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热门16篇)

更新时间:2023-11-25 10:11:3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1

《独酌·窗外正风雪》原文及翻译

作品介绍

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

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

篷:船篷,遮蔽风雨和阳光的设备。一般用篾席制成。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杜牧的诗全集栏目。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卷521_44獨酌杜牧

窗外正風雪,擁爐開酒缸。

何如釣船雨,篷底睡秋江。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2

1, mankind was given a job, that is spiritual growth.

2, faith may be successful, no belief is bound to fail.

3, backing down, water will flow, never on their own.

The mean of 4, low profile, gathering strength and bide its time.

Out of 5, don't think about the sea, you must first start from small rivers.

6, environmental change, solution is to change yourself.

7, frustration is what success fees payable.

8, escape for people, the future will be even more unsatisfactory.

9, Albert set up in life, not to know, but can do it.

10, the busier your boss, your job more dangerous.

11, the excuses for failure, only to find grounds for success.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3

12, there is no hopeless situations, only the desperate people.

13, behind each work hard, will have a double reward.

14, even if it is a premature attempt, stillborn than strategy.

15, walked the right path, export saying doing shots.

16, not the person; or the merciless, man should be compassionate.

17, in a world where the easiest thing, delaying the most effortless.

18, life is not a rehearsal, live in every detail.

19, do not help what people think of you, taken for granted.

20, introspection and empathy, is the secret of your .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4

原文: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5

轻财好施是褒义词吗

典故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朱据传》:“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

近义词

仗义疏财

反义词

爱财如命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

成语举例: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八卷:“姓翁名健,家资甚富,轻财好施。”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很大方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1)文先生轻财好施,很有人缘。

(2)大家都说轻财好施是一种美德.

(3)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4)张士诚为人轻财好施,很似《水浒传》中的`“及时雨”。

(5)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穆。

(6)复正茂步入中年后便开始信佛,轻财好施,隔三差五的,就要派丫头家丁人到庙间施舍,顺便挂上个晨耀的名儿。

(7)渊轻财好施,倾心接物,五部豪杰、幽冀名儒多往归之。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6

【成语】轻财好施

【拼音】qīng cái hǎo shī

【简拼】qchs

【近义词】仗义疏财

【反义词】爱财如命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指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

【成语出处】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朱据传》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很大方

【例子】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八卷:“姓翁名健,家资甚富,轻财好施。”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云阳侯朱据谦虚接士,轻财好施,被孙权认定为一个文武全才,并把公主嫁给了他。朱据的部队饷银三万串被王遂骗取,典校吕壹怀疑是朱据贪污,就向孙权举报。孙权觉得这不像他的为人,下令查明了真相。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7

16.选B,应为“更改”

都是连词,如果(A到;对 B根据;因为C句中助词;句末语气词,表反诘。)

18.选C,“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错,应为“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邪者往往取胜”。

19.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

20.⑴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

⑵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

《邪正辨》参考译文

有一个方正的人,有十个奸邪的人,怎么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呢?回答道:“考察他的实质就是了。有人说:“某人是个方正的人。”一定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行动果然是方正的,还要说不会是表面现象吧?一定还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这就是方正的人了。有人说:“某人是个奸邪的人。”一定也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和行动果然奸邪,也还要说会不会是表面现象如此呢?也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是奸邪的,这就是奸邪的人了。

或许只到这一步还不够。怎么说还不够呢?我是指的任用和责成。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根据国家的情况考察,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奸邪的人说:“国家已经治理得很好了。”那么就得想一想,我们的国家恐怕还没有治理好。方正的人说:“用这些办法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看出他的办法确实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不用他的办法呢?奸邪的人说;“他的办法不可用。”那么就得想一想:我考察过,是可以用的,一定要等待他实施的结果再评议他的成效。如果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妨害就行赏,有了妨害就怪罪,没有等到她施行的结果而去评议其成效,赏与罚就都没有依据。不随便更改当初的决定,任用和责成的方法就是如此。这样,方正的人便能完全推行他的措施,奸邪的人便不可能暗中让他的挑拨离间得逞。在决策上要连续稳定,在信任使用上既不轻率,也不受人蒙蔽,发号施令要前后一致,赏罚要分明,那么治理好国家,便差不多可以实现了。考察他的实质,就是指的这些。

不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奇怪呢?不善于这样去考察罢了。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奸邪的人却说:“已经治理好了。”奸邪的人战胜方正的人,十回常常有八九回。用国家的实际情况去考察谁是谁非呢,自己却没有作过。采用了方正的人的措施,奸邪的人说“可以放弃”,于是便一定要放弃。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自己也没有这样作,对于谁是谁非、用与不用,随意决定而已。就这样,所以方正的人不能将他的治国措施推行到底,奸邪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搞挑拨离间,决策无法确定,在信任使用上轻率而容易受蒙蔽,号令不统一,赏罚不分明,想求国家得到治理,怕就差得远了。方正的和奸邪的两者都得到重用,有朝一日如果败了事,谁又负主要责任呢?

有人说:“大贤人、大奸佞这两种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我回答道:你所说的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是不是认为大贤人的贤,大奸佞的佞,或许连一点儿迹象都不表露呢?我本来就说过,如果没有一点儿迹象,那么从哪里去了解他呢?那就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弄清真实用心,这也就是考察他的实质,哪有不可以的呢、要知道既不追踪他的表面现象,又不愿弄清他的真实用心,而想了解那人是贤人还是奸佞,岂不是办不到吗?然而你所说的,无非是厌恶他的表现难于知道罢了。而我说的这一点。就是以他的真实用心去了解他,这个意思能够改变的恐怕很少。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8

诗经《小雅·雨无正》翻译鉴赏

《雨无正》,《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七章,二章章十句,二章章八句,三章章六句。这是一首讽刺周幽王昏暴、朝廷大臣自私误国的诗。首章借怨天以讽刺幽王苛虐昏暗。

雨无正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周宗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庶曰式臧,覆出为恶。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如彼行迈,则靡所臻。凡百君子,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

戎成不退,饥成不遂。曾我暬御,惨惨日瘁。凡百君子,莫肯用讯。听言则答,谮言则退。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

维曰予仕,孔棘且殆。云不何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鼠思泣血,无言不疾。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

浩浩苍天广大无边,你的恩德太不长远。降下那些丧乱饥馑,四方百姓都被害惨。皇^v^天太过暴虐,思虑图谋总不周全。放掉那些真正罪人,尽把他们罪过隐瞒。而像这些无罪好人,反而陷入痛苦无限。

周室如今破灭惨遭,人们到处流落奔逃。正官大夫早已离散,有谁知道我的苦劳。三事大夫虽然还在,哪个日夜肯把心操。封国国君各方诸侯,早晨朝见晚上都跑。希望他们改过迁善,谁知恶事反都做到。

皇^v^天该怎么办?恨王不听正确意见。就像路上乱跑的人,不知他要走到哪边。所有君子众卿大夫,各自谨慎小心一点。为何互相不知戒惧?竟敢不畏天命尊严?

战祸已起排除无望,天降饥馑总难消亡。为何我这小小侍臣,天天这么劳苦忧伤?所有君子众卿大夫,都不肯去劝谏我王。顺耳的话爱听可说,批评的话遭斥难讲。

可悲可哀忠言难进,并非是我舌拙嘴笨,实在身心憔悴多病。能说会道实在快乐,口若悬河巧言逢迎,享受福禄身处佳境。

如今要说出仕做官,实在非常艰难危险。若说这事不能去做,得罪天子多多不便;若说这事可以办好,又会遭到朋友埋怨。

我劝你们迁到王都,你们却说没有家住。只有悲伤泪中带血,没有话不遭到恨妒。当初你们各自出走,谁跟你们去建房屋?

(1)浩浩:广大的样子。昊(hào)天:犹言“皇天”。

(2)骏:长,美。

(3)斩伐:犹言“残害”。四国:四方诸侯之国,犹言“天下四方”。

(4)疾威:暴虐。

(5)既:尽。伏:隐匿、隐藏。辜:罪。

(6)沦胥:沉没、陷入。铺:同“痡”,病苦。

(7)周宗:即“宗周”,指西周王朝。

(8)靡所:没处。止戾(lì):安定、定居。

(9)正大夫:长官大夫,即上大夫。

(10)勩(yì):劳苦。

(11)三事大夫:指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

(12)邦君:封国的君主。

(13)莫肯朝夕:郑笺:“不肯晨夜朝暮省王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朝朝于君而不夕见也。”

(14)庶:庶几,表希望。式:语首助词。臧:好,善。

(15)覆:反。

(16)辟言:正言,合乎法度的话。

(17)行迈:出走、远行。

(18)臻:至。所臻,所要到达的地方。

(19)敬:谨慎。

(20)胡:何。

(21)遂:通“坠”,消亡。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9

原文: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殍殣枕路)饿死的人躺在路上。

(领浙西)兼任杭州太守,管理浙西一带。

(募民存饷)聚集百姓慰问,馈赠物品。存,慰问。饷,馈赠物品

(术)指救灾的方法。

(主首)住持,方丈。

(鼎兴)大盛。

(敖仓)粮仓。

(役)使用。

(监司)主管检查的官员。

(恤)忧虑,顾惜。

(荒政)救灾的政事。

(条叙)指奏章。

(仰食)依赖……吃饭。

(无虑)大约。

(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晏,安定。

(流徙)流离所失。

(岁饥)年景饥荒。

(司农)主管粮食等事项的官府。

(著)制定。

(因)顺着,就着。

翻译:

宋朝仁宗在政期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正在浙西当职,他下令散发米粮以赈济灾民。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的百姓喜欢赛舟,并且信仰佛教。于是范促淹鼓励这儿的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季至夏季,当地的百姓几乎每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舟。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方丈住持,对他们说:“闹饥荒的年份也是工钱最是低的时候,正是寺院大兴土木建院修造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开始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了朝廷的谷仓及官府衙役的宿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此举是不体恤荒年朝廷的财政困难,竟然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和寺院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所以上奏朝廷,奏请治范仲淹的罪。范仲淹上奏说:“我之所以要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和官府大兴土木,用意是借有钱的百姓,来救济贫苦无依的穷民,使他们靠出卖劳力来过生活,能够依赖官府和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于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作品简介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人物简介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10

蒙正雅量文言文翻译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译文】

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愤怒,叫他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肚量。

【注释】

1、初:刚刚。

2、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3、朝士:中央官员。

4、同列:同事。

5、佯:假装。

6、闻:听见。

7、令:让。

8、诘:询问。

9、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

10、遂:迅速。

11、止:制止。

12、一:一旦。

13、时:当时。

14、皆:都。

15、量:肚量。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11

满江红·仙姥来时正一望翻译赏析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前言】

《满江红·仙姥来时》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春初的词作,上片即揭开了一个神话世界的面纱。千顷绿波翻滚,旌旗扬卷,乱云堆积,闻声而不见人,形成极具动感的态势。下片写仙姥的神奇威力,笔调亦愈益雄奇豪放,与白石一贯的词风不同。总之,这是一首与自石词风迥然不同的恢宏奇丽的咏仙词。

【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⑵仙姥:神仙妇女。

⑶依约:隐隐约约。

⑷轭: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曲型器具,一般木制。

⑸相从诸娣:随从神姥的诸位仙姑。此句下白石自注:“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娣:古称同夫诸妾。

⑹佩环:指诸神身上的装饰品。

⑺奠:镇守。

⑻淮右: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西路称淮右,湖属淮右地区。

⑼阻:拱卫。

⑽六丁:传说中的天神。韩愈诗: “仙宫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⑾别守:扼守。

⑿一篙:一竿。篙,撑船的竿。

⒀曹瞒:曹操小字阿瞒。

⒁帘影间: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

【翻译】

当神姥出现时.一望千顷的巢湖上,碧波翻卷。她的旌旗仪仗与缭乱的浮云一道,隐隐约约降落在前边的山上。她的车子是由一群神龙拖驾的,黄金的车轭闪闪发亮。她由一班妾媵陪伴着,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白玉冠。夜渐深,风停住了。她们也隐没不见了,寂静中只听见佩环碰击的叮咚声响。

这神姥的威力确实神奇,你看吧:她镇守着淮右地区,拱卫着江南一带,还派出六丁神将,带着雷霆和闪电,扼守着东关。却笑人世间那些所谓“英雄”,没有几个是真正有本事的'。你看,一篙春水,就把不可一世的曹阿瞒给吓走了。他又哪里知道,这位厉害的对手,竟是住在小红楼上.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呢。

【赏析】

《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多以柳永格为准,但有融字的麻烦。所以白石为求协律而改仄为平。白石是南宋著名的大音乐家和大词人,妙解音律,对景填词,既能依旧调填词,又能自创新调,还能变旧调为新声。此词即是一首变仄为平的变调。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宜其被巢湖一带的善男信女用作迎送神曲而歌唱了。

词中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巢湖仙姥形象。她没有男性神仙常有的那种凛凛威严,而是带有雍容华贵的姿态,神定气闲的风范。她能够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保境安民,镇守一方,成为词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也间接表达了词人对那些居高官,领厚禄而只知纸醉金迷,不管国忧民难的男人的讽刺和鞭挞。传统神话中常常记载着我国的名山大川由女神来主宰。如昆仑山的西王母、巫山的瑶姬、洛水的宓妃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山川女神,大抵是母系社会的遗留。巢湖仙姥当是山川女神群像中的一位。

词的上片是词人从巢湖上的自然风光幻想出仙姥来时的神奇境界显得波谲云诡,恍惚迷离。它分三层写:先是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隐可见无数旌旗,这就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特别是“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更为精采: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对比何其鲜明景象何其壮丽!从句法来讲,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各极其妙。这是一层。接着写仙姥前有群龙护驾,后有诸娣相随,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熠熠生辉。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词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妙在从虚处着笔。这些当然是出于词人的想象,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根据。原词在“相从诸娣玉为冠”句下有自注云:“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此为第二层。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在《疏影》一词中,词人曾写王昭君云:“想佩环、月夜归来……”两处都是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环佩空归月夜魂”诗句。这三句意境清幽空灵,与前面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善于跳离前境,翻出新境,富有曲折变化、摇曳多姿之美,是白石词的妙处。此云湖上悄然无人,惟闻佩环,境界杳冥,启人暇思。此为第三层。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下片进一步从威力与功勋方面描写仙姥的神奇。

过片处先以两个短语提挈,振起后片境界。然后以实笔叙写仙姥指挥若定的神奇才能,她不仅奠定了淮右,保障了江南,还派遣雷公、电母、六丁玉女(案《云笈七籖》云:“六丁者,谓阴神玉女也。”),去镇守濡须口及其附近的东关。这就把仙姥的神奇才能夸张到极度,俨然就是一位坐镇边关威震敌胆的统帅。紧接着词人又联想起历史上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的故事,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为什么英雄人物中竟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手,结果却只能靠一篙春水把北来的曹瞒逼走?这曹瞒当然不是实指历史上的曹操,英雄好手也不会是指历史上的孙权本人。词人一方面是出于想象,把历史故事牵移到仙姥的身上,以歌颂其才能之神奇,如同小序结尾所云:“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事迹表现他对现实的愤慨,因为当时距宋金的隆兴和议将近三十年,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也正是依靠江淮的水域来阻止金兵的南下的。这两句以古讽今,寄兴深微,而又浑融贴切,不露痕迹,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结句含蓄委婉,生活中没有一个真正顶用的英雄人物,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以仙姥的神功盖世而不居功自傲,反刺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赏的无耻男人。“小红楼、帘影间”的幽静气氛,跟上片“旌旗共、乱云俱下”的壮阔场景,以及下片的“奠淮右,阻江南”的雄奇气象,构成了截然不同境界。然正因为一个“小红楼、帘影间”的人物,却能指挥若定,驱走强敌,这就更显出她的神奇才能。这种突然变换笔调的方法,特别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并使行文显得摇曳多姿,富有曲折变化之美。姜夔曾在《诗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此词结句,正是反终篇之意而又能出人意表的一个显例,因此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12

行舟·柳花飞入正行舟的翻译赏析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鉴赏】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13

三国时期,吴国云阳侯朱据谦虚接士,轻财好施,被孙权认定为一个文武全才,并把公主嫁给了他。朱据的部队饷银三万串被王遂骗取,典校吕壹怀疑是朱据贪污,就向孙权举报。孙权觉得这不像他的为人,下令查明了真相。

【典故】

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朱据传》

【释义】指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很大方

【近义词】仗义疏财

【反义词】爱财如命

【同韵词】

抽刀断丝、越鸟巢南枝、人人皆知、暮想朝思、桂折一枝、无一不知、研精覃思、中人之姿、交臂失之、因敌取资、......

【造句】:

(1)文先生轻财好施,很有人缘。

(2)大家都说轻财好施是一种美德.

(3)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4)张士诚为人轻财好施,很似《水浒传》中的“及时雨”。

(5)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穆。

(6)复正茂步入中年后便开始信佛,轻财好施,隔三差五的,就要派丫头家丁人到庙间施舍,顺便挂上个晨耀的名儿。

(7)渊轻财好施,倾心接物,五部豪杰、幽冀名儒多往归之。

(8)轻财好施,以任侠闻,为袁绍河内太守。

(9)恢性通恕,轻财好施,凡历四州,所得俸禄随而散之。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14

邪正辨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与咎无所委焉 依托

B.不苟然而易也 容易

C.于信用也不轻以蔽 受蒙蔽

D.其意易者鲜矣 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抑未尽于是也 当其欣于所遇

B.以天下之事考之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C.于赏罚也明 谁得而族灭也

D.一日而有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辨明审定邪人、正人的方法,论述了对待邪人、正人的态度。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15

文心雕龙·正纬原文和翻译

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故《系辞》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斯之谓也。但世夐文隐,好生矫诞,真虽存矣,伪亦凭焉。

夫六经彪炳,而纬候稠叠;《孝》、《论》昭晰,而《钩》、《谶》葳蕤。按经验纬,其伪有四∶盖纬之成经,其犹织综,丝麻不杂,布帛乃成。今经正纬奇,倍摘千里,其伪一矣。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而今纬多于经,神理更繁,其伪二矣。有命自天,乃称符谶,而八十一篇皆托于孔子,则是尧造绿图,昌制丹书,其伪三矣。商周以前,图箓频见,春秋之末,群经方备,先纬后经,体乖织综,其伪四矣。伪既倍摘,则义异自明,经足训矣,纬何豫焉?

原夫图箓之见,乃昊天休命,事以瑞圣,义非配经。故河不出图,夫子有叹,如或可造,无劳喟然。昔康王河图,陈于东序,故知前世符命,历代宝传,仲尼所撰,序录而已。于是伎数之士,附以诡术,或说阴阳,或序灾异,若鸟鸣似语,虫叶成字,篇条滋蔓,必假孔氏,通儒讨核,谓起哀平,东序秘宝,朱紫乱矣。

至于光武之世,笃信斯术。风化所靡,学者比肩。沛献集纬以通经,曹褒选谶以定礼,乖道谬典,亦已甚矣。是以桓谭疾其虚伪,尹敏戏其浮假,张衡发其僻谬,荀悦明其诡诞:四贤博练,论之精矣。

若乃羲农轩皞之源,山渎锺律之要,白鱼赤乌之符,黄金紫玉之瑞,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辞人,采摭英华。平子恐其迷学,奏令禁绝;仲豫惜其杂真,未许煨燔。前代配经,故详论焉。

赞曰∶

荣河温洛,是孕图纬。神宝藏用,理隐文贵。

世历二汉,朱紫腾沸。芟夷谲诡,采其雕蔚。

文言文翻译:

《正纬》是《文心雕龙》的第四篇。“纬”是一种假托经义以宣扬符瑞的迷信著作。本篇主要论证兴于西汉末而盛于东汉的纬书与经书无关。儒家思想经汉儒用阴阳五行加以神化之后,到东汉末年便威信扫地了。刘勰为了“征圣”、“宗经”,特写这篇,说明纬书是伪造的。

本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古代圣人讲河图、洛书是取法自然之道。第二部分列举四条理由证明后世托名孔子的纬书是假的。第三部分讲汉儒伪托孔子编造种种谶纬的恶果是搅乱了经书,“乖道谬典”,因此遭到桓谭等人的驳斥。第四部分讲纬书“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本篇和文学关系不大,但在学术思想上,刘勰在桓谭等人之后对谶纬的荒谬作一系统的总结,是有一定历史意义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儒家思想的神化,刘勰是反对的,但凡是儒家经典中讲过的东西,如河图、洛书等唯心主义的传说,他不仅不敢反对,而且相信。这是他盲目征圣、宗经思想带来的局限。

(一)

根据自然之道可以阐明深奥的事理,使不明显的自然法则明显起来。马龙献出河图就产生了《易经》,神龟献出洛书就产生了《洪范》。《周易·系辞》中所说:“黄河出图,洛水出书,圣人效法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历时久远,有关记载很不清楚,容易产生不实的假托;因此,真的虽然存在,假的也据此而出现了。

(二)

儒家六经光彩鲜明,而纬书却十分烦琐;《孝经》、《论语》等已讲的很明晰了,而解说《孝经》、《论语》的谶纬却讲得十分杂乱。根据经书来检验纬书,有四点证明纬书是伪托的:用纬书来配经书,正和织布一样,必须丝或麻的经线纬线分别配合,才能织成布或帛。现在经书是正常的,纬书却很奇特,二者相背千里。这是证明纬书为伪托的第一点。经书明显,那是因为用世事来进行教育;纬书不明显,那是因为用神妙的现象来说明。那末,前者的文字篇幅必然要多些,后者的文字篇幅应该少些。但现在却是纬书多于经书,神妙的道理讲得更为繁多。这是证明纬书为伪托的第二点。要有上天所降的旨意,才能说是“符谶”,可是有人说八十一篇谶纬,全是孔子所作,但纬书中又说唐尧时出现了绿图,周文王时出现了丹书。这是证明纬书为伪托的第三点。在商周以前,符命占验已大量出现了;但经书是在春秋末年才齐全的。如果是先有纬书而后有经书,这就违背了经纬相织的正常规律。这是证明纬书为伪托的第四点。伪托的`纬书既然违背经书,则经书与纬书的意义不同就很明显了。经书已满可成为后世的准则了,何须纬书参预呢!

(三)

河图、洛书的出现,是由于上天有美好的旨意,用以预兆圣贤,而不是为了配合经书。所以,孔子在世时没有再出现河图,他就有所叹惋;如果祥瑞可以随意编造,那就用不着叹气了。从前,周康王曾经把河图等陈列在东厢,可见前人对上天所降瑞应,曾当做珍宝而历代相传。孔子的编撰,不过对这些古来相传的事加以叙录而已。于是,那些方技术士,便用诡诈的方法来牵强附和:有的讲历象占卜,有的预言灾难变异;还有鸟的叫声好像人语,虫子吃树叶形成文字等等,各种各样谶纬之说的发展蔓延,都一定要假托孔子。经过汉代学者研究核实,认为纬书的伪托是从西汉哀帝、平帝时才开始的。河图、洛书本是古代帝王珍藏的秘宝,从此被伪造的纬书搅乱了。到东汉光武帝时,更加深信谶纬,学习的人,争先恐后,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刘辅混杂一些纬书上的说法来论述经书,曹褒挑选一些谶书中的意见来制定礼制,这种离经叛道的做法,已发展到相当严重了。所以,桓谭痛恨谶纬的虚伪,尹敏嘲笑谶纬的不实,张衡揭发谶纬的谬误,荀悦辨明谶纬是假托。这四位先贤的学识都广博精通,他们的论证已很精确了。

(四)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16

原文: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知识扩展:练习以及答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士有自京师来者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以告之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参考答案】

5、C(酬:实现。)

6、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

7、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推荐阅读:

  新闻稿初二范文大全(实用29篇)

  普通话三分钟套用范文(推荐32篇)

  房产过户证明范文(合集18篇)

  摄影图片分析范文1500(共4篇)

  鞋子设计理念简短范文(合集28篇)

  道德模范推荐材料范文(热门26篇)

热门标签: 范文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翻译(热门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婚前点滴 婚检是不是就是“贞操检查”

婚前点滴 婚检是不是就是“贞操检查”,婚检是不是就是“贞操检查”临近“五一”的一天上午,笔者接待了一位面带忧愁的女青年。我要咨询解答,她含羞地向我透招了心中隐藏已久的秘密。原来,她和男友准备领结婚证在“五一”举行婚礼。由于在少女时期因涉世不深有过痛苦的初恋经历,她不仅失去了少女最宝贵的东西,还做过一次

婚礼大全 2022-11-20

同事之间相处及与上级交往的职场礼仪

同事之间相处及与上级交往的职场礼仪,同事之间相处及与上级交往的职场礼仪  1.办公室同事相处礼仪真诚合作:接待单位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有团队精神,真诚合作,相互尽可能提供方便,共同做好接待客人的工作。宽以待人:在工作中,对同事要宽容友善,不要抓住一点纠缠不休,要明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公平竞争:不在竞争中玩小

职场礼仪 2022-11-20

婚前点滴 婚宴来宾介绍技巧

婚前点滴 >婚宴来宾介绍技巧,婚宴来宾介绍技巧无论你邀请多少客人,你都希望他们知道你很高兴他们的到来。你也很想让他们看出你愿意接受他们的祝贺,所以,你必须保证你在婚礼那天至少有一分钟的与每一位客人面对面的时间。你可选择任何合适的时间、地点与你的客人打招呼。现在的新娘和新郎可能会考虑到继父母的地位。这里有

婚礼大全 2022-11-20

职场商务应酬礼仪

职场商务应酬礼仪, 现在生活压力大,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应酬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应酬的礼仪你知道多少,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职场商务应酬礼仪,欢迎阅读! 应酬礼仪商务应酬 (1)首先,当然要和领导沟通一下,参加这个酒桌,目的是什么?领导希望你做什么?明确自己的职责: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还是要谈生意?

职场礼仪 2022-11-20

证婚词怎么写

证婚词怎么写,wad();各位来宾、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今天,我受新郎新娘的重托,担任××先生与××小姐结婚的证婚人感到十分荣幸,在这神圣而又庄严的婚礼仪式上,能为这对珠联壁合、佳偶天成的新人作证致婚词而感到分外荣兴,也是难得的机遇. 各位来宾,新郎××先生现在××单位,从事××工作,担任××职务,今年××岁,新郎不

婚礼大全 2022-11-20

职场员工谈话规范礼仪

职场员工谈话规范礼仪, 谈话是人们交流感情,增进了解的主要手段。在人际交往中,一般人都讲究听其言,观其行,把谈话作为考察人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社交活动中,谈话中说的一方和听的一方都理应好自为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职场员工谈话规范礼仪,欢迎大家阅读! 一、尊重他人 谈话是一门艺术,谈话者的态度

职场礼仪 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