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03-20
2023-03-18
2023-01-16
2023-03-16
更新时间:2023-06-17 15:29:4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03-20
2023-03-18
2023-01-16
2023-03-16
原文,汉语词语,读音是yuán wén,释义为原作品、原件,出于明张居正《女诫直解》。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色家书原文集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翻开《红色家书》这部朴实珍贵的红色经典,那一篇篇红色家书,每一篇都是一幅震撼心灵的感人画面,都是一个鲜活的英雄形象,让我思绪万千,泪水盈动,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的是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真挚的至爱亲情,炙热的家国情怀,坚定的革命信念。作为组工干部,要将《红色家书》读在心里,记在心中,更要融进自己的血脉,从一封封家书的血肉深情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信仰之路。
读红色家书,就是要学习革命先烈对理想的坚贞,做坚守信念、绝对忠诚的传承者。坚守革命信念,对党绝对忠诚是共产党员镌刻于心的政治本色。"铡刀下,节不变……"革命先烈刘绍南就义前高唱在狱中写下的《壮烈歌》慷慨就义,这份用热血和生命坚守的革命理想与忠诚,无畏无惧,触动灵魂!***总书记指出:"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组工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彰显着党性本色,这一特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做绝对忠诚于党的表率。读红色家书,就是要把红色基因内化于心,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最大的德、最根本的党性要求和终生必修课,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对党绝对忠诚,就是要把"四个意识"根植于心,把"四个自信""四个服从"外化于行,始终做忠诚领袖、维护核心、履职担当的坚定践行者,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领袖的带领下,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读红色家书,就是要学习革命先烈对事业的坚韧,做执着奋进、担当实干的先行者。每一篇红色家书都饱含着革命先烈执着奉献的伟大革命精神。在艰苦卓绝的.岁月,每一个选择为中国争自由、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共产党员,每分每秒都是在和生命赛跑。烈士裘古怀在被捕入狱后的一年零七个月中,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夜以继日的为党工作,直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份对理想舍生忘死的奉献和执着,无悔无怨,触动灵魂!"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这是***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今天,面对党的十九大新部署,对标新时代组织工作新要求,组织部门重任在肩,我们必须俯下身、沉下心、融入情,执着奉献、实干担当。要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把组织工作镜头聚焦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等中心工作和复杂环境中,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组工特质,在服务中心大局中体现组工作为、彰显组工力量;要以爬坡过坎的压力感,(www.fwsir.com)把从严治党要求压实到每一个党支部,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实到每一名干部,从递一杯热水、解一个难题、坐一条板凳的真情中筑牢堡垒、淬炼党性,让党群鱼水情更浓;要以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大力弘扬"安专迷"精神,以精耕细作,把每一项工作都做成党和群众喜爱的"精品",干出一流业绩。
读红色家书,就是要学习革命先烈对清廉的坚守,做质朴纯粹、一身正气的模范者。红军的高级干部方志敏,被捕时身上只有一块怀表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新时代的组工楷模杨汉军,一生住在建于上世纪90年代墙漏水门开裂的家……这种一生质朴纯粹、一身清廉洁白的浩然正气,无私无欲,触动灵魂!花以芳香而美,干部以清廉而贵。组织工作具有特殊性,组工干部也成为一些人"围追堵截"的对象。我们要把"纯粹""阳光""规矩"放在案头、记在心间,树立过硬廉洁作风,始终保持"源头活水"的纯净。在生活中,要常常清清朋友圈,多交一些基层之友、人才之友、交心之友;在工作上,要常常把工作置于党员群众监督之下,让组织工作在阳光下运行,抹去"神秘之色";在平常时,要常常以"畏己知"之心审视自我,时刻绷紧纪律之弦,让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组工干部优良形象伴随始终。
"我决心向培养者教育者贡献全部力量,虽然赴汤蹈火而不辞!"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我们要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始终如一的奋斗情怀,朝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向前。
樟、榕二兄:
弟自事变后,毅然走出饥寒的家庭,参加了人民的子弟兵——八路军,将近九年光景,因不了解咱乡的社会情况,未敢冒然写信,恐信到家后引起不幸之事件(过去曾以做生意为名与家寄信两封,均未见回音)。
咱家的情景,我是想象到的,尤其想到在贫苦的日子里熬煎着的苦命的双亲,及年迈的祖母,他们也许……我不敢往下想。哥哥,你们会意味到我没有直接给二老写信的意思吧。
由于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而造成我们连年不能翻身的贫困。我们应认识,这并不怪我们的命运不好,也并不是上帝的安派〔排〕,这只不过是自己骗自己,自己安慰自己的说法。我不相信我们生来就是要受苦的。难道我们就不会享福吗?!我们如果还一味的谜〔迷〕信、糊涂,还在祈祷、依赖上帝,埋怨命运,那就成了笑话了。我们还是要自己跌倒自己爬,要听民主政府的话,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
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而当这和平建设时期,弟将更努力,为群众服务,为新社会服务,一待更进一步、更彻底的完成民主和平改革的大业,而能得到巩固,那是我的光荣,是父母的光荣,是群众的光荣,是新社会的光荣。
回想当初,从家门走出,在途中独行的我,心中是怎么兴奋,但又是如何悲伤啊!爹娘呀,你这刚能扎翅远飞幼稚的孩儿,从此就不能顾念到你们了。哥哥呀,我对爹娘应敬的一切,也完全交付你们了。入伍初期,思家心尤切。一天正在念着父亲这几年来体衰面瘦,显然是由于长期负着咱一家生死重担,常受饥寒威胁而苦愁所致。正在沉默思念,适逢父亲从遥远的家乡,在兵马荒乱中冒着一路艰险,在昔阳之皋落镇与我见面了。
父亲深锁着愁眉,睁着一对深深的大眼,看着我,但又说不出什么来。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伤惨。但是父亲内心的悲哀又是怎么样呢?
第三天,我送父亲出了村口,一阵阵的悲酸直涌上心头来,但在父亲面前强为欢欣,表露着愉快的情绪,硬着心肠说几句安慰父亲的话。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看不见时,方才回转身来。在父亲面前不忍流下的泪珠才一连串的淌了下来。我简直想放声大哭,啊!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吧……一连好几天,总在担心着这一段遥远艰险的路程上年老身孤的爸爸。
中国人民的灾难,和我们一生所以得到这样的遭遇,只得憎恨日本法西斯的凶恶残暴,也不得不埋怨我国当权者的腐败无能。
提起来话儿长,记得在一九三九年的夏天,偶遇一熟人告我说,你走后不久,即有坏分子恶意造谣云:皇军讨伐大捷,八路大部溃散,冯家儿子已毙命疆场……故家人日夜痛哭不止(特别是母亲)。我听了,突然心头狂跳,对恶意造谣者恨之入骨。然愤恨之余,又不觉凄然泪下。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乎〔呼〕哭。你看,疆场上躺着的那些死尸,那〔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
离别之情,一言难尽。我每次提起笔来,即想到我辈一生之患难遭遇,使我心绪撩〔缭〕乱,手指颤抖,简直写不出什么来,只好搁笔而去。哥哥,这封信,我鼓了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写出来呢。我现在很健壮,一切均不感困难。想咱一家最幸福、最愉快的就数我自己了,请不必顾念。我在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步兵第九旅第廿六团任作战参谋,现驻在安(阳)西曲沟集。来信可交河南安阳交通总局转九旅第廿六团交我即可。
我在情况许可时回家一探,希千万不要来找,因部队驻防不定,或东或西,恐不易找寻。
请即来信告以祖母、父母、叔伯、婶母、兄弟姊妹等的详情。
遥祝
阖家老幼安康!
(来信示知,咱乡为平东县或平西县及第几区。)
庭楷
四月廿五号
旧历三月廿三
【背景链接】
我的老家是山西省平定县张庄镇下马郡头村。爷爷冯清泰,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村里最早入党的党员之一。到我父亲冯庭枋这一辈兄弟四人,父亲为长兄,二叔冯庭榕,三叔冯庭楷,四叔冯庭桂。我父亲于1938年7月参加八路军,三叔不知道,以为他还在老家,所以在信的抬头有我父亲的名字。这封弥足珍贵的家书,是家里接到三叔冯庭楷从军8年后寄来的第一封信(此前,三叔曾寄过两封信,可惜家里没有收到)。
三叔虽然只念过高小,但是他用毛笔小楷写的这封书信,字迹工整,语言真切,字里行间充满了阶级深仇、民族大恨,表达了对党、对毛主席、对人民的耿耿忠心,洋溢着对骨肉家人的拳拳亲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我为更多地了解三叔的生平事迹,企盼能找到他的照片,为他短暂而光荣的一生梳理线索,搞清脉络,从1970年起,我开始寻访他生前的战友,追寻尘封的记忆。我还买了许多反映战争年代我军革命斗争历史的书籍,以求从中踏寻三叔平凡而光辉的军旅生涯的足迹,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开创新世纪的美好未来。
经过长时间的周折查询,我基本搞清了三叔的革命足迹。
三叔冯庭楷生于1923年,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3月后任八路军385旅独立2团政治处宣教干事。1940年6月后任385旅14团司令部测绘员、参谋。1943年3月在太行军区3分区(即3支队)司令部作战股任参谋。1945年10月在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队9旅司令部作战股任参谋。1946年1月在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队9旅26团司令部任作战参谋(正营职)。同年9月在山东巨野战役中遭敌机轰炸牺牲。
这封千金难易的家书,被我们精心地珍藏了整整60年。每当我捧读三叔的遗信,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静。珍贵的遗书所讲的革命道理使我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其中所道出的真情让我愈发热爱百姓大众、敬重父老乡亲,这对我走好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我敬仰三叔,他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流芳千古,光彩照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和我的亲友尚未找到三叔的照片,对他生平事迹的了解也极为有限。
在三叔壮烈牺牲50周年之际,我曾带着花束和祭品,来到他为革命撒尽最后一滴鲜血的齐鲁大地,在无名烈士墓群前祭奠,向他表达所有家人无尽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
近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诵读学习了《红色家书》,重温了中国革命先烈的光辉历史,感到深深的震撼,倍感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汲取了奋发前行的力量,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充满信心。我认真参与党支部组织的读红色家书活动,学习了《红色家书》中的篇目,读后感受很深、触动很大。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这些家书,承载着人格和亲情,蕴藏着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做人、做事的生动教材。《红色家书》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昂扬向上的老照片,重现了历史。每封家书都充满了感情色彩,我深深感触到了家书的作者们对于父母、子女、爱人、亲人的醇厚亲情、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一幕幕都是鲜活生动、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这些家书的作者们,深爱着自己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相知的伴侣,但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他们有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仰。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党的一大共有13位代表,最后走上天安门城楼、见证新中国成立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其中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背信弃义叛党投敌。这些人之所以中途变节,就在于没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红色家书的主人公们,都具有坚定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认定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认定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的出路,认定中国共产党定能成功,使得他们毅然决然地告别白发爹娘、告别娇妻幼子,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但是血脉亲情是永远无法舍弃的,共产党员也是有着铁骨柔情的血肉之躯,在他们满腔的革命豪情背后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儿女情长。于是,我们就从这些家书的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个个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
近日,在省委书记刘奇的号召下,全省上下掀起了诵读红色家书的浪潮。我也在此浪潮之中,仔细研读了《红色家书》。家书是古往今来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一封家书的背后承载着写信人的真情实感,而红色家书因其时代背景的特殊性,所折射出的更是一个时代的情感和文化。杜甫的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更是道出了那个红色战火蔓延的年代家书的珍贵。诵读红色家书,我们能读到“忠孝两难全”的反哺义、能读到“铁汉亦有柔情时”的雎鸠缘、能读到骨肉情深的手足亲、更能读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舐犊情。从一封封的红色家书中,我读到了一种清醒,一种智慧,一种成熟,一种力量。
诵读《红色家书》,我们读的是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气。革命烈士周文雍在《绝笔诗》中豪情万丈的写道:“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如周文雍这般的豪情壮志,在红色家书中比比皆是。那一封封的家书背后,何尝不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当中,藏着的都是一个个为共产主义事业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饱含的都是一个个执着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烈士裘古怀曾不幸被捕,在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之下,始终不为所动,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依旧夜以继日的为党为人民工作,如此抗战长达一年零七个月之久,直到生命的结束。这份对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执着,触达内心,直击灵魂。毛主席曾说“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这些革命烈士的身虽死,但精神却会如泰山般长存人间。
诵读《红色家书》,我们读的是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读多了英雄故事,革命先辈们在我们心中中的形象就是铁骨铮铮、百折不挠的战士,为了信仰,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不怕刀枪,不怕子弹!可是他们终究是血肉之躯,亲情、友情、爱情,战火中心心念念的故乡,深夜里冷暖交织的梦。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说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慨然赴死的夏明翰,在生命终止前,却也仍是怀着柔情写下了对家人的深情,对敬爱的母亲,他有着“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的自责;对亲爱的大姐,他有着“大姐为我坐监牢,外甥为我受株连”的愧疚;对深爱的妻子,他又有着“红珠留作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的眷念。母亲、大姐、妻子,这些人都是他的牵挂、都是夏明翰的羁绊,他又何尝不想长长久久的陪伴在他们身边,但就如他自己所说“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诵读《红色家书》的初衷,应该就是将这些英雄“去神化”,让他们回归到最普通的人。从亲情的角度去解读英雄,从人性的角度致敬勇士,才能让我们以最贴近的心态去理解这些英雄,去感知他们的“舍小家为大家”的信念。
诵读《红色家书》,我们读的是更是革命先辈“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坚持。坚守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是共产党员镌刻于心的初心。革命先辈在战火纷争的年代,用着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践行着对革命信念的坚持。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党员干部不能放松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如***总书记所指:“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读红色家书,就是要把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就是把对党绝对忠诚内化于心,就是要把“四个意识”根植于心,把“四个自信”“四个服从”外化于行,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矢志不渝的坚持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领袖的带领下,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家书虽薄,但情谊绵长。五十余封老一辈革命家写给亲人的书信,纸短情长,力透纸背。汲取红色家书的营养,感受红色家书的精神力量,以更严的要求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必须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深入调查研究,狠抓工作落实,牢牢把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为建设和谐秀美幸福的新万安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张磊峰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留给儿子的家书。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写给其妻胡红霞的遗书。
穿越历史硝烟,经历战火洗礼,在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中,一封封家书,就这样让我们窥见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抗战英灵。岁月可以抹去各色记忆,却永远抹不去情感上的共鸣。虽然时间流逝70多年,今天细细品读这些英烈的家书,依然能感受到流淌其间炽热的温度,赤诚的情怀。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抗日英雄舍家救国的正气书,亦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洪钟。“我们要中国打胜仗,必须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团结起来,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新四军烈士胡孟晋的辞别书道出了当时国人的心声。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的教科书,亦是面向未来振兴中华的强军战歌。“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程雄向双亲袒露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你应该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面对残暴的敌人,共产党员王孝慈为国捐躯、效命疆场之志涤荡人心。
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透过抗战家书,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透过抗战家书,感到一股力透纸背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会有一种情怀令人泪流满面,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重温抗战家书,我们捧读壮怀激烈的绝笔,聆听殷殷期盼的嘱托,铭记拳拳相报的誓言……在那些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高尚的理想中,体会革命志士博大胸襟、浩然正气。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直抵灵魂的心灵净化与洗礼,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宝贵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创造今天一切的革命先烈。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以史为鉴,补足精神之钙、补齐能力短板、清除作风之弊,成长为担当强军重任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刚刚隆重纪念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敢于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重温在烽火硝烟中写就的抗战家书,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在时间深处重温泛黄的抗战家书,我们收获更加清醒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让我们万众一心传承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凝聚起捍卫和平的无尽力量。
英烈长眠,浩气永存,精神不朽!
“我是一个断梗的浮萍,随着那风波儿上下飘零。”
赴法勤工俭学,赴苏检查学习,异国他乡的日日夜夜,他牵挂的一直是祖国的革命事业。
“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作一个幸福无比的新国民。”
领导工人运动,支持革命事业,新中国的建设道路上,他的身影也不曾缺席。
他是李立三,我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党史上有名的老一辈革命家。在不见天日的战争岁月里,他一次次地用慷慨激昂的演讲激起人们心中的坚定与不屈,用挥舞的手臂传递着民主与自由的力量。
在昏暗闷热的矿井里,在人头攒动的马路上,李立三被工人环绕时大声讲述的,是共产党人奋起抗争的故事。
李立三故居“芋园”。丹凤摄
在湖南省醴陵市城郊,立着一座“芋园”,白墙黑瓦映着参天的绿色古树,静静还原着李立三曾经的生活。
虽出身旧式书香门第,李立三却是早早地接触了新式思想,家乡如火如荼的革命与身边潜伏着的民主人士,让他从小便树立起爱国理想。上中学后,所见所闻使他更坚定了救国的决心。他以“忧国子”为笔名,在学校外墙上张贴控诉反动势力的文章,传播民主进步思想,甚至组织反对守旧的校长。
他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得到了释放,“护法运动”开始后,他加入了程潜的护国军。
领导工人运动,街头演说。资料图
1919年,新思想的春风悄然在中国大地吹起,进步青年学子纷纷前往世界各地学习革命思想。当时的李立三已经离开护国军,他在海上漂泊数月,带着心中无比坚定的信仰,终于来到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发源地,巴黎。
抵达法国后,李立三立刻修书一封给千里之外的父母,信中他难掩激动,“唱那自由之歌,撞那自由之钟”,决意“唤醒可怜的同胞”。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主席尉健行同志在纪念李立三一百周年诞辰座谈会上说:“李立三同志的一生是同中国工人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在法国的学习使李立三迅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他成立了“勤工俭学学会”,带头深入工人群体,切身体会法国高涨的工人运动风潮,并在其中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
“争回里昂中法大学”事件后,李立三和蔡和森等人被一并遣送回国。
李立三与俄籍夫人李莎。资料图
此时回到祖国大地的李立三已和曾经不同,不再是“断梗的浮萍”,他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用坚韧的根抓住了土壤,誓要改变当时中国的苦难现状,以工人运动、无产阶级思想拯救国家。
1921年底,李立三在上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壮志凌云,以职业革命家的身份回到湖南,开始了自己光辉的革命道路。
从组织罢工到领导起义,李立三的足迹遍布工人受尽压迫之地,自偏远的安源到弥漫着白色恐怖的上海,他都坚定地完成着党组织交予的每一个任务。
李立三指挥民众抗英,收回租界。资料图
他与工人打成一片,关切工人的切实利益,同感工人的顾虑,开阔工人的眼界,唤醒同胞的自由意识。他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工人运动,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和同伴们一起竭尽心力地为创建理想的中国而努力。
1927年,中国大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引起帝国主义极大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殖民权益,千方百计干涉中国革命。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工人运动也以前所未有的声势蓬勃开展起来。
李立三等人抓住时机,在武汉组织了震惊中外的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工人、农民、学生以及汉口各界人士群情激愤,参加示威游行,振臂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收回租界”,冲进租界,占领高楼。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外交斗争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使中国人民深受鼓舞。武汉的工人运动汇聚起一股鼓舞人心的反帝斗争洪流,推向全国。工人们推翻机器,农民们拿起镰刀,革命斗争一触即发。
终于,1927年8月的第一天,激烈的枪响从南昌传来,从午夜一直持续到拂晓。当战火硝烟被清晨的风吹散之时,金黄色的阳光照在山岭之上。
李立三代表全总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资料图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了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也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这一抹阳光,也照在了李立三的心头,“浮萍”不再“随着风波上下飘零”,他在共产主义的斗争洪流中找到了自己的前进方向,并为之奋斗一生。
年轻人总在徘徊着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总是忧心自己是否又随着风波飘零。但怀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年轻人,不会迷失方向,他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了创造光明幸福的新世界用尽全力。等待他们的,是阳光,是明朗的天空。
相信党、相信共产主义,坚定跋涉即是胜利。
或许你从电影里,书里,已经认识一位叫做赵一曼的抗联女英雄。她曾以纤纤弱质率众抗击入侵东北的日本侵略者,被捕后又顽强不屈,直至英勇就义。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她给儿子留下了一封家书。而这封家书,整整迟到了21年。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1936年8月2日
这是1936年8月2日,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的赵一曼,在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那一天,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她虽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在生命最后时刻,她最为牵挂的是唯一的儿子。她向敌人要来纸和笔,写下了这封遗书。之后凛然就义,年仅31岁。这份记录在日军审讯档案里的家书,时隔21年后,才传到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那里,而赵一曼的真实身份也在1957年被解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李坤泰就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英雄,成为传奇般的人物。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赵一曼的孙女陈红介绍说,父亲只知道他的妈妈是地下党,干革命去了,当时谁都不知道赵一曼是谁,因为她到东北去了以后,就跟家里人没有一点书信往来。
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为获得东北抗日联军的情报,日军对她施以了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
据赵一曼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说,赵一曼被捕以后,敌人对她进行各种严刑拷打,比如吊烤、竹尖刺指甲、坐“老虎凳”、把烧红的烙铁刺进她腿部的伤口…但是赵一曼的革命意志力非常非常坚定,她什么都没有说,由于她始终不说,日本人就起了杀害她的心。
牺牲的时候,赵一曼只有31岁。在唯一能留下的遗嘱中,赵一曼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这份存在日军的审讯档案中的遗嘱,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故事片《赵一曼》在全国热映,女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观众中也有宁儿。1957年,当原东北抗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到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进行烈士身份核实时,宁儿才第一次知道了母亲的身份。
陈红说,父亲抄完后用钢笔在自己手上刺了赵一曼三个字,直到父亲去世,那三个字都仍留在他手上。
如今,宁儿也已去世。这封写自1957年的手抄家书,传到了赵一曼孙女陈红的手上。
陈红说,自己后来也做了母亲,对这封家书的感慨就越来越多,不管奶奶的革命意志多么强,最后她还是回归到一个母亲的身份,她最后希望父亲不要忘记她是为国牺牲的,说明她是为了更多孩子而舍去了自己的孩子。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滨江述怀》
无意间翻开《红色家书》,没有按照以前读书先看目录的习惯,随意的翻了翻,看到“邹子侃”的这个名字时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当看到书中信件的主题“宁死而不求虚伪、卑污、罪恶的自由”这句话时,一股浩然正气向我袭来,引领我想要进一步了解写信人以及他的故事。
邹子侃同志写这封信时身处囹圄,其父为他疏通关系进行保释,但他却宁死不屈服,表示“大丈夫头可断,志不可屈”,只求灵魂洁白无瑕,不愿意向反动派低头悔过换自由,用生命诠释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书信中邹子侃流露出对父母、亲人的愧疚与不舍,但为了国家、为了革命他把个人情感放在身后,断然舍生取义,还嘱托父亲要督促弟弟妹妹用功学习,将来投身到革命之中,这是怎样的一种家国情怀。
他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年仅19岁,在我们看来他还是一个孩子,可在他心中,革命的火种、共产主义的信念却早已根深蒂固。读完邹子侃给父亲的书信,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复,30多度的酷暑,却全身泛起了鸡皮疙瘩。
置身新时代,我等必须向先烈学习,坚定信念,克服万难,一起谱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这是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领导者邓恩铭的一封亲笔家书。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个远离家乡游子的满满亲情,力透纸背的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
(邓恩铭家书)
01由来
1917年9月,邓恩铭投奔时任山东宁阳县公署帮审的二叔黄泽沛,前往济南读书。黄泽沛的岳父何少伯是贵州荔波县人,布依族。清末进京考取进士,先后派任山东胶县、东阿等地知县。黄泽沛来山东投靠老岳父后,在山东地方谋事。1919年后,黄泽沛先后出任青城县知事,胶县、淄川、益都、沂水等县县长。期间,邓恩铭跟随二叔为生。
1918年,邓恩铭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简称省立一中),编为第九班。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组织罢课运动,成为山东颇有影响的学生领袖。1921年春,邓恩铭等发起建立济南中共早期组织,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成为最年轻,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党的一大后,中国共产党集中主要力量领导工人运动。从1922年至1923年,全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1922年8月,邓恩铭在参加了中共二大后,遵照中央指示,第一次来到淄博,他利用叔父黄泽沛任淄川县知事的条件,深入淄川矿区开展工作。
淄博,位于山东中部,包括淄川、博山、张店几个区域,处在胶济铁路的中心地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是鲁中南部山区至渤海、济南至青岛的交通枢纽,是当时山东最大的煤炭产地、全国三大矿区之一。特别是以淄川炭矿为中心的北部矿区,是近代中国矿业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19世纪末,德、日帝国主义势力就先后在这里建工厂、筑铁路、开矿山,掠夺淄博的矿产资源,一支以煤炭工人为主体的工人阶级队伍从无到有,迅速壮大。据史书载,1919年时淄博就有矿工2.5万余人。位于胶济铁路线上的“淄博张”(淄川、博山、张店)煤矿,是当时山东最大的矿区。
1924年3月,邓恩铭再次来到淄川矿区,在赵豫章等人的陪同下,深入矿井、工棚、学校及周边的农村,了解工人的生活状况、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党员,筹建地方党的组织。据赵豫章回忆:邓恩铭在淄川没有职业,但是积极做党的工作,宣传革命道理。当时我在淄川当小学教员(1923年2月到淄川县立小学当教员的)。小学与县政府相隔不远,邓恩铭经常到学校串门,谈论政治影响我。他觉得我忠实可靠,要求进步,并了解到我曾参加过五四运动,革命性强,就向我宣传革命道理,并且征求我“愿不愿参加共产党”,我表示愿意参加。就这样,通过邓恩铭介绍。1924年3月,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5月,在从淄川回青岛途中,他给父亲写下了这封家书,坦陈自己本应回荔波看望双亲,但必须以党的工作为重。信中,他诉说了对亲人的惦念,道出了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执着信念,以及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叛。
02原文
父亲大人:
不写信又三个月了,知双亲一定挂念,但儿又何尝不惦念双亲呢。儿一向很好,想双亲及祖母……均安康如常?
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再婚姻事已早将不能回去完婚之意直达王家,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故同意与否,儿概不问,各行其是可也。三爷与印寿回南,儿本当同行,奈职务缠身,无法摆脱,故只好硬着心肠不回去。印寿如到荔,问他就知道儿一切情形了。儿明天回青岛,仍就原事。余后续禀,肃此敬请
福安并叩
祖母万福顺祝
阖家清吉
男恩明谨禀
五月八日
回家事虽没定,但亦不可告人。
邓恩铭投身革命活动,是违背家人意愿的。他的叔父发现他参加革命活动,既惊又怕,极力劝阻。他的父母期望他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便在家乡给他定了亲,来信催逼他回家结婚,想以此来拖住他。但是家人的反对没能动摇他坚定的革命决心。他在信中写道“不写信又三个月了,知双亲一定挂念,但儿又何尝不惦念双亲呢。儿一向很好,想双亲及祖母……均安康如常?”,远在外地的游子思念亲人之情,跃然纸上;在信中说自己因党的“职务缠身”不能回家完婚,明确表示“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更道出了他对党的事业的执着信念。邓恩铭在信中希望父亲不要以常人的期望要求自己,能支持自己选择的革命道路。
03牺牲
邓恩铭一生先后三次遭敌人逮捕,第一次被捕的时间是1925年5月4日,迫于工人阶级的力量,同年5月11日被释放,并遭敌人驱逐。第二次被捕的时间是1925年11月7日清晨,当时邓恩铭正在主持召开一个会议,突然数名警察闯了进来,此时的邓恩铭已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在狱中,由于多次遭敌人酷刑,邓恩铭气息奄奄,当时敌人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叫黄伯云。后在党组织的积极营救下,由两名贵州同乡作保,得以“保外就医”释放。
第三次被捕的时间是1929年1月9日,由于叛徒王复元、王用章兄弟的出卖,邓恩铭被捕。当时济南被日本人占领,伪警察厅对共产党人的审讯也十分简单,邓恩铭以“黄伯云”的化名骗过了敌人,他真实的身份并没有暴露。1929年4月8日,国民党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济南。在监狱中,邓恩铭经历了许多次审讯。但国民党狱方只知道他叫“黄伯云”,并不知道他就是邓恩铭,就是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1929年10月,韩复榘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不久韩复榘便任命张苇村为审判长,审讯共产党人。张苇村是山东国民党元老之一,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他同邓恩铭十分熟悉。当张苇村知道狱中有一个叫“黄伯云”的人时,立刻就意识到,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于是就命令提审黄伯云,在审讯室里,张苇村直呼“邓恩铭”,这样邓恩铭的直实身份暴露。
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这一天正好是清明节,邓恩铭等22名共产党员被敌人押赴济南纬八路刑场执行枪决,年仅30岁的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壮烈牺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