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是作者麦家的一部关于密码破译的小说。先不谈小说的真实性,单说这本书我就深有感触,对于小说中人物的奉献精神更是无尽的赞叹。
《暗算》讲述的是中国情报机构701中特殊人群的特殊生活。他们被封闭在一个山里面,基本上是与世隔绝。故事就是讲述了三种人的身份构成,及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这里指的风是一些间谍性的行为,例如密码破译、情报侦察和特殊行动。
上部《听风者》是由一个名叫阿炳的瞎子展开的,阿炳从陆家村被带到破译局,主要是为了侦破敌国的密码,从一千多组摩斯密码里听出敌方的电台,然后交给破译者去解迷,为国家的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侦听,及天外之音,无声之音,秘密之音。当然,文中的阿炳就是个天才,他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破掉了敌方的电台。而这个人却是敏感的,不容质疑的,他不愿意别人否定他的判断。有时会有类似于疯子的行为,他的缺点在于经受不起任何的打击,在他妻子背叛他后,他选择了自杀。我认为无论一个人有何优点,他的缺点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我们不可能拥有完美无缺的人。
中部《看风者》,看风者指的是那些负责破译密码的人。而黄依依就是负责密码破译的人之一,她原来是一位数学家,打得一手好算盘,曾去美国留学。把黄依依带进破译局为的是*当时欧洲少有的高级密码——乌字一号密码。在*之后没多久,或许是命中注定,她一生都充满了感情纠葛。黄依依死后,陈二湖一下子变得出类拔萃,频频干出惊人之举。“你肯定不是你,我肯定不是我,桌子肯定不是桌子,黑板肯定不是黑板,今天肯定不是今天,阳光肯定不是阳光”,这是他眼中的密码。在陈二湖的引导下,小施跟随着他,开始了追逐火密的路程。于是就有了书中不断提到的“那件事”——梦呓。退休后开始迷恋围棋,棋艺飞涨,而好景不长,陈二湖渐渐开始找不到自己的家,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当他再一次回到“红墙”中时,生活中的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巴顿将军曾说过:“一个真正的军人应该被世上的最后一场战争的最后一颗子弹打死”,陈二湖的确倒在了“红墙”之中。
下部《捕风者》讲述的是两件事。第一件是701单位的老吕在抗美援越中以国家的名义对已死去的越南军人韦夫的暗算,利用韦夫的尸体伪装成越南军界重要情报人员胡海洋,并成功干扰美军军事决策,因此取得战役胜利。第二件是中共卧底金深水和林英对毛人凤的暗算,利用军统内郑介民与毛人凤的矛盾,成功将林英从无关紧要的岗位调入军统的核心部门,从而为中共中央提供了大量有用情报。
仔细品读完这本书,我十分崇拜的是书中人物的献身精神。在这个世界中,人都是各有所长,当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时,再加上终其一生的奋斗,那么这个人就没有白白来人世上走一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拥有了什么,而是创造过什么,在人世上留下了什么。书中频频出现一个词——孤独。他们必须要将有些事情保密,哪怕对自己的家人,如果需要,一生都不能说出去。而这种孤独只存在于“红墙”之内,在外界是无法体会的。
《暗算》中讲述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极端,他们要不是极端聪明、极端勇敢,就是拥有极端天赋。然而在他们的一生中,所追求的永远是超越,超越自己的极端。这种超越自己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代青少年所需要的。现在的我们应该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生活和学习上的任何挑战。在漫漫求索的尽头,艰苦卓绝的捕风终于略见曙光,我们难道没有感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快意吗?
人生漫漫求索路,正如一次听风、看风、捕风的过程,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人生境界。
初二:北半球的孤单
推荐阅读:
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读后感900字初中
中学生红岩读后感范文
初二读后感: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_700字
初二读后感:老爸老妈你们听我说_1200字
初二读后感:《辛德勒的名单》读后感_750字
初二读后感: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_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