各类语言,比如引用陈毅《感事书怀》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来诫勉领导干部,表明对贪污腐败的零容忍;化用齐秦的专辑名《痛并快乐着》谈及自己是“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其中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让人佩服;借用《舌尖上的中国》之名谈“舌尖上的安全”,形象地表达对食品安全社会问题的重视;当下流行的真人秀、脱口秀等盛行引出了“作秀一词”,习近平引用这一词,针对性地批判作秀官员,指出对待群众不能虚情假意。同时,习近平还简明直白用通俗的语言写出了问题所在,比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也直接指出“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
通俗的语言使干部和群众站在了同一水平面上,习近平引用的俗语不仅向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向外展示了中国特色文化风采,同时,其中不乏继承历史,借用历史上的词语句子深入剖析,也会跟随时代的步伐,化用流行语指出问题,表明立场。总的来说,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习近平平易近人的语言,也是一架桥梁,连接着领导者与群众,横越在过去与将来。
“平实中透着自信”——这是读罢《平易近人》第二篇俗文俚语后留给我的深刻印象。语言,确实有种神奇的力量,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写道:“‘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可见在语言的背后蕴含着渊博学识和治国理念,才会在表面上打动人心,剖析后也深入人心。
第二篇主要介绍了的在各个场合的20条关于俗文俚语引文引言,并附有简明扼要的阐述。其中,多数为百姓熟知的各类俗语,比如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表明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体现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与;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来强调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此外还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众人拾柴火焰高”等等。除了广为流传的俗语,同时也继承历史,针对现实情况引用、化用俗语,进一步作出阐释。似乎自从孩提年代起,“小康”一词便存在于大众视野,改革开放初期时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小康社会”理念能到宣扬。在《晋书·孙楚传》中有载:“山陵既固,中夏小康。”体现的使中国儒家理想中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而今天“小康”,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特定时期所要达到的目标。20_年我们实现的,不过属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因此结合现状,引用俗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其中老乡指的是广大农民人口,在中国人口结构中,农民仍占多数,而只有大力推进农民增加收入,补齐短板,平衡发展,才能惠及全民,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富强;毛泽东首次提出“本领恐慌”,旨在告诫党员干部抓紧学习,适应形势,而进一步指出“本领恐慌”的具体问题——“新办法不会用,老方法不管用,硬方法不敢用,软方法不顶用”,勉励众人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除了民间俗语,还引用、化用各类语言,比如引用陈毅《感事书怀》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来诫勉领导干部,表明对贪污腐败的零容忍;化用齐秦的专辑名《痛并快乐着》谈及自己是“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其中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让人佩服;借用《舌尖上的中国》之名谈“舌尖上的安全”,形象地表达对食品安全社会问题的重视;当下流行的真人秀、脱口秀等盛行引出了“作秀一词”,引用这一词,针对性地批判作秀官员,指出对待群众不能虚情假意。同时,还简明直白用通俗的语言写出了问题所在,比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也直接指出“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
通俗的语言使干部和群众站在了同一水平面上,引用的俗语不仅向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向外展示了中国特色文化风采,同时,其中不乏继承历史,借用历史上的词语句子深入剖析,也会跟随时代的步伐,化用流行语指出问题,表明立场。总的来说,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平易近人的语言,也是一架桥梁,连接着领导者与群众,横越在过去与将来。
《平“语”近人》自播出以来,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在基层党员和群众中更是引发了收视狂潮。“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以人民为中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是以利民为根本,平“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深入浅出,感染力强,是说给群众听的家常话、关心话、大实话,最是“近人”。
平“语”是说给群众听的家常话。“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说百姓话,大白话,家常话,朴素生动,亲切自然,善于用最浅显的道理说明做深刻的道理,如同拉家常一般平易近人,娓娓道来。比如,谈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谈脱贫攻坚,“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再比如,谈中国梦,“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谈道路自信,“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字字、一句句,总是那么的新鲜活泼,朗朗上口,习近平总书记用简单明了、亲切生动的家常话为群众深入浅出地释疑解惑。
平“语”是说给群众听的关心话。“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所关心的事情就是我们关心的焦点,人民群众不放心的事情、不满意的事情就是我们过失的所在”。几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上,投入精力最多。“我最关心的还是困难群众”,每年元旦、春节前后,下基层、听民意,几乎成为他的“必修课”。每每深入基层与群众交流,总是盘坐炕头,用聊天般、谈心式的语言真切关心群众。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过冬的棉被有没有?一年的粮食够不够吃?取暖的煤炭够不够用?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难不难?这些最细微、最朴实、最贴心的真情关怀,总能直触人心。
平“语”是说给群众听的大实话。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注重作风建设,一贯注重讲实话、干实事,不讲大话和空话。习总书记说过,对群众要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体现了习总书记“重诺”的高贵品质,“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时时刻刻将对群众的承诺放在心上,并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再者,习总书记深谙国情党情民情,能实事求是地讲问题、摆现象,敢于亮剑、“唱黑脸”。比如,他讲到现在社会上浪费现象以及奢靡、奢华之风很甚,可谓痛心疾首。特别是他对“关系圈”“潜规则”越来越盛行等社会上的种种假丑恶现象,都拿起手术刀,剖析得鞭辟入里,不回避矛盾和问题,总会引起强烈共鸣和民意井喷,让人拍案叫绝。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的看完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感触良多。习近平主席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善于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纪录片中习近平主席热爱的传统文化典籍诗句静穆而朴素,让我不知不觉在平和的思索中得到了丝丝教育与成长。
这一期节目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由“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和怎样为民”三个观点而展开。在第一章节的主题“为什么为民”中,引用了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讲述总书记上世纪70年代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为当地的百姓解决了照明、做饭等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为百姓排忧解难。习近平主席说陕北的老乡对他的帮助最大,而片中梁家河的老乡回顾当年对主席依依不舍深切的情感也印证了主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在第二章节中谈到为什么为民,主席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点,重点谈到了政权的兴废在于民心,做好民生工作,以造福人民为最大幸福。作为一名社区的基层者,工作处在一线,直接面对广大的人民群众,如何为群众做把事情办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要密切联系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为群众干实事、谋实利,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实事说话,以理服人,依法依章办事。
第三章节的主题为“怎么样为民”,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讲述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片中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社区基层基层工作者,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社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做好社区的工作就是响应主席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基本观点,让我再次梳理了往后如何做好的本职工作的思路,今后我还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但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我将伴随着社区的成长更好的服务社区群众。
近期,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在全国引起了热议。不仅专家学者在研究讨论,就大众也积极参与其中。一档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的讨论,究其原因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它以文化的角度,用朴实语言,为全国人民详细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所用的典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的契合点,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汇点,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
平“语”近人,源自党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节目将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以人民为中心等相关内容,以朴实的话语和为人熟知的典故,向全国观众集中讲解。这才有广大人民群众在收看节目后,主动了解平语,积极讨论平语、不断走近平语的社会现象。作为街居干部,街道、社区是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相关动向的第一站,同时基层工作的做得好与坏也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第一印象。所以基层工作要向平语靠近,化繁为简,简约而不简单。
做好一次性告知和记录等相关事宜,通过提升办事效率和效果,让群众在办事中,少花精力少跑腿,提高人民对党和政府的认可和信赖。
平“语”近人,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不仅是总书记惯于用典、善于用典、精于用典的体现,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深植的民族土壤。总书记通过用典,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结着的中华民族智慧,更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自信和自豪感。万丈高楼平地起,基层社区作为党和政府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和弘扬正能量的第一阵地,要时刻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以文化教育和培育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
平“语”近人,更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亲和力是总书记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习近平总书记无论用典还是讲道理,都善于用百姓话、家常话,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易于接受。基层工作者在为群众办事时,除了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外,更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百姓话,家常话向群众将法规政策介绍,真诚为民服务。让群众能听得懂,做得对,办得快。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介绍了《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编撰和出版情况,与会专家学者畅谈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据出版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介绍,《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是20_年高校主题出版项目的重要成果,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思政课教师等联合撰写。该书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语言风格入手,辑录了十八大以来至20_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富有特色的引文引言,共70个词条,进行简明扼要的阐释,对其进行语境、语源分析,并阐述其思想内涵、现实意义与社会反响,旨在从语言文化的角度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读本。
《平易近人》主编陈锡喜表示,该书开篇是“中国梦”,本身是一个比喻,而主体部分的三篇,分别是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语篇和诗文引用篇,基本能涵盖习近平语言风格的全貌;而每篇引文的排列,又按中宣部所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的框架,使读者在读完全书后,不仅能读懂习近平每一引文的意思,而且能从中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
■出版说明
语言这东西,有种神奇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
比如“打‘老虎’、拍‘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既形象又深刻,引来百姓一阵叫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简洁到位,生动有力!习近平总书记还经常引用一些古典诗词来阐述他的治国理念,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他用“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来描述亚太共同的发展未来,用“虚谈废务”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诗文引用篇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20_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出自《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意思是肉腐烂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也会生虫。宋代苏轼所著《范增论》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意思是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可以寄生。习近平引用“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警示腐败是党和国家灾难的重要源头,领导干部洁身自好,务实清廉,才是党和国家长久发展的基础。《劝学》是《荀子》的首篇。“劝学”乃鼓励学习。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20_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语出《管子·牧民》,原文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习近平意在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
提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家有希望也有担心。目前,首先要把这一步继续抓好,起“徙木立信”的作用。这件事情要牢牢抓住,善做善成,才能做其他的事情。
——20_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徙木立信”讲的是商鞅变法时的一个故事。商鞅想要变法,又担心天下人非议自己,于是在法令拟定尚未发布时,为取信于百姓,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立起一根高三丈的木柱,以十金招募能把这根木柱从南门移到北门的人。百姓没有一个人敢去搬木柱。于是商鞅又说:“能够搬走这木柱的人,奖赏五十金。”有一人就来搬了木柱,商鞅立即奖赏五十金,以证明自己有信用,不会欺骗百姓。“徙木立信”就被用来表示发布政策要说到做到,取信于民。
■形象比喻篇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20_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把制度比喻成“笼子”,意在强调制度之“笼”对权力,尤其是对一切滥用权力行为的约束与监督。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官本位”和“人治”色彩浓厚的国家。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已30年有余,但上述传统思想及其影响,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殆尽。正因为如此,权力滥用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而法治的权威性受到伤害,腐败现象也由此生发。一些地方和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屡禁屡发,腐败分子“前赴后继”,就是直接佐证。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20_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借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作喻,意在强调我们党持续深入抓作风建设、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突出表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做事一抓到底的狠劲和韧劲。
这斩钉截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八个字,是习近平敢于负责、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最好诠释,凸显着一股力量,展现出一种刚强,凝聚着一份真情,张扬着一腔正气,既充满底气、彰显决心,又情真意切、恰到好处,可谓字字千钧,精炼而传神。
■俗文俚语篇
一枝一叶总关情。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
——20_年7月23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时的讲话
现在流行的几档娱乐节目,如“艾伦秀”、“百变大咖秀”、“80后脱口秀”、“爸爸去哪儿”真人秀,等等,红遍大江南北,广受观众欢迎。由此可见,“秀”是被大家喜欢的。但是在“秀”前面加上一个动词“作”,便有了生硬、刻意和很强的目的性,大家就不喜欢,甚至厌恶了。
习近平引用这一俗语,是批判性的,旨在反对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提倡领导干部要切实走好群众路线,对待群众决不能虚情假意。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心里感觉很充实。这种充实不仅是表现在时间上,还表现在思想上。当然,读完一本书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篇章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本书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篇章倒没有,但有一句话,我还是印象挺深刻的,那句话是这样说的:梦想是人们期望达到的一种高度、一种目标,是人们凝聚力量、不懈奋斗的动力。中国梦是当前中国建设道路中最火热的一个词,梦想每个人都有,梦想有大有小。为什么会有梦想的存在?那是因为人们都对未来充满了期望与美好憧憬,是对未来的渴望与要求。
我读的是军事卷,强军梦同样也是当代中国建设道路,绿色军营中的一个热词。强军梦,是中国梦的坚强保证。深刻认识军队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人民军队再出发。从严治军是建设强大军队的铁律,古语说的好:慈不掌兵。的确,如果一个国家军队稀稀拉拉、松松垮垮,就不成其为军队。就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当代军队的训练要求是什么?是要培养一支革命英雄人民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要为捍卫国家主权,守护国土完整时刻准备着。当代军队要追上世界前流军队的步伐,要建设属于中国的世界一流军队。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那是不行的,这个社会讲究的是合作,要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绿色军营当然要注重这些问题,小小的细节能决定一件事务的成败与否。这个观点我相信大家都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端正自己的心性、思想那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学习军人那样的刚强正直、无所畏惧的气质和品性,要勇于担当,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和困难,都一往无前、英勇奋斗。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品性当然也就不同。就拿我来说吧,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但我又特别想和大家一起融入大集体,但这是很矛盾的。所以每次看着同学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我都特别想走到他们的阵营里去。我没有军人那样的品质、心性,甚至就在今天我因为忘记交团员档案被助班骂,我感到生气。我觉得我做的是不对的,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第一次,我觉得我没有尊重助班的工作,她也是第一次做助班,我又有什么资格让她替我在辅导员面前受气,挨骂呢?但我有我的态度与姿态。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学习能够使一个人不断的成长,慢慢长大吧,不急不慢的那种。但我还是想对因为我而被罚的人说声:对不起!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的周围都是学习的场所。从师,不一定是要有着高深学问的人,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长处。而他们的长处就恰恰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不起眼的农夫,他的身上的处事学问可能比在理论界获得一定声望的大师还要高深,所以切不可以貌取人。绿色军营里同样也是,战友与战友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要学其长处,补其短板。要在共同进步的道路中一个人的优秀不代表全军队的优秀。你们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家……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我的班级,我的班级现在最缺的就是合作、竞争和集体荣誉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这当然是好的,因为即使你生活的很平凡,但你到底还是限量版,但人是会变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作为风电81班的一份子,我们是不是得为班级而改变了?一个班级就像一支军队一样,如果他稀稀拉拉,拖拖拉拉,那么这个班级就会犹如一盘散沙,禁不起风浪。
同学们,我们可以在平日里的生活里放松一下,但在做正事的时候是决不允许有松散的情况出现的,因为那样的班级是很危险的。一步错,步步错。就像一个王朝一样,等待的只有灭亡。提起你们的精神,端正你们的心性、姿态,展现出你们最好的一面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_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这首著名的《游子吟》。他说,这首诗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这首诗不是孟郊写于青年时期离家科考的时候,而是写在50岁上任溧阳之后,在经历了漫长分离,孟郊可以长长久久地陪伴母亲的时候。
这一针一线不仅仅缝制的是一件衣裳,更是老母亲对远行游子的牵挂和担忧。岁月流逝,母亲年岁越来越大,但每当孟郊去参加科举考试,母亲依旧会一针一针,给他缝衣服。针脚尽量密一点,尽量结实一点,因为这件衣服,他要穿好久好久。
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中,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点评道,对于每一位母亲而言,其实儿子做了多大的官不重要,儿子挣了多少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伴。所以如何报答,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子女有没有“寸草心”。
就像《孝经》所说的那样,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孟郊的《游子吟》和他母亲的故事,可以说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
只要人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太平。
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说,
尽管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不但没有丢失,不但没有被抛弃,反而在中华大地上扎根了。
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古有二十四孝,今天,“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最美孝心少年”、“最美家庭”等都是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泛爱众,而亲仁。——《弟子规》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不仅要关爱自己身边的老人,还要善待身边每一位陌生的老人,让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让这个社会的温暖多些,再多些......
语言,确实有种神奇的力量,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写道:“‘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可见在习近平语言的背后蕴含着渊博学识和治国理念,才会在表面上打动人心,剖析后也深入人心。
第二篇主要介绍了的习近平在各个场合的20条关于俗文俚语引文引言,并附有简明扼要的阐述。其中,多数为百姓熟知的各类俗语,比如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表明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体现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与互信;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来强调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此外还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众人拾柴火焰高”等等。除了广为流传的俗语,习近平同时也继承历史,针对现实情况引用、化用俗语,进一步作出阐释。似乎自从孩提年代起,“小康”一词便存在于大众视野,改革开放初期时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小康社会”理念能到宣扬。在《晋书·孙楚传》中有载:“山陵既固,中夏小康。”体现的使中国儒家理想中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而今天“小康”,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特定时期所要达到的目标。20_年我们实现的,不过属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因此习近平结合现状,引用俗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其中老乡指的是广大农民人口,在中国人口结构中,农民仍占多数,而只有大力推进农民增加收入,补齐短板,平衡发展,才能惠及全民,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富强;毛泽东首次提出“本领恐慌”,旨在告诫党员干部抓紧学习,适应形势,而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本领恐慌”的具体问题——“新办法不会用,老方法不管用,硬方法不敢用,软方法不顶用”,勉励众人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除了民间俗语,习近平还引用、化用各类语言,比如引用陈毅《感事书怀》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来诫勉领导干部,表明对贪污腐败的零容忍;化用齐秦的专辑名《痛并快乐着》谈及自己是“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其中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让人佩服;借用《舌尖上的中国》之名谈“舌尖上的安全”,形象地表达对食品安全社会问题的重视;当下流行的真人秀、脱口秀等盛行引出了“作秀一词”,习近平引用这一词,针对性地批判作秀官员,指出对待群众不能虚情假意。同时,习近平还简明直白用通俗的语言写出了问题所在,比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也直接指出“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
通俗的语言使干部和群众站在了同一水平面上,习近平引用的俗语不仅向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向外展示了中国特色文化风采,同时,其中不乏继承历史,借用历史上的词语句子深入剖析,也会跟随时代的步伐,化用流行语指出问题,表明立场。总的来说,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习近平平易近人的语言,也是一架桥梁,连接着领导者与群众,横越在过去与将来。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心里感觉很充实。这种充实不仅是表现在时间上,还表现在思想上。当然,读完一本书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篇章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本书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篇章倒没有,但有一句话,我还是印象挺深刻的,那句话是这样说的:梦想是人们期望达到的一种高度、一种目标,是人们凝聚力量、不懈奋斗的动力。中国梦是当前中国建设道路中最火热的一个词,梦想每个人都有,梦想有大有小。为什么会有梦想的存在?那是因为人们都对未来充满了期望与美好憧憬,是对未来的渴望与要求。
我读的是军事卷,强军梦同样也是当代中国建设道路,绿色军营中的一个热词。强军梦,是中国梦的坚强保证。深刻认识军队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人民军队再出发。从严治军是建设强大军队的铁律,古语说的好:慈不掌兵。的确,如果一个国家军队稀稀拉拉、松松垮垮,就不成其为军队。就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当代军队的训练要求是什么?是要培养一支革命英雄人民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要为捍卫国家主权,守护国土完整时刻准备着。当代军队要追上世界前流军队的步伐,要建设属于中国的世界一流军队。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那是不行的,这个社会讲究的是合作,要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绿色军营当然要注重这些问题,小小的细节能决定一件事务的成败与否。这个观点我相信大家都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端正自己的心性、思想那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学习军人那样的刚强正直、无所畏惧的气质和品性,要勇于担当,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和困难,都一往无前、英勇奋斗。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品性当然也就不同。就拿我来说吧,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但我又特别想和大家一起融入大集体,但这是很矛盾的。所以每次看着同学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我都特别想走到他们的阵营里去。我没有军人那样的品质、心性,甚至就在今天我因为忘记交团员档案被助班骂,我感到生气。我觉得我做的是不对的,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第一次,我觉得我没有尊重助班的工作,她也是第一次做助班,我又有什么资格让她替我在辅导员面前受气,挨骂呢?但我有我的态度与姿态。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学习能够使一个人不断的成长,慢慢长大吧,不急不慢的那种。但我还是想对因为我而被罚的人说声:对不起!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的周围都是学习的场所。从师,不一定是要有着高深学问的人,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长处。读后感www.simayi.net而他们的长处就恰恰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不起眼的农夫,他的身上的处事学问可能比在理论界获得一定声望的大师还要高深,所以切不可以貌取人。绿色军营里同样也是,战友与战友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要学其长处,补其短板。要在共同进步的道路中一个人的优秀不代表全军队的优秀。你们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家……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我的班级,我的班级现在最缺的就是合作、竞争和集体荣誉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这当然是好的,因为即使你生活的很平凡,但你到底还是限量版,但人是会变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作为风电81班的一份子,我们是不是得为班级而改变了?一个班级就像一支军队一样,如果他稀稀拉拉,拖拖拉拉,那么这个班级就会犹如一盘散沙,禁不起风浪。
同学们,我们可以在平日里的生活里放松一下,但在做正事的时候是决不允许有松散的情况出现的,因为那样的班级是很危险的。一步错,步步错。就像一个王朝一样,等待的只有灭亡。提起你们的精神,端正你们的心性、姿态,展现出你们最好的一面吧。
近日,观看中央频道《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后,感悟颇深。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郑板桥在一幅画竹中题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表面咏竹,却暗喻民间疾苦,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群众的事情一点一滴都十分重要,为官者要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时刻放在心上。
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把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习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贏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有些事情表面看似乎是小事情,但对群众来说则是天大的事。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困难群众的比例可能不大;但具体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困难就是100%的困难。群众利益无小事,深入群众、服务群众、联系群众,更不能忽略了那些所谓的“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大事”的“细胞”,只有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基层群众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哪里来?正是从这些为基层服务的小事杂事中来,从这些为群众解忧的点点滴滴中来。因此,对群众的关怀要着眼于平时,帮助要着眼于难处,努力做到关爱群众有真感情、帮难解困有真措施、凝聚人心有真成效。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有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谋利益,把解决群众关切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才能贏得民心,获得肯定。
《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心得体会
昨天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中,我们领悟到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出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景?归根结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相对应的案例是,精准扶贫正在全方位推进,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忘却优秀传统文化。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平“语”近人》之“报得三春晖”心得体会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孟郊的《游子吟》,每每读到脑子里似乎都有那样强烈的画面感,这首诗把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和不舍,还有孩子想要回报母爱的一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节目里听到,当孟郊在50岁时,才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职位,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把老母亲接到身边奉养,同样作为人子的我,不禁湿了眼眶。那时大学毕业,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身来到阿里地区,这个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祖国边陲,说实话来之前满腔的热血,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交通不便、人烟稀少、风俗习惯不同等等一系列的困难,让我的内心起了波澜,这和之前生活的地方完全就是天壤之别,刚来的时候还有一股新奇劲,但是渐渐的日子长了,那种想家的心情就越来越强烈,晚上下班就只有手机作伴,跟父母视屏通话时还必须说一些“报喜不报忧”的话。想想那时的自己,那些心酸的感觉就抑制不住了。
还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对我而言也是充满泪感,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就母亲拉扯我们姐弟二人长大,可以说没有母亲当年的辛劳付出,就没有现在的我。如今我参加工作了,本是可以照顾他们的时候了,但是我却远在万里之外,就像在天边一样,每到过节就只能在网上买点东西寄回去,连最起码的陪伴都做不到,就像杨雨教授说的:“对于们每一位母亲而言,其实儿子做了多大的官不重要,儿子挣了多少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伴。”可惜如今我的工作地点,怕是连陪伴父母都不可能做到,那将来父母没有我,那又当如何呢?这种感觉说真的很不是滋味。
但王杰教授说:“为人子当尽孝,在家里尽孝,那是小孝、小爱,对他人的关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大孝、大爱。”的确,虽然不能在家侍奉父母,但是在阿里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为阿里人民群众的幸福出一份力,那也是一份大孝,虽然这份力量很微弱,但是有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离开父母奋斗在阿里这片热土上的干部职工们,那必将会凝聚为一份巨大的能量,照亮阿里美好的明天。
发自内心,推己及人。相信我们在远方工作的时候,只要真心实意的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人,那么我们父母身边定会有像我们一样的人真心真意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那么我有理由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尊老敬老的孝心,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
平实中透着自信”——这是读罢《平易近人》第二篇俗文俚语后留给我的深刻印象。语言,确实有种神奇的力量,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写道:“‘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可见在语言的背后蕴含着渊博学识和治国理念,才会在表面上打动人心,剖析后也深入人心。
第二篇主要介绍了的在各个场合的20条关于俗文俚语引文引言,并附有简明扼要的阐述。其中,多数为百姓熟知的各类俗语,比如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表明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体现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与;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来强调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此外还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众人拾柴火焰高”等等。除了广为流传的俗语,同时也继承历史,针对现实情况引用、化用俗语,进一步作出阐释。似乎自从孩提年代起,“小康”一词便存在于大众视野,改革开放初期时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小康社会”理念能到宣扬。在《晋书·孙楚传》中有载:“山陵既固,中夏小康。”体现的使中国儒家理想中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而今天“小康”,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特定时期所要达到的目标。20_年我们实现的,不过属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因此结合现状,引用俗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其中老乡指的是广大农民人口,在中国人口结构中,农民仍占多数,而只有大力推进农民增加收入,补齐短板,平衡发展,才能惠及全民,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富强;毛泽东首次提出“本领恐慌”,旨在告诫党员干部抓紧学习,适应形势,而进一步指出“本领恐慌”的具体问题——“新办法不会用,老方法不管用,硬方法不敢用,软方法不顶用”,勉励众人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除了民间俗语,还引用、化用各类语言,比如引用陈毅《感事书怀》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来诫勉领导干部,表明对贪污腐败的零容忍;化用齐秦的专辑名《痛并快乐着》谈及自己是“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其中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让人佩服;借用《舌尖上的中国》之名谈“舌尖上的安全”,形象地表达对食品安全社会问题的重视;当下流行的真人秀、脱口秀等盛行引出了“作秀一词”,引用这一词,针对性地批判作秀官员,指出对待群众不能虚情假意。同时,还简明直白用通俗的语言写出了问题所在,比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也直接指出“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
通俗的语言使干部和群众站在了同一水平面上,引用的俗语不仅向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向外展示了中国特色文化风采,同时,其中不乏继承历史,借用历史上的词语句子深入剖析,也会跟随时代的步伐,化用流行语指出问题,表明立场。总的来说,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平易近人的语言,也是一架桥梁,连接着领导者与群众,横越在过去与将来。
《平语近人》观看以后受益匪浅,感受深刻。通过观看节目,既学习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又学习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可以说同志既是人民领袖,又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良师。通过思想解读人的解读和现场访谈、互动问答以及经典诵读等环节,生动阐释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通过经典释义人的解释,使我们对经典的出处、含义有了明确的认识。既是一堂政治课,又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观看节目,使人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些古典名句仿佛就是古人对今人的教诲和告诫;这些因习总书记引用而广为人知的典故或者诗文,有的出自较为生僻古奥的典籍。总书记古为今用,且用典准确,赋予古典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可见总书记博观而约取的智慧和匠心。一部古典就是一座文化富矿,阅读之阐释之引用之,就是在“不忘本来”中体现“不忘初心”,就是在“古风犹存”中彰显“文化自信”,就是在“精神家园”中凝聚“力量源泉”,总之,《平语近人》是新时代彰显文化自信,弘扬文化传统的最美的“中国声音”。
视频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主持人问观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说的?观众回答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之前一致的认识。然而,经典释义人则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早是出自《荀子·王制》,其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广为人知的典故,只是文化之“流”,倘若追根溯源,则能翻出更为厚重的典籍。中华文化烟波浩渺,洋洋大观。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与数千年前“君民舟水观”一脉相承;“不忘本来”即是“不忘初心”,扎根传统文化,汲取历史智慧和文化营养,推动文化复兴即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观看《平语近人》,有一种浓浓的古典风韵。诸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都凝聚着历史的智慧和箴言。结合总书记引用古语典故的语境,通过经典释义人的讲解和思想解读人的阐述,会发现这些古语典故又充满了新时代的精神内涵。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讲,古典能够在新时代充满生命力,正是“古风犹存”彰显出的“文化自信”。古典文化能净风化俗,润物无声。
“精神家园”凝聚“力量源泉”。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为物质摄取而疲于奔波,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精神的家园。而古典文化便是难得的丰富的精神家园。纵观“平语近人”,无论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无论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还是“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均流露出精神家园的精神魅力与情感的张力。
古典文化是古人学习与实践的经典表达,经过几千年文明长河的淘洗和积淀,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由这些古典构筑的精神家园,足以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而就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领袖,必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