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03-20
2023-03-18
2023-01-16
2023-03-16
更新时间:2023-06-25 10:58:2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03-20
2023-03-18
2023-01-16
2023-03-16
帮助,发音zhùlì中文的意思是帮助帮助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如何为乡村振兴助力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广西都安县菁盛乡义德村位于菁盛乡西北部,人均耕地仅有0.7亩旱地。全村共有26个村民小组379户1501人,20_年,贫困发生率从20_年的43.97%降到目前的1.53%,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作为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和8个未脱贫摘帽县之一,全县还有65个贫困村1.75万人未脱贫。目前,都安万名干部进千屯入万户抓整改促脱贫,跑出这个极度贫困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加速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是我国尚未摘帽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近日,中国教育报融媒体采访报道组走进都安县菁盛乡义德村,邀请该县教育局派驻菁盛乡义德村第一书记黄强与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潘桂仙,就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进行对话。
如何提高大学生农村就业积极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黄强:今年的疫情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困难。我看到国家层面在基层安排了很多就业岗位,引导大学生来基层就业。农村也是建功立业的大舞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像我们这样的山村少不了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助力。我们这样的贫困山村自然条件比较差,编制、待遇等方面也影响了大学生来我们村就业的积极性,请问潘教授怎么引导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来农村建功立业?
潘桂仙: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话,从学校层面,就应该引导大学生们对农村的情况有所了解。目前,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锻炼,把基层作为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这样一个重要舞台,是很重视的,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多角度地提出了破解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学校要做的,就是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对大学生来讲,要树立一种多元化的就业理念。大学生应该要懂得正确地分析就业形势,要科学地、合理地来调整自己对就业的期望值。对原来只有到大城市到大企业到大机关去工作才是成功的观念,要逐步修正。
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趋势,所以应该要有乐于做好一名普通劳动者的思想准备,同时他们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有了生存,你才能够发展。
黄强:我们又该如何配套相关措施,免去年轻人的后顾之忧,支持优秀大学生来基层一线扎实干事?
潘桂仙:现在很多大学生并不怕吃苦,而且考虑得也比较长远,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在基层工作,让自己接地气、长本领,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的更好发展。他们顾虑什么呢?就是下去了,但是流不流得动、出不出得来的这样一些担忧。
要消除这些顾虑,我觉得一方面,基层的用人单位,在认真落实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方面,要做稳做实。而政府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应该要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以后服务保障的体系。比如,一些很现实的问题,薪酬待遇、社会保险,还有职称的评定等。
此外,也应该要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长远的职业规划,通过制定各种培训计划,开展技能培训,让表现优秀的大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惠,让他们看到在农村的广阔天地确实是有上升空间的。
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黄强:我们村的主要产业是核桃、毛葡萄种植,我们的核桃、毛葡萄今年开始结果了。但我担心收成不好,因为村民们缺乏种植经验,又没有现代农业管理技术,也不懂得经营之道,会走很多弯路,到头来没有什么收入。很多地方在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潘桂仙:新型职业农民实际上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一个词。既然说是“新”,那就是指和传统的农民相比较,它有一些新的地方,比如说是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而且很善于进行农业经营的一部分群体,还有就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当然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选择方面还取决于自我选择和市场的选择双重因素。在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培养出新型职业农民,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手段。
第一,要计划构建一个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培养体系。首先既然说是要培养,那么在构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科学培养体系方面,就要做好规划。比如说,这个规划要明确培养主体,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群体都是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就是培养的内容一定要丰富,有针对性、精准性。就像刚才你说的,村里面主要是核桃、毛葡萄种植,所以在做培养计划的时候,我们就要抓住这一主体产业,专门针对核桃和毛葡萄这样一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培训。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应该来说不单单只是一个农业技术的培训,还要包括让他们了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场的管理、农业文化等。通过这些,提高村民整体的素养,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成为农民致富的榜样,同时也是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第二,要拓宽途径来创新培育机制。比如说我们可以支持这些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习来参加一些中等或者高等的农业职业教育,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融合的教育。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一些农业园区,还有一些农业企业,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实习和实训基地,还有一些创业孵化基地,来带动职业农民培训。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养老医疗和收入保障制度,也要完善和考虑进去。
黄强:高等农业院校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吗?
潘桂仙:我觉得这方面工作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应该要体现出来。高等农业院校拥有大量科技人员,也有大批科研成果,再加上它的信息渠道很畅通,资料也比较齐全,所以可以起到向农民输送科技信息,帮助农民采用新型技术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还可以通过综合实验示范基地的建设,来给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各种综合服务。比如说用科技和服务来培养农民,用宣传和示范来带动农民,慢慢地,这些农民就可以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这样一来,在新时代的农业发展方面,我想这部分人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黄强:都安是教育大县,全县都十分重视教育,教育已成为都安的一张名片。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一些家长和学生不太感兴趣,还是喜欢普通高校,也可能是对职业教育有误解,如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在家长学生中的吸引力?
潘桂仙: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从政策的优惠、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力度是很大的,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解。要想打破误区,并不是说马上就能够实现的,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职业院校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培养出让社会认可、让社会欢迎的人才。因为只有当这些人才真正在农村、在社会中承担起他们的作用,取得巨大的成效,那么,整个社会才会因为这部分人所体现出来的力量而有所改变。
黄强: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潘桂仙: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在谈到职业院校的时候,对于振兴乡村它所承担的责任或者它的作用,提到了几个“者”,我很赞同。
第一个“者”,职业教育要做乡村振兴的拓荒者。因为我们知道乡村振兴是摆在我们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也是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要能够真正地到田间地头去,去拓荒,去分析遇到的新情况,能够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案。
作者提到的第二个“者”是职业院校应该做乡村振兴的深耕者。我们知道乡村振兴工程太宏大了,可以说涵盖了所有的专业,所以值得我们职业院校结合专业的建设去深耕。比如说像农村里面的道路电力,还有林田水利,也包括一些农村的住宅建设,这些都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它又和城市是不同的,需要相关的专业去专门研究它。
他还提到作为乡村振兴,职业院校要去做一个播种者。实际上就是说,职业院校要把乡村振兴的战略融入到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角度,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人才的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分三步走。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是村民,农村工作者和村民应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尤其是要呼唤和吸收更多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要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大作用。
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创新型农业,农村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知道农村发展的真正问题在哪里,也知道村民心中想些什么、最需要什么,在与村民沟通时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天时地利人和让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如何让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牵挂农村,勇于回到农村,是基层党委政府应该思考的课题。毫无疑问,创造条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在农村发展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能让吸引大学生回农村发展事半功倍。
农村吸引大学生不易,留住大学生更难。大学生在农村,会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做出贡献,但如果忽略大学生自身前途和发展,他们在农村孤立无援,来到农村却站不住脚,农村就成了大学生的一块跳板,这些被吸引来的大学生迟早还是会离开农村。这说明吸引大学生的政策和具体工作要做得充分,大学生的后期培养、用人政策方面要积极朝着有利于而不是有碍于大学生发展的方向考虑。
乡村振兴要留住大学生,必须有长远眼光。在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发展问题上,基层党委政府不应头脑发热、不应盲目乐观,要及时跟进。对待到农村发展的大学生,要真正把他们当成农村发展中的生力军,关注他们的抱负,关注他们的理想,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瓶颈或障碍,有效化解他们在农村发展中的难题和困惑。为了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要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
乡村振兴要让大学生留得住、发挥大作用,也要两面看。乡村振兴存在人才短缺问题,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大学生,还要善于从乡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乡村能人生于斯、长于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如果再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培训结束后让他们回到热爱的故土,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通道,必然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
网络直播推销民宿、抖音短视频推广蓝染技艺、设计美丽乡村海报、打造乡村爆款在线活动……在新学期的课堂上,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的师生分享了他们的暑期实践活动。这个暑假,学院185名学生走进嘉兴桐乡横港村,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乡村之美,学以致用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指导下,高校鼓励、号召、支持大学生走进乡村,很多大学生也在积极参与振兴乡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给乡村带去哪些变化?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近日,记者走近部分大学生,听他们讲一讲和乡村之间的故事。
变身带货“小能手”
每天一起床,浙江传媒学院大二学生夏永丽就打开电脑,登录各大新媒体平台,查看前一天推送的文章和视频的点击量。“我们开通了宣传桐乡横港村的微信公众号,在小红书、抖音、哔哩哔哩上做推广,还开了微店卖土鸡蛋等特产。”这个暑假,她和小组同学的任务是在互联网上宣传横港。
横港村离乌镇景区大约5公里,经过3年多的美丽乡村改造,这个平凡的江南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年暑假,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的乡村振兴新媒体创意创新创业孵化班,就把课程的实践基地放到了横港村。
第一次走出课堂,面对陌生的乡村,同学们也提前做好了准备。夏永丽所在的电商组,通过前期的摸底讨论,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在新媒体平台宣传横港,让更多人知道这个美丽的乡村。
不过,新媒体推广的进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比如在抖音,尽管视频都是精心拍摄的,但因为是新号一开始没什么流量。夏永丽说:“我们最近在学习一些网红博主的视频,看看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虽然困难重重,但整个实践过程同学们收获不小。“刚开始我们只知道微店可以卖东西,但不知道具体该怎么操作,这次实践下来所有流程都清楚了。”夏永丽说,直播的时候有不少网友留言说村子很美,微店里卖出东西的时候也特别有成就感。
“利用新媒体振兴乡村,这是乡村发展大趋势。”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项目负责人刘燕说。由于疫情影响,今年不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转战网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化身“带货主播”,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帮农民带货、助农民增收。
“新鲜酥脆的山核桃仁,每包98克,买三免一,只收两包的钱。”“酱汁牛肉等口味的苦荞锅巴,4包只要29.9元,超级合算。”“原生态无添加的土蜂蜜,含有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这个假期,浙江农林大学“直播助农促发展”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当起了直播间的“网红”,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帮助农户推荐各种农产品。第一次直播吸引了20_多人次进入直播间,销售出20_多元农产品。
7月29日,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鸿鹄实践小队则来到绍兴龙西村卖香榧。同学们在龙西村住了一个星期,每天开一场直播,有时候直播场地就放在大山中。直播时,同学们轮番上场,详细讲解了香榧的典故、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等,还介绍了龙西村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情况,直播吸引了8000余人次观看,成交了16笔订单。
“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提前准备各种资料,还爬了两个多小时山到香榧种植基地。”小队成员沈杭棋告诉记者,直播卖货比想象的要难,前期要在新媒体平台推广,直播时要带动气氛,还需要多实践多学习。
除了直播带货外,同学们还注册了名为“鸿鹄杂货店”的微店,他们打算把香榧放在微店上售卖。微店注册满10天,已经有1000多元的收入。团队成员赵嘉莹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打开香榧的销路,也让更多的人了解香榧这一浙江特色农产品。”
大学生走进乡村,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但只有开始做了,才能找到彼此的契合点。刘燕说,不少学生是第一次参与乡村实践,也是第一次到乡村实战做电商、短视频和活动策划,可以让他们找到不足和差距,在后续学习中提升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
争当发展“助攻手”
事实上,许多大学专业都和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振兴助力要到位,就得和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结合。
前杨村村域内的南黄古道名气很大,每年秋天红枫开放都会吸引不少游客,但大多数游客只在村庄外围活动。如何把游客引入村里,带动村庄的农家乐、民宿发展?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环境与科学学院城乡规划专业6名大学生组成乡村调研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天台县南屏乡前杨村进行驻村调研。
“我们首先要确定村庄内部的主要道路,以及村庄中比较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房屋建筑等。”调研小组成员刘倩倩回忆说:“每条路我们都要测量路宽,每幢建筑的层高、年代都要记载下来,每家每户都要走访,了解村民的意愿。”
调研过程比想象中辛苦。迷路了找村民问路,但村民大多讲方言;为了抄近路,硬是踩泥巴踩出一条路;一天下来衣服湿了好几次,手机步数都在两万步以上。说起那段日子,刘倩倩依然印象深刻。“虽然在调研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我们也发现了村庄的美。一处阁楼、一树枇杷、一方古井,还有四合院的天井院落甚至是路边的小花小草,处处都体现出村庄的淳朴美好。”
两周的调研后,刘倩倩和同学们发现,村里有不少有特色的传统建筑,村民是杨震公的后代,廉政文化内涵丰富。“我们最终的方案是,通过打造中国赏枫第一村,实现村庄和古道结合发展。可以把村庄居民点作为综合体为古道服务,同时挖掘村庄内部特色,利用古道的人气让村庄实现造血式发展。”刘倩倩说。
这次实践带给刘倩倩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上的锻炼,更重要的是让她对乡村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情:“乡村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地,是我们的根。在前杨村我感受到乡村的家园意义,对乡村规划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而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则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宁波市宁海县越溪乡王干山村办了一场画展。
王干山村三面环海,“沧海桑田观日出”很有名气,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如何在5天时间里,用一场画展表现出王干山村的特色,对同学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团队成员杨一凡说:“我们首先需要认真了解这个乡村,要在走访中仔细观察,找到艺术和乡村的连接点。”
带队老师陈骁回忆:“从创作到展览只有4天时间,大家早起晚归,共完成将近100张画作,最终展出70多张。每个同学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创作,同时分成三组完成了十米长卷《沧海桑田》。”
第5天,一场名为“山·迹”的画展如期拉开帷幕。目前,这次展览已经升级改建成沧海桑田艺术馆,吸引了不少游客,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业。
走向双赢手牵手
这些年,大学生进乡村的社会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记者了解到,省内部分高校近三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有一半学生选择去乡村。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这个暑假共组建了2424名学生、42支校级重点团队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
浙江农林大学团委副书记宋春春说,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走出象牙塔的有效助力,也是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了新视角和新动力。
大学生愿意走进乡村,成为当地一道特别的风景,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何保持和定点乡村的长期联系,是高校一直探索的课题。“有些学生不太愿意一直在一个村子做下去,老师也希望探索不同乡村的特点。”一位高校相关负责人说,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必须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学生有收获、乡村有变化。今后的社会实践可能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继续钻研他们的策划方案,往实战方向发展,另一部分学生可以去其他村子,根据当地的特色开展活动。
陈雯是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去年到宁海县强蛟镇上蒲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绿色家园”暑期社会实践。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从20_年开展“免费庭院设计”活动,20_年升级成“绿色家园”行动。
“乡村的原生态环境需要不断经营和打理,我们的任务是利用竹、砖、陶罐等乡土材料,借助我们的专业知识,帮村民美化庭院。”陈雯说。浙江农林大学一届又一届师生为临安、宁海、江山、磐安等地区180余户农民提供农家乐、庭院改造,农家乐讲座培训等服务,完成图纸方案350多套,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肯定。
刘燕说,让学生短时间走进乡村容易,但是要让学生留在乡村,还需要更多配套政策的支持。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李杰教授认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促成更多实质性的合作,如何真正实现好的创意和想法,需要高校在组织相关的活动时,有提前规划的意识,要加强专业指导,强化成果验收,才能真正把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这件事落实到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