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二十篇】

更新时间:2023-06-04 20:13:5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体验是一种在感受之后的书写,主要用来记录你的思想和感受。它是一种在阅读和学习实践之后的感觉写作。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的文章20篇 ,欢迎品鉴!

【篇1】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她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回望历史,从中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中国人民一路走来,不但继承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巨大精神动力。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弘扬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精神,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

  1956年10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了聂荣臻提出的"自力更生,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发展我国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1958年,我国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原子弹研制工作进展顺利。然而,就在中国研制原子弹进入关键时候,中苏两党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引起两国关系的破裂。1959年6月,苏联以与美国、英国举行部分禁止核武器会谈为由,单方面撕毁中苏合作发展核武器的协定。并于次年8月,撤走全部专家,带走了重要图纸资料,停止供应设备材料,给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核弹研制工作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严重困难。

  在这紧要关头,中共中央毅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把原子弹研制出来。毛泽东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帐是很难还的"。

  1960年春天,中央军委令陈士榘将军率领中国的第一批特别工程部队进入罗布泊,开始了中国第一个核试验基地的工程建设。同时,中共中央在七、八月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克服面临的严重困难,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的,问题提出要"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奋勇前进",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是加强领导,组织全国各科研、生产部门协作攻关。1962年11月,成立了以周恩来任主任、罗瑞卿任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几位副总理及中央军委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专门委员会。二是遵照"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原则;对其它一些尖端武器发展项目,除保留一定的骨干力量继续攻关外,暂缓进行,以集中力量研制原子弹。三是选调技术骨干100名,大中专毕业生6000名,培养充实原子弹研制队伍。中央专委在周恩来领导下,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协同,及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调度,卓有成效地组织了全国大协作,解决了研制原子弹中遇到的100多个重大问题,安排了原子弹所需的特殊材料、部件和配套产品2万余项的研制生产,大大加快了原子弹研制的步伐。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凭着为祖国争光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发挥聪明才智,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经过反复试验论证,于1963年3月,提出了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同时,西北核武器试验场和研制基地建成,为全面突破原子弹技术创造了条件,于是,党中央集中北京和国防科研人员陆续迁往大西北,开始进入研制原子弹的总攻阶段。

  在美英苏三国联合遏制中国进行核试验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家家们努力工作,发愤图强,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胡思得、周毓麟、孙清河、李德元、朱建士、秦元勋等科技理论家完成了理论的设计;王淦昌、吴世法、陈能宽、林传骝等进行了爆炸物理试验研究;钱三强、何泽慧、王方定等人进行了中子物理试验研究;惠祝国、祝国梁等进行了引爆控制研究;郭永怀、龙文光等进行了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到1964年夏天,我国终于全面突破了原子弹技术难关,取得了原子弹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中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以实际行动回击少数大国的阴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奋发图强,进行了千百次试验,1964年6月6日,经过爆轰模拟试验,胜利实现了预先的设想。就在中国的核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原子弹试验步伐的同时,美国的科罗纳间谍卫星也发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氦定地点和时间。

  8月26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向白宫提供了一份秘密情报分析,情报分析中说:“根据新拍摄的太空照片,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一个可疑的设施,是一个能够在两个月内投稿使用的核试验基地。”

  根据这一情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发表了一个特别声明:"中国将在最近进行一次爆炸试验。"事实证明美国的情报是非常准确的,但是,他们是无法阻挡住中国拥有核试验的步伐。

  在完成了试验的必要研究和准备工作后,下一步就是进入核爆炸的最后阶段---完成安装,进行实弹爆炸的试验。10月14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在早已修建好的高达102米的试验铁塔上,塔的顶端有一个纯金属的小屋,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被安放在里面。

  15日,中共中央下达了代号"投篮"的命令,这个命令代号是根据基地篮球运动员的建议而取的,命令的内容是要把铀和雷管与原子弹的其它部分装配起来。

  这些原子弹的关键部件都存放在基地的装备车间,根据命令只有5人进入车间,完成最后的装备任务。到15日午夜,整个原子弹完全装备完毕。为了确保起爆前的绝对安全,安全保卫部门要求基地在装备完成的同时和之后,不准开动任何电力,实行严格控制,不准进行其它任何炸药的安装。

  原子弹的爆炸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铁塔小组撤离了基地的现场,前往23公里久的试验现场控制室。在控制室,第九研究院院长李觉将军将铁塔控制室的钥匙交给了张震寰。14时40分,张震寰按发出口令:

  "加电!"

  "开机!"

  "预热!"

  在距起爆还有10秒钟时进入了倒计时,"10、9、8、7……",当数到"0"时,张震寰一声令下"起爆!"

  主操作员韩云梯有力地按下了牵动人心的最后一个按钮。在一段短暂的寂静之后,突然,铁塔那里迸发出强烈的耀眼的闪光,按着升腾起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冲击波如同飓风般席卷开来,随后,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了一朵极为壮观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核试验基地首次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在指挥室里的张爱萍、刘西尧、张蕴钰等都激动不已。张爱萍要求在场的科学家对他们面前出现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肯定:"这是核爆炸吗?"王淦昌作为了肯定的回答。张爱萍立即接通同北京的电话。下面是电话的记录:

  "我是张爱萍,请接刘杰同志。"

  在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弹试验办公室,刘杰和其他几位领导正焦急地等候消息。

  当电话铃响起,接电话的同志紧张得把电话掉在了地上。刘杰把电话拾了起来。

  "请报告毛主席和周总理,我们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了!"

  "请重复一遍!"

  "原子弹确实爆炸成功了,我们已经看到蘑菇云了!"

  "我将立即报告"刘杰立即拿起专用电话:"我是刘杰,请接周总理。"

  这一天,一直等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室的周恩来总理,时刻关注着罗布泊的一举一动。电话铃一响,周总理立即拿起话筒:"我是周恩来。"

  "张爱萍同志从试验基地打来了电话,报告了我们的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蘑菇云已见到了!"

  "好!我将立即报告毛主席。"

  接到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的消息时,整个西花厅都活跃起来,周恩来总理兴奋不已,他立即向毛主席作了汇报。

  几分钟后,刘杰又接到周恩来总理的电话:"毛主席指示我们再一次证实它是否确实是核爆炸,以便使外人相信!"刘杰立即又接通了同罗布泊基地的电话,得到基地的核实报告后。他再一次地向周总理汇报说:"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确确实实爆炸了!"

  周恩来得到证实的消息后,一面向毛主席再次作了汇报,一面立即要秘书起草了贺电:

  爱萍、西尧同志:消息传来,甚为兴奋,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体参加这一试验工作的同志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篇2】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从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9年9月18日召开“两弹一星“表彰大会,整整过了47年.为什么还要宣传“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与科技创新是什么关系?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对中海阳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有什么帮助?

  “两弹一星”精神是我国现代精神文化的重要里程碑,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相隔近50年的今天,认真回顾“两弹一星”精神,深入发掘其精神内涵,研究论证其多元性启示,既是创新战略文化特别是新能源战略文化体系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国强军的战略目标使然。本文结合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与理解,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启示及思考,旨在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结合自身的企业性质和行业背景,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从学习精神,到使之成为中海阳在当今新能源事业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

  这都归功于我们中国的科研人员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我们就要努力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可以感染到中海阳的全体人员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

  高尚情操。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忠诚,融入到工作中去,努力学习新能源知识,掌握过硬本领,为将来报效企业,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始终把祖国和企业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好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思想准备,淡泊名利,忘我工作,不怕牺牲,甘于奉献。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可以使中海阳的全体人员养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要自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与挫折,敢于迎接挑战,培养坚强果敢的意志品质。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可以让中海阳的全体人员有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科学精神。要大力培养创新精神,钻研科学难题,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中海阳人员的创造能力。

  向功臣们学习,向功臣们致敬!“两弹一星”的功臣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永载史册。用"两弹一星"精神去创造属于中海阳的一片蓝天!

【篇3】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50多年前,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的科技奇迹。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有利于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最高追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钱学森的“我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郭永怀的“我们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王淦昌的“我愿以身许国”,生动诠释了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正是带着这种精神投入研发工作中,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50多年前,广大科研工作者之所以能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培育和发扬了“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因为他们始终

  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际行动之中。

  “计利当计天下利。”爱国主义既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也是一种具体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因此,真正的爱国者,就是像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一样,总是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和证明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的。“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新突破,争创新优势,不断创造出不负党、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不负历史的新业绩。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信自豪地挺起民族脊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技术空白、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白手起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研制出“两弹一星”,用汗水和血肉挺起了民族的脊梁,震惊了全世界。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新时代,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蛟龙”入海、航母入列、北斗组网到高铁疾驰、超算飞转、5G商用、疫苗研发等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但我们仍然面临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骨气志气最有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正视被封锁被打压的现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气魄,用“宽肩膀”“铁肩膀”的力量挑起历史重担,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自主创新最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强基础研究投入,重视人才培养,“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激发人民群众的自主创新活力,努力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建成实至名归的创新强国,自信自豪地挺起民族脊梁骨。

  全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结果。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实践表明,人民群众万众一心的拼搏进取精神是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考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活力源泉。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的严峻挑战也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攥指成拳,团结最有力。我们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就充分证明,只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迸发出不可战胜的伟力。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20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

  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篇4】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革命精神,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极不寻常的时期,中国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中国科学家在当时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中国已成为少数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

  党组织开展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当我们再一次听到那些熟悉的名字:于敏、王大珩、邓稼先、钱三强这些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名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身上那闪光的高贵品质,他们把个人志向和民族复兴大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可以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和无数科技工作前辈通过多少艰辛的付出成功研制出氢弹、原子弹的激动人心时刻,我们更被他们的默默付出而感动。他们甘当无名英雄,于敏为了中国的热核武器整整隐姓埋名30年,这是怎样执着的一颗心,他们为了研究工作常常要远离家人,与世隔绝,但他们的心是始终同国家人民联系在一起的,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的挺起了脊梁。

  时代在呼唤这种精神,面对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今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我们要富强,就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扬艰若奋斗精神,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但通过这次学习却深深地体会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十四亿中国人民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组成的,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团结一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那就会产生一股强大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力量,当看到战疫一线的白衣战士、看到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看到对抗疫情“宅”在家里也是作贡献的普通老百姓多少次令我们感动的热泪盈眶。

  让我们从此刻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让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基因得以传承,让“两弹一星”精神得以传播并发扬光大。

【篇5】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为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感受行走的力量,学校组织了这次研学旅行。让我们在旅行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领略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22日早晨,伴随着老师、同学们的歌声和讲解员的介绍,我们入住了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达玉部落,随后来到了原子城爆轰试验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悠远的情歌所描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也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上个世纪后40年中,这里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核物理专家和人才,秘密从事核武器研制;这更是一片神圣的土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于此。那抵爆钢板早已锈迹斑斑,但密密麻麻的弹痕仍能让人体会到当年实验的惊险和震撼,前去参观的同学们奔走在那广袤的实验草场上,冲破了平时城市中高楼大厦的束缚,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放松和自由。

  在原子城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当年核武器研制人员艰苦的工作环境,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振奋人心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国人研制原子弹,没有任何外界的帮助,仅用5年时间,从无到有,何种困难?那声巨响使中国扬眉吐气不再受外国的威胁,这震撼世界的巨响,凝聚着成千上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他们是名族的脊梁,是国家的骄傲,墙上那些陈旧的照片,述说着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由内而外焕发出“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用于攀登。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与传承下去的。

  这次参观,能看到这些陈列的珍贵事物和文史资料,能感受到211厂走过的风雨历程和两弹元勋们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范。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次意义深刻的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本次研学旅行在寂静的夜晚为我们带来了一次激情火热的篝火晚会。剖开学习压力,沉浸在嘹亮的歌声,舞动着热情的身体。熊熊燃烧的篝火,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炽热。在一阵狂欢后,我们又置身在草场,仰望星空,徜徉在浩瀚的宇宙中,拥抱大自然的宁静。也愿我们每个学子,像那浩瀚银河中的明星,时时刻刻,经久不衰的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在仓央嘉措广场中,诗歌的韵味渲染在每个人身上,在马海轶先生的讲座中,我看到了诗歌的雄浑激越、轻灵优雅、壮丽崇高。我们对诗歌的喜爱也越发浓厚。

  时光悄然流逝,两天的研学之旅接近尾声。本次活动在游中学,学中研,研中思,思中行,研学并举,知行合一。我代表全体学生向这次精心准备并全力付出的领导及老师们表示感谢,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这样珍贵、丰富的成长平台,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希望同学们能把本次的研学精神传递下去,再生活学习中,谱写中绚丽的人生篇章!

【篇6】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从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9年9月18日召开“两弹一星“表彰大会,整整过了47年.为什么还要宣传“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与科技创新是什么关系?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对中海阳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有什么帮助?

  “两弹一星”精神是我国现代精神文化的重要里程碑,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相隔近50年的今天,认真回顾“两弹一星”精神,深入发掘其精神内涵,研究论证其多元性启示,既是创新战略文化特别是新能源战略文化体系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国强军的战略目标使然。本文结合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与理解,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启示及思考,旨在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结合自身的企业性质和行业背景,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从学习精神,到使之成为中海阳在当今新能源事业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

  这都归功于我们中国的科研人员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我们就要努力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可以感染到中海阳的全体人员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

  高尚情操。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忠诚,融入到工作中去,努力学习新能源知识,掌握过硬本领,为将来报效企业,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始终把祖国和企业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好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思想准备,淡泊名利,忘我工作,不怕牺牲,甘于奉献。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可以使中海阳的全体人员养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要自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与挫折,敢于迎接挑战,培养坚强果敢的意志品质。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可以让中海阳的全体人员有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科学精神。要大力培养创新精神,钻研科学难题,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中海阳人员的创造能力。

  向功臣们学习,向功臣们致敬!“两弹一星”的功臣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永载史册。用"两弹一星"精神去创造属于中海阳的一片蓝天!

【篇7】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50 多年前,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的科技奇迹。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有利于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最高追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钱学森的“我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郭永怀的“我们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王淦昌的“我愿以身许国”,生动诠释了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正是带着这种精神投入研发工作中,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50 多年前,广大科研工作者之所以能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培育和发扬了“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因为他们始终

 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际行动之中。

 “计利当计天下利。”爱国主义既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也是一种具体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因此,真正的爱国者,就是像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一样,总是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和证明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的。“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新突破,争创新优势,不断创造出不负党、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不负历史的新业绩。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信自豪地挺起民族脊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在技术空白、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白手起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研制出“两弹一星”,用汗水和血肉挺起了民族的脊梁,震惊了全世界。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新时代,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蛟龙”入海、航母入列、北斗组网到高铁疾驰、超算飞转、5G 商用、疫苗研发等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但我们仍然面临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骨气志气最有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正视被封锁被打压的现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气魄,用“宽肩膀”“铁肩膀”的力量挑起历史重担,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自主创新最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强基础研究投入,重视人才培养,“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激发人民群众的自主创新活力,努力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建成实至名归的创新强国,自信自豪地挺起民族脊梁骨。

 全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结果。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实践表明,人民群众万众一心的拼搏进取精神是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考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活力源泉。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的严峻挑战也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攥指成拳,团结最有力。我们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就充分证明,只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迸发出不可战胜的伟力。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20_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

 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篇8】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要深挖初心,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艰苦奋斗是锐意前进、一往无前、排除万难地做好本职工作,保持良好作风,在人民群众心中留下良好印象,艰苦奋斗是不怕艰难困苦,艰苦创业,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做贡献的伟大精神。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有助于开展党员教育,提高党员们的思想觉悟,陶冶党员们的爱国情怀,提高党员们爱岗敬业,为国奉献的思想觉悟。牢记前辈们的爱国事迹,牢记前辈们的丰功伟绩,时刻警醒自身,为党为民,刻苦钻研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充实自身为国奉献,坚守岗位,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完成本职工作。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学习前辈们为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努力攀登的伟大爱国奉献精神。有助于党员们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提高自身思想素质,虚心学习将前辈们的宝贵精神发扬光大。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学习前辈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坚定不移的爱国信念,大无畏的为国奉献精神,有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学习热情,更加脚踏实地地工作,为国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提高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思想觉悟。学习先辈们不畏艰难险阻,攻坚克难地完成组织交代任务的担当精神,将先辈们刻苦钻研的精神,运用到工作学习中。积极创新完成党内工作,不叫难,不喊苦地完成工作目标。在工作中学会创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地完成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坚韧不拔地完成本职工作。

【篇9】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革命精神,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极不寻常的时期,中国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中国科学家在当时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中国已成为少数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

  党组织开展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当我们再一次听到那些熟悉的名字:于敏、王大珩、邓稼先、钱三强这些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名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身上那闪光的高贵品质,他们把个人志向和民族复兴大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可以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和无数科技工作前辈通过多少艰辛的付出成功研制出氢弹、原子弹的激动人心时刻,我们更被他们的默默付出而感动。他们甘当无名英雄,于敏为了中国的热核武器整整隐姓埋名30年,这是怎样执着的一颗心,他们为了研究工作常常要远离家人,与世隔绝,但他们的心是始终同国家人民联系在一起的,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的挺起了脊梁。

  时代在呼唤这种精神,面对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今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我们要富强,就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扬艰若奋斗精神,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但通过这次学习却深深地体会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十四亿中国人民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组成的,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团结一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那就会产生一股强大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力量,当看到战疫一线的白衣战士、看到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看到对抗疫情“宅”在家里也是作贡献的普通老百姓多少次令我们感动的热泪盈眶。

  让我们从此刻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让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基因得以传承,让“两弹一星”精神得以传播并发扬光大。

【篇10】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实践课上,我们观看了有关于“两弹一星”的资料片。随着一声声爆炸的巨响和在屏幕上出现的壮丽的蘑菇云,还有解说员铿锵有力的解说词,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涌上我的心头。喜悦作罢,也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

  回顾我国的近现代发展历程,那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付出了汗水血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经历;是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随着以孙中山先生为总理的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的出台,以及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的影响,即使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但民主共和的思想仍旧流传广远,深深地在人们心中留下烙印。多少年来,先辈们都在为了这个理想而不懈奋斗着。

  曾经的古代中国无论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经济文化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因为我们长期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使我们这个古老落后的民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整个国家生存的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我们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我们的领土主权和人民的利益遭受着巨大的威胁。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绵绵不断的民族内战,不仅给人民的肉体带来伤痛,更在瓦解着人们生存的意志。不甘的人民有如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运动等等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尝试;有坚强不屈的人民团结起来扛起大刀向鬼子砍去;也有工农红军坚韧顽强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无不在显示着中华民族追求独立,民主和平的精神。正是有了先辈们誓死不屈的伟大精神,新中国才得以诞生,中华民族才得以解放,才得以在世界拥有的一个位置。

  然而,仅仅是有了位置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不断壮大自己的国力,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才能在世界屹立不倒。

  从片子中得知,建国后,即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于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于是,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片段,中国核事业的奠基者彭桓武在英国留学并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后依然选择回国发展中国的核事业遭质疑时坚定的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会过才需要理由!”是多少如彭桓武这样的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志士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才将蘑菇云送入蓝天;还有为修建实验站,修建铁路而不顾极寒劳累的工人官兵,为了保证安全而穿着防护服和隔离面具天天训练巡查的士兵,汗水从他们的防护服中淌出,正是那些汗水将“两弹一星”的强国之苗浇灌成参天大树。还有那些科研人员用过的几十麻袋的草稿纸,只能靠人工的老旧计算机甚至是用最原始的算盘进行演算研究的艰苦条件,是那一个个靠手写出的数据堆砌出了中华民族绽放在蓝天中的梦。总而言之,从整个记录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开发出来的成果。因为有了它,中华民族在世界抬起了头,给了那些看不起我们的人重重的一击。中华民族就是如此顽强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应该被我们铭记。

  总结来说,社会主义建设是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路,“两弹一星”只是这条路上的一道风景,回头看看,还有如“改革开放”“载人飞船”等等亮丽的风景。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没有攀不上的峰,没有过不去的河,只要我们都抱有爱国的热情,自强自立的心以及艰苦奋斗,顽强不屈的精神,就一定可以把中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反观当下,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更应该时刻牢记历史,践行精神,而非沉迷于浮华耀眼的世界,踏实的沉淀,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篇11】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篇12】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宣讲总共分为五章,宣讲团成员以演讲、情景剧、现场讲解等方式,结合照片和视频,展现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艰苦奋斗、怀国家的伟大精神。

  在第一章“伟大的事业,永恒的精神”中,宣讲员讲述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与艰难困苦。科研人员生活条件艰苦,但对研究工作始终甘之如饴,这种攀登精神,开启了两弹一星创业史的黄金年代。第二章“共和国之恋”中,钱学森和郭永怀等“两弹元勋”的故事感人至深,引发在场师生强烈共鸣。钱学森回国过程历尽艰辛,同行的三位科学家甚至遭遇了非法监禁。尽管美国政府百般阻拦,五年后心怀满腔爱国热忱的科学家们终于回到祖国。这台上诉说的民族气节感染着台下的观众,而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的故事又为这气节增添些许悲壮色彩。郭永怀曾说:“母亲很穷,但孩子却依旧挂念。”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然而归国后,在携带重要科研文件资料去往北京的途中,郭永怀乘坐的飞机不幸失事。在表彰两弹一星元勋时,他已是烈士。

  故事演讲完毕后,宣讲团以邓稼先爱人和朋友的回忆为主线、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出第三章“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主题精神。邓稼先因为祖国核弹事业无暇顾家,甘于牺牲个人利益。在一次爆炸试验失败后,邓稼先亲自寻找核弹片,并因此被放射性物体伤害,入院治疗。病中的邓稼先将病房当作办公室,化疗期间仍旧撰写报告。然而病情逐渐恶化,这位令人敬佩的科学家最终由于癌症去世,但邓稼先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永远感染着后人。

  在中国的核弹事业发展历程中,有无数无名英雄同样值得铭记。在第四章“共和国不会忘记”中,宣讲团采用珍贵历史照片与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讲述发生在无名英雄身上的感人故事。老照片中当日风华正茂的四位女大学生,多年后重逢都已白发苍苍;为建立核弹试验基地,牧民甘愿搬迁至数百公里以外再寻生活。身着民族服饰的宣讲员缓缓讲述着的那些感人至深却不为人知的故事。

【篇13】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50多年前,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的科技奇迹。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有利于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最高追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钱学森的“我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郭永怀的“我们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王淦昌的“我愿以身许国”,生动诠释了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正是带着这种精神投入研发工作中,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50多年前,广大科研工作者之所以能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培育和发扬了“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因为他们始终

  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际行动之中。

  “计利当计天下利。”爱国主义既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也是一种具体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因此,真正的爱国者,就是像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一样,总是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和证明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的。“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新突破,争创新优势,不断创造出不负党、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不负历史的新业绩。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信自豪地挺起民族脊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技术空白、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白手起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研制出“两弹一星”,用汗水和血肉挺起了民族的脊梁,震惊了全世界。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新时代,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蛟龙”入海、航母入列、北斗组网到高铁疾驰、超算飞转、5G商用、疫苗研发等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但我们仍然面临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骨气志气最有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正视被封锁被打压的现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气魄,用“宽肩膀”“铁肩膀”的力量挑起历史重担,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自主创新最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强基础研究投入,重视人才培养,“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激发人民群众的自主创新活力,努力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建成实至名归的创新强国,自信自豪地挺起民族脊梁骨。

  全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结果。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实践表明,人民群众万众一心的拼搏进取精神是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考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活力源泉。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的严峻挑战也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攥指成拳,团结最有力。我们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就充分证明,只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迸发出不可战胜的伟力。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20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

  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篇14】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革命精神,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极不寻常的时期,中国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中国科学家在当时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中国已成为少数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

  党组织开展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当我们再一次听到那些熟悉的名字:于敏、王大珩、邓稼先、钱三强这些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名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身上那闪光的高贵品质,他们把个人志向和民族复兴大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可以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和无数科技工作前辈通过多少艰辛的付出成功研制出氢弹、原子弹的激动人心时刻,我们更被他们的默默付出而感动。他们甘当无名英雄,于敏为了中国的热核武器整整隐姓埋名30年,这是怎样执着的一颗心,他们为了研究工作常常要远离家人,与世隔绝,但他们的心是始终同国家人民联系在一起的,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的挺起了脊梁。

  时代在呼唤这种精神,面对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今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我们要富强,就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扬艰若奋斗精神,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但通过这次学习却深深地体会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十四亿中国人民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组成的,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团结一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那就会产生一股强大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力量,当看到战疫一线的白衣战士、看到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看到对抗疫情“宅”在家里也是作贡献的普通老百姓多少次令我们感动的热泪盈眶。

  让我们从此刻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让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基因得以传承,让“两弹一星”精神得以传播并发扬光大。

【篇15】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为更好地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弘扬“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精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深入到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两弹城”实地参观了解。

  中国“两弹城”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位于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下,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院部旧址,这里也被称为“中国第二核武器研制基地”。是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从青海迁到四川后安营扎寨之地,直到90年代初迁出到绵阳。

  “两弹城”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物167栋,分三个区,保留有邓稼先旧居、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等具有历史特色的遗址和文物。“两弹城”景区拥有全国唯一、不可复制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承载着我国厚重的“两弹一星”精神,现“两弹城”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对外开放。走进开放的“两弹城”,将军楼、大礼堂、院部办公楼、院士别墅,防空洞,一栋栋富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色的红砖、石板建筑,一幅幅激情的图画,一条条红色的标语,仿佛让人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两弹之父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于敏等16位院士及数千名科技人员曾隐姓埋名,迁入这里工作、生活数十年之久,歌颂着那段让中国人挺起脊梁的难忘历史。

  细看科学家们的工作、生活的环境之简陋,条件之艰苦,办公室一张简易木书桌,一组绿铁皮书柜、两张单人沙发、一部老式电话;卧室一张书桌、一排书架、一只旧皮箱、一张铁床,随处可见的毛主席语录。他们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都能经历无数次试验,在较短时间内,制造出原子弹、氢弹,为中国之扬眉吐气,为中国在世界之崛起及国防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想想我们现在工作生活条件这么好,我们应该以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真正从思想上进行一次认真的反思,对照革命先辈们崇高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和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认真检查我们在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存在的差距,以先辈们为榜样,坚决纠正“四风”之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奋图强,做好每件事情,为自己争光,为单位争光、为国家争光。 

【篇16】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革命精神,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极不寻常的时期,中国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中国科学家在当时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中国已成为少数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

  党组织开展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当我们再一次听到那些熟悉的名字:于敏、王大珩、邓稼先、钱三强这些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名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身上那闪光的高贵品质,他们把个人志向和民族复兴大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可以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和无数科技工作前辈通过多少艰辛的付出成功研制出氢弹、原子弹的激动人心时刻,我们更被他们的默默付出而感动。他们甘当无名英雄,于敏为了中国的热核武器整整隐姓埋名30年,这是怎样执着的一颗心,他们为了研究工作常常要远离家人,与世隔绝,但他们的心是始终同国家人民联系在一起的,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的挺起了脊梁。

  时代在呼唤这种精神,面对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今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我们要富强,就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扬艰若奋斗精神,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但通过这次学习却深深地体会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十四亿中国人民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组成的,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团结一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那就会产生一股强大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力量,当看到战疫一线的白衣战士、看到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看到对抗疫情“宅”在家里也是作贡献的普通老百姓多少次令我们感动的热泪盈眶。

  让我们从此刻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让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基因得以传承,让“两弹一星”精神得以传播并发扬光大。

【篇17】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篇18】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50多年前,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的科技奇迹。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有利于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最高追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钱学森的“我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郭永怀的“我们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王淦昌的“我愿以身许国”,生动诠释了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正是带着这种精神投入研发工作中,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50多年前,广大科研工作者之所以能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培育和发扬了“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因为他们始终

  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际行动之中。

  “计利当计天下利。”爱国主义既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也是一种具体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因此,真正的爱国者,就是像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一样,总是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和证明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的。“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新突破,争创新优势,不断创造出不负党、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不负历史的新业绩。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信自豪地挺起民族脊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技术空白、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白手起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研制出“两弹一星”,用汗水和血肉挺起了民族的脊梁,震惊了全世界。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新时代,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蛟龙”入海、航母入列、北斗组网到高铁疾驰、超算飞转、5G商用、疫苗研发等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但我们仍然面临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骨气志气最有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正视被封锁被打压的现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气魄,用“宽肩膀”“铁肩膀”的力量挑起历史重担,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自主创新最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强基础研究投入,重视人才培养,“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激发人民群众的自主创新活力,努力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建成实至名归的创新强国,自信自豪地挺起民族脊梁骨。

  全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结果。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实践表明,人民群众万众一心的拼搏进取精神是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考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活力源泉。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的严峻挑战也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攥指成拳,团结最有力。我们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就充分证明,只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迸发出不可战胜的伟力。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20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

  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篇19】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她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回望历史,从中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中国人民一路走来,不但继承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巨大精神动力。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弘扬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精神,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

  1956年10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了聂荣臻提出的"自力更生,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发展我国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1958年,我国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原子弹研制工作进展顺利。然而,就在中国研制原子弹进入关键时候,中苏两党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引起两国关系的破裂。1959年6月,苏联以与美国、英国举行部分禁止核武器会谈为由,单方面撕毁中苏合作发展核武器的协定。并于次年8月,撤走全部专家,带走了重要图纸资料,停止供应设备材料,给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核弹研制工作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严重困难。

  在这紧要关头,中共中央毅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把原子弹研制出来。毛泽东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帐是很难还的"。

  1960年春天,中央军委令陈士榘将军率领中国的第一批特别工程部队进入罗布泊,开始了中国第一个核试验基地的工程建设。同时,中共中央在七、八月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克服面临的严重困难,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的,问题提出要"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奋勇前进",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是加强领导,组织全国各科研、生产部门协作攻关。1962年11月,成立了以周恩来任主任、罗瑞卿任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几位副总理及中央军委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专门委员会。二是遵照"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原则;对其它一些尖端武器发展项目,除保留一定的骨干力量继续攻关外,暂缓进行,以集中力量研制原子弹。三是选调技术骨干100名,大中专毕业生6000名,培养充实原子弹研制队伍。中央专委在周恩来领导下,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协同,及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调度,卓有成效地组织了全国大协作,解决了研制原子弹中遇到的100多个重大问题,安排了原子弹所需的特殊材料、部件和配套产品2万余项的研制生产,大大加快了原子弹研制的步伐。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凭着为祖国争光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发挥聪明才智,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经过反复试验论证,于1963年3月,提出了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同时,西北核武器试验场和研制基地建成,为全面突破原子弹技术创造了条件,于是,党中央集中北京和国防科研人员陆续迁往大西北,开始进入研制原子弹的总攻阶段。

  在美英苏三国联合遏制中国进行核试验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家家们努力工作,发愤图强,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胡思得、周毓麟、孙清河、李德元、朱建士、秦元勋等科技理论家完成了理论的设计;王淦昌、吴世法、陈能宽、林传骝等进行了爆炸物理试验研究;钱三强、何泽慧、王方定等人进行了中子物理试验研究;惠祝国、祝国梁等进行了引爆控制研究;郭永怀、龙文光等进行了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到1964年夏天,我国终于全面突破了原子弹技术难关,取得了原子弹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中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以实际行动回击少数大国的阴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奋发图强,进行了千百次试验,1964年6月6日,经过爆轰模拟试验,胜利实现了预先的设想。就在中国的核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原子弹试验步伐的同时,美国的科罗纳间谍卫星也发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氦定地点和时间。

  8月26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向白宫提供了一份秘密情报分析,情报分析中说:“根据新拍摄的太空照片,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一个可疑的设施,是一个能够在两个月内投稿使用的核试验基地。”

  根据这一情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发表了一个特别声明:"中国将在最近进行一次爆炸试验。"事实证明美国的情报是非常准确的,但是,他们是无法阻挡住中国拥有核试验的步伐。

  在完成了试验的必要研究和准备工作后,下一步就是进入核爆炸的最后阶段---完成安装,进行实弹爆炸的试验。10月14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在早已修建好的高达102米的试验铁塔上,塔的顶端有一个纯金属的小屋,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被安放在里面。

  15日,中共中央下达了代号"投篮"的命令,这个命令代号是根据基地篮球运动员的建议而取的,命令的内容是要把铀和雷管与原子弹的其它部分装配起来。

  这些原子弹的关键部件都存放在基地的装备车间,根据命令只有5人进入车间,完成最后的装备任务。到15日午夜,整个原子弹完全装备完毕。为了确保起爆前的绝对安全,安全保卫部门要求基地在装备完成的同时和之后,不准开动任何电力,实行严格控制,不准进行其它任何炸药的安装。

  原子弹的爆炸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铁塔小组撤离了基地的现场,前往23公里久的试验现场控制室。在控制室,第九研究院院长李觉将军将铁塔控制室的钥匙交给了张震寰。14时40分,张震寰按发出口令:

  "加电!"

  "开机!"

  "预热!"

  在距起爆还有10秒钟时进入了倒计时,"10、9、8、7……",当数到"0"时,张震寰一声令下"起爆!"

  主操作员韩云梯有力地按下了牵动人心的最后一个按钮。在一段短暂的寂静之后,突然,铁塔那里迸发出强烈的耀眼的闪光,按着升腾起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冲击波如同飓风般席卷开来,随后,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了一朵极为壮观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核试验基地首次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在指挥室里的张爱萍、刘西尧、张蕴钰等都激动不已。张爱萍要求在场的科学家对他们面前出现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肯定:"这是核爆炸吗?"王淦昌作为了肯定的回答。张爱萍立即接通同北京的电话。下面是电话的记录:

  "我是张爱萍,请接刘杰同志。"

  在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弹试验办公室,刘杰和其他几位领导正焦急地等候消息。

  当电话铃响起,接电话的同志紧张得把电话掉在了地上。刘杰把电话拾了起来。

  "请报告毛主席和周总理,我们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了!"

  "请重复一遍!"

  "原子弹确实爆炸成功了,我们已经看到蘑菇云了!"

  "我将立即报告"刘杰立即拿起专用电话:"我是刘杰,请接周总理。"

  这一天,一直等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室的周恩来总理,时刻关注着罗布泊的一举一动。电话铃一响,周总理立即拿起话筒:"我是周恩来。"

  "张爱萍同志从试验基地打来了电话,报告了我们的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蘑菇云已见到了!"

  "好!我将立即报告毛主席。"

  接到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的消息时,整个西花厅都活跃起来,周恩来总理兴奋不已,他立即向毛主席作了汇报。

  几分钟后,刘杰又接到周恩来总理的电话:"毛主席指示我们再一次证实它是否确实是核爆炸,以便使外人相信!"刘杰立即又接通了同罗布泊基地的电话,得到基地的核实报告后。他再一次地向周总理汇报说:"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确确实实爆炸了!"

  周恩来得到证实的消息后,一面向毛主席再次作了汇报,一面立即要秘书起草了贺电:

  爱萍、西尧同志:消息传来,甚为兴奋,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体参加这一试验工作的同志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篇2

推荐阅读:

  关于2023年参加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心得体会【六篇】

  党支部书记集训体会三篇

  七一讲话精神心得范文(通用9篇)

  关于央视CCTV《榜样6》心得体会【三篇】

  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心得体会(通用4篇)

  微信泄密案例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热门标签: 心得体会
关于两弹一星的心得体会【二十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小班语言教案小猪变干净了]小班语言活动教案《小猪捉迷藏》

  让幼儿了解捉迷藏的游戏情节,体验找到同伴时的乐趣。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小班语言活动教案《小猪捉迷藏》,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本站查看。  【活动目标】  1、能听懂故事内容,愿意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2、了解捉迷藏的游戏情节,体验找到同伴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和经验。  2、PPT课件,自制绘本手偶,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游戏《捉迷藏》,引发

实用范文 2023-03-16

基层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总结报告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基层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总结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层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总结报告  xx县西渡街道“两新”党组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拓展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载体,以“五结合,五提升”为工作模式,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引导“两新”党员不忘初心更加

实用范文 2023-03-16

幼儿园大班数学练习题_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我的昆虫朋友

  过表达各种事物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我的昆虫朋友,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本站查看。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了解草地里的昆虫。  2、通过印手印的活动锻炼孩子们手部的肌肉。  3、通过表达各种事物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通过各种划割的活动提高孩子们的握力以及力量的调节能力。  活动准备:昆虫照片, 放大镜, 彩色印泥(丙烯酰胺颜

实用范文 2023-03-16

幼儿园大班数学练习题|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教案《绳子变把戏》

  让幼儿感受中国传统儿歌独特的押韵方式。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教案《绳子变把戏》,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本站查看。  【活动目标】  1、了解儿歌内容,理解左右、上下、前后等方位。  2、感受中国传统儿歌独特的押韵方式。  3、游戏中体验参与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幅儿歌挂图;  2、四组幼儿操作单;  3、各种各样的绳子。  【活动过程】  一、绳子魔术

实用范文 2023-03-16

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大全_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怕冷的大恐龙》

  初步了解各种抵御寒冷的办法,知道运动是使身体变暖的好方法。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怕冷的大恐龙》,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本站查看。  【活动目标】  1、倾听、理解故事内容,愿意学说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2、初步了解各种抵御寒冷的办法,知道运动是使身体变暖的好方法。  3、在故事情节中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认识过大恐龙,知道恐龙的样子

实用范文 2023-03-16

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三篇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三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一篇  活动目标:  1、知道治理环境的紧迫性,懂得环保的意义.  2、能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构建环保和谐校园,共享绿色美好校园.  3

实用范文 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