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模板范文(热门11篇)

更新时间:2023-11-25 16:43:1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模板范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

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

教法建议

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

主要设计:

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

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

(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

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

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

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

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

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

7、举例:

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

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

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模板范文2

[教学要求]

1、力的示意图

2、力的分类

[重点难点]

1、力的分类

[教学要求]

1、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意思的图,一为逗乐,二为揭示物体名词的命名方式)

用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于,力的图示除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外,还表示力的大小。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正好是力的三要素。而力的示意图中并不表示力的大小)

2、力的分类(力有许多种分类方式,比如力可以分成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它的分类方法)

①按力的性质分--重力、摩擦力;弹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性质力)

②按力的效果分--引力、斥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拉力等

(每个分类前两个力的后面之所以用分号分开,目的是说,前面的两个力老师直接给出它们是什么力,也通过这四个力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性质力”什么是“效果力”。后面的力,告诉同学们名称,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分析是性质力还是效果力。以增强同学们的分析能力。这比直接把几个力都写出来效果好多了。)

(这里还有两个没有学过的知识,老师可以提前简单地做一下介绍。第一个是“弹力”,我告诉同学们说,“弹力”这一概念是中学物理中同学们遇到的第一个难理解的概念,它包括三层含义,先是“变形”二是“恢复原状”,三是“产生弹力”,然后叙述: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第二个是“电场力”,让同学们想象小学学到的“摩擦起电”中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初中学到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实际上物理学上把这种力叫做电场力;同理,磁体间的作用力就叫磁场力。)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性质力一般不超过这六种)

[巩固练习](练习时间:三分钟)

把下列的力按“性质力”和“效果力”进行分类

弹力、重力、动力、摩擦力、磁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斥力、引力。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模板范文3

一、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 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 教学难点

会用 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a=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 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

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 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v与∆t是什么关系?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 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 果。

学生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 = 0, = 0,所以加速度为零。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由于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 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 都是一样的, 表示速度 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学生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 = 0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学生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 的不同之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变化量为∆t,则∆t = 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 = V—V0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知识得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V= V0 + a 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V0 + a t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V。

4、例题

例题1、汽车以4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 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后经过多长汽车的速度达到80 km/h?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如果汽车以允许速度行驶,必须在内停下来,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们研究的是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运动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由于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如果设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则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为负,我们把它记为a = 一6 m/s2。这个过程的t时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们所求的允许速度,记为V0,它是这题所求的“速度”。过程的持续时间为t=2s

学生回答:因为加速度

a = ,所以∆V =a ∆t

V—V0= a ∆t

V—V0= a t

V= V0 + a t

学生回答: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v与t是线性关系,或者说v是t的一次函数,应符合y = k x + b 的形式。其中是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b是纵轴上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所以V= V0 + a t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初速度V0= 40 km/h = 11 m/s,加速度a = m/s2,时间t=10 s。

10s后的速度为V= V0 + a t

= 11 m/s + m/s2×10s

= 17 m/s = 62 km/h

由V= V0 + a t得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根据V= V0 + a t,有

V0 = V — a t

= 0 — (—6m/s2)×2s

= 43 km/h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 km/h

根据V= V0 + a t,有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9m/s2

注意同一方向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后确定各物理量的正负(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为正,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为负。)然后代入V-t的关系式运算。

五、 课堂小结

六、 利用V-t图 象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七、 并进一步利用V-t图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

布置作业

(1)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 9页,“说一说”

(2)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9页“问题与练习”中的1~4题。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模板范文4

1.基本知识

(1)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

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考判断

(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

(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

(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

探究交流

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模板范文5

1.基本知识

(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

(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

(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

2.思考判断

(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

(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

(3)20__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

探究交流

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

【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模板范文6

一、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可用事物或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由许多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

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从而引出涡流的概念:什么是涡流?

把块状金属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或者让它在磁场中运动时,金属块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块内自成闭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涡,因此叫做涡流。

整块金属的电阻很小,所以涡流常常很大。

(使学生明确: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同样遵守电磁感应定律。)

二、涡流在实际中的意义是什么?

⑴为什么电机和变压器通常用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就可以减少涡流在造成的损失?

⑵利用涡流原理制成的冶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炉有什么优点?

电学测量仪表如何利用涡流原理,方便观察?

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学生看书、讨论回答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模板范文7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模板范文8

1对当今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探讨

教学模式和训练题型的重复单一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物理知识的运用与培养已经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通过很多教学事例,我们不难发现,高中物理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大量的物理公式,在学生尚不能理解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记忆.然后再通过大量重复性质的题型,教给学生难以理解的答题方法,学生就这样半懂不懂的理解大量的物理公式,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导致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综合利用能力极差,使得面对电磁场结合的复杂力学问题时,学生往往一筹莫展.就目前的形式而言,高中物理训练题型的设计也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不良的倾向.比如作业的设计存在极大的依赖性和随意性,严重来说,作业设计的重复低效性抹杀了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热情,更是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学生的物理作业已经衍化成了单调乏味的题海,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热情就在这题海中消耗殆尽.

学生自身物理阅读面较为狭窄,缺乏灵活性思维

在绝大部分高中里,学生每天阅读的与物理相关资料仅仅局限于课本和练习册,教师也同样认为学好了教材也就抓住了高考的核心.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若是想更好地学习物理,学生的物理知识阅读范围就必须更为宽阔,其阅读的相关资料应当包括大量的物理资料和课外的辅导书,从而达到对一道题型掌握不同解题方法的有效目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推荐一定的物理辅导书,进而拓宽学生物理知识的接触面,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2案例教学法的相关理念简述

案例式教学法是通过教师提出案例,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流程实现的,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仅仅作为案例的提出者和帮助学生解决案例和问题中的引路者,并不直接帮助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而是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帮助学生参与其中,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这种教学方法将教师所提出的案例作为教学的核心,让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是老师对于学生的“填鸭式”的教学过程,而是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同样注重以学生为根本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整个案例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师做足大量的功课,更需要教师将案例建立在课本基础知识和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这种将整个课堂的教学模式案例化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新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并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案例教学

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高中生一般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在心理上更倾向于追求具体的形象事物,因此,想要调动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并取得更好的物理教学效果,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以设计问题情景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比如在新课的导入方面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生活情景进行引入,情景的设置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学生才更愿意积极参与到其中.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注重所使用案例的新奇度与难易程度,只有运用一些难易程度适中并且让学生觉得新奇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解决这个较为困难的问题中才愿意自主思考,并且更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想做这个实验,但是手头上没有合适的摆球,你会考虑用什么样的东西来进行替代?应当如何通过增减摆长使得用于测量的装置更接近于单摆?实验计算式中周期之差(T1-T2)的相对误差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摆球的重量和体积对于所测定的实验结果g的影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综合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精心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环节,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与人交流与分享.所以教师在进行相应的物理知识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加入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的环节,从而增强学生之间合作的能力.例如在超重与失重这一课中,笔者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在侧面靠底部有一小孔的塑料瓶,用手指堵住小孔,再装进一定量的水.当瓶子静止时,只要松开手指,水就会从小孔流出.然后当我们让塑料瓶做自由落体运动时,运动过程中,水却未从小孔喷出,这是为什么呢?笔者通过这一简单的课堂实验,充分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然后要求课堂上的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思考这样一个现象产生的原理是什么,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让部分小组成员重复这一实验.最后,教师再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给出一个讨论出的答案,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学生给出的答案有所欠缺,也不能够直接给予否认的态度,而是要通过适当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以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

注重知识体系构建,系统整理细碎知识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模板范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数学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 =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 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数学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模板范文10

一、物理元认知的概念及其内涵

1.物理元认知的概念.物理元认知是指,学习者对他人或自身的物理学习活动过程、结果以及相关事宜的认知和调控.物理元认知作为元认知系统的子系统之一,与其他元认知具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比如,学习者对自身认知能力和认知特征的具体认识以及有关元认知调控过程等.当然,它也有着自身较为独特的内容.比如,对物理学的总体认识,对物理学科特征的认识,对物理思维、物理研究方法、物理探究策略等的认知,以及对物理研究活动的独特体验等.

2.物理元认知的内涵.物理元认知包括物理元认知的知识、物理元认知的体验、物理元认知的监控.其中,元认知知识是学习者对物理认知活动的常规性认识,也是学习者对于物理认知活动影响因素,以及因素如何发生作用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元认知体验是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当学习者产生较为丰富且足够清晰的体验时,会向其中注入全部精力,并且注意力集中,思维也将处于高度运转状态,进而对具体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元认知监控则是学习者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有意识且积极地进行规划、调节、监控、评价和反思等,以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元认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例如,在引导学生建构加速度的相关概念时,笔者是这样渗透元认知的.

1.教学难点分析.加速度是连接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在整个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但是对学生而言,这一概念非常抽象.在学生的生活中,大多以速度、位移、路程等概念来描述运动问题,很少涉及对速度变化进行研究.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不会自发地对加速度进行意义上的建构,也很难区分速度、速度变化量以及速度变化率之间的差别.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将概念进行生硬的灌输,学生就很难明白加速度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模板范文11

1.基本知识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

(3)运算法则

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

2.思考判断

(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交流

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

【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数学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 =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 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数学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 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 教学难点

会用 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a=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 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

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 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v与∆t是什么关系?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 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 果。

学生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 = 0, = 0,所以加速度为零。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由于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 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 都是一样的, 表示速度 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学生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 = 0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学生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 的不同之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变化量为∆t,则∆t = 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 = V—V0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知识得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V= V0 + a 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V0 + a t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V。

4、例题

例题1、汽车以4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 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后经过多长汽车的速度达到80 km/h?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如果汽车以允许速度行驶,必须在内停下来,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们研究的是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运动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由于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如果设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则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为负,我们把它记为a = 一6 m/s2。这个过程的t时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们所求的允许速度,记为V0,它是这题所求的“速度”。过程的持续时间为t=2s

学生回答:因为加速度

a = ,所以∆V =a ∆t

V—V0= a ∆t

V—V0= a t

V= V0 + a t

学生回答: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v与t是线性关系,或者说v是t的一次函数,应符合y = k x + b 的形式。其中是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b是纵轴上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所以V= V0 + a t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初速度V0= 40 km/h = 11 m/s,加速度a = m/s2,时间t=10 s。

10s后的速度为V= V0 + a t

= 11 m/s + m/s2×10s

= 17 m/s = 62 km/h

由V= V0 + a t得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根据V= V0 + a t,有

V0 = V — a t

= 0 — (—6m/s2)×2s

= 43 km/h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 km/h

根据V= V0 + a t,有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9m/s2

注意同一方向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后确定各物理量的正负(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为正,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为负。)然后代入V-t的关系式运算。

五、 课堂小结

六、 利用V-t图 象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七、 并进一步利用V-t图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

布置作业

(1)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 9页,“说一说”

(2)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9页“问题与练习”中的1~4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

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

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

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

<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现>

活动一:思考与猜想

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

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问题1)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定性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提示)我们的研究到这里是否可以结束了?为什么?

这只是定性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得到更准确的定量关系。

(问题3)静电力F与r,q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你觉得哪种可能更大?为什么?(引导学生与万有引力类比)

活动二:设计与验证

<实验方法>

(问题4)研究F与r、q的定量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控制变量法——(1)保持q不变,验证F与r2的反比关系;

(2)保持r不变,验证F与q的正比关系。

<实验可行性讨论>.

困难一:F的测量(在这里F是一个很小的力,不能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对F大小的间接测量吗?)

困难二:q的测量(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准确测定带电小球所带的电量的方法,要研究F与q的定量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思维启发)有这样一个事实: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互相接触后,它们对相隔同样距离的第三个带电小球的作用力相等。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球接触后等分了电荷)

(追问)现在,你有什么想法了吗?

<实验具体操作>定量验证

实验结论: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得出库仑定律>同学们,我们一起用了大约20分钟得到的这个结论,其实在物理学发展,数位伟大的科学家用了近30年的时间得到的并以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的名字来命名的库仑定律。

启示一:类比猜想的价值

读过牛顿著作的人都可能推想到:凡是表现这种特性的相互作用都应服从平方反比定律。这似乎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电荷间作用力的规律。正是这样的类比,让电磁学少走了许多弯路,形成了严密的定量规律。马克·吐温曾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科学家以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才是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

然而,英国物理史学家丹皮尔也说“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启示二:实验的精妙

1785年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自己设计的扭称精确验证得到了库仑定律。(库仑扭称实验的介绍:这个实验的设计相当巧妙。把微小力放大为力矩,将直接测量转换为间接测量,从而得到静电力的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讲解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数学表达式:

(说明),叫做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1)真空中(一般情况下,在空气中也近似适用);

(2)静止的;(3)点电荷。

(强调)库仑定律的公式与万有引力的公式在形式上尽管很相似,但仍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我们来看下面的题目:

<达标训练>

例题1:(通过定量计算,让学生明确对于微观带电粒子,因为静电力远远大于万有引力,所以我们往往忽略万有引力。)

(过渡)两个点电荷的静电力我们会求解了,可如果存在三个电荷呢?

(承前启后)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因第三个点电荷的存在而有所改变。因此,多个点电荷对同一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对这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题2:(多个点电荷对同一点电荷作用力的叠加问题。一方面巩固库仑定律,另一方面,也为下一节电场强度的叠加做铺垫。)

(拓展说明)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虽然给出的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所以,如果知道了带电体的电荷分布,就可以根据库仑定律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带电体间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而这正是库仑定律的普遍意义。

<本堂小结>(略)

<课外拓展>

1.课本第8页的“科学漫步”栏目,介绍的是静电力的应用。你还能了解更多的应用吗?

2.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有相似的数学表达式,这似乎在预示着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课后请同学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统一场理论。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集锦。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能

推荐阅读:

  工作记录模板范文(汇总20篇)

  农村临时救助申请范文(38篇)

  资金批复的格式及范文(必备39篇)

  大学生调研工作日志范文(实用50篇)

  家庭贫困证明范文800字(优选15篇)

  农民工贫困申请书范文(通用46篇)

热门标签: 模板 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模板范文(热门11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2023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通用7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_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的文章7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篇一】20_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  此次召开的民主生活会是一次自我检验和锤炼的机会。按照要求,我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查找问题,深刻剖析

演讲稿 2023-06-11

油田安全生产会议发言稿【三篇】

同一油气产区内受单一地质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的油气藏总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油田安全生产会议发言稿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第一篇: 油田安全生产会议发言稿  大家好!  时下流行这样一句话:“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别有一番道理。的

会议演讲稿 2023-06-11

党史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11篇

民主生活是一个中文单词,拼音是MÍnzhǔshēnghuó这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中促进民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的文章11篇 ,欢迎品鉴!【篇一】党史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  今天咱科召开民主生活会,下面,

演讲稿 2023-06-11

对检察院工作报告的讨论发言范文(通用9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检察院工作报告的讨论发言的文章9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第1篇: 对检察院工作报告的讨论发言  各位领导,与会代表:  今天,到*代表参加讨论,借这个机会,首先表达两层意思:  第一,感谢各位代表在*选区推选我为市人大代表。第二,

演讲稿 2023-06-11

乡镇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发言范文(精选3篇)

工作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报告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的工作、做法、经验和问题的报告。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镇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发言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第1篇: 乡镇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发言  各位代表:  今天上午,我们听取了贾省长代表省政府向省十届人大二次会

演讲稿 2023-06-11

乡镇学史力行研讨会发言材料集合6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镇学史力行研讨会发言材料的文章6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第1篇: 乡镇学史力行研讨会发言材料  学史力行:在铭记历史中开创新局面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

演讲稿 202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