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6
2022-07-15
2022-07-15
2022-07-16
2022-07-15
更新时间:2024-01-11 17:34:0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2-07-16
2022-07-15
2022-07-15
2022-07-16
2022-07-15
政治这门课程,大多数同学会觉得枯燥、无聊。有的同学虽然很认真地学,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这大概是政治学习的两大障碍。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学们觉得政治无趣其实是因为不了解政治。高中政治课程分为三个板块——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每一个板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比如说哲学板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古人曾说,哲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众多哲学理论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哲学是思维的竞技,是思想的碰撞,正是在这种碰撞中擦出了智慧的火花。在哲学常识的学习中,我们会折服于先人的睿智,会沉迷于自己的思考。此时,哲学对我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必修的课程,而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游戏,一场扣人心弦的思维比拼,有什么理由不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所以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将政治课和意识形态划等号,和时事政治划等号,认为政治课意识形态的强行灌输,这样就是扭曲了政治课的本来面目,使同学们“谈政治课色变”,从而影响到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任何学科的学习不是仅仅靠刻苦就行的,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同学们觉得政治课很难学好,关键在于没有找到适合政治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下面我谈谈我是如何学习政治的,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首先,重视原理。原理可谓是政治课的基础,整个高中政治课程大概就是由一个个原理构建起来的。这些原理就好比一个人的骨骼,而课本上面举的例子就好比是一个人的血肉,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如对于“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生活中的例子对之进行阐释,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原理就是“宗”,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原理”这一块,最好能够将重要的原理烂熟于心。
其次,重视逻辑联系。在高中政治的五本书中,原理何其多,要想将它们都记住且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调取出来,还要注重原理之间的逻辑联系。我们可以对原理先进行归类,最简单的第一层次的归类是按照政治课的三个板块进行,分为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第二层次的归类是在已有的三板块中对于每一板块按照课本的章节或者按照你自己认为的逻辑结构进行,只要能够有利于原理的记忆即可,就这样一直分下去,直到不能再分为止。这样就能形成一个逻辑结构图,对记忆裨益很大。
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进行探索的方法。在同一教室里听同一位教师的课,教材和课时相同,大家的智力也差不多,有的人漫不经心,不由自主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有的思维活跃,深思揣摩,不断提出“为什么”。课毕,前者迷迷糊糊似懂非懂,无所补益;后者释疑若干,获益良多。可见发问探索法多么重要!俗话说:“好问无须脸红,无知才应羞耻”。不敢大胆地发问探索,结果使问题愈来愈多,学习无法深入,愈学愈被动。
既要敢于发问探索,又要善于发问探索,这就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思考了、钻研了就会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有所发现。有位成绩优秀的同学给自己作了“五不问”的规定: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未经复习不问;教科书或主要参考书没有看过不问;教师课后留下的问题未曾深入思考不问;找不到自己的矛盾所在不问;提不出自己的思路不问。学生在渴求知识的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爱思、多思、善思和探索的习惯。
一直以来,政治课都被很多学生乃至家长惯性的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这是政治科的悲哀,也是政治老师面临的巨大压力。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的政治课是根据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而开设,是对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主要以活动代替以往的运用,要求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课的进行,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熟练地运用于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事物之中,从而使学生达到有所发现以及创新的目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学环境。这类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自由散漫、任意为之,而是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精心组织,大胆设计,敢于创新,创设出符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是以学生为主体,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将理论知识在教学情境中内化为实际的知识,将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是学生对于课本的一次再创造,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发挥的过程。
二、利用好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优势
课本教材的内容都比较乏味,学生对它不太感兴趣。所以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音像兼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制作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趣味化;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拓展学生视野的特点创设情境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
三、调整角色,更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就应该避免使用“满堂灌”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应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好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中探讨问题,这样学生就有动手的机会,并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同时学生也会踊跃地参与讨论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培养。
四、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动不动就让学生完成给政府提建议的问题,这样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因为这超出了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相反,如果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问题即使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也是乐于参加,并且有话可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的特点不在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是转变为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学习的过程;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在学习中、讲授中、讨论中、辩论中、活动中、社会实践中、学习评价中,做理性的组织者、积极的参与者、智慧的引路人。学生为“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要对学生宽容、鼓励。加强与师生的情感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教师讲课时要充满感情,要以理激情,以形激情,以境激情,以行激情。
六、做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完美统一
政治课教学要做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使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当前政治课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在教学设计中就必须根据课程的需要定量渗透,适当扩展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穿插现实生活内容,做到在内容上可以多方位,在数量上可以适当,在质量上要精彩,不能脱离教材。
总之,新课改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勇于实践,敢于挑战,寻求创新和突破,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工作,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利用好课堂教学阵地,按照新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心理健康的“四有”新人。新课程标准确定了思想品德课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让思想品德课程由过去的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学变为受学生喜欢的新颖有趣的新课程。
对此,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新课程下如何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第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备好每一节课,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备课不但要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备好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动态,更重要的是要钻研新课程标准,设计好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情感交融,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重教学的任务,使思想品德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统一的整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从人格意义上说,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必须从主体转为主导,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恢复到主体地位上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形式单一,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厌倦,兴趣大减。因此在课堂上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第四,要重视和应用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初中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课堂评价时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对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采用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
总之,只要教师遵从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此次培训受益匪浅,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也会不断地努力学习,做好自己的工作。
初中生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文科要多记,理科要多练,特别是上课40分钟要集中精力,多做笔记,去掉一切杂念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及时找出自己的差距。
四、政治:
1、大胆质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把复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重点。
3、简要概括,把课本由厚变薄:学生建立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
4、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样做。
5、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在知识学习中,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新课标实施已经几年了,但新课标的要求与我们的现实的考核存在着许多矛盾,让许多思想品德教师难以适从。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要求的新形势下,师生都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稳中求新,现在认真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1、师生合作
1、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本学期我们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了行政管理学导论这门课程,将公共行政学的概念,理论等各方面知识做了一次系统详细的介绍与讲授,作为对课堂知识学习的补充,我选择了《政治与行政》这本书作为课外阅读的书籍。
《政治与行政》这本书是美国政治学家弗兰克·古德诺的作品。古德诺是美国政治学会的主要创建人,他从法律角度研究了市政机构和管理,以及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政治,也是政治与行政分离理论的倡导者之一。其中,政治与行者两分,在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书中,做了详尽的介绍。
读过《政治与行政》一书后,我将本书大概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章,讲述了国家的功能,政治的功能以及中央与地方政治的关系;第二部分是第四章到第七章,具体介绍了行政的功能,行政体制和政府体制与政治和政党的关系,以及美英两国民治政府的特点与不足;第三部分是关于政党的内容,包括党魁的概念以及政党的责任。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了政治与行政两分以及政党内容这两个方面。
关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其实在古德诺之前,已经有人对该观念进行了论述。例如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他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针对当时美国政府内政党分肥的的状况,首次提出了将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概念。而古德诺则是在威尔逊等人的基础上,对该观念提出了新的理解与发展。
古德诺在书中提到,之所以要将政治与行政二者相分离,首先是出于解决城市问题的需要。他提到了在英国和德国,由于此观念已被很多人所接受,故这些国家在处理城市问题上更加得心应手;其次,古德诺认为行政中的许多环节,尤其是技术方面,对于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例如行政中的那些半科学,半商业活动,与制定政策,表达民众意愿的政治活动,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这是古德诺对于政治行政两分原因的分析,而古德诺对于该理论贡献,则是在于他澄清了人们可能会对该观念产生的误解,即行政与政治两分程度的问题。古德诺认为,政治与行政的两分,并不是彻底的,而是应保持联系的。他说:“政治的功能首先与国家意志的表达有关,其次与国家意志的执行有关。”这句话中其实映射了他的观点。国家意志的表达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与国家意志的执行就毫无关系。这点其实很好理解,如果在执行政策时没有考虑到政策的可行性,那么再好的政策,也会因无法执行而变得毫无意义。
既然行政与政治不能够完全分离,仍需存在联系,那么如何协调行政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就成了关键。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古德诺先后指出了三种协调两者关系的观点。第一,政府体制中的政治机构必须对行政机构进行控制。这是因为如果政治机构对行政机构的控制过少,会使行政机构在一种松弛的状况下工作运行,这势必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不能有效的完成国家意志的表达。另一方面,政治机构对行政机构的控制也应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过度的加强政治控
制反而会破坏两分的原则。第二,是行政机构的适度集权。这是因为当时的政党分肥制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要克服这种问题,需要一定的集权。另外,美国特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也是加强集权的原因之一,由于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力有限,很多时候中央与地方的意志存在冲突,这势必会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因此有必要加强行政机构的集权。 第三,是借用法外调节机制,即借助政党的力量。中国有句古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解决政府内部行政与政治的关系,不但需要从政府内部需找出路,还需依靠外部的力量。政党的存在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政党不仅担负起了挑选在政府体制理论中表达国家意志的机关的成员,而且同时担负起了挑选执行这种意志的人员。这样就从人事方面解决了行政机构与政治机构的联系问题。
我认为解决了如何协调政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是古德诺对于政治行政二分作出的最大的贡献。因为将两者分离不难,但是分离到何种程度最为合适,是有难度的。绝对分离,会导致意志执行出现偏差;分离不够,又达不到二分的目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古德诺对于公共行政学的贡献,是伟大的。
关于政党方面,古德诺对于政党的存在是支持的。他认为政党是政治与行政的联系点,承担着传达国家意志与执行国家意志的使命,政党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他还提出了采用公民投票,制定规章制度,使政党账目公开化的方法来使政党对人民负责。从而减小了政党不负责任的可能性。另外,古德诺在书中提到了“党魁”的概念。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党魁,特指资本主义国家操纵政党机器的
首脑人物。“党魁”与政党领袖的区别在于,“党魁”在党内并无正式职务,权限也无明确规定,而政党领袖在党内有正式职务,其活动公开并受到监督。由于政党在政府体制中控制着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而“党魁”又控制着政党,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党魁”实质上控制了政府体制内部。“党魁”的存在,既有利,也有弊。首先,“党魁”通过议会的改革以及议会对人民负责而变得向人民负责,这会使民众中有更多的人获得选举权,从而更好地表达民意;其次,“党魁”的产生,会促使行政系统内部权力集中,而集权化是有助于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这与行政政治两分的初衷相符合。但“党魁”的存在也会产生一些弊端,例如,一旦党魁不负责任,那么必然会影响到政党防止无政府状态的功能。
以上是我对《政治与行政》这本书中我感兴趣内容的介绍,下来我将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做出陈述。
首先,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古德诺在书中提到政府应该在行政方面加强集权,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的现状。我认为对于_是集权还是放权的问题,应该根据政府某种职能的具体情况来看。比如说中国的房地产和房价问题,目前已经形成了三家博弈之势,_与广大群众希望降价改善生活,地方政府想依靠房地产来维持收入,房地产厂商则希望涨价来牟取利益。_多次出台降低房价的政策,但却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不愿完全贯彻中央的指示,即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这一方面,_就应该收回地方政府的部分土地权力,即集权;而对于其他的政府职能,就不一定需要集权,拿近期的工商质检部门体制改革来说,就是一种放权。此次改革将全国省级一下各级工商质检部门的人事权,财_划归与地方政府,工商质检系统内部不再实行垂直管理,上级与下级之间只是保持业务上指导关系。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地方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有利于解决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所以从以上两个例子来说,中央对地方,不能是单纯的放权或集权,而应是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关于政治与行政的两分问题,我认为目前_做得并不够好,或者说程度较低。就拿陕西省质监系统来说,分为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两类,机关单位在省政府内办公,属于制定政策的部分,即负责“政治”功能;底下的事业单位在咸宁西路办公,从技术上负责不同的职能,即负责“行政”功能。但很多时候,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会涉及到具体的技术问题中去,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会参与一些政策的制定。从这点来说,政治与行政的界限划分的并不明晰。这一现象在其他的政府部门中也普遍存在。所以目前_的政治与行政的划分还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再次,关于政党的作用问题,古德诺书中提到的那些政党的作用或者如何避免政党不负责的论述是建立在美国两党制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在_执政的中国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古德诺认为政党是行政与政治的联系点,要发挥防止无政府状态的作用。这在中国是不需要强调的,_不论是政治体制内的还是行政体制内的人员,大部分都拥有_员的身份。由于党内纪律严明,组织紧密,所以
这些人员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不需要强调加强联系的问题。另外,古德诺提到了政党不负责的情况,可是_的活动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原则是“对人民负责”,维持执政地位的需要必然会要求_对人民负责,因此,也不需要特别强调不负责任的情况。虽然古德诺关于政党的论述与中国现状存在一些不相配的状况,但他关于如何避免政党不负责的几条解决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党加强自身建设和监督,保持党的先进性。
以上就是我对《政治与行政》一书大体内容的介绍和自己一些看法的阐述,很多观点由于知识信息不足,存在不少缺陷,这仍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
总而言之,《政治与行政》一书,对于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①处理好听记的关系。作听课笔记,学生处于一种较被动的地位,往往因“听”误了“记”,或因“记”误了“听”。有的同学为处理好“听”与“记”的关系,提出“三记三不记”,即:重点的问题记,疑难之点记,教材上没有的记,次要的不记,教材上有的不记,易懂的不记。由被动转为主动。
②听、想、记结合,以想为主帅。从上课到下课,埋头死记,一股脑儿充当录音机和记录器,课堂上没认真听,更无暇思考,无暇消化,笔记虽记得很多,但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势必影响听课效果。有的同学抓住理解这一关键,总结了自己做笔记的方法:详略得当选择记,结合理解灵活记,抓紧时间迅速记,不懂问题特殊记。
③定期整理笔记。应当在复习中定期对笔记加以补充整理。整理笔记的过程是个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理论化,而且便于巩固记忆和培养提高自学能力。
新版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均有创新举措。研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改革重点:
1、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2、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学习逻辑组织呈现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
3、是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克服认识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二、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思想性
1、细化培养要求,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2、是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对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充实更新,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等,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
三、注重学段有机衔接
课程实施不能用割裂的方式,要“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强化教材学段衔接”。新修订《标准》特别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注重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循序渐进地奠定基础、做好准备。
为此,课程实施中,要力避“铁路警察思维”把教育教学的所有元素统筹起来,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科学研判,靶向精准、有效融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新课标为导向,注重教学改革,所授课程形式按照新课标要求去做,上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新的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新课标的总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新课标的课程性质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四大特性。
新课标的总体设计思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基础明确、经纬交织、科学设计。
对“实施建议”部分也作了较大的改动。
1、将“教材编写建议”与“评价建议”的顺序作了调换,把“评价建议”置于“教材编写建议”之前。同时,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改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2、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的结构、内容作了修改。首先,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增加了简单明了的指导语,确立了教学工作和评价工作的基本立场和方向。其次,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以下建议:“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修改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对于推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3、将“评价建议”中的“评价原则”改为“评价实施要求”,对评价工作的各个方面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和建议。将“学生学习评价”改为“评价方式”,增加了“谈话”、“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删除了“教师的教学评价”。修订后的“评价建议”更加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本学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我了解了很多基础知识,思想上收获很多。所以对很多事也要重新定位,毕竟学习让我们变“深”了……现在如果有人问你,“思想政治教育”课后,你的思想收获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对一般事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的同时,我学会了如何看待一个问题、一件事,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正确的成为社会人。具体感想如下:
1、授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生培训班,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为学生工作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学院组织的学生各项活动中,基础课教师身先士卒,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人、以高尚的心灵感染人、以模范的作用引导人,以他们高尚的师德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课“这门课很实际,在生活中处处可用,不像有些课程必须在特定的.领域,特定的环境下,才能施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很生动,很吸引人。以前的政治课教师总是没忘没了的板书和知识要点,课后死死地背诵,好不痛苦。而现在老师的授课方式很轻松,愉悦,她不会把课本翻来覆去的朗读,她不会强迫我们记忆,更重要的是,她口中的故事总是娓娓动听,变幻无穷。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呀!
3、人之贵,贵在思想;人之美,美在心灵,心灵美也就是行为美,思想美。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让我深受美学的启发。人无完人,而学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后,让我自身有了一种对美的渴望。让自从第一次上此课程开始,我们便从大学开始的做人的基础上能够明白了做人不仅是生理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在以后的课程中,更是针对我们大学生的信念、爱国精神、人生价值、道德修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意识上进行全面剖析。大学生不仅要成才,但更重要的是成人。就象我们在学期末举行的诚信考试,更是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实践考查。……明白了做人不仅是“君子以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也是这就是我学学完后最深的感悟。己不断的去追求美,而且这种美不单局限于外在美,更是深入到了心灵行为。
学习此课程后,我们一定不忘加速自己的步伐,无论是学习,还是思想上紧跟时代的发展,继续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用科学先进的理论武装我们的大脑,不说为四化建设出一份更大的力,也许该向家乡的人们证明点什么,或者更好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政治觉悟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他们一生的为人之本、做事之道,而且还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成败。理直气壮开好、办好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所以,“思想营养”健康关乎“拔节孕穗期”。
“思想营养”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命线”。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如果思想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思想就会缺“钙”,所以,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做实功,在厚植爱国情怀上用真功,在品德修养上强引领,在增长知识上见实招,在培养奋斗精神上树样子,用“四个自信”明心立志,引导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之中。
“思想营养”是涵养精神力量的“动力源”。思政课要重德,更要不断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踏实“为人”、认真“为事”,培育健康的人格,朝着既定方向为之奋斗,如果方向偏失,就会失去前行的“动力源”。青少年是祖国末来,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青少年一代来实现,只有激励青少年向既定目标前进,树大志,把祖国与人民联在一起作为志向的底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作为有用人才基石,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推进伟大事业向前奋进。
“思想营养”是塑造人格魅力的“主渠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塑造人格魅力,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必须用开阔的视野去思考,用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人、吸引人,用“接地气”的理论塑造人,做到灌输与启发相统一,为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补水”,课堂上既要讲得“有知有味”,当好演员和配角,又要换位思考,用创新的方法将学生敬而远之的大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汲取养分,涵养深厚学识,用高尚师德影响人,紧跟时代形势提升课堂引领力,让学生在明思辩事理中健康成长,用人格魅力为思政课培根铸魂,让出彩的思政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通过学习,给我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改革,教师与学生要和谐互动,增加实践。
一、不断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学科专业素养,丰富教学内容。
1、新课标的改变不仅是内容的变化,而且是理念的转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用好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切实可行的学科活动。例如:义务植树、义务清扫垃圾、义务去儿童福利院当义工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感受深,能洗涤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热爱公益的热情,从而亲社会,达到立德树人。
2、树立学科核心素养,制定铸魂育人的目标
新课标提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交融,但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我们道法老师要立足核心素养,要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改变满堂灌,营造有趣课堂
教学要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进行讲解。课程资源要用足红色,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英雄人物等的事迹,运用好身边的人和事,还有最新的时政热点实例,比如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黄文秀的事迹,爱岗敬业的张桂梅等,让道法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三、引导学生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等方式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国情、社情,增强爱国情感。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总之,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结合学校实际,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究多样的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让道德与法治课更加绚丽多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