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6
2022-07-15
2022-07-15
2022-07-16
2022-07-15
更新时间:2023-09-29 20:14:5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2-07-16
2022-07-15
2022-07-15
2022-07-16
2022-07-15
傅雷家书是一部优秀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读书活动结束过后,你快写一篇傅雷家书读后感和我们分享你的感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八年级”,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其长子傅聪留学国外时,所写一系列信件的合编,故称之为“家书”。这些书信以朴素的语言写就,是父母儿女间最为真挚的情感流露,也是思想火花迸发碰撞的交流平台。
书中,有父母对于孩子的细细叮嘱和关爱,这些家长里短的小事看似琐屑,实则充满了傅雷夫妇对孩子的关心与思念。也有傅雷对于傅聪诚恳的教导,不论是艺术还是生活方面,他始终坚持并贯彻着“先做人”的教育理念,最终将傅聪培养为一代德才兼备的大艺术家,体现傅雷刚正不阿的性格和他的教育哲学。也有傅聪、傅雷在音乐和文化方面的讨论和交流,展现了他们对于艺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尚涵养;在热切的交流中,父子仿佛朋友般亲密、平等。家信中,也流露出傅雷和傅聪对于祖国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渴望在艺术事业做出一番事业和成就,报效国家的愿望;也让我感受到傅雷被误打为右派,而遭到批判的无奈和辛酸。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傅雷在艺术和生活上对于傅聪的谆谆教导。傅聪初到波兰时,在感情和艺术的抉择上陷入迷茫,是傅雷如灯塔一样为他指明了道路,让傅聪一心坚守在艺术的道路上,获得了极高的造诣;当傅聪在波兰学习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时,傅雷对他表示了衷心的赞扬,同时又告诉他不可骄傲,要傅聪继续潜心钻研,告诉他不可意气用事,要用理性和智慧去对自己的技艺精心打磨;当傅聪渐渐出名,越来越多地参加到音乐会演奏和社交活动的时候,傅雷告诉他要平衡好演奏、交往和学习,不可轻易松弛,也叮嘱他注意休息,以免抱恙……读完这些内容,我深切体会到傅雷教子的智慧。他不仅是一名艺术家,也可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能通过书信对于傅聪做出的指导也许并不多,但每一次指导都精准有效,不因孩子的错误而大发雷霆,也不因孩子的成就而过度骄傲,始终以一股理性的力量,引导傅聪在艺术和人生的正确航道上前进,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上述内容中的教育哲学,或许并不需要我去思考,但这些傅雷对傅聪发自肺腑的真挚教导,也可用在我的身上:做事要坚持不懈,潜心钻研,这在今日世界中更显得尤为重要。爆炸的信息,往往浮躁了我们的心,消磨了我们刻苦钻研的决心;功利的社会,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往往使我们一味去追求短暂而畸形的名利,忘记了本心,也忽视了个人和社会长期发展的正道。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要时刻铭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将目光放长远,戒骄戒躁,最终一定能靠不懈的奋斗和刻苦的钻研获得成功。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互相往来的书信,它由傅雷次子、傅聪胞弟傅敏所编。整本书记录着从1954年傅聪应波兰邀请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开始,到1966年傅雷夫妇逝世结束。傅雷的夫人朱梅馥写的信侧重于生活琐事,傅雷本人写的信则侧重于启发教育。
我只读了两封家书,这两封家书中饱含傅雷对儿子的愧疚之情。事情应该从1953年的正月说起,那时,傅雷和其子傅聪正在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争论激烈,傅聪根据自己的音乐感受,傅聪不同意父亲认为第九首《“克勒策”奏鸣曲》最为重要的观点,认为《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最重要,最后使得傅雷勃然大怒,倔强的傅聪毅然决定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家中一月余,最后傅雷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便让傅敏陪同母亲将傅聪接回了家,双方因此和解。
为什么父亲会因此而感到愧疚呢?我思考了良久,在书的前言和结尾找了很久,最后在代序处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代序处是楼适夷写的,里面有许多傅雷的“教子日常”,总结来说就两个字“规矩”,吃饭时不许挑食,学习语文时不能用自来水金笔,坐着的时候要坐端正,手肘不能碰到别的人……傅雷的这些几乎是不近情理的规矩使妻子感觉到了痛苦。但是,傅雷在做这些后,感到了愧疚,在给傅聪写信时,他为自己不近情理的做法感到自责,因此他用家书地方式来表达歉意,最终,他和傅聪冰释前嫌。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都和傅雷一样,对孩子非常严苛,不许他们做一些事情,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对孩子的爱,因为“爱之深,责之切”,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走上人生巅峰。但是又有几个家长能做到像傅雷那样真诚地的对孩子表达歉意,又有几个孩子最后能像傅聪一样理解父母,和父母冰释前嫌?
作为家长,应该勇于承认错误,才能像孩子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然而作为孩子,应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养成的坏习惯会如何。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有时候过激的情绪并不是处理问题的最好方法,适当地体谅父母,在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勇于承认错误能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冰释前嫌。
当老师规定要看《傅雷家书》时,我还是很不耐烦的,心中甚至不屑地想,不就是一些书信吗,谁不会写。然而,当我耐下心来仔细看时,我的想法就被颠覆了,哪里是普通的信啊!那一封封书信,那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爱。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是值得我们去深刻体会的。
《傅雷家书》是由傅家的185封家书组成,大部分是傅雷暨夫人写给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傅聪的信。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书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书中的一段让我记忆犹新:亲爱的孩子,八月二十日报告的喜讯使我们心中说不出的欢喜和兴奋。你在人生的旅途中踏上一个新的阶段,开始负起新的责任来,我们要祝贺你,祝福你,鼓励你。希望你拿出像对待音乐艺术一样的毅力、信心、虔诚,来学习人生艺术中最高深的一课。但愿你将来在这一门艺术中得到像你在音乐艺术中一样的成功!发生什么疑难或苦闷,随时向一二个正直而有经验的中、老年人讨教,(你在伦敦已有一年八个月,也该有这样的老成的朋友吧?)深思熟虑,然后决定,切勿单凭一时冲动:只要你能做到这几点,我们也就放心了。这是对他孩子多么大的爱意啊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相信大家读后也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虽然书信已不再是当今社会主要的沟通方式,但不可否认生活中有很多话写出来比说出来要自然、顺畅的多。
一封家书意犹尽,包含着父母对子女的不舍与希望。看了一遍又一遍,书中的意思还有无穷的,但最明显的是父母的爱子,哪一个父母不是呢?
读《傅雷家书》,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傅雷作为一个父亲的温度,而我却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的力度。
尽管傅雷在信中对傅聪嘘寒问暖,十分感人,但我却更加关注两人谈论艺术与文化的信件。
作为一个曾出过国、留过学,也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翻译家,傅雷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主旋律是兼容并包。他既认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作品可以让人眼光宽广,又把汉代的精美石刻奉为精品,其开放而宽广的胸怀和贯通中西、海纳百川的治学态度可见一斑。
傅雷是一个善于对比和求同存异的学者。他常在书信中谈起中国古代的诗词。他有时会将诗词独立提出,有时则与西方音乐同时谈起,寻找共同之处。比如,他认为,莫扎特、舒伯特都富于一种近乎于李白的气质,而萧邦乐曲的神髓则与某些中国古诗词颇具相像之处。
他对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与分析,并不拘泥于诗歌和音乐,也有许多是针对于文化更深层之中优缺点的。这也体现了他不但长于探求细节,而且也对宏观的文化颇有些见解。
比如,他认为西方人的思想是混乱的,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又比如,在贝多芬的作品之中,始终充满了“人”(即自我)和“神”(即命运)的斗争,而在他最后的晚年里,“人”落在了下风,贝多芬在命运前低了头。是否低头没有定论,但西方思想的混乱由此可见。
实际上,西方宗教信仰之“无我”(非是现在所谓无我),与现代精神之“有我”之间的战争,尽管自文艺复兴之时便已开始,但一直到今天,仍未结束。
反观中国古代,由于诸子百家,无一以宗教信仰为人之根本,纵是后来传入的佛教,也极重视自我智慧的完全觉醒(彻悟),所以,中华民族不可能在思想上出现如西方人般的矛盾与混沌。
最不同寻常的是,这些关于艺术与文化的绝佳评论,有相当一部分,是写于他被强加反党罪名,隔离审查期间。在这时,他的待遇差到了极致,每天甚至只能看五分钟书。对于一个爱书如命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情形几近人间地狱。但他依然在对文化和艺术提出着自己的想法,依然在谨慎而严密的思考着。
也许,只有这样无论境遇好坏,总有一颗求索之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