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八大家观后感400个字

更新时间:2023-08-12 19:55:2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唐代八大家观后感400个字通用7篇

第一次集中读古文,酣畅淋漓,大饱脑福!韩柳尽显唐人风范,不管是议论还是叙述都有丰沛的情感充盈其间,事、理、情达到完美交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唐代八大家观后感400个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唐代八大家观后感400个字(精选篇1)

在网文盛行、人人可以成为写作者的年代,人们往往会讨论文风文笔之余有着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样的文字才是美的?是秾华绮丽、堆砌辞藻还是古朴典雅、言简意赅?是诘屈聱牙、生僻难懂还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明?大约每个人都见识各异。今人在争论疑惑的同时不妨追溯过去,回眸历史上的类似事件。

先秦古文、两汉歌赋,流传至魏晋时期骈文已占上风。骈文常用四字和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骈文往往内容空虚而文风华丽,到了唐朝时以赋取士,更加妨碍了内容的表达。为了一改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文风,中唐时期的韩愈和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追求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确立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及至宋代,以欧阳修为代表,和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人延续韩柳的改革风气,对其后千年的散文有着深远影响,故而合称“唐宋八大家”。

北大中文系教授葛晓音精选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品,对其一一注释解读,让读者领略古文之美。每篇文章开头都设“题解”一节,以对作者写作时期背景作一简介,正文后附有注释及全译,以资读者查阅。在翻阅古人佳作之前,葛晓音教授的序言《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也不可略过,这篇小文详尽地将古文运动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对八大家各自的文章特色都做了简要独到的介绍。

韩愈的散文简练生动,叙事抒情并重;柳宗元逻辑严密,文笔犀利,是议论文高手;欧阳修平易简洁,委婉流畅,以情动人;曾巩四平八稳,藏锋不露,符合人们对“儒”的期待;王安石文如其人,倔强执拗,锋芒犀利;老苏纵肆铺张、老辣犀利;大苏善造意境,追求创新且自然;小苏详明工稳,汪洋淡泊、一唱三叹。八大家的作品采众古人之长,继承了先秦两汉的说理叙事优点,借鉴了骈文中的写景抒情特色,以散文为主体,偶尔巧妙地在其中穿插四六,极度扩展了散文的表现力,为后世散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大家各显其长,为后世所礼赞。几百年后清代桐城派延续唐宋风气,在此基础上将古典散文发展终结。读过八大家之作,了解了延续数百年的古文运动,今日的文笔文风之争结果也就不言自明。

唐代八大家观后感400个字(精选篇2)

常听书友说要多读经典,尤其是爱好写文的人要多读读八大家的文,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毋庸置疑,八大家的文章,代表了古代散文写作的巅峰水平,文辞优美,叙事生动,逻辑清晰,道理服人,什么时候读来都是享受。

最近读了大家小书系列的《唐宋八大家》,书中精选了八大家的文章,针对每一篇选文,前有题解,后有注释和译文,辅助阅读,更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在阅读选文之前,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作者葛晓音,用60页的篇幅,对唐宋八大家做了一篇精彩的介绍,不但简要梳理了散文这一文体的形成过程,还对八大家各自的写作风格和对散文写作的贡献做了分析和论述,对阅读八大家的文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读八大家的散文,首先体会的是文字的美感,言简意赅,朗朗上口。而这种美的形式,从不喧宾夺主,恰恰是为了文章的内容服务的。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不似骈文词藻华美、内容空洞,而是用诗化的语言去表达实质的内容,语言优美又言之有物。这也正是八大家的散文得以流芳千年的根本。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代的交通远远落后于今日,而八大家在官场浮沉之余,都愿意践行亲身实践的原则,不辞劳苦,寻师访友、踏青交游。于是后世才能读到《赤壁赋》、《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精彩篇目。写景生动,比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短短50来字,潭中灵动的鱼儿如同在眼前。

八大家提倡形式为内容服务,他们的文章往往抒发胸意、阐述道理,发人深省。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写人,更注重人和事背后的问题思考,篇末往往点出一定的处世观点或者生活哲理。这种注重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如今经常被提倡的。我们都希望自己不要盲目从众,遇事能够做到客观思考、公正对待,八大家的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八大家善于阐述观点、讲道理,他们的逻辑能力非常强。不管是从所思所感中引发人生感慨,还是从某人某事中进行引申论断,他们所作文章都善于紧贴事实、自然过渡到下一层意思,顺序递进,论述周全,非常具有说服力。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就是典型的例子,一百字左右的小文,分为四大句话,讲述四层意思,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令人信服。再比如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和“不赂秦”国家两方面来分别阐述,支持“赂秦”导致六国破灭的观点,堵住了别人用“不赂秦”国家来反驳他的可能。他们缜密的思维、优秀的逻辑能力都体现在精悍的文字里。在逻辑辩论上,他们都是好老师。

读八大家的文章,不管是用词遣句、写景状物、叙事写人,还是阐述观点、逻辑辩论,都能够学到很多,是享受也是学习。他们的文章,作为千古散文写作的典范,值得我们反复去体会和揣摩。好文不厌百回读,总有新意。

唐代八大家观后感400个字(精选篇3)

清人刘开云:“文章之变,至八家齐出而极盛。”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虽被称为“古文”,但并非单纯复古,而是以复古为创新。学生时代学习古文,我们通常更关注字句、文法、词汇,对内容的理解并不深刻全面,如今再读,则可以通过文章去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追求,去探寻当时的文学与社会观念变革原因,这便是选择“大家小书”系列中《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的缘由。

书前的导言是非常好的了解唐宋八大家极其创作的引导性文章,也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在这篇长达六十页的导言中,作者以《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为总标题,追溯中国古代散文的源流,从先秦两汉时期的诸子散文讲起,概述总结各个历史时期散文的特点与流变,为介绍唐宋八大家散文做好铺垫,进而以“唐世文章 首称韩柳”、“宋启文运 功归欧阳”、“曾王健笔 各尽其妙”、“三苏才气 天下称雄”四个章节来分别介绍八大家的个人经历、代表作品、特色与地位等,最后用“八家文钞 始正名号”来归纳总结,让读者对这些名家名作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正如作者所言,要在浩瀚广博的八大家文集中选出几篇来反映他们全部的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书中选出的只是他们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让读者通过欣赏这些最精彩的篇章,一窥八大家的不同风采,理解古代优秀散文对今天的借鉴意义。或许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的读者来说,收获各异,但能够有这样一本小而精致的书本放在案头床边随时品读,也是一件赏心乐事。

翻开正文,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学生时代曾经学习过的那些篇目: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欧阳修《醉翁亭记》、苏洵《六国论》、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赤壁赋》等等。不过,书中收录的还不止这些为人所熟知的篇目,也有一些进阶型的散文佳作,可供读者进一步发展阅读兴趣。而且选文的文体多样,有记叙性质的、议论性质的,也有叙议结合的,更有祭文、“逸事状”、碑文、游记等等,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

欧阳修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苏轼感慨:“……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八大家的笔下,既有古往今来千古不变的山水之乐,也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的旷达与哲思。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从他们的文章之中,是否也能寻找到一些丢失已久的精神与境界呢?

其实,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为官还是作文,唐宋八大家都有着属于那个辉煌时代的独有特色。在各家文章里,我们读到的是他们的政治抱负、文学思想,是他们的人生起伏、社会经历,或许他们眼中的世界和风景如今早已变幻,他们理想中的社会也几经变革,但他们的文学作品,却成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文学道路上的梦想与明灯。

在中国文学灿烂的历史星河中,有着众多令人引以为豪的闪耀明星,唐宋八大家的风采是一定要领略的。有了“大家小书”中的这一本《唐宋八大家》,我们便可以随时在散文的历史长河中观澜索源,通过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字,去领略江海的伟大,在千古流传的文学经典中去体会古典散文的艺术成就,岂不快哉?!乐哉?!

唐代八大家观后感400个字(精选篇4)

作为一本对唐宋散文艺术观澜索源的读本,《唐宋八大家》无疑对期望领略八大家风采的读者,给于了非常切实的帮助。赵翼曾在《瓯北诗话》中写出自己对唐宋诸家诗的赞赏:“少日阅唐、宋以来诸家诗,不终卷,而已之才思涌出,虽不能息心疑虑,究极本领,不过如世之选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其实让后人惊叹的何止是唐宋的诸家诗,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也叫人赞不绝口。所以,一心想写出好文章的人,必然要去体会和领略八大家文章的气质、立意、写作手法和遣词造句等等。而葛晓音先生的这本《唐宋八大家》便是一本绝佳的津梁。

葛晓音先生长期任教北大中文系,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特别是中古以及唐宋诗文方面,取得了精神而卓越的成就。葛先生不仅对唐宋诗文演变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全面的把握,还从儒道内涵的演变出发,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追求,做出了深入的观察。

《唐宋八大家》思维导图

编选这本《唐宋八大家》,无论是对八家成就的条析论列,还是对具体篇目的编解说,都深具会心。此外,刘宁先生所写的读后感也为读者对唐宋散文的鉴赏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补充。

那应该怎样去学习八大家的作品,然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个人认为,可以从学习不同主题的文章出发,来对比研究同一个主题,或者同一个文体,大家们都是怎么去写的。

以论说文为例,韩愈的《原毁》从描绘世俗人情出发,重叠章法,层层排比,滔滔不已,而又开合自如。写《师说》的时候采用的确实首位正面立论,中间驳论的方式,分析透辟,辞情恳切,等到写《进学解》的时候,全文借用汉代慈父主客问答的形式,运用大量的排偶,多处用韵,音调和谐,在韵文中贯穿着流畅的气势。语言凝练、比喻生动,同时又富有幽默感。

欧阳修的《朋党论》也极为出色。文章援引古事反复论证,委婉流畅、切实透辟,并从根本上点穿了历来争论不休的朋党问题的实质。而苏洵的《六国论》也相当精彩,文章针对现实出发,在立论上擅于从别人可能驳斥自己的方面着想,聪明地把不利于自己的观点变成有利的。风格雄奇纵放,体现了他深受战国纵横家的影响特色。

杂文和祭文最佳要数韩愈的《杂说》,文章短小,只就比喻本身开始论证,却不点明寓意,便以透辟的说理概括了人才往往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的普遍现象。《祭十二郎文》则回顾了叔侄二人相依为命的孤苦身世,并抒写了因十二郎早夭而引起的人生无常之悲。无言号泣,千回百转,血泪交进,自然流成文章。

此外,《唐宋八大家》中还有许多游记。特别是苏轼,每到一处,为亭台楼阁所做的标记最多,而且多半从这些题名的原因上做文章,叙述、描绘、一轮错杂不能并用,构思布局变化无穷。

总之,跟随葛晓音先生的脚步来重读唐宋八大家,不仅能够明白文章的文理,还能在葛先生精妙的解说中体会到大家的风范和神韵,回味无穷。

唐代八大家观后感400个字(精选篇5)

我对唐宋八大家是很有感情的,因为我的硕士论文就是研究韩愈散文中词语的,当时研究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没有这些大家们,历史应该会苍白很多吧。然而,我也就是仅仅研究韩愈散文中的词语而已,对其却无力做更多的研究,更不用说对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散文名家进行研究。今日,得以看见自己仰慕已久的葛晓音先生对唐宋八大家的论述,心中甚是高兴,于是就着窗外的雨声沉入了书中。

《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可以称得上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小史,葛先生在书中显示对其做了简洁但学术性非常强的概述,然后选取了每个人几篇典范散文,每篇散文均由题解、正文、注文及释文几部分组成,其题解内容详略得当,注文和译文准确精致,能看出来葛先生是在用心解读这些文章。

唐宋八大家的史实是一定的,但其思想与文章的解读却因人而已,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去解读八大家的思想与文章,其内容会影响读者对唐宋八大家史实的评判。所以我一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在选择相关的书籍时,还是应该选择大家、名人的著作的,毋庸置疑,葛晓音先生的这本书就属于此列。

《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追根溯源,从先秦写起,逐渐引入唐宋八大家与其散文,在葛先生的笔下,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对唐宋八大家的研究之深之广,他们的生平、著作及历代人对他们的评价,都被其巧妙地串联在了一起,把文如其人的特征论述的充分到位,体现了作为一名著名的学者,葛先生的功力之深。

在当前传统文化建设轰轰烈烈进行的时期,在国学兴盛的今天,如何引导一般的读者去学习古文,去了解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更是学者的事,是学者将其科研反馈中小学教育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这本书浅显易懂,所选古文经典有内涵,不仅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也适合一般水平的大中院校学生阅读。是一本非常有用的著作。至少,就我而言,很多我读过但是遗忘了的唐宋八大家名篇都聚在了一起,今日再读,配以葛先生的题解等,自然是事半功倍。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都是一本值得拥有的书。

唐代八大家观后感400个字(精选篇6)

纵观中国古代散文的大河流淌,不得不令人感慨一代代文人雅士的前赴后继,上下求索。正是有了他们的沥血歌咏,中华文明方有如今的血脉传承,气韵延绵。先秦和唐宋的两次高潮掀起,更是波澜壮阔,美不胜收。

刘宁在葛晓音先生的《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中作序: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在众多的评说之中,如何构建框架,梳理脉络以及择取精要,无不需要长期浸润其中方才得其真趣,不入深山岂知林密,观水有术的前提是熟知水性,在这一点上,葛晓音先生是当得起的。

先生对于《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的编选,基于她对八家人与文的整体把握与品评,在此之上又有逐篇文章的细致解说,使得全书脉络清晰,气韵贯通,这也是一家之言的好处所在,不致出现割裂与冲突。

当然,相较于每篇文章的剖析,我更喜欢的是先生对八大家的总体言说,千人千面,胜景无限。

就以对每家的概括而言,开篇即是“唐世文章,首称韩柳”,先生从古文运动的发起娓娓道来,又细数韩愈、柳宗元的生平,引用苏轼对韩愈的称赞:“文起八代之衰”,就韩愈的贡献而言,先生认为他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尤其是“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个性与激情尽显。就散文的文学性而言,韩愈贡献卓著,其丰富多变的表现风格,更是一扫之前的平庸寡淡。相较于韩愈而言,先生对柳宗元的评价是,“思维的精密和论锋的锐利超过韩愈,只是不如韩愈从容浑厚,规模阔大”。仿佛一个是大军作战,一个以出奇制胜,异曲同工,各显神通。

接下来的“宋启文运,功归欧阳”,谈到欧阳修所写记叙文“委婉流畅,摇曳多姿”,为人心胸开阔,游记也开朗高远。先生是在评述前人美文,而我们读先生的文字,何尝不是美的享受。漫步此间,文字带给人的美感,真是难以言说。文如其人,在先生将王安石与曾巩的比较中,同样能清晰地看到这样的影像,曾巩的“平稳雅洁,心平气和”,王安石的“锋芒犀利,言简意赅”,尽在字里行间。

在这样的基准之上,先生编选的八家之文三十余篇自然有她的取舍,而解说的方式也精简扼要,条块明晰。一是题解,二是字词,三是译文。此间看来,先生做派几近男子。一笑。

唐代八大家观后感400个字(精选篇7)

前不久教学欧阳修的《卖油翁》,在介绍作者时,结合课下注释补充唐宋八大家的概念。教学竞赛时,也将唐宋八大家作为一个亮点,体现了江西的人杰地灵,唐宋八大家真是文言文中绕不开的话题。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和苏辙。记忆时,可以分为唐代的韩柳,宋代的三苏父子及三位江西籍的文人。

深究起来,唐宋八大家得名于编订的文集。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唐宋八大家在明朝的流行,也和明代唐宋派有一定的关系。

唐宋八大家文代表着我国古代散文史的又一个高峰,唐宋散文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唐宋八大家历经两次古文运动,一次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唐代古文运动,一次是欧阳修、等发起的北宋古文运动。两次古文运动的目的大抵相似,主张反对骈体文,主张秦汉时期的古文,一扫前朝过于讲究辞藻华丽,言之无物的骈赋文。

《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是大家小书系列,32开本适合携带,腰封上写着“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一语双关。这本书结构排版比较清晰,葛晓音老师先总结性地分析了唐宋八大家的地位,结合他们的作品、主张及后世对他们的评价,逐个剖析了八位散文大家的风格,有理有据,为下面的文言文阅读做了铺垫。后面的选文,按题解、原文、注释、译文排版,循序渐进。没有过多的解读,只较为体贴地注释中补充一些文中提到的历史信息,阅读体验很是不错。

提前唐宋八大家,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安石,依稀记得读书时《游褒禅山记》全文背诵的艰难,当时总觉得王安石的文章是最难背的,现在想来,不得不说其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一篇几百字的文章,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从褒禅山的游玩中讨论“志”与“力”的关系,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有碑仆道”中又叹息“古书之不全”,感慨“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唐宋八大家言之有物,且文风笔力老到,一扫前朝颓唐,使散文得以发扬!

推荐阅读: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第二集

  追光《北京2023》观后感范文

  电影长空之王观后感

  时代楷模人物观后感范文

  97版水浒转观后感500字

  陶渊明作品观后感作文800字

热门标签: 观后感
唐代八大家观后感400个字.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