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3
2022-07-14
2022-07-14
更新时间:2023-06-30 12:10:4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3
2022-07-14
2022-07-14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范文下载(9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写议论文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范文下载,欢迎阅读参考。
当我们拿着满分试卷回家后,家长的亲吻源源不断;但当拿到一张不及格试卷时,得到的只是一个巴掌。然而我满心欢喜拿着差两分就满分试卷回家时结果却跟不及格试卷结果一样。心里不禁生出一个疑问:标准,你真的如此重要吗?
我想说:不!
不可否认,我们都想要一个达到标准的试卷,对于家长们来说便更是如此。然而,一张达到标准的试卷就能说明我们真的全部理解了知识,全都掌握了知识吗?诚然,或许家长们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确实是每一个父母都的心理,但是,达到了一个标准便是亲吻,低于这个标准便是巴掌的行为真的合理吗?难道一张98分的试卷不及一张61分的及格卷。只因98分没有得到满分这个标准便是巴掌,只因61分满足了及格这个标准便亲吻。那我们学生以后要怎么做呢?
若家长坚持这种做法,那学生会不会在发现自己不能达到满分而只能达到高分,却想得到家长们的表扬,选择放弃高分而只是达到及格呢?那以后的学生是不是只会安于现状,达到及格便可。因为高分还不如一个及格标准,所以学生们会不断安于现状止步不前,不会想取得高分,那有些知识便不再去理会。我想这并不是家长们的初衷。所以,标准也没有如此重要。
正如当代诗人郭小川说:“但愿每次回忆,都对生活不感负疚。”希望家长们也明白,标准不能衡量一切,因而,有时我们也大可不必太注重标准,让我们对生活不感负疚,就像麦克阿瑟所言:“当生活都用标准来衡量时,那社会便不再有温情和喜悦。”对啊,标准确实可以衡量一些东西,但它只是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并不能代表一切。钱钟书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的导师并不用标准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人的付出而是结合他平时的表现综合思考。便对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定论,学生也会不断努力向前奋进。因此,钱钟书一生最敬佩的人便是他的导师,因而钱钟书取得如此的成就也受其影响。试想一下,倘若这位导师也想漫画中的家长般,如此注重一个标准,结果又会如何?还会有如此成就的钱钟书吗?他还会成为钱钟书最敬佩的人吗?
危害如此,痛心也在此。
反观当下,多少人追名逐利,只为一纸文凭和所谓的标准,争得头破血流,最后也一无所获。为何不把标准看淡些,正如汪国真所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这红尘,太污太苦太锦簇;这人情,总浮总疏总麻木。愿我们所有人都能把标准看淡些,然后去追逐诗意和远方,不留负疚。
泱泱华夏,5000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字,博大精深。
语文,是从我们呀呀学语时的吐字不清,到课堂齐声朗读,翻译晦涩难懂的文言古文,在到我们步入社会,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必备的语言!又是古代文人墨客,抒发自己情感节操,记录历史事件的文字!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语文是我们从小就接触的一种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
从我们踏入课堂,开始我们从课本上所学到的是中外古人,名人的一些经典诗词,文章,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在课堂之外通过读一些小说,文献,报纸之类的可以达到充实自己词汇库,这些都是能在课本上,书上能学到的东西。
当我们踏入社会,我们跟人沟通交流,如果你自认为看的书多,按书上的语言来跟人打交道,往往你会发现死效果并不是跟说上所说的不一样,所以在外也要多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怎么与人交流沟通的,这是一门学问。课堂上的学习,课外的积累,现实社会的运用,都是我们学习这些文字,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
在人短短一生中是不可能完全都能给掌握通透的,学无止境,更何况是我们的母语呢,前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文学巨作,来彰显他们的各种精神,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让这些文化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这就是我眼中的语文。
有人说:“每当有一颗星星陨落,就会有另一颗星诞生。”我在努力寻找,外公,你在哪里?----题记
十八年来,我从未经历过生离死别。年底,外公——那个最惦念我的人永远离我而去了。虽然之前也得知过一些外公患重病的消息,但噩耗传来,仍是晴天霹雳,撕心裂肺的心痛。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不!这不是我想要的!
寒假前一个月,外公在家里打点滴。身体削瘦,意识还很清醒,见我进门,外公不顾病体,挣扎着要坐起来。我连忙扑到外公怀中,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外公抚摸着我的头,轻轻说:“乖孩子,别怕,外公没事的。”我紧紧地抓住外公的手,任泪水在眶眶里打转。
后来,外公的身体每况愈下,住院了,老是说胡话,吃不下任何东西…..
好不容易捱到了放假,我直奔外公家。躺在床上的外公被疾病折磨到干瘪,只剩皮包骨。苍白的脸色,像白纸一样。眼睛微闭着,看不到一丝生息。
我大声呼喊着:“外公!”外公好像是有感知的,听到我叫他的第一时间,极力地想睁开眼睛看看外孙,但仅仅是翻动眼皮的劲头似乎就已经耗费了他全部的体力。很快又闭上了眼睛,嘴唇微张,喉咙里发出轻微的声响,干枯的手开始不停地抖动。
冥冥中外公还记着我!我紧握住外公的手,“外公,奇儿来看你了!”眼泪再也止不住,恣意横流。
无论我们怎样挽留,三天之后,外公还是走了,永远地。
那一天我感觉世界一片黑暗,这是我第一次与骨肉至亲告别,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断肠之痛。如果能换回我的外公,我愿用我的所有去交换。
外公走了,让这个春节格外清冷,炕头一直铺着外公生前铺过的床单。母亲和外婆说那上面有外公的气息,留个念想不忍换掉。是啊,外公走了,可带不走我们对他的思念。
父亲节快到了,妈妈很想你,外公,你在那里还好吗?
《朗读者》第三期,徐静蕾为去世多年的奶奶朗诵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听得我,几度哽咽。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我不确信,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但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照亮心隅,像永远活在我心中的外公一样!
我觉得,90后与80后、70后没什么两样,都要经过从小大到大、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段都是难得的记忆,也是一路美丽的风景。
人生的旅程很长,只能靠脚下的鞋子一步步地走,不能跳过哪里而直接到达下一站。作为90后的老大,在将要开始人生的另一站的时候,总爱留恋,留恋少年时的美好时光;有时也爱向往,向往成年后的独立自由。或许,我们应该时而环顾四周,看看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中到底是怎样的风景。
课堂上的90后,吸氧式地接受素质培养而完善自我;生活中的90后,用舶来与时尚装点自己的高傲。这听上去或许令人难过,但却是少年真实的想法,叛逆而怪异。我们也时常吟上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抒发内心的郁闷与不满,或者把一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划在桌上来激励自己要始终抱有积极和热情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90后的我们总以为有这么一片天地,能让我们沉迷其中而乐不思蜀,也执着地认为那种快乐在其他年龄的人永远无法领会。
生活的碎片装点着沿途的风景,90后的我们快乐于当下的学习,从第一次走进陶渊明起,从第一次掌握简单的微积分开始,我们常常为又掌握了一点曾经自以为神秘的东西感到骄傲。我们面对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偶尔会心生恶魔而暗地诅咒,但也终究明白是他们才能使我们在今天变强,因为90后不是油盐不浸的石头。我们时常懒惰,会找出各种借口当家里的皇帝,但也不愿依偎在父母的臂湾下没有尽头,因为90后不想被人视为长不大的一代。我们有梦想,我们也爱冲动,我们总想跑,却常常在平坦的道路上跌倒。我们总觉得,前面的路很宽,树很高,花很艳,风景很美丽;但更经常的是,我们忽略了前方的.一草一木实际上都是曾经在成长过程中种下的种子,在另一个地方发了芽。
高考过后,我们这些90后的老大就要迈出那段没有被定义的日子,而可能渐渐被社会格式化,那时会偶然发现这段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你正值成长的年龄,请停下脚步,时而看看路旁的花草。因为在人生的路上,成长的季节,风景这边独好。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一首完整的歌曲总有低音响应,一首完整的诗歌总有恋情显现,一场完整的人生总有低谷出现,所以世事总是不完美的。不去祈求一帆风顺的人生,因为那样的人生太单调无味。当我们走在路上摔了一跤就如同生活的道路上出现一个洼坑时,请你们学会放手,让我自己站起来学会坚强。
曾几何时,你们是那么地宠我、疼我、依我、捧我、让我。像众星捧月般,你们把我的光芒放射了很多倍。其实,我只是一棵微暗的星而已。你们对我的骄纵让我看不清自己,让我估摸不到自己的价值,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我知道你们是怕我有任何闪失,你们对我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只是希望我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你们不希望我伤心、我难过,你们总想用尽你们的全力来使我的人生一帆风顺。你们总是倾尽所有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尽可能的不摔倒,一路平坦地走到生命的尽头。
可是,你们想过以后的日子吗?在你们的有生之年我可以过得无比的潇洒自如与快乐,但在百年之后我却如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般什么也不知什么也不懂,我该怎样去过以后的人生?所以,在我摔倒的时候,请不要惊慌也不要伸出你的手来扶我,让我自己站起来,学会坚强。
请你们学会放手,就像鹰妈妈一样。是鹰就该展翅于蓝天高空之上,所以鹰妈妈在他们的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们不停的学会飞翔,学会生存的技术。因为人生的路很长很长,你们不可能完整的陪我走过人生这一漫长而艰辛的路程。所以在我们小的时候让我们学会独立,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自己的事情,学会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
请你们学会放手,就像蒲公英妈妈一样。蒲公英种子都有自己的翅膀,蒲公英妈妈不会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身边,而是让他们随风飘荡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天地,然后在那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所以,你们应该让我们去寻找一片自己的天空而不要按照你们给我们安排的路走下去。我们不是盆景,不需要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我们都有自己的思维。请你们学会放手,如果你们真的是为我们着想。为了我们能有一个完整的人生,请你们学会放手,让我们自己展翅飞翔!
小草吐绿于狭窄的石缝,阳光温暖,雨露滋润。
大鹏翱翔于蔚蓝的天空,白云烘托,清风抚慰。
同样,在失败者勇敢站起,从何处跌倒从何处爬起的背后,也定有鲜花与掌声追随,不需要父母心疼地搀起,也无需老师一味地鼓励,更无需社会关切地问候,只需要自己勇敢地爬起。
正如画中跌倒的孩子,他需要的只是拍拍身上的泥土,微笑着站起。如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那份自信,如苏东坡“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那样洒脱,如陶晋采菊饮酒,悠然南山那样坦然。
跌倒了,就勇敢爬起来,这是我们自己对自己许下的诺言。
可是,我们并没得到应有的独立与自由。正如一篇文章中写到的:我们是水中自由游玩的鱼,父母、学校社会却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网把我们网住,我们却不再开心快乐,无情地被束缚,求求你,我亲爱的网,多给我一份自由的空间与天地。
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我们不想做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我们也不想成为手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们只需真正的自我,通过磨练,坚强、勇敢、独立!
不会忘记轮椅上那个“走”遍山山水水的感恩、报答社会的小男孩——黄舸,他像一小截被人丢弃的蜡烛,但他却没放弃在短暂的生命中燃烧,对于轮椅而言,他不是独立的,但对于他的心,是在经历千锤百炼后,努力靠自己去感恩社会,感恩所有关心他的人的,是他坚强的品格与独立的`意志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所有人……
还有用一只手举起血染的红旗的丁晓兵,独自用坚强的臂膀担负起所有的洪战辉……
他们都曾经历“不幸”的洗礼,和都用自己的意志与毅力走到了今天,没有众人的一路帮助与搀扶,更多的,他们靠的是自己。
我们渴望独立,自己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我们坚信,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过荆棘,前面全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跌倒了,我们渴望自己站起来!
探究,本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却总因各类条件不足而流于形式,成为“痴人说梦”。
著名教育家熊炳奇在他的博客中曾写到:“探究应成为学习的主要方法,不应该被忽视!”诚然,探究让同学们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让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喜悦感,你能不说探究给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对学习更有兴趣了吗?相反,如果将探究逐于课外,老师们只是一味地“满堂灌”,那么,就算学生理解了又怎样,他们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完全感受不到自己探究的'乐趣。久而久之,学习只会成为负担。
就拿自己的经历来说吧,在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生物、物理书中,就有非常多的探究实验。而在这三年中,进入实验室的机会不超过两次。在那两次试验中,我体会到了非常大的乐趣,不但对实验步骤、流程了如指掌,而且对误差分析的把握也十分到位。而在那两次范围外的其他实验,我们只能听着老师讲怎么做,看着课本“教”我怎么做,然后将实验流程死记住,如此一来,不免感觉非常吃力。
探究不仅教给同学们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团结意识。在探究中,各小组不但要分工明确,而且也要密切合作,将探究所得结果汇总整理,共同提高。
很有名气的小说家池莉教育女儿的方式常惹争议,有人对她帮助女儿探究的做法非常赞同,也有人表示否定。殊不知,正是这样的教法让她的女儿录取了国外著名大学。但是,现阶段的的学校探究活动大都流于形式。如此,不仅挫伤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还会让同学们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待学习甚至变得呆滞。
综上所述,探究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另一方面,对于提升协作意识也大有益处。
所以,真的不要让探究成为“痴人说梦”!
门是什么?路是什么?它们代表了太多太多。我走过的路、打开的门对吗?这个问题也许唯有走到人生终点的人才能回答。
门后的世界是怎样的,门后的路通往哪里,不打开它,不走一遍你永远不会知道。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会遇到太多太多的门,那么应怎样抉择?
有人说,在人生的路上,要多打开一些门,因为总有一扇门是属于你的。我的父亲就是这样做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他从小广泛的爱好,他才知道长大后真正喜欢和想要的是什么。就像种小麦的时候,一个坑里多撒些种子,总有几棵会发芽。大学时,父亲已经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了,他写的文章常能被报刊采用,能轻松和外国人交流,数学论文也总是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干什么都行。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后来,父亲逐渐意识到,手掌想要有力必须十指紧握,要出拳头,学习和工作也是这样。一个人不可能在多个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绩,因此必须舍弃一些多余的理想,专攻一门。
父亲常常对我说:“你看田地里的小麦,它们发芽后,农民就要把一些长势不好的芽拔掉,让剩下的麦芽得到充分的营养,这样好的麦芽才能长得更高。”知道了这个道理,接下来就是选择,选择对哪一扇门也是一项技术活。父亲常常喜欢跟我开玩笑说:“自己种的苗自己最了解,选择是你自己的事,要相信自己的直觉。”父亲选择打开网络这扇门,走上互联网研究的路,才有了如今自己的事业。
选择属于自己的门和路就是这样,自信、果断与坚持永远是最重要的。有人说,不要被路途上那些华丽的门迷住,永远坚持找寻自己最初就想要推开的那扇门。外婆少年时曾是淮安市的中考状元,很多所谓的“高收入”专业向她打开大门。可外婆是个固执的人,她喜欢地理,发誓要做一个浪迹天涯的地质人。提起这段往事,外婆常说:“不要说我了,就说雕塑大师罗丹吧,他完成了一件作品,学生们都说那双手雕得惟妙惟肖,他却拿起一把斧头,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因为他想要表现的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而不是那双手。”外婆选择了她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她很快乐。
现在,我也面对着很多的门,它们有的富丽堂皇,有的装饰简陋,我应该打开哪一扇呢?但是我相信无论我打开哪一扇门,走哪一条路,无论这扇门这条路是光明还是黑暗,是康庄大道还是曲径通幽,只要是我自己选择并喜欢的,我会一直走下去,相信总能走出一段彩色的人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