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精选(8篇)

更新时间:2023-11-24 16:00:5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有关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精选一

——题记

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坚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应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我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所以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应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应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我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我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我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仅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教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以往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我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仅有此刻不怕挫折,积极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本事帮忙别人解决困难,有期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期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齐继续向前。

有关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精选二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超多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我研究烹饪之法、自我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我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欢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有关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精选三

小时候不求甚解地背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道不明为何身在庐山中就不能识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读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痛凄凉,领略了赤壁当年的风云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圆之时,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完美祈愿。

作为苏东坡的半个老乡,一向以家乡嘉州毗邻东坡故里眉山为傲,不满足于仅从诗词作品中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于是我翻开《苏东坡传》,跟随着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从质朴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读苏东坡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全书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该书不是单纯地讲苏东坡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讲述苏东坡生平事迹的同时,分析宋史,阐明当时多变的政治时局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并附有其他相关人物典型事迹的叙述,或正面彰显,或侧面烘托。可谓是由讲史以写人,由写人以传道。

的确,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割不开的,仅写人物则不足以动情,单写背景则颇显空虚。林语堂先生的生花妙笔,在北宋厚重的政坛风云画卷上叙写着苏东坡一生的诗情词意。

博学多才通词文书画,一蓑烟雨任旷意人生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苏家的家风淳厚优良,父母赐予了苏东坡童年良好的诗书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举,壮志凌云,才华纵横,在中国文坛上一向拥有着有无可替代的高位。林语堂在传记中也对苏东坡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兼修儒、释、道,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到达了登封造极的程度,他还大胆地尝试酿酒、制墨,修炼瑜伽术,亦同历代众多文人、君王一样追求着长生的境界。

孝宗曾为《苏东坡集》写序言,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仁宗的皇后救他于受审之时;英宗的皇后拔擢他至翰林学士;神宗的皇后不顾谗言诽谤,坚信他始终忠于朝廷;高宗读他的遗著,敬佩他的谋国之忠和至刚大勇,赐他的孙子苏符高官以表追念;孝宗追赐他谥号文忠公,又封太师官阶。仁爱而坚定不移的政治主张构成了他的卓越风骨,正气而不落窠臼的文风在众多华丽柔靡支座中脱颖而出,精美而隽永秀逸的书画作品展是他精神之美的.凝聚体现。

世事无常,如雪飘落;人生难测,恍若飞鸿。雪花纷纷扬扬,鸿雁踏雪暂时停留,但即将奔赴的是远大前程。苏东坡年少时就有对人生来去无常的惆怅,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恋。他更是懂得若能顺应自然,旷达地对待人生的疾苦哀愁,那么怀旧则会少些悲情,处世便会多些简便。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人生的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界恰如苏东坡在蓦然回首以往的“萧瑟处”时,看到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正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让苏东坡在颠沛流离、风雨飘摇的贬谪岁月里依旧谈笑风生,乐观旷达。

拗相公变法引社会变革,御史台诗案获贬谪岁月

“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用很多的笔墨写道了王安石,包括他的性格脾气、为人处事、变法资料,以及苏东坡与他的“斗争”。这场政治反抗斗争苏东坡失败了,连续三次废止青苗法的上书激怒了王安石,苏东坡遭到了罢黜,有幸于皇帝对此次贬官予以了改动,苏东坡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江南水乡的温婉与多情,名妓高僧的助兴于陪同,苏东坡在杭州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快活的风光月霁。

苏东坡到任,例行公事向皇帝呈奉谢恩表,然而他的文字却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神宗元丰二月六年,一个御史将谢恩表中的一些词句挑出,弹劾苏东坡蔑视朝廷,不忠于君。随后李定等人找出好几首苏东坡的诗,纷纷上呈弹劾表章。这次县由监御史告发,御史台办理,随后又在御史台狱受审的案件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最终,迎接苏东坡的是浪迹天涯、屡遭迫害的流放岁月。然而,苏东坡却把他一生的功绩归到他政治上最为惨烈的三个地方,但也就是在这三个地方,他在苦涩的生活中寻找着甘甜,创作了众多经典的诗词散文,成就文学巅峰的同时练就了其伟大的人格。

王安石的结局也是悲惨的,被罢相后痛失爱子,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痛打击后,这位老相国的政治与人生虚幻彻底被打破了,大彻大悟后的他辞官归隐,沦落在乡间骑驴。

纵观比较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一生,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王安石一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他在变法期间实施的各项法案让百姓叫苦不迭。而苏东坡则“以百姓为天”,林语堂在书中评价他为:“极讲民主的”、“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悲天悯人乐为百姓之友,伯埙仲篪演绎风雨对床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杜甫有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东坡所处的北宋中期,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朝廷内外在职官员大多都是蝇营狗苟、尸位素餐之人,似乎仅有苏东坡牵挂着黎民百姓,关心着千里荒旱、难民饿殍。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工程,捐钱建立药坊,买米赈济饥贫,上书朝廷减轻赋税;在广州大办书院,推广教育,得到了后人“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称颂;在海南岛上向蛮荒传播科学,提出了“咨尔黎汉,均是一民”的民族平等主张。

苏东坡与文人、公卿来往,与药师、酒保聊天,同柴夫、农妇谈笑,他的至交是诗僧和道士。陈慥、岑参、佛印、吴复古均是他的莫逆之交。三任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一位让他刻骨难忘,一位是他的得力助手,一位是他的红颜知己。可是每经历一次人生的转折,最让苏东坡牵挂的是与他同科进士,同年入仕的弟弟苏子由。

两人性格迥然不一样,政治立场却相似。他们是情深意重胆地好兄弟,是吟诗唱词的良友,是荣辱与共的政治伙伴,是相互慰藉的精神知己。如此兄弟情深是古今罕见的,现代社会有太多因利欲之争而湮灭的亲情,我想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华美德“悌”的真谛——那就是苏东坡在给子由的绝命诗中所写到的“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构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从童年读到老年,从眉山读到常州,读完了《苏东坡传》,读完了苏轼的一生,却读不完一代文豪心灵深处的生活,品不尽北宋忠臣的坚定勇毅。

这回,我在林语堂的文字里读东坡,之后,我将一路吟唱一路前行,期待着,下次,或是在“和光同尘,与时舒卷”的道家思想里,或是在“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哲学中,抑或是在某个月下漫步的夜晚,与苏东坡来一次跨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有关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精选四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

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这段文字殊为怪异,而后在网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明白原文应为:“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可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梦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我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我也是个争议人物,可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可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有关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精选五

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那时宿舍晚上11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领袖,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坚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应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能够看出,天才能够感知却无法琢磨。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欢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

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资料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最终忍不住掩卷长叹。

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可是瘾--书也许能够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可是,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昨日一时兴起和友人夜访月湖,兴尽归来已是丑时。随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谓有东坡遗风而窃喜。及至翌日,信笔而书,千字乃止,是以为感。

有关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精选六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产生敬佩之感,因为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东坡传》以苏轼的一生为主线,他黄州四年生活及心路历程为重点内容。通过古朴的语言,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角度解析了苏东坡的传奇一生和他至高无上令人惊叹的品性,让我感触颇为深沉。

公元一零五六年,年满十九岁的苏东坡初次离开生活将近二十年的故乡湄州,前往汴京科考。

那年,他遇上了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欧阳修阅卷时,读到一篇文风质朴而明怀太志的文章。欧阳修本以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予了一个第二名的成绩。当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作者并非曾巩,竟是苏东坡。欧阳修不禁感叹道,“三十年后,无人再知我欧阳修,只知有苏子瞻。”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被欧阳修的话所震惊。欧阳修身为诗词大家,他慧眼识珠,能对年轻初出茅庐的苏东坡如此赞誉,可想苏东坡那是怎样的文采啊!十年后,果不其然,正如欧阳修所言,苏东坡名震北宋文坛,三十岁便成了文学大家。如此来说,苏东坡从小就与文学有法着不解之缘。

谁知世事难料,苏东坡因诗闻名于世,却也因诗零落下狱。

公元一零七九年,“乌台诗案”爆发,苏东坡入狱。他以为自己时日不长矣,日夜给弟弟苏辙写诗,抒发自己愁苦,悲凉的心境。苏轼一生坦荡,到此刻,对死亡也未曾有过任何畏惧。看到这里,敬佩之意不免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苏东坡心忧天下,一心为国,生死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他无所恨惧,两袖清风,早已不是凡人所能比拟。我不禁赞叹道:“好一个苏东坡!”

经过诸多波折,在不见天曰的黑牢中过了一百多天的苏轼,终是出了狱。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去黄州的迷茫之路。从此,他由诗人变为农民,由生活无忧变为下田耕种。但他心中却是更加坦然,将城郊的一块无的身荒地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不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也无风雨见无晴”,竟是让人喜悦。

我与苏东坡相识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当时,我只知他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感叹,与兄弟的手足情深,却未曾想他竟有如此的传奇一生:

身居高位,他清高文雅,心怀天下百姓,被败离京,他悠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如此拿的起,放的下,这人世间也唯有苏东坡。

当枯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

有关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精选七

第一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想要去了解一个人,而这感觉是在听了樊登老师为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一书的解读,像是脑海中缺失了一块,而这块缺失正需要“苏东坡”来补缺。

正如樊登老师所说的国人是谁不知道苏东坡的吧,大师学者自不必说,幼儿孩童也能来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使是不识字的也会知道有道“东坡肉”吧。

现代教育教学中重视的“家庭教育”,倡导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等理念,在苏轼的家中完美的体现了出来。苏轼的父亲苏洵在儿子出生前是没有读书识字的,但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以身作则不仅教育出了苏轼苏辙这两个极其优秀的儿子,与其子并称为“三苏”,更是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之地。同时苏轼的母亲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对苏氏两兄弟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苏洵的妻子教儿子读《范滂传》,小东坡就问道:“母亲,我长大后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是啊,对于孩子的教育鼓励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在苏家有个完美的体现,也应该就是这样父慈母爱的环境,才会造就出苏轼那多才多艺,天真纯朴的性格吧。

林语堂先生说: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多年的人,并不困难。而我们要了解苏东坡最直接有效的便是他的诗了。丙辰中秋,欢饮大醉后,东坡想念子由,才会有后世晚辈,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我个人则更喜欢《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用”兄友弟恭”来形容子瞻子由两兄弟是再贴切不过了,进入仕途,东坡去陕西上任,弟弟苏辙一路相送,即便东坡先生在作古前还交待儿子说,他的墓志铭由子由来写,而苏洵和妻子的愿望也是希望他们两兄弟如此这般相互扶持的吧。所以才会给儿子们取名“轼”、“辙”。

钢铁硬汉心中也会有自己的一份“绕指柔”而感情细腻的东坡先生一道《江城子》让我们切身感受了一把“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茫然和“相顾无言,惟有泪两行”的思念,王弗小姐是幸福的,因为她嫁给了苏东坡,而在苏家做个下人,也是幸福的。因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自己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自己被关在门外不仅没有暴怒,反而觉的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能听到夜晚的江声,这就是苏东坡。

一个人的修养与适应能力,往往在逆境中更能有完美的体现,苏东坡被幽居苦寒之地黄川,环境特别差,可环境没有压倒他,不仅自己自足,下地种田,更是写下了大量的诗作。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包括二度被贬至岭南,还乐观的说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和苏东坡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们也是幸福的,因为有苏东坡的诗给了他们希望与生存下去的勇气。

活在当下的我们更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幸识得“苏东坡”。

有关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精选八

子展,苏子展... 我不知道一千年前的宋朝,是否能像我称呼先生的名字一样温柔

翻一翻语文书,原来童年在学习先生的诗歌。只恨当时只会背诵古诗,无论作者、朝代和题目,真的忽略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和作者。那时候,我觉得诗人都是枯燥的,自命不凡的,不仅有那么多的悲伤可以谈论,而且我们写的诗也必须由后人背诵,这是超级难记的。

苏轼啊,这个学生一生被流放到了好多好多不同地方发展的人啊,这个国家政治上不得意却能另辟蹊径,在美食、烹饪、书法、绘画艺术史上都留下了一个深刻文化印记行为的人啊,把苦与乐都淡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遗憾稚嫩的自己发展从未懂过诗人的深远意境进行思想,初中学生之后中国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诗人绝对不能没有教育教科书上写得那么单调,写下来的诗怎么成为可能存在只是企业为了后人背诵徒增烦恼?他们有情有味,每一首诗里都是可以叙述方式不尽的深情。

所以在进行中考结束后的那个自己空闲暑假,我就想通过尝试可以了解学生一个中国古人,机缘之下我们认识了苏先生,由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让我深深着迷。

寿司疤痕被放逐到荒凉的赤壁,也喝,并与船上的客人聊天。客人谁做只是写幻想,只是一个他心目中的“寿司”,“将涵盖其中改变尽收眼底,世界是不是到时候,它并没有改变,因为,所有的事情,和我没有结束“。

他说:“船从那时起就死了,河和海使他们过余生。” 但他写完这句话后,就上床睡觉了。 还有,张先年今年80岁,嫁给了一个18岁的女孩,在婚礼上他可以取笑一个“树梨压海棠”吧。 苏先生的心总是那么明亮可爱,这大概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吧。

他把杭州发展作为中国第二个家,绿杨阴里的白沙堤,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最能得到治愈自己一颗学习疲惫的心了。

书中我们说道:元气得到淋漓不断富有中国生机活力的人他们总是非常不容易进行理解的。”他多才多艺,生活环境艰苦也能活出一个多姿多样多彩——这样挑出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诗人——总之一双手也数不完他的功绩。

苏先生活得像一阵清风,一轮明月,“我可以陪玉帝,下可以陪着袁农民乞讨。 世上没有人。” 他死了,离开了我们很多。 是他内心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喜悦,是不朽的,每个人都会看到。

推荐阅读:

  有关羊皮卷之二读后感汇总(9篇)

  一粒种子读后感(优质10篇)

  2023年两只鸽子读后感(优质8篇)

  推荐青春之歌读后感范本(九篇)

  推荐留侯论读后感精彩(二篇)

  关于读后感(字左右)如何写(四篇)

热门标签: 读后感
有关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精选(8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圣诞节英语作文1000字:Happiness in Chiristmas Day

christmas is the biggest festival in the western world, which people all over the christian countries celebrate. it is on the 25

英文作文2023-05-26 16:05:26

感恩节作文100字两篇

加拿大的感恩节和美国的感恩节不在同一天,加拿大每年十月第二个周一,美国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举国同庆的感恩节,规定从这一天起休假三天。即使远在异乡的人也都要在节日前赶回去与家人团聚,共庆佳节。i乐德范文网带来了感恩节作文100字两篇,欢迎大家阅读。  篇

300字作文2023-05-26 16:05:10

复活节作文400字范文:复活节的由来与传说

英国大部分节日都起源于宗教。复活节发生在过了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原是纪念西亚异教神明巴力的同父异母妹妹亚斯塔路降生的日子,亚斯塔路也是巴力的情妇。相传巴力得知妹妹亚斯塔路生于一枚天鹅蛋中,就去灌木中寻找;找到了,就抱在怀里孵化出了一只兔子;兔子长大后

400字作文2023-05-26 16:05:25

五年级感恩节的作文500字

感恩节,怀着感恩的心,情愿惜福,真诚的祝福周围的朋友们身安体健,一切安好;爱情甜美,生活幸福;事业顺利,蒸蒸日上;工作顺心,万事如意!《五年级感恩节的作文500字》是i乐德范文网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篇一】五年级感恩节的作文500字  今天,李

500字作文2023-05-26 16:05:45

感恩节作文500字:感恩节的吉祥物

一、代表长寿的吉祥物1、传说龟能吸取山川灵气,故而长寿。老人家中放龟是的。目前,市面上的龟制品有木龟、石龟、瓦龟、铜龟等产品,而材料不同,摆放的位置都有所区别。木龟适合摆放屋内或是东方或南方,石龟适合摆放屋外栏杆或西南及东北,而瓦龟则适合摆放鱼缸或北方,铜

500字作文2023-05-26 16:05:44

有关于感恩节的英语作文

加拿大的感恩节和美国的感恩节不在同一天,加拿大每年十月第二个周一,美国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举国同庆的感恩节,规定从这一天起休假三天。即使远在异乡的人也都要在节日前赶回去与家人团聚,共庆佳节。i乐德范文网带来了有关于感恩节的英语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T

英文作文2023-05-26 16: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