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8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3
更新时间:2024-06-03 13:17:1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4-01-28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3
有这样一个人:八岁时他从管风琴上开始对人生和宗教的理解;十八岁成为法国管风琴大师的得意门生,同年,又用法语和德语写出了《巴赫传》,其深入独到的见解惊动了整个欧洲,并被推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
如果放在当今的中国,那他的家长肯定乐疯了——自己的孩子不但赢在了起跑线上,而且还有可能成为一棵伟大的摇钱树。
二十岁时,他与法语作家罗曼·罗兰、德语作家茨威格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并吸取了两种文化的长处,具备了不同的文化视野,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当红作家。
三十岁前,他又获得了哲学与神学博士,出版了《康德的宗教哲学》《历史上耶稣的研究》等著作,并因此获得了自己母校(也是德国作家歌德的母校)的任教邀请。
就在大家都以为他将谱写华丽人生的时候,他却把目光投向了那遥远、寥廓、荒芜、混沌、懒散、冷酷的非洲。
关于非洲,他仅仅在年幼时看过一个非洲人的雕像,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像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在而立之年,他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了非洲严酷恶劣的生存状况,如何迫切需要医疗服务,并招募前往这个地区的志愿者。一个雕像,一篇文章,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
于是他回到医学院,经历各种艰苦,于八年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虽然这只是他一生九个博士学位中的一个,但却是对非洲人民最重要的一个。
他,就是史怀哲,一位大爱无疆的医生。那些从他那里得到健康和生命的非洲黑人,带着崇高和惊喜的神情,把他尊称为“欧钢加”——解救之神。
如果换了是你,你会像史怀哲那样做吗?放弃所谓的“机遇”和那些让世人眼红的“成功”。可能有人还会提出一个愚蠢的问题:他这样做是否值得?是啊,这个世界跟不上史怀哲的脚步。它对史怀哲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最终,孤独而长久的坚持让史怀哲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上世纪50年代初,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志愿者和人道主义圣徒。
其实,人生的意义我也搞不明白,但我知道绝不只是当官、发财或者成名。
(李仁摘自《金视点》20_年第10期)
相关热词搜索:;春蚕吐丝,留下的是缕缕洁白的细丝;蜡烛点燃,射出的是道道火红的亮光;昙花一现,四溢的是阵阵淡淡的幽香……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类,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去奉献自己,帮助别人。这样的人,把浓浓的大爱洒向了人间,留下了一个个怎么也抹不去的痕迹,成为永远的美好记忆。
雷锋是这样的人。他乐于助人,却从不张扬。拥挤的车厢里,他把座位让给了带孩子的妇女,还把自己的早餐给了他们;沉寂的医院里,他拿出了从事务长那里领来的月饼,送给了为建设祖国负伤的伤病员们;热闹的教室里,他给那个最调皮的学生讲故事、谈心事,帮他戴上了红领巾……尽管他只活了短短的22年,但是他却在平凡的小事中,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人生价值。他每天都在做好事,他的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在他无声的帮助下,很多人被他感动着,做着他做过或者还来不及做的好事,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着他的精神。
浙江有这样的人。“最美司机”吴斌,在被一块铁块击中后,强忍剧痛,完成安全停车措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车上24名乘客的安全。“最美妈妈”吴菊萍,面对突然从10楼坠落的2岁女童,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哪怕手臂骨折也不曾犹豫。……他们美在平凡、美在善良、美在奉献、美在责任、美在瞬间,用“最美”行动表达对他人的关爱,在他们身上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环小也有这样的人。拉拉队员们在烈日下高举着小黑板为运动员们加油;成绩好的同学在课间帮助成绩落后的同学补习;有同学受伤了,大家都争着护送……环小人就是这样儒雅,这样团结,这样谦虚的。在这个美丽的大家庭里,我们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互相提问,互相合作,每一天我们都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我更想成为这样的人。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传承雷锋精神,做最棒的自己。古代有这样一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雷锋就是这样做的,做了好事,不张扬,不夸耀,不邀功,人们却永远记住了他,并且向他学习,走着与他一样的路。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但是爱不一定要爱的轰轰烈烈,“大爱”往往是默默无闻的,是无声的,它无时无刻都在我们的身边。
“无声”的爱,也许就是一个温柔的眼神——
六年级小学毕业前夕,学校要在每个班里评选出十名优秀毕业生,并举办一个庆典。我对自己充满自信,以为自己的成绩和表现都是足以当选的,相信自己能加入到这十名之中。可是事情总是不尽人意的,班主任没有选我,而是选了一位平时学习中等的学生,我心里很疑惑,又掺杂着沮丧。我心里不服气:"为什么某同学都可以,我为什么不行?”虽然知道班主任一定有她的看法,但是我还是感觉自己好像比别人低了许多。轻轻地叹息声掺杂着我的气馁,并极力的克制着委屈的泪花。
当他们个个笑容满面,仿佛春天来临,花朵盛开。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的秋天来到,最后一片枯叶随着寒风的脚步缓缓落地。不争气的泪水无声地从脸颊上流了下来。我赶紧擦了擦泪,怕同学看见。
庆典结束后,我埋头在教室里看书,想借此消散自己沮丧的情绪。不知道语文老师什么时候进来的,走到我位旁,用温柔的眼神看着我,我从老师的眼神中读懂了:"这次你没有被选上不要紧,还有下一次。不能因为这次的失败而从此灰心,那下一次就没有成功的机会了。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积极的去面对,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下一次才有成功的可能。振作起来吧!"我敢感悟出老师对我说的话,脸上终于又荡漾起了春风,重拾信心。
我以后再也不会面对不如意的事情就失去信心了。因为我明白了:人生总有不称心如意的时候,这并不意味着你失败,你自己先失去信心,才是真的失败。
这个温柔的眼神,鼓励着我,凝聚着老师对我的爱。
无声的爱,就是一个眼神……要细心体会,你就会发现,无声的"大爱"一直都在你身边。
20_年,当我国的上空突遇一场强烈的风暴,阴霾密布時,中国大地出现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像当年英勇抵抗外敌的战士,坚强不屈,百折不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卫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被称为当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业绩将彪炳青史。这些“拼命硬干的人”,不愧为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形象的化身!
当前,许多文学作品热情地讴歌白衣天使,已经化作了鼓舞我们战胜病魔的精神力量。近日,我偶然在微信公众号《林中凤凰》上读到了宝应作家何开文为参加“博爱”杯第五届全国微型小说征文而创作的微型小说《忠与孝》,读后颇有感受,深为小说主人公的情操所感动。
应该说,《忠与孝》是众多盛开的花朵中的一枝。作品的主题鲜明深刻,对“忠孝不能两全”作了形象、生动的诠释,让我们懂得了如何申明大义,如何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
小说清晰地阐明了“孝”与“忠”的关系。“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人公对它的意义是非常明了的,小说多次写了他对父亲的惦念,情深意切;但当国家与人民需要他的时刻,他毫不犹豫,挺身而出,舍小家而顾大家。这里,作者对“忠”又作了很好的注解,那就是对国家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
为了塑造小说主人公仲医这个医生的人物形象,作者苦心孤诣地在结构上做了精心的构架,运用了作家孙方友提出的“翻三番”的理论,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小说分为三个层次,而且是逐层推衍,登上高峰的态势。
第三层,当他得知父亲病逝的消息,不是怨天尤人,不是懊恼悔恨,而是在心情沉痛的同时,对“忠”“孝”仍有清醒的认识。
总之,这是一个有情有义、血肉丰满,又有高尚情操、深明事理的人物形象。
小说人物典型,且文笔流畅;篇幅不长,却开合有致,不失为讴歌时代精神的好作品。
这非常时期,作家何开文用文笔诠释“忠”与“孝”的抗疫故事,不仅较好地讴歌了白衣天使的伟大人格和医者仁心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激励了全国人民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决心与信心。
鲁迅先生说:“文学作品,应该成为为国民指路的明灯。”我们的文学,就应该宣扬正能量,吹响激励人们奋起斗争的嘹亮号角。从这个角度讲,何开文创作的《忠与孝》这篇微型小说就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您好!
时间过得真快,您去天津已经两年了。我已经由一个小学生长成一个中学生了。虽然我们每天可以通过视频来聊天,但是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三八妇女节,我以书信的形式来和您说说话。
提起笔有千言万语想对您说,往事历历在目。您一直从幼儿园陪到我小学毕业,在那段时间里,我十分快乐。幼儿园的每天早晨您背着我去学校,并在路上给我买一两个包子吃,回来的时候我会让您给我买一个棒棒糖。虽然我爸爸说了不让我吃棒棒糖,也不让您买。但您说只要孩子开心就好,我每天放学吃着棒棒糖,觉得比其他小朋友都幸福。
有一次我正在吃包子,马上就要进校门了,我准备把包子扔了。那时您看见了就说了一句:“粮食来之不易呀!”我听了赶紧吃完了,您转过头来看了看,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天凉了,您看我还穿着凉拖鞋,心疼地说:“哲哲,我给你做一双棉鞋吧。”您就赶紧去市场买了一些棉布和鞋底,晚上戴着老花镜坐在椅子上,一手拿着针线一手握着棉布一针一线地缝着。这时线用完了,您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对着灯仔细地穿针。第一次没穿上,您把线轻轻放在嘴边抿了一下,把线头抿拢了,再继续穿线的时候您的手不停地抖,我赶紧去给您帮忙,终于穿进去了,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我至今还记得您给我做的油糕,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就是油糕了,您就经常给我做。早晨,您去买红薯,拿回来把皮削了,再放到高压锅里蒸。把红薯捣成泥状,做成一个个圆饼或捏成一个个小球,最后放在锅里炸。我每次吃着您做的油糕,我都觉得那就是美味佳肴。现在我也学会了做油糕,奶奶,您回来了我做给您吃。
奶奶,我真想让您早些回来,我给您捶背,陪您散步。
祝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孙儿:xxx
20xx年x月xx日
有这样一个人:八岁时他从管风琴上开始对人生和宗教的理解,十八岁成为法国管风琴大师的得意门生,同年,又用法语和德语写出了《巴赫传》,其深入独到的见解惊动了整个欧洲,并被推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
如果放在当今的中国,那他的家长肯定乐疯了——自己的孩子不但赢在了起跑线上,而且还有可能成为一棵伟大的摇钱树。
二十岁时,他与法语作家罗曼·罗兰、德语作家茨成格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并吸取了两种文化的长处,具备了不同的文化视野,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当红作家。
三十岁前,他又获得了哲学与神学博士,出版了《康德的宗教哲学》《历史上耶稣的研究》等著作,并因此获得了自己母校(也是德国作家歌德的母校)的任教邀请。
就在大家都以为他将谱写华丽人生的时候,他却把目光投向了那遥远、寥廓、荒芫、混沌、懒散、冷酷的非洲。
关于非洲,他仅仅在年幼时看过一个非洲人的雕像,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像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在而立之年,他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了非洲严酷恶劣的生存状况,如何迫切需要医疗服务,并招募前往这个地区的志愿者。一个雕像,一篇文章,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
于是他回到医学院,经历各种艰苦,于八年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虽然这只是他一生九个博士学位中的一个,但却是对非洲人民最重要的一个。
他,就是史怀哲,一位大爱无疆的医生。那些从他那里得到健康和生命的非洲黑人,带着崇高和惊喜的神情,把他尊称为“欧·钢加”——解救之神。
如果换了是你,你会像史怀哲那样做吗?放弃所谓的“机遇”和那些让世人眼红的“成功”。可能有人还会提出一个愚蠢的问题:他这样做是否值得?是啊。这个世界跟不上史怀哲的脚步。它对史怀哲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最终,孤独而长久的坚持让史怀哲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上世纪50年代初。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志愿者和人道主义圣徒。
其实,人生的意义我也搞不明白,但我知道绝不只是当官,发财或者成名。
选自《思维与智慧》
相关热词搜索:;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