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14
2022-12-20
更新时间:2023-10-11 19:06:3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2-12-12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14
2022-12-20
“噼里啪啦……”随着窗外的鞭炮响起,这个不眠之夜开始了。
远处声音响起,就像一个大力士,不,比大力士还要大。霎时,大地震动,一幢幢高楼也不由得一颤;这时,美丽的花式烟花冲向了天空,在天空中变为一朵朵美丽的花儿;旋转烟火也不甘示弱像一个个火箭划破天空,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
街上的小朋友每人都手拿着嘀嘀筋,大一点的放一些大地红呀。最引人注目是一个像葫芦一样的花子,只见一点燃它,它喷出火花,一会变一个颜色,就像一棵圣诞树。
街旁的商店也拿出花子来,那一个个“降落伞”像一个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小雨点,又像“小人国里出来观光跳伞的。^v^砰砰^v^双响炮也迫不及待地跑出来,^v^窜地鼠^v^非一般的窜来窜去,^v^大地红^v^也飞快的转了起来。
看了这么多自己也该玩玩了,双响炮不敢说,大地红嘛,还可以。我一手拿香,一手拿着大地红,用香接近炮焾,香一触着大地红,大地红炮焾冒出火星,我赶紧扔出去,刚一触地,它飞快的转起来,好看极了。咦?我突然想起还有一盒电光棒呢。电光棒被点燃后射出一个个像小星星一样的火星,照亮了整个楼道。突然,^v^啾^v^的一声把我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爸爸在放烟火,这时,平时一向胆小的妈妈站了出来,她手持烟花棒,一手高高地举着,像传递^v^样子,“哗”由妈妈亲手放出的第一个烟花飞向了天空。
“噼里啪啦”随着第二阵鞭炮声响起,这个令人难忘又开心的不眠之夜结束了。
端午节是爲留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节日,当然,也是一个官方陈旧的传统节日。但是,各地的节日风俗却不大一样。“已经沧海难爲水”,我唯独对家乡的端午情有独钟。
端午的前一天,大人们就预备好糯米,粽子叶以及其他资料,并早早地把粽子叶包好。
包粽子这一环节,好玩,风趣,是小孩们最喜欢的。
首先,把粽子叶拿在手中,渐渐地围呀,围呀,绕成一个长柄勺似的外形。这下,小孩子们可有玩的了。他门用长柄勺似的粽子叶从水盆里舀一勺水,然后提在空中。叶子里的水便如根根晶亮的银线普通,飞流直下,“哗哗――”地响。待到水快“干枯”时,飞流直下的银线就摇身一变,成了颗颗灿烂的珍珠,滑落在水盆里,叮咚作响。让人情不自禁地爲此景此声所沉醉。
然后,就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将糯米装在粽子叶里。大人们的脑袋总是那麼奇特。他们将粽子叶里的糯米堆成一座小山,白白的,如雪普通,那麼心爱,那麼圣洁。有时,他们还会在小山上栽花种草――将小片的树叶或花瓣贴在下面,让小山充溢勃勃活力。
最初就该系线了,就是把包好的粽子捆起来。小孩们捆好后,可不会乖乖地让粽子失掉一份安定。他们会把粽子系在伎俩上,当作溜溜球来玩――丢出去,发出来。可是,他们只能丢出去,却很难发出来。
端午节的早上,小孩们简直都是被四溢的粽香所唤醒。离开餐桌边,他们就会看到碗里坐着一个粽子,白白的,嫩嫩的,下面还装点着一些砂糖。晚上的阳光射出去,照在下面,反射出一道耀眼的光辉。让人看了,不由垂涎欲滴。于是,他们立即挥去嘴角的口水,拿起筷子,端起饭碗,悄悄地咬一口,细细地嚼一嚼,渐渐地咽下去,那味道,比美味佳肴还美味佳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过年都有不同的民俗。
我的外公、外婆是张金人,在他们那里过年可热闹了,放鞭炮、吃鱼糕、吃卤肉,特别是外婆做的炸肉丸子、卤肉最好吃。每年的这个时候,我就会守在外婆的蒸笼旁,等待着外婆新鲜出炉的鱼糕,还没等外婆把鱼糕摆放好,我就会迫不及待地用小手去偷吃,那刚出笼的鱼糕烫的我“嗷嗷”直叫,那鲜美的香味,让我顾不得鱼糕的烫,一口全放进嘴里,“好吃!”我不禁赞叹到。
过年每家每户贴对联也是必不可少的,那红红的对联上写满了祝福的话语,听大人们说过去人们把桃木做成个“符”字挂在门前,每到新年的时候就更换新的`,后来慢慢演变成对联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
一天清晨,舅舅和外公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让我和他们下去帮忙贴对联,外公拿着梯子,我拿着剪刀和胶布,舅舅拿着对联,我们一起下楼了。到楼下后,外公把梯子架上,我拿着剪刀和胶布在一旁把胶布剪成一段一段,舅舅拿着对联整理着递给外公,上下左右对齐了,对联贴好了“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羊羊伴福来”对联上的几个大字引人注目,外公站在对联前一个劲的笑,仿佛看见了羊年一家人。这是,灯笼也挂上了,搞定收拾东西上楼去,一上楼,桌子上早已摆放好满满的鱼糕、卤肉、炸肉丸子,我的口水直往外冒,哥哥和我硬是把每个碗里的东西都尝个遍,吃的同时也不忘夸奖外婆做的美味,外婆的嘴都笑的合不拢了。
过年真是一个好日子,为了家人的团员,我们要更加勤奋、努力的学习,让家人们开心,这才叫真正的过年。
泱泱华夏,悠久的历史令人沉醉,古老的饮食文化也拨动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弦。
嘉兴,一座古朴而美丽的江南小城,尤以粽子、南湖菱等特产闻名。嘉兴的粽子极具特色,有咸有甜,软糯适中,有着江南特有的玲珑之态。嘉兴的农村常在端午前后包粽子,农妇们先洗净粽叶,包出一个类似小三角状的形状,然后在里面加上糯米和馅儿,最后再把粽子用线缠住,当裹粽线打成结的那一刻,也是美食之旅启程的一刻。接下来的时间,便只需耐心等待,烹煮的沸腾声,醉人的粽香,牵动着每一个期待美食之人的心。
绍兴,与嘉兴相隔不远,但在饮食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绍兴人不像嘉兴人那么喜甜,他们更爱霉”物。绍兴一面是高山,一面是平地,因为气候和湿度的关系,绍兴人的生活中便多了许多霉”物:如霉干菜,霉豆腐等。其中还有一种我认为和霉干菜相似的食物,称作霉笋干。当地人先把煮好的笋切成条,然后放在大竹匾里进行照晒。霉笋干做成后,密封储存就可以了。霉笋干可以做汤,做菜,也可以做配料等等,可谓百搭之物。
无论是嘉兴的玲珑精致,还是绍兴的因地制宜,我都将细细品味,它们都是我的家乡,都承载着我浓浓的乡情!
巴掌大的一张红色宣纸,一把小剪刀将线条勾勒。剪刀在纸上游走,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剪条大鲤鱼便是“年年有余”,若是再剪上几个元宝,便是“招财进宝”了。整个过程流畅、精细,仿佛一眨眼功夫就能剪出一幅精美的作品,这是我妈妈每年过年前都要展示的精湛剪纸技法。
我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每年春节,我们都会用特有的天津剪纸来装饰过节气氛。往年我家的窗花都是由妈妈操刀,今年春节,我也要操刀上阵了,来跟妈妈学习剪福字。
“咦,这个福字的形状怎么这么瘦长?”妈妈笑着解开了我的疑惑:“这个福字是康熙亲笔,被称为天下第一福呢。你看,左边像不像“子”和“才”字?右边像不像“寿”和“田”字?再加上个“福”字,就是五福合一,洪福无边的意思。”听了妈妈的一番解说,我不禁对这个福字刮目相看。“好,就它了!”
把剪纸图样描在红棉纸上,我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和妈妈一起剪,妈妈边剪边给我讲:剪纸出现后,它的传承从未中断过,后来,剪纸还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剪到快一半时,我轻轻松了一口气,谁成想剪刀一偏,纸上立刻撕了个大口子,半成品顷刻变成了残品。
再次操起剪刀。我的手不再紧握着剪刀,动作也变得流畅起来。这时,我又发现了一个小问题:有的花纹面积太小,剪刀根本剪不开,妈妈已看出我的`心思,从我手中接过作品,拿起刻刀精雕细琢,一张春节福字在刀下变得栩栩如生。妈妈边刻边说:“剪纸作品之所以大部分是红色,是因为人们把对来年生活红火的祝愿融入了其中,妈妈相信,以后你剪出的福字肯定会比妈妈剪得更好看!”
除夕夜,我看着窗上贴着的那张我与妈妈合作剪刻的“福”字,不禁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慨万千。在我看来,剪纸不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人们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将自己的美好心愿和祝福刻在纸上,一代代薪火相传,我也一定要把这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灯也随之好看了起来。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到街上去看灯。虽然北方的天气寒冷无比,但寒冷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刚到马上,只见马上人山人海,整条马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和爸爸妈妈也随着人流汇入了灯区。“千万”条金闪光灯从六七米的“高空”悬下,如瀑布一般,哎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灯。看都看不过来。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那肯定就是通信的宣传了。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哦,怪不得听见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这边刚刚送走了周杰伦,那边的刀郎又来了。因为那熟悉的旋律“20_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真悠闲啊。原来是为九曲黄河阵做啊。看那九曲黄河阵,左拐右拐,精妙无比,正如人生道上,虽然左拐右拐,但最后还是会出去,获得胜利。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在美丽的大草原上,处处可见一朵朵盛开的白花”,这就是牧民们的家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特有的象征,它的形状亦有圆满完整、平安吉祥之意。
包”在蒙古语中就是家”的意思,充满智慧的牧民们为了生活的需要,设计了这样的房子”。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高10-15尺,由哈那、天窗、椽子和门组成。蒙古包的大小是由哈那的多少决定,最大的蒙古包哈那有十二个,面积有600平方米左右,远看如城堡一般。蒙古包不仅方便建造与搬迁,而且还具备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的功能,十分符合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
去年暑假的时候,我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也住上了蒙古包。我细细观察蒙古包,看着这白色的帐篷以及包顶天蓝的图腾时,仿佛正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策马奔腾,也似乎感受到了牧民们那辛苦的游牧生活,我的内心一度震撼。这就是蒙古包特有的魅力,果然名不虚传呀!
蒙古包虽然没有客家民居的壮观,也没有傣家竹楼的别致,但却也因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体验!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满族就是这五十六朵花中鲜艳的一朵,满族的服饰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满族服饰是对我国现代服饰影响最为显著的少数民族服饰,至今及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大家喜爱的服饰。
男子的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质乌拉。
女子服饰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制成。有的将旗袍上绣成一组图案,有的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精致的花边。脚着白袜,穿着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她们的腰间或衣服上挂上荷包等。这样又给旗袍增添了一道色彩。
当然,满族不仅有独特的旗袍,还有漂亮的头饰。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人在一般礼仪或婚礼上佩戴的头饰。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绒或青纱为面的扇形头饰。上面还绣图案,镶珠宝或插各种花朵。戴上这种饰品,再加上长长的旗装和高底旗鞋,使她们分外稳重、文雅。
满族的服饰真是又漂亮又独特啊!
壮族人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们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们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们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们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
壮族人们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人的服饰和汉族男人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壮族人们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们的品质之一。壮族人们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们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们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们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们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
在我的家乡——常德,有着十分独特的民风民俗。
在我的家乡有着一种独特的美食——鱼糕。每逢佳节,大家总会拿出鱼糕来品尝。它在家乡人民的眼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一种象征。
家乡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就是在每年的十月份,村民们都会齐聚在一起,开一个小型的“跳蚤市场”,大家可以随意采购别人的农产品。整个集市活动要开展近十天左右,在此期间,大家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希望来年的时候能有个好收成。
在这几天的时间里,大家也都没有在干农活了,全村人都会用这样独特的方式来庆祝今年有了个好收成。
一年又一年,家乡变了模样,但在游子们的心中,“家乡”的情是永远也不会变的。
一年四季,四时八节,都有约定俗成的风气。别的不多说,先来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吧。
除夕之夜,燃放鞭炮、吃团圆饭,同各地一样,但又有讲究。一是给家中的猪、牛、羊圈和鸡笼鸭埘贴张红纸,点根蜡烛;给房前屋后的桃、李、梅、桔等果树和松、竹等也贴张红纸,祈求来年六畜兴旺、果实丰收、林木茂盛。二是要先祭拜祖宗。在祖宗的牌位前点燃香烛,摆上贡饭贡酒和三鲜(指鲜鱼、鲜肉、鲜鸡,当然都是蒸熟的,而且是热气腾腾的)。从家中最年长的开始,依次按辈分给祖宗跪拜。接着才是全家上桌吃团圆饭。饭后,一家老小围炉烤火守岁。小孩向长辈辞年,长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给小孩发压岁钱。
按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每到这时,大街上总会挂满红红的灯笼,大街小巷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有这样独特的风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扫尘房,腊月二十六,蒸枣饽饽。除夕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过元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蒸枣饽饽了。每年我都会参与。蒸枣饽饽的面,需要提前一天的晚上准备好,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来,面就已经发得白白胖胖,轻轻用手一戳,面软软的,像一块橡皮泥。
把做枣饽饽的材料,便可以开始做枣饽饽了。先揉好一块儿面,再找到它的中央,开始插第一颗枣,再顺次把枣插在第一个枣的上下左右,每一边为四颗。
看着妈妈手上那娴熟的动作,一个又一个的枣饽饽从她手中诞生了。我看着这些挺简单的,于是便想尝试一下。先揉面,我好像是没有劲儿怎么的,面揉了好长的时间,却一直没有变的光滑,只好求助于妈妈,妈妈帮我揉好了面,我又犯难了,我不会插枣儿,刚把面提起来,还没来得及插枣儿面便瘫了下去,这时姥姥就会对我说:“阿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要轻轻松松享一辈子的福哦。”
蒸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用来做小猪,小猪的耳朵和鼻子,我们用了红糖面,把红糖放进面里揉,便成了红糖面,用大豆做小猪的眼睛,那样子,还真是可爱。
做完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还做了元宝,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恭喜发财。
一个个白胖的枣饽饽出锅了,这些可爱的饽饽里包含着对家人的祝福。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传承,却包含着每一个人的爱,我想将来我一定要传承家乡的传统风俗。
月是故乡明,节是家乡亲,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我的家乡有非常多的春节习俗,如:贴春联,拜年,守岁等等,多的我实在数不清了。
春节最热闹的就要属除夕了。除夕一大早,人们起床后总能听到无数的鹅叫声,这些鹅是人们在腊月二十九买来做年夜饭的。早晨,人们赶着在门口两边贴春联,在门上贴门神,还要把桔子、蒜,绑在一起挂在门顶上,寓意出入平安,大吉大利。接着小孩子们就要开始放鞭炮,鞭炮声仿佛唤醒了新的一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年三十没有一秒是平静的,五点没到,炮声四起,开饭了,在满桌的佳肴中有两种必不可少,其一,年年有余一一鱼,预示着全家富贵吉祥有余。其二,工作勤劳一一芹菜预示着来年工作勤劳,寓意着吉祥。饭桌上我们一家父母兄弟围着坐,我和几个小朋友则刚吃过饭,便冲出去放烟火,而那些一年未见面的大人们倒杯酒互相祝愿着。我们小朋友边点烟花边许愿,点燃一个个烟花,让它们冲上云霄。累了一天的我们,静静地躺在草坪上,看着烟花响彻大江南北,烟花色彩是美丽的,好像来年的'日子,美得让人不及顾遐。
饭后家家户户又是放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成了连绵的一片,这一刻过年的气氛也就更浓了。
在家乡,春节是我们最欢乐的节日,腊月三十的年夜饭,正月的拜年等,都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永远刻画在我的心里。
在我们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省,也有不同的民族,课本上不是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嘛,所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我家乡山东的节气风俗习惯。在这里,我就给大家讲讲立春、夏至和立秋的风俗。
立春里的风俗最好玩。在山东的各地都有“咬春”或“尝春”的习俗。在农村,很多人认为,立春的时候咬一口生萝卜,就可以消除春天睡懒觉、赖床的习惯。在临沂地区的一些农村,立春这天人人手里拿着一个生萝卜,待立春时刻到来的那一瞬间,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咬下萝卜。据说谁在立春那一瞬间咬住了萝卜,谁就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不过我认为,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幻想,因为我到现在还真没听说过有那一个人真是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呢!
而“尝春”类似刚才说的“咬春”,只是吃的是春饼和春盘。这种习俗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杜甫的诗里说“春日春盘细生菜”讲的就是“尝春”。不过现在人们已经用面条、饺子代替了春饼、春盘。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都要吃面条,俗称过水面。谚语里都说“冬至饺子夏至面”。不过,在山东也有的地方在夏至时煮新鲜的麦子吃。
而到了立秋这天,山东南部的地区的儿童比赛采集楸叶或桐叶,剪成各种花样,或插于鬓边,或佩于胸前。山东在立秋后,天气仍然很热,但一些地方的人们却忌讳在立秋洗澡,他们认为立秋洗澡不吉利,会长痱子或者拉肚子。不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天天洗澡,也没有拉过肚子,或许这和某个历史故事有关吧。
这就是我家乡山东的风俗。
我的家乡是福建,向海而生,四处讨生活的福建人在哪里都有自己的食物家园。走南闯北,涉足海外,依然不改的家乡风俗就是那一碗热腾腾的馄饨。
大街小巷里,放眼望去,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店,小挑馄饨的名称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变得有些名不副实,由走街串巷一根挑子到别具风味的小店。慢慢地美食街上的馄饨店都成为了特色小吃店,但店里的吆喝声依然不改曾经的'经典。每次回家乡,只要能吃到馄饨,听到那地道的家乡吆喝声我就心满意足了。
馄饨是一种汤食,汤食中的馅儿满足了口感和味觉的需求,而汤流进了我们的胃里,温暖了我们的整个身体。人们常说,福建的馄饨就有那一种鲜美味,在不知不觉间,这也成了我们的地理标签,于是,回家的人,要吃一碗家乡的馄饨也就演化成了家乡的习俗。
记得我第一次吃馄饨还是几年前跟爸爸回家乡,一路上风尘仆仆,回到老家已经是黄昏了,可我们一家人还没吃晚饭,早已是饥肠咕噜了。于是爸爸就带着我们到了一个馄饨店,他说他小时候经常在这吃呢!不知道老店还在不在。但让父亲眼前一亮的是,几十年的老店不仅还在,门帘也越发的威武了。爸爸点了几碗馄饨,几分钟后,馄饨终于上来了,看着冒着热气同时又散发着香气的馄饨,我想起来父亲多次给我形容的家乡美味,就有点期待。
只见馄饨有透明感,似乎古代形容美人的脸,吹弹得破。而且每个都包成精致的蝴蝶状,这就有了一种体型美。我把它吹了几下,放入口中,它滑溜溜的,好像在我的嘴巴里跳舞。当一口咬下,那一口馄饨,一股肉香顿时弥漫了整个口腔,它的馅肉质鲜嫩,口感爽嫩。而馄饨汤是原本单调的面汤,加上配菜和配料,烹煮后,汤和配菜、配料融入到一起,汤就变得更加有味了。滋滋有味吃了个底朝天,那味道,简直幸福感爆棚!在那次之后,我就开始喜欢上了馄饨。
走过很多地方的路,品过很多鲜美的食物,唯独带着家乡味的馄饨,让我回味悠长,长大后慢慢明白,那馄饨里包的不仅是美味,还有家乡的风俗。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张海霞。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文庙又称孔庙,是人们祭祀孔子的地方。听大人讲,在全国的许多城市都建有文庙。
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建有一座文庙。漳州的文庙坐落于充满历史烙印的老街区修文西路,它始建于宋朝,距今约有一千年,是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漳州文庙不仅有南宋的朱熹在此讲学,郑成功、黄道周在这里的祭祀孔子而且孔子的后裔也曾居住在这里。因此,漳州文庙一直享有盛名。
今年春节期间,我慕名到漳州文庙参观,敬谒孔子。
穿过修文西路那写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大牌坊,跨入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站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铜像,面容慈祥,双目炯炯有神,这就是被尊称为“圣人”的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学校——私塾。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对中国甚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怀着对孔子的崇敬之情,我站在铜像前,深深的鞠了一躬。
绕过铜像,拾阶而上,便到了气势磅礴的大成殿,殿前竖立着六根高大的蟠龙石柱,雕工精美,形象生动。进入大殿,孔子坐像端坐正中,仿佛正在谆谆教导他的弟子们。坐像前摆放着几案,两侧站立着铜马、麒麟,做工细腻,造型优美。整个大殿显得古朴大方。
出了大成殿,漫步文庙四周,环境幽雅,花木飘香。两侧的厢房摆放着许多历代保留下来的碑文、石雕,显示了漳州文庙的悠久历史和显赫地位。而前来参观和祭祀的人络绎不绝,更说明了人们对孔子的敬仰。
参观完文庙,我为中国拥有孔子这样一位万世师表而自豪,为中华民族拥有优秀传统文化而自豪,也更加激励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
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牲口节的起源,据说与中国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关。传说,朱元璋从小失去了父母后,生活贫困,被迫去给财主放牛。这天,财主想起“马不吃夜草不肥”的说法,硬逼干了一天活的朱元璋和长工们夜里去放牛。朱元璋和伙伴们又累又饿,而财主却在家里花天酒地。朱元璋气愤不过,指挥伙伴们偷来杀牛刀,大家一齐动手,杀牛的杀牛,烧火的烧火,不一会儿,一头活牛变成了一堆喷香的烤牛肉。天快亮时,打着饱嗝的伙伴们发愁了,牛少了一头,财主定会变本加厉惩罚大家。朱元璋低头沉思一会儿,指挥众人将剩下的牛肉藏起来,把牛尾巴插在山坡上,然后让一个小伙伴回去报信,谎说牛钻到地底下了。待财主随着小长工气喘吁吁地爬上山发现黄牛真是钻到了地下。地面上不见牛身,只露牛尾。他气急败坏地拽住尾巴往上拉,谁知地底下真地“哞!哞!”叫了两声,财主只拉出一条牛尾巴。后来,财主又命人挖地,结果什么都没有挖出来。他垂头丧气,自认倒霉。事后,伙伴们庆幸没有受罚,一边吃着剩下的牛肉,一边把牛鞭甩得噼噼叭叭响。从此以后,人们为感谢耕牛,就把农历七月十五当作“牲口节”,意在感谢它为穷人谋福,希望它重新转世。 中原是农耕地区,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劳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劳动,人们把农历七月十五专门奉为“牲口节”,足见人们对牲畜的重视以及牲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花,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俗话说^v^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v^我的家乡在韶关,那里有别具一格的客家习俗,其中,春节最为热闹。
除夕的前一天,村名们都蜂拥而至的来到集市上,买鸡、鸭、鹅,买黄酒、白酒......留在家里的人则要将全部的物品更换,俗话说^v^干干净净迎新春。^v^扫完后,贴上年画与对联,整个屋子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息。
除夕那晚,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从下午,人们就开始准备着这一年一度最为丰富、最为开心、终于有意义的团圆饭了。吃完了饭,全家人都会在自家的屋顶上放鞭炮,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v^啪啪啪^v^飞上天空的烟花,好似一盏独灯,照亮了天空中的一角。十二点钟的钟声敲响,从村头到村尾,挨家挨户都要放很大很大的爆竹,^v^隆隆^v^的声响伴着新春的到来。当晚,每个人都要守岁,如果要睡觉,就要开着灯睡觉,因为长辈说那样年兽就不会来找我们。
大年初一虽然没有除夕那样的热闹,喜气洋洋,但还是很开心,欢乐的。早晨,六点多,每家每户都要去庙里拜祖宗。给祖先敬完酒,还要按大小辈分站一列,朝祖先拜六下,六六大顺,祈祷来年平安,吉祥,富贵。回到家以后,晚辈要收取长辈给的红包,并且要说:^v^祝某某某,新年快乐,吉祥平安来年如意。^v^
初二那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家探访,回家那天,她们都会带一些糖果,水果,贺礼......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我们的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美好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你们了解博白的过年风俗是怎么样的吗?一定不是很了解吧~那好我现在来告诉你吧?
在三十之前,每家每户都要购年货,买新衣服,大人小孩都要买新衣服,因为要穿起些的衣服迎接新年的到来,也就代表新的一年有新变化,小孩长大了一岁。买爆竹,是准备除夕晚上放的咯,表示喜气洋洋,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种方式。
准备好各种吃的,喝的,用的之后,房子也不能不准备了。那就是来一次家庭大扫除,这样我们就把旧的不好都扫出去,把“新”迎接进来了!
除夕到了,这是最热闹的一天,家家杀鸡,首先要祭拜祖先,让祖先先吃饱,这也是守孝的一种传统。祭拜完祖先,我们就全家人围着一桌好菜,开始吃年夜饭了。这个时候,不管是多远、多忙的人都要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到了晚上,大家都穿起了新衣服,家家灯火通宵。一过晚上12点,家家都开始比赛放鞭炮,一般不准间断,代表“连连发”。
到了大年初一,初一和除夕有很大的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一打开就看到昨晚的爆竹纸皮,看哪家的爆竹纸皮厚,就说明哪家旺。
大人小孩早上到亲戚家拜访,女人在家里等待各个来拜访的亲戚朋友。来拜访都要带上新年礼,其中必须有“大蒜”和“面条,“大蒜”代表新的一年有新的“打算”,“面条”则代表“有头有面”。
元宵节,家家去看别人表演节目,大街上都是火红的灯,有说,有唱,演杂技,什么的,非常热闹。
小孩们买各种花炮燃放,跑到大街上玩。多么快乐。
这就是我的家乡博白过年的风俗!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纪念屈原,便有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随着“哈哈!”五(7)班里传出的爽朗的笑声,大家多感到疑惑吧,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那还是从上个星期说起吧。
上个星期,李老师告诉我们下周要开展“多彩的民风民俗”综合性学习活动。听了这个消息,我很快与几名同学结组,起名为“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研究”,我们还做了精心的准备。
接下来,就让我向大家介绍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小组吧!“节日风俗知多少”小组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其中,由黄子畅、王子骞、刘子豪表演的双簧最为精彩。
首先,他们三位同学相继上场。不一会,表演就进入到了最精彩的片段。蹲在椅子后面的王子骞多次捣乱,让坐在椅子上的黄子畅被烫伤、被炮炸……看到台上精彩的演出,许多同学都忍不住哈哈大笑,演出最终在同学们的一阵阵的笑声中结束了。说了给我印象最深的小组。接下来,就让我大家介绍介绍我们小组的展示吧!
首先,是由我们组的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简介与风俗习惯。接着,就该我出场了。我的任务是为大家读灯谜,让大家猜一猜。我开始读了,我刚开始读的时候,心里有些紧张,但是由于我的一字不错,我紧张的心终于慢慢的放了下来,我马上就顺利的读完了。我展示后,我们组的其它同学也开始了他们的展示,他们展示的也十分精彩。不一会儿,我们组的展示就圆满结束了。观看了每个小组的展示,我们评出了一、二、三等奖,我们组得了二等奖,虽然我们没有拿到一等奖,但我们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多彩的民风民俗”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了,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与快乐。
今年,我和妈妈去了一趟陕西,那里的民俗可不少呢!
剪纸、陕北民歌……无一不体现陕西的文化民俗之奇特,我最喜欢的,还是“陕西十大怪”。
第一怪:帕帕头上戴,原意是男女将手帕戴在头上。男人的帕帕用粗布做成长长的宽布条,可保暖,放些烟草,钱物,必要时还可用来捆东西、背孩子、当腰带。女人习惯把手帕戴在头上,即防尘,防雨,防晒,也可擦汗,擦手,包东西,用处可多呢。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陕西的房子多为单檐斜坡房,单面门窗,背靠高墙,冬可取暖,夏可遮阳。
第三怪:辣子一道菜,关中人可以不吃菜,可以不吃鸡鸭鱼肉,但绝对不能没有辣子。陕西的辣椒,又细又长,颜色鲜红,俗称“秦椒”。
第四怪:面条像腰带,陕西的扯面,又叫“油泼辣子面”,一根宽度可达七公分,长度在一米以上,极似牛皮腰带。
第五怪:石头枕起来,陕西人有些习惯让人匪夷所思,他们睡觉不用软枕头,而是喜欢找块砖头枕上,才能酣然入睡。
第六怪:不坐蹲起来,陕西人的蹲功,在全国可谓数一数二,盛夏傍晚,二三十个人蹲在村口闲聊,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在三五个小时不起来。
第七怪:烙馍像锅盖,陕西的饼叫锅盔,又大又厚,由于吃时要张大嘴,会不自觉地睁大眼睛,又称“瞪眼锅盔”。
第八怪:碗盆分不开,陕西人用的碗特别大,最大的直径一尺有余。
第九怪:姑娘不对外,关中平原,姑娘出嫁,都不愿远嫁他乡,希望嫁得越近越好,又能照顾双亲。
第十怪:唱戏吼起来,秦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其声山摇地动,震耳欲聋。
陕西十大怪可真是怪,快去看看吧!
云南的风俗我的家乡不是在云南,我是从课外书书中了解到的。有一次,我在一本书上看见一篇文章,写的是云南的风俗。文中说,云南居住的有:傣族,白族和彝族,其中居住人口最多的是傣族。傣族的风俗节日很多,比如十分有名的泼水节和火把节等。在泼水节当天,街上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互相泼水,已表示对对方的祝福。人们用锅碗瓢盆来向街上的人泼水,被泼到的人也通常会回泼,除非他们没有“武器”。在那天,街头巷尾都变成了“战场”。
傣族人因为地理条件的原因,喜欢起竹楼。竹楼是架空的,文章中说这样可以防蛇,还可以养牲口。上面一般是若干个卧室和一个客厅,客厅用来招待客人,不过卧室是不能让客人进去的。傣族人主要的食物是竹筒饭,这种饭是用竹子做的碗装的,饭上有肉和青菜吃起来有一股竹子的香味,是当地独具特色的食物。他们还经常吃用荷叶包着烤的鸡,这种鸡是他们自家养的鸡,是吃虫子长大的。他们把鸡收拾好后,就放在荷叶上,包起来,放在火塘上烤,烤熟后把荷叶打开,只闻到一股香味登时窜进了你的鼻子里,鸡肉的颜色是金黄的,看上去十分诱人。啊!美丽的云南,你就是祖国西南方的一颗明珠,让人流连忘返。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今天,我们畲族将举行四年才一次的隆重庆典活动。
在祖厝里,有许多摆桌:有生猪、生羊、鸡鸭、兔子,还有许多用黏土制作成神仙模型,还有酒,衬托着五彩缤纷的彩灯,还有红龟。有一只红色的大乌龟,背上背着几只小乌龟,它可不是一种动物,而是里面包豆沙的乌龟型的甜食,猪和羊的嘴巴里都咬着一颗橙或苹果。
晚上十点左右,最引人注目的“烧龙船”准备开始了,这是一艘很大的木头船,经过装饰,就像一艘正在风平浪静的湖上行驶的船。
路上的鞭炮声震耳欲聋,天上的烟花很美,散开的烟就像一只张牙舞爪的大章鱼,跟其它的烟融为一体。
到了沙滩,举龙船的人把龙船从推车上举下来,不时的喊“一二三!”他们缓缓移动,终于把龙船抬到了沙滩。
有些人拿了一大堆的“寿金纸”堆起来,就像一座小山,有一根像柱子长的大香,我们这里的人都做成剑的样子,大约有二人半的高度。
开始烧船了,在烈焰下,我的脸热得要命,“寿金纸”在空中飘来飘去,果然是壮观又名不虚传在庆典。
龙船在皎皎的月光下继续燃烧。
我不会忘记这个热闹的日子——农历十月十八日。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满春作寂寥。”这首诗是王守仁写的《元夕二首》。一听到“元宵”这二字时,想必大家的第一印象便是吃元宵了。但在元宵节这一天的活动,远远不不止这一项,有闹花灯、吃元宵和猜灯谜……
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闹花灯了。但你知道为什么在这一天中一定要闹花灯吗?让我们来探一探究竟。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奶奶曾告诉我:在很久以前,一只神鸟来到了人间,可是被人们射杀了。天帝知道后,火冒三丈,决定派天兵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火烧人间。天帝的女儿知道后于心不忍,便悄悄地将此事告诉了人们。人们知道后,很快的想到了一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几天在门口挂红灯笼,营造出一种已经被烧过的样子,骗过了天帝。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保住了财产。之后元宵节“闹花灯”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小孩子们也十分喜欢在这天里买花灯和猜灯谜。昨天我便与朋友们一同去买花灯了,花灯的样子数不胜数,有兔灯、有五角星形状的灯、有会动的小鸡……颜色更不用说了,五颜六色的。在路上,我们边赏花灯,边猜灯谜,兴致盎然。老板问我:“三十个不出头,打一个字。”我想一会儿后,答道:“是‘正’字,对吧?”老板点了点头,送了我一个花灯。
夜色慢慢深了,我们也迫不及待地回家了,但是那颗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我们大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地区,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与丰碑,民风民俗中的建筑群一直让我惊叹不已,比如土楼就是其中之一。
土楼的特点是防火防盗,拥有“一座住百户”的惊叹统计,他的直径约80米,高20米,在一层一层土楼的包围之下,真像是中国式的城堡。
土楼的由来是因为有一个人,在山中看见了圆形平地,于是,用一砖一瓦建造了这了不起的建筑。这个建筑一造出来就震惊全国。还曾有个笑话:曾经美国来了一群特工,看了这个围屋,觉得像导弹发射台,于是便潜入进去,想在屋内探个究竟。后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不仅没有发现导弹,还被领导骂了一顿,因为他们的历史知识不渊博。
南方的土楼很接地气,楼中有喽,家家相连,户户相接,亲如一家。其建筑结构奇特,圆楼外左右有对称的半月形馆相辅,外观建筑恰似一顶封建官吏的乌纱帽,主体是以我国神奇的八卦楼所布局,中华五千年为之骄傲。上次我去福建,就亲自看了围屋“土楼”。我看见的就是一个高大的圆圈,走进大门,首先,人还要绕一圈才能进入住处,住处里到处沉浸着历史悠久的气味,黄土坡砖一直经久不衰。
民俗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显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生活特征,历史建筑永垂不朽,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俗建筑——土楼,让我们踏上民俗之旅,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寻找祖国文化的根源!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东南,由十余个村寨连片组成,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在西江苗寨,一幢幢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梯田河塘相互掩映。登高俯瞰,层层叠叠布满起伏的山峦,气势恢弘,让人惊叹为天上楼阁。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多重构建的五座风雨桥凌空飞架,移步换景,赏心悦目。清晨和傍晚,袅袅炊烟,伴着朝霞晚晖云绕山寨,与闲适平淡的田园生活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风景画。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苗族服饰,独具民族特色:银质头饰结构复杂,就像一顶多层的皇冠,上大下小,帽围银片上布满凸纹动物以及花卉图案,颤枝花蝶,风姿绰约;齐眉流苏,顾盼生姿。衣服以红色为主,装饰绿色、黄色的鲜艳饰带,领口、肩头、袖口都缝缀有银质团花。绞丝银项圈上挂着一个巨大的平安锁,二龙戏珠纹饰惟妙惟肖,底部还垂着许多细银链,串着分为四级的坠饰,分别为:花蝶、莲台菩萨、银铃、叶片等样式,造型饱满,工艺精湛。这一身行头上装,惹得爸爸直围着我打转儿,艳羡地直呼:“土豪,土豪,我们一直是朋友啊!”
好吃的还有打糍粑,把蒸熟的糯米倒进一个大木槽里,再用木锤反复捶打黏稠后,拌上香甜的调料,咬上一口,那味道啊,蜜香软糯。
在苗寨里缓缓穿行,一切都是新鲜好奇的,一切都想拍入镜头,犹如穿梭于苗人乐业生息的古朴时空里,让心灵接受了一次全新的洗礼。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与流传久远的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过年时吃年夜饭、给孩子们压岁钱、贴对联、拜年等。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传说、一个故事、一种风俗。我要介绍给大家的是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
大年三十的早上,妈妈会拿出摆东西的盘子,把各种好吃的零食摆放到盘子里,摆得非常整齐。还会拿出水果盘,摆上各种水果。摆上苹果,表示新年平平安安;摆上火龙果,表示新年红红火火;摆上橘子,表示新年黄金万两……妈妈还会拿出四个杯子,杯子里是放红枣泡的.水,说是鸿运当头。
最后,妈妈打开大门,开始烧香并对着门拜三下,嘴里还念叨着些什么,应该是说一些新年的愿望和祝福。
初一的早上,全家人早早起床后各自穿上了新衣裳,互相拜年祝福。一家之主的妈妈连忙煮汤圆,并且在每个碗里放一些糖,煮好后都恭恭敬敬地坐在桌前吃,我觉得很有仪式感。圆圆的汤圆甜甜的,也预示着新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吃完汤圆,我们全家就出门去长辈家拜年啦,拜年可不能空手去,必须得提着礼品,比如牛奶,礼包,酒等。
拜年回来后,妈妈又开始忙着准备中餐啦。
中午时分,能干的妈妈端出了一盘又一盘的美味菜肴,一般都要做十个菜,代表十全十美。当然,桌子上必然会有一条鱼,表示年年有余。接着,全家人开始举杯庆祝,一起吃快乐地吃起了团圆饭!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朋友们,你们那里过春节是什么风俗呢?赶快来分享吧!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我们布依民族一个喜庆的日子——三月三。这个节日让我永远难忘!
盼呀,盼呀,终于把三月三盼来了!
三月三头一天,奶奶准备了好多好多的材料。光是染饭的材料就有三四种,加上做菜的总共有十多二十种,爸爸、妈妈都上坡种地了。我看到奶奶忙得团团转,虽说是阴雨天,可是奶奶满头是汗!我在旁边只是干着急,总是插不上手,只好在一旁一边看,一边听奶奶讲着三月三的食俗。奶奶说:“三月三这一天,我们布衣人家要吃五色糯米饭,五色表示五谷丰登。五色饭要在头一天做好,因为有色的饭都是用山上植物的叶或花煮水后分别泡制,然后单独蒸好搅拌而成,要的材料多,手续也多。”奶奶还说:“蒸糯米饭不单单为了吃,更重要的是为第二天上坟祭奠做准备……”。听奶奶把故事讲完,五色糯米饭已做好了,看着看着,我的嘴角渐渐湿润起来。
三月三一大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我和爸爸、妈妈、大伯、哥哥、姐姐、弟弟等一大家人背着一块腊肉、一只公鸡、一盆蔬菜、一些作料和昨天蒸好的五色糯米饭,带上一些炊具、香烛钱纸,扛着锄头,拿着刀,就向我们的坟山走去。来到坟山后,大伯就为大家分好了工。大伯、爸爸负责杀鸡炒菜,妈妈等女同胞负责热饭洗菜,我们哥弟几个负责找柴和烧火。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饭菜终于摆上了坟前的石桌,爸爸和大伯点上蜡烛,烧了钱纸,我们哥姐几个磕了头,放了火炮,爸爸们倒了一碗酒后,我们就高高兴兴的吃饭了。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顿饭我吃得特别的香,味道就是特别的美。可能是我完成了一个美好心愿的缘故吧!
吃过饭,我唱着老师教的《三月三》歌儿回了家。三月三呀三月三,您真是一个让我难以忘记的日子!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去广西桂林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我发现广西桂林的瑶族有很多十分趣味的风俗。
同学们,你们明白吗!假如你有一天去瑶族游玩,看到一位小姑娘脖子上戴着一漂亮的银项圈,并且这银项圈外人是不能碰的,这表示她还没有结婚。因为每个瑶族小姑娘一出生,家长就为她订做这个银项圈为她戴上,只到她结婚那天才能由他丈夫为解下来。那么,如你看到脖子上没有戴银项圈的,就表示她已成婚。
假如,你想问一瑶族小姑娘几岁,应当问:“你家酸鱼淹多久”她就会告诉你淹多久,那就是她的年龄。如你说“你几岁?”她理也不理你。原先,她们从刚生下来的那天,她阿爸阿妈就必须到街上买条大鱼淹下,直到她结婚那天,这鱼才能拿出来做给她舅舅吃,别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个小伙子,哪天你到瑶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你一脚,你千万别生气的也揣她一脚。因为,她揣你一脚是表示她喜欢你,揣得越重说明她越是喜欢你。如你也踩她的话,说明你也喜欢她,同意娶她,那她家立刻就会请全寨的长老来订亲,你就走不啦!要细心喔!那如果一小伙子看上谁家姑娘呢?他就会在晚上姑娘住的竹楼下唱歌,如姑娘喜欢他,就会和他对唱,如姑娘没看上她,就会洒一盆冷水下来,那他就会知趣的走。
同学们,你们说瑶族的风俗趣味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苗族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近它,了解它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v^,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很有意思吧!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介绍后,你熟悉它了吗?
普天之下,总不乏奇人异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类人存在,那一天我见到拉一个身坏绝技的刀削面师父。
那一天,我路过一家拉面馆,拉面师父正在拉面的动作震住了。不知是店里的那位客人点了刀削面。师父正在削面,那动作之快。令人震惊。削出来的面,更是薄如纸。
不知是做久了,熟练了,还是别的什么。只见拉面师父神色从容,动作敏捷。他手里的削刀,被他运用的极为灵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简单的削刀,一堆面粉,在他的手里,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却有薄的如纸蝉翼般的面鱼来。师父左手抓着面团,右手拿着削刀。不停地削着,右手在面团上一划,出来的面鱼小巧可人,落在高汤里,活像畅游在水中的小鱼。也许,这就是它被称为^v^面鱼^v^的原因吧。消出来的面鱼,两头尖尖,中间则宽宽的,一点也不失谐调。乍眼一看,锅里已经有满满一锅的面鱼了。令人胃口大开,真想赶紧品尝这美味,呵。没一会儿功夫,一碗刀削面便出锅了。远远的,就已经闻到了刀削面的味道。我想,这碗刀削面一定不矢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面的做法,不禁对拉面师父佩服至极。
腊八节就要到,这让我不禁想起家乡的腊八节。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家乡有很多关于腊八节的习俗,让我现在都还念念不忘。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因为进腊月门,天气也就真正的到“数九寒天”,所以,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做粘米饭,“沾沾下巴”。
腊八节,在我国历史上也算得上是悠久绵长,各地的习俗不同,过法也就不同,饮食的差异也很大。但是,它的受重视程度可不比其他的传统节日差。因为过腊八,就离过年不远,年味也就越来越浓。
小的时候,过腊八这一天,总能让我们吃上一碗又粘又香的黄米干饭。每人再给那么一小勺白糖,吃得那个香啊!就觉得老过这样的腊八多好。可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腊八吃粘米饭,其实是很奢侈的事情,粮店里定量供应的粮食中没有黄米。有的人家农村有亲戚种的或者有什么其它门道搞到的,否则,所谓的腊八饭,就只能用带粘性的其它米来充当。不管怎样,人们对腊八的盼望值还是很高的,因为能吃上一顿饱饭啊。
我开始怀念家乡的腊八节,真希望可以回老家过腊八节,再吃上一碗香香的粘米饭,那该有多惬意啊!
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每逢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福”字,下面,就看看我们家乡的风俗吧!
“福”字的'贴法有很多。而在我们家乡,有这样的说法:不是所有的福都要倒着贴,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谷米粮仓,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去,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字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柜子里。
大家一定要记住,“倒福”不能贴在门外,因为这样表示把“福”倒出去了。
哎,贴个“福”字都要这么讲究,那么贴春联,不就更麻烦了吗?
古时候,人们贴春联是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解放后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妥当。
这不是我家乡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呢?
满族饽饽,满族的民风民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v^满族饽饽^v^,因此素有^v^满点汉菜^v^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v^栗子面窝窝头^v^,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v^饽饽席^v^,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肉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迎。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游猎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v^噼啪^v^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v^吱吱^v^作响的小吊锅。可以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除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去渣皮,即成汤面。食用的时候,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除夕之夜,热闹非凡,鞭炮争先恐后地响了起来,一束束火花窜上天空,轰地一声在天空中绽放,我越来越激动,可我激动的并不是可以拿到大红包,而是我可以吃到我们老家那儿过年常有的“福饺”。
福饺福饺,顾名思义,那便是有福气的饺子,这饺子可不是一般的饺子,它分为三种味道、三种外皮。加起来便是六六大顺。
首先,饺子的三种外皮十分特别,并且纯天然无色素,第一种是胡萝卜汁皮,是由今年新磨的小麦粉和新丰收的胡萝卜压榨成汁后又和的面皮。成品红通通的,寓意着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第二种是芹菜汁皮。它是由今年新磨的玉米粉和新丰收的芹菜压榨成汁后又和成的面皮。成品绿油油的,寓意着身体健康。第三种是艾草糯米皮,它由今年新磨的糯米粉和切得细细的艾草和成的面皮,又糯又软,寓意着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无忧无虑。
其次,饺子里面包着不同的食材三种味道,也分别寓意着不同的意思,比如第一种包的是蜜枣,寓意着新年天天甜甜蜜蜜;第二种包的是金色小鱼,寓意着年年有余;第三种甚至会包一元硬币在里面,寓意着新一年财源滚滚。这三种味道,三种面皮合在一起便是九种福饺,寓意着我们相处的日子地久天长,真是奇妙!
“终于端上来了!”
我心里一阵狂喜地叫着,迫不及待地将筷子伸向了那盘福饺,闭着眼睛选了一个,送入口中。一阵艾草的清香在我口中回荡,“咯噔!”我的牙齿咬到了一个坚硬的金属,我连忙吐出来,原来是一枚硬币!我的脑袋一转,心想:这一年,我肯定会无病无灾,无忧无虑,我们家会也会财源滚滚哟!
传统的民俗风情和美食真是有趣,我们要尽力保护它们,可不能在新世纪的海洋里没有了它们的身影……
近日的雨让人心情意外安定,闭起眼听一曲黄梅戏,更显暇意。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其中,我最喜欢的还要数黄梅戏,听村里的老人说,这种戏剧原名黄梅调”,发源地就在我的老家安徽。
黄梅戏以唱腔委婉著称,严凤英的《天仙配》实为代表之一。我闭着眼听戏,在优美动听的旋律声中,我仿佛看到了绿水青山,听到了声声悦耳的鸟鸣,闻到了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曲到高潮,我不禁睁眼,那精致的发髻,飘飘的衣带,华丽的刺绣,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那飘逸之美一度环绕于我心间,那似清泉般清澈的音韵亦带走了周遭所有纷扰。
为什么黄梅人要唱黄梅戏呢?我心中甚是疑惑。原是黄梅县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水灾,当地人民深受其害,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人们便唱起了黄梅戏。岁月流转,黄梅戏便以其行云流水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唱法,在各地人民群众中深受欢迎。
黄梅戏,演的是生活,唱的是淳朴,说的是人民美好的愿望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在戏中感受生活,懂得生活,像泥土一样,朴实而又深厚。
中国的版图上有56个少数民族,而每个民族的特色都是与众不同且别具特色。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维吾尔族。因为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维吾尔族目前有800多万人口,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了苗族,位居于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前五名。
维吾尔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例如家喻户晓的“新疆舞”,那婀娜的舞姿使人着迷,还有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等,这些都是闻名中外的。还有维吾尔族位于我们“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新疆盛产葡萄,且新疆的葡萄汁多味甜,使葡萄成为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水果。
维吾尔族的人很喜欢跳舞,所以他们的舞蹈也分好几种,最常见的就是: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而伴舞的乐器,当然也不下数十种。
以上关于维吾尔族的介绍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可是有一样可能很少会提起,那就是维吾尔的民族医术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维吾尔族的人不单只舞跳得精美绝伦,并且医术也是如此高明。
虽然维吾尔族的文化传统远远不止这些,但仅仅是这些也足以让人不禁感叹:中国56个民族,果真与众不同、别具特色啊!
“56个民族一家兄弟,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家喻户晓的一首经典之作,流露着一个国家,团结、繁荣、昌盛等。
云南有“彩云之南”,“金属王国”,“动物王国”……当然也是少数民族最多,乡土民风忒别纯的地方之一。比如德宏傣族,有景颇族,栗粟族,阿昌族,德昂族… 云南只可会意不可言传,需要切生去看,去听,去感悟。应为云南风景数不胜数,丰富多彩,就用德宏举例诠释云南角落美。
云南德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孔雀之乡”,“日光之城” ,小小城市,各种名族和谐,快乐,安定的生活。其中傣家人民辛勤劳做,长久以来,走了她们独特的饮食文化,崇高的信仰。 “ 金孔雀,展翅开,傣家的竹楼,傣家的小竹帽”…听这首歌,我总会有身处其景,听着娓娓动听的葫芦丝,看着温文尔雅的傣家少女竹楼河边一次次婀娜的舞姿。
傣家,万人狂欢“泼水节”,真的有非一般的感觉,这个节日有美丽传说。泼水节向她们泼水,是发表对他人的美好祝福,样样好的意思。她们她们在歌在舞,她们名族独特的舞姿,伴随圣水,一起狂欢三天。驱走夏日的炎热,迎来清凉夏日。 节日说了,下面说说吃的。首先呢想到吃的一马当先的应该是烤乳猪,皮脆肉鲜,在家独特沾水,风味十足,回味无穷。然而,萨斯这道美味佳肴也是当仁不让的,她永远吃不腻,吃了还想吃,爬朗菜,牛犊子果……
一切的美,美在德宏,美在盈江,“三角梅之乡 ”,美在勐弄,有原生态风景,有回味无穷的“勐弄山茶”勐弄山歌大赛,也在冉冉…… 民风民味,非一般感觉,身处其景,民情暖暖。
春节时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在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和最热闹的日子了。
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虽是在濮阳过年,但是我们很快乐。
“二十三 ,祭灶官”是因为传说二十三这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人间情况的日子,要买来麻糖,麻糖又甜又粘,吃了以后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只说好,不说坏。
“二十四,扫房子”新年快到了,房间已经有几个月没有打扫了,得快点打扫干净利落才行,快点行动吧。
过了二十四,大人们都忙了起来,就连我们小孩子也忙了起来。大人们在家磨豆腐、割年肉、炖肉肉,贴花花、蒸馒头……我们小孩子就去买鞭炮、放鞭炮 。有的时候还帮帮大人在家里装饰房子,把家收拾的漂漂亮亮整整齐齐的。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来了,更使人们激动人心了。除夕,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热闹闹,充满了爱的气息,大人们把早就准备好了的的年夜饭端出来,门外的鞭炮声声响震耳欲聋。吃完饭,好看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始了,这一夜,每家每户的灯都亮着,都还没有睡,钟表一分一秒的走动着,12点了,响起了一声声的鞭炮声……
大年初一,大家早早的就起了床,吃完饭,就去串门了,“噔噔噔”,家里又来了一位客人,一进门,就互相说:“新年好!新年好!”拜完年他们就回家了……过了这几天,春节也就过完了,学生们就应该上学了,我们也该忙碌的生活了!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少数民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通常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和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周围,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维吾尔族的民俗习惯可谓多样化。维吾尔族待客很有讲究。如果来客,邀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点心,然后再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端上桌,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饭后,由张着领作“都瓦”收拾完餐具,客人才能离席。
维吾尔族有很多禁忌:吃饭或与人交谈时,不能拧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v^都瓦^v^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不能吃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衣着不能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不能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
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喜欢牛肉和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是羊肉抓饭、包子、油条等。另外,维吾尔族还喜欢茯茶、奶茶。
今天上课时,蒋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她从内蒙古带来的奶茶粉,老师神秘地在后面搞小动作,我忍不住心里痒痒的激动。泡好后,香味已一阵阵飘来,我的心思早不在作文上了。可这奶茶味道怪怪的,说实话,喝了一口就不想再喝第二口,喝起来涩涩的。可能每个民族的口味督是有差异的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转眼间,又到了春节。在阵阵清脆的鞭炮声中,在小朋友们的欢呼声中,它闪亮登场。虽然觉得现在过年的年味淡了许多,但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和兴奋,因为过年的时候可以穿新衣服,收压岁钱,和朋友们一起疯玩。
贴春联是春节必有的节目。说起它还有讲究哩!贴春联的东西不能用透明胶和双面胶,因为它们刚贴上的时候会很牢固,但当它们的叫风干了之后,就会失去粘性,春联会自动脱落。这时,古时候的老方法就派上了用场。用白面和少量的水打成糊状,再倒到开水里搅拌几下,浆糊就做好了,然后再用炊炊把它涂到贴春联的地方,贴上春联就大功告成了。用这样的方法会让春联一直牢固不掉,直到下一年春节有人把它撕掉。试试看吧!
饺子这种食物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每年大年三十都要包饺子吃,那么,你们知道饺子的由来?而又为什么要在大年三十吃饺子呢?
传说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起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等驱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不过现在的饺子大多数自己做的就是萝卜和肉了,反正我就没吃过用羊肉做的。
当然,说到春节还有很多习俗,我就不都说了。祝大家羊年快乐,要咩有咩!我去吃饺子喽,拜拜!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特色。今天,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萧山的民风民俗吧!
麻糍——俗称麻团。我和许多小朋友一样,只吃过麻糍,可没看见过麻糍是怎么做的。每年的冬至,每户人家都要做麻团,因为吃了麻团之后,就意味着我们又长了一岁。
今年冬至回到老家,我终于看见麻糍是怎么做的了。我们全家正在吃晚饭的时候,隔壁的四奶奶来串门了,告诉我们他们晚饭后要“搓麻团”。奶奶说等会儿带我们去看看,让我去见识一下麻团是怎么做的。妈妈很兴奋地说她小时候家里每到冬至前夕或者家里有喜事时,都会有“搓麻团”的风俗习惯,那时妈妈和她的姐妹一起围着大人们“搓麻团”,等待享受这糯糯的、香喷喷的麻糍,这是妈妈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我们匆匆忙忙地吃完晚饭,兴高采烈地跟着妈妈和奶奶,来到四奶奶家里,看见灶上的锅里正烧着水,不过一会儿,水就开了,只见四奶奶把半脸盆水的糯米粉全部倒了进去,用一双筷子不停的搅拌,这时锅里的粉都像橡皮泥一样一块一块的,我问奶奶这是在干吗,奶奶说:“着叫作打欠头。”奶奶说着,拿起铲子把它们捞到脸盆里,然后放上几碗粉,最后用双手不停地把它揉成团,直到粉团有点韧性为止四奶奶教我把粉团搓成长条,然后把它截成乒乓球大小的一个个球,放在手心里,用两手把它搓圆,再放到水里去煮,直到一个个圆球浮出水面为止。最后一步,在一个盆里撒上黄豆粉和白糖,把圆球捞起来放进去,然后不停的旋转,直到圆球上裹满为止,香喷喷的麻糍就新鲜出炉了。我迫不及待的夹起一颗就吃,好香好烫呀!
这就是我们萧山的民风民俗之一。
布依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传说这种风俗源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在贵州的部分布依族为躲避官兵的决心。然后大家把鸡切成碎块,与血米一起煮成稀饭,全村男女老少共进最后一顿团圆饭,便各奔东西,并约定日后伺机相见。能讲出吃鸡肉稀饭的来历者,才能认本家。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初一到二十一要举行“跳花会”。
“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然后男方便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一经定亲后,女方家要请亲朋好友吃定亲酒。婚前两、三天要由男方家送半边猪肉,一只公鸡和鸭,一壶水等给女方家,女方家也须杀猪办“嫁女酒”待接亲客人。过去新娘在结婚后需在娘家住一、二年后才住夫家。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布依族喜饮酒,更喜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若是贵客或至亲如:舅父母、姑父母,还要打狗杀鸡款待以表敬意。在贵州望谟一带,每年三月初三,都要杀狗过节。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斥望丰收,全寨平安。
典型食品主要有:荔波风猪、盐酸、狗灌肠、青苔冻肉、芝麻油团粑粑等。荔波风猪是用小猪腌制风干而成,被誉为“厨珍,已有百年以上历史。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v^鱼^v^和^v^余^v^谐音,喻意^v^年年有余^v^。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v^破五^v^,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在我记忆深处一向有颗星星在闪烁,它永远也不会失去光彩。
那是在太原过元宵是的情景: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大街上张灯结彩,处处灯火辉煌,大街小巷里车水马龙,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