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1
2023-06-02
2023-06-02
2023-06-03
2023-06-02
更新时间:2024-11-18 20:40:0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01
2023-06-02
2023-06-02
2023-06-03
2023-06-02
一、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特征
二、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可行性条件
(一)黔湘桂侗族地区拥有丰富的侗族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黔湘桂侗族地区拥有丰富的侗族物质文化资源,这些物质文化资源分布在侗族自然传统村寨。侗族自然传统村寨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和民居等资源因素。这些资源因素有机融合在村寨自然环境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侗族自然传统村寨在侗族地区是普遍存在的。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以侗族自然传统村寨为支撑点,围绕自然村寨人文景观为打造具有观光性的文化资源型文化产业生态园,这是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发展物质基础。侗族精神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侗族大歌、侗族语言、侗族风俗习惯、侗族节日和侗族款文化等。这些精神文化资源,在不同的自然传统侗族村寨中拥有的程度会有不同。侗族精神文化资源所反映出的是侗族人追求和谐、团结、勤劳和勇敢的民族精神。有的自然侗族村寨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程度低,传统侗族文化资源在这些村寨随处可见,有的自然侗族村寨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程度高,传统侗族精神文化资源在这些村寨很难发现,侗族这种民族精神渗透于侗族村寨人的言行中。这是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构建的精神追求。侗族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是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发展基础条件,丧失这一基础性条件,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就失去应有创建的必要性。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得到中央和各地政府政策的支持。20_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即《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v^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_年7月19日,文化部办公厅的《关于印发的通知》(办产发〔20_〕19号);20_年4月16日,文化部办公厅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修订印发的通知》等。国家发展文化产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是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于政策支持。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下,地方政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以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黔湘桂三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相应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20_年4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湘政发[20_]10号)中制定了《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_———20_年)》;20_年5月17日,贵州省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振兴文化产业的意见》(黔府发〔20_〕18号);20_年12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_〕63号)。这些政策法规,对黔湘桂侗族地区侗族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和发展起着政策支持,规范和引导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和发展。
(三)企业和民众的积极参与黔湘桂侗族地区拥有丰富侗族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是政府发展侗族文化产业及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基础资源。只要将通过创意和规划,积极引导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资源,推动侗族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发展。这不仅需要企业参与,也需要民众的参加。企业是将侗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资源的主体和转化者,同时也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当前黔湘桂地区侗族文化资源丰富,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旅游景区,但由于文化旅游景区的文化产业单一、同质性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到文化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进行规划和引导,将文化旅游景区转变为文化产业多样化、功能多元且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生态园区,才能更好更快推动侗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这需要按照市场需求构建不同文化产业企业及相关的功能互补企业。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及其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中受益,促使其发展壮大。民众在侗族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同样获得受益,也会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建设。这需要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具有大众参与性,只要涉及文化产业领域及其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劳动或贡献的,都应该得到回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民众乃至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侗族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中。当前黔湘桂侗族地区民众对于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是积极参与且支持的。比如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百里侗族文化长廊”的规划和建设是得到当地民众支持的,而且当地民众参与“百里侗族文化长廊”建设的积极性较高。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和设计,一定要侗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规划和设计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文化产业项目体系,这有助于构建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
三、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文化产业项目体系
(二)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文化产业项目特征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文化产业项目的构建过程,一定要注意侗族文化产业项目应该具有如下特征,这有助于更好发展侗族文化产业。1.重视本土文化,适度植入外来文化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构建中,重视侗族本土文化产业的打造,将侗族文化因素或基因植入文化产业之中,也要适度植入外来文化,满足不同游客的文化需求。因此,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构建中以侗族本土文化为基础,适度借鉴外来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打造具有侗族文化基因且具有现代文化因素的文化产品,才能更好满足社会的不同层次需求。2.多功能园区产业多元化,单功能园区产业特色化多功能园区也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园区,园区内的文化产业要多元化,发展具有不同且互补性强的文化产业,注意文化产业生态园区的功能定位,要促使多功能的文化产业生态园与单功能的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具有功能互补性,即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避免文化产业同质性。单功能园区的产业特色化和独特化是单功能的文化产业生态园的能存在且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否则,单功能园区的文化产业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产业生态园区所取代。3.以文化旅游为主线,文化生产和文化创意为两翼以文化旅游为主线,文化生产和文化创意为两翼,这是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区的功能定位。文化生产和文化创意是服务于文化旅游和发展侗族文化的。文化生产比如侗戏侗歌侗族舞蹈的创作和表演、侗族手工艺品生产和销售,是服务于文化旅游。还有侗族电视广播的平台打造和影视作品创造的目的,不仅服务文化旅游,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侗族文化。侗族文化创意,是基于侗族文化基础上,结合外来文化,运用新电子计算机技术,创造具有侗族文化元素的具有观赏性的文化产品或表演文化艺术形式。4.发展传承侗族文化,推动侗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构建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目的是发展传承侗族文化,推动侗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因而,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具有事业性和市场性。事业性是指侗族文化生产生态园的构建为一项发展侗族文化的文化事业,为侗族地区人们提供文化事业服务。市场性是指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构建过程中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营利为目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因此,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不仅承担发展传承侗族文化的文化功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承担通过文化产业来推动侗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功能。
四、构建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政策建议
要构建具有上述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结合黔湘桂侗族地区实际,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规划、引导和支持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构建过程中,坚持积极以市场为导向,就是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建设,利用市场力量以满足市场和社会对侗族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的需求的原则。政府在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中发挥着规划、引导和支持的作用。政府规划是指政府对侗族文产业生态园的地址和范围的规划、产业项目选择和产业项目内容的挑选等方面进行规划。政府引导是指政府将文化产业项目引导到原来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所规划项目的要求范围,不得因为企业的要求而改变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项目特征和性质。政府支持是指政府对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在土地使用、税收和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在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要积极规划、引导和支持(政府规划和引导是前提和基础,政府支持是关键和核心),对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政府做到精心规划,细心引导和充分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建设,更好促进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以特色生态景观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建特色文化产业生态园为重点,注意单功能或多功能园区的规划与设计以特色生态景观是构建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基础,这因为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是以文化旅游为主线,特色生态景观自然是文化旅游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特色生态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对这两种人文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使之便于旅游观光。特色产业是构建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核心,注意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不同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文化产业应该有差异,物质文化生产和文化创意活动应该可供外人参观。不同文化产业生态园应该具有独有特色的,在打造文化产业生态园时务必考虑,这是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打造的重点。在规划和设计单功能或多功能的文化产业园时,一定要凸显单功能园区的文化产业特色性,多功能的文化产业园的文化产业项目多元,在多功能的文化产业园内文化产业项目不得与单功能文化产业园区的特色产业项目具有重复性和重叠性;或者说,无论是多功能的文化产业园的文化产业项目,还是单功能的文化产业园的文化产业项目,都应该具有独特性,只有独特性,才能吸引游客观光和消费。
(三)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建设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建设,除了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外,更多的是依靠社会资金。政府应该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的政策措施,比如财政和税收政策、土地支持政策等。二是构建鼓励社会多种主体如自然人和企业等参与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的机制,比如可采取股份制、独资合资和合作等方式参与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建设。这有利于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建设。
(四)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制度构建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的过程,其实质上是涉及到方面利益的重构和协调的过程。因而,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制度,是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制度,主要包括:一是确定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利益主体,这利益主体主要有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投资者、参与者和相关利益者。这是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机制的前提和基础。二是依据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利益主体的贡献大小,来确定利益分配机制和制度。利益分配机制和制度的构建,要坚持这些原则:第一,利益合理分配的原则。在利益分配过程中要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大小来确定其利益的大小,同时也要考虑到间接做了贡献的人的利益。第二,坚持先立制度后分配的原则。先要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并获得同意,构建好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制度,这可以避免以后利益分配的纠纷。三是利益分配机制和制度的构建要考虑短期性和长期性的结合,也要将政府利益、企业利益、员工利益和当地群众的利益等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是利益分配的长效机制和制度的重要原则。在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制度的构建过程中,一定坚持好这两个结合,坚持两个基本原则,才能更好促进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关于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建设是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必然性,现在黔湘桂侗族地区文化旅游风景区和侗族乡村旅游区等建设,为构建具有多功能或单功能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打下了现实的基础。现在构建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工作是对现有的黔湘桂侗族地区文化旅游风景区和乡村旅游区等进行相应规划和调整,按照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建设要求和指标进行布局和设计,构建适合侗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园区,以更好促进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新晃侗族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进步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使得侗族节会的保护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改革开放以后,国外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年青一代的精神和行为上都造成了一定影响,有些人盲目崇尚西方的节日,过异族节日超越了本民族节日,西方节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民族习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新晃自治县节会虽然多,但是规模小,没有做大做强,没有形成品牌,影响范围窄,知名度不高,缺乏经济意识,办节会赚不到钱,老百姓得不到多少实惠,办节会过节日的积极性不高.只有通过广泛宣传、静心策划、发动群众,才能达到办节会的经济创收,文化上扩大影响的双重目的.新晃的民族节日旅游形式单一,节目老化、缺乏创新,基本停留在简单化、大众化的表演上,缺乏高质量、高品味、集娱乐性、知识性、参与性为一体的节日文化内容.只有努力提升民族节目档次,提升民族文化品位,才能促进民族节会发展.
一、广西侗族建筑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年代中,广西侗族一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虽然物质生活较为落后,但是从传统建筑传承的角度来说却一直处于风格较为稳定的时期。近代以来,随着外来人口的进入带来了现代文明,给这些古老的村寨带来了强大的冲击。
(一)村寨老旧建筑失修现代文明进入古老的村寨,它所带来的一切都使得村寨里的人们感到十分的新奇,人们开始对村寨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向往现代文明的同时,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开始失于重视和保护。侗族的传统建筑都是木制结构,这种结构的房屋由于材质的问题,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就必须要进行维修和翻建,否则就会由于长时间的潮湿空气的腐蚀而产生倾斜或者倒塌。在广西侗族的村寨里,很多传统建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些有人居住的民居尚且有人维修,但是那些在过去承担公共服务功能的鼓楼、风雨桥等公共建筑破败不堪,也没有人员去进行维修。一些民居在维修过程中,为了方便,往往采用现代化的铝合金和钢筋、水泥等材料去进行维修,这样虽然更为方便,但是与原有的房屋搭配起来,显得不伦不类,损害了原有建筑的风格。
(二)传统建筑工艺失传广西侗族的建筑有着鲜明的名族特色,建筑全部采用杉木进行建造,并且采用榫卯结构的传统工艺。因此,在侗族建造房屋的过程中,这种建造传统房屋的手艺都是利用师徒关系进行传承的。在原来,在广西侗族当地从事木工是非常不错的行业,能够为家庭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侗族传统的建造工艺也就被传承下来。但是随着村寨和外部世界沟通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出村寨。与古老封闭的村寨相比,他们更加向往大城市的现代文明生活。这些年轻人一旦走出村寨,就会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很少会再回到村寨中。乡村的失落,是不仅是广西侗族村寨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乡村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传统的建筑工艺面临失传时候,村民们在翻修和建造房屋过程中,为了更加方便,往往选择钢筋水泥等现代化的材料,甚至很多人家干脆舍弃了传统的房屋,将房屋推到重建,建设了钢筋水泥的小楼。现在走入侗族村寨,不再像过去那样全部都是木质的小楼,现在有很多钢筋水泥的小楼也林立其中。从这里既看到了现代文明的兴盛,同时也能体会到传统民族文化的伤害和失落。
(三)政府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广西侗族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历来都是旅游胜地。很多外地前来旅游的客人对于神秘的侗族地区充满好奇心。近年来,当地政府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大力推动旅游开发事业,很多外地的开发商如潮水般涌入。投资商的投资的确给当地的经济和财政税收带来了好处,但是对于侗族当地的传统文化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一些旅游开发商,为了谋求经济利益,破坏侗族当地的传统文化,为了开发对传统的侗族房屋进行随意的拆迁改变。这种做法,不但对传统建筑造成了伤害,对于当地建筑风格的传承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当地很多村民也在外地开发商的影响下,加入到旅游开发活动中开展乡村旅店或者农家乐,纷纷对传统房屋进行改造。村民在改造房屋和开发旅游的过程中,也往往只着眼于经济利益,缺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广西侗族建筑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对村寨进行保护性开发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多,交通也更加的便捷。对于广西的侗族村寨来说,为了保护传承而一味的抵御外来文明的进入也并不是明智和有效的办法。面对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碰撞和冲洗,对于古老的村寨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进行保护性开发,使得古老的村寨重新焕发青春的魅力。侗族的建筑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于这些宝贵的资源,当地政府、村民以及相关者都应该转变观念,在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不应只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要秉承着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将建筑文化的保护放在第一位。任何行为,如果会对传统的建筑文化造成损害,那么都应该是被坚决制止和处罚的行为。在开发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指定相关的准则,对于侗族村寨的开发有统一的思想和坚定的原则。在引进开发商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地的帮助当地进行开发,改善当地落后的经济状况。但是也应该当好把关人,在考核项目的过程中,对于开发商的资质以及开发方案都应该进行综合考量。对于开发项目的过程,也要进行全程的跟踪和监督,对于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尤其是那些伤害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行为要予以处理。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对于村民自发的改造行为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侗族地区的很多村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传统建筑保护意识,甚至很多侗族村民认为传统房屋只是居住场所而已,并没有体会到这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因此,对于村民的自发改造行为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村民干部要担负起自身的职责,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
(二)保持侗族村寨统一建筑风格任何事物都会在不断发展中产生新的变化,建筑也是同样如此。传统的侗族建筑都是由杉木建造的,在广西潮湿的天气中,很难长久使用,房屋底部往往会产生腐烂的现象,因此很多的村寨村民开始意识到了现代化的钢筋、铝合金等这些材料的好用之处。这些材料被大量引入村寨以后,给村寨的建筑风格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传统的侗族村寨,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一味的坚持原始的建筑方法不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也违背了建筑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合适的方法对村寨的建筑风格进行调试,尽量使得整个村寨以一种和谐、民主特色的风貌呈现。对于那些直接在村寨中建造现代楼房的行为是要坚决制止的,类似这类的房子也应该被拆除。在传统的村寨中,出现现代楼房,这是对村寨传统建筑风格的极大伤害,也可以说是硬伤。因此这种行为是要坚决制止。现代的建筑材料适当的进行使用和借鉴,可以节省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那么也可以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嫁接。在房屋容易腐烂的部分,或者需要承重性能更好的部门,可以使用现代的钢筋和水泥。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尽量在内部结构中使用,或者采用隐蔽的方式进行使用,这样既能够满足实际建筑的需要,又不会过分显眼。
(三)培养侗族建筑工艺传承人对于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来说,各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才的接续问题。如果按照现在发展趋势,不久以后,在侗族地区就没有专业的手艺人能够建造侗族风格的房屋。建造的手艺失传,也就意味着未来别具特色的侗族村寨也将不复存在。建筑也是有生命的,像鲜花一样,需要维修和保护,因此,当前应该着重培养传统侗族建筑技艺的传承人。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抓紧进行建筑工艺的保护工作。在侗族地区,建筑工艺的传承主要是依赖师徒关系,由于当前的市场经济冲击,这种传承关系显得不够稳定。为了确保侗族建筑技艺不失传,由政府牵头,协同相关的民族建筑专家到侗族地区进行调研,最后将传统的侗族建筑技艺整理成为文本进行出版。通过书籍的流传,将会有很多的人了解到侗族建筑的建造工艺,从而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其次,与职业学校进行联合办学,培养专业人才。职业学校主要是为地方培养一线的专业人才,因此,广西的侗族地区可以与当地的职业学校进行联合办学,培养专业的职业教育人才促进当地建筑技艺的传承工作。在联合办学中,可以建立专门的侗族建筑建造工艺传承基地,从招生、培养、就业等过程中进行订单式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邀请侗族从事建筑的老工匠和老师傅参与到教学中,将他们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们。最后,号召侗族村民加入到传承保护中来。除了那些专门从事建筑行业的人才以外,侗族地区当地村民对于基本建筑常识的了解也至关重要。如果当地村民对于侗族传统建筑有基本的了解,那么他们就能够在日常的居住和维修中注意避免一些损害建筑的行为。如果房屋出现了问题,那么他们再维修过程中,也会格外注意传统建筑风格的保护。
三、结语
广西侗族地区以其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艺术在我国少数民族建筑中独树一帜,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在这些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民族历史、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更加珍贵,也使得传统的建筑更加耐人寻味。现代文明的侵入,给村寨带来的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建筑文化也面临挑战。对于侗族地区的人们来说,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时候,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村寨面临着变革的阵痛,唯有一方面坚持自身的特色建筑文化,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才是最好的出路。
侗戏是在侗族叙事歌的基础上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剧种,用侗语道白、演唱.中国少数民族戏曲有22种,侗戏是其中之一,至今有160多年的文字记录历史,约在1830年前后,老艺人吴文彩在侗族说唱艺术基础上借鉴桂剧、花灯等民间音乐的形式创造出来的.侗戏重唱不重表演,所以侗家称“看戏”为“听戏”.如今,三江良口乡南寨的侗戏融入了小品表演等现代艺术内容,诙谐风趣,备受欢迎.侗戏的唱腔分为四种:
(1)戏腔又叫“平板”或“普通调”,常用于叙事,由嘎锦曲调演化而来.
(2)哭腔:以示悲哀、伤感、沉痛等情感.
(3)歌腔:是侗戏里使用的侗族民歌,用作剧中插曲.
(4)新腔:指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新编创的唱腔.
总之,侗戏是以戏腔为主,在剧中加用各种插曲的综合体形式.它常以二胡伴奏,文场还用牛腿琴、琵琶、月琴、扬琴等.侗戏的演出程序,各班大同小异,主要有:“立坛请师”、“开台戏”、“正场戏”、“送干饭”、“下晚调”、“喊加官”、“打彩”等.上场、下场,开台、催台时使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 当戏班离开之日,主寨必夹道欢送,姑娘们以自己亲手制作的花带、鞋垫、毛巾、亮布等赠予戏班,并用竹竿将这些礼品高高挂起,以炫其荣.
1.琵琶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侗族琵琶的形制也不统一,主要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琵琶,共鸣箱呈倒桃形,琴头上部较大.它音色柔和而甜美,既可独奏又可为叙事性琵琶歌伴奏.有的地区在琵琶伴奏中还加用牛腿琴,以增强和声效果.有些琵琶歌用假嗓来唱,节奏跳跃欢快,音调铿锵有力,清脆悦耳.
2.芦笙
芦笙踩堂是侗族地区十分流行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一般在节庆和祭祀时跳,以祈求神灵保佑,除灾去病,五谷丰收.动作结构均以八拍为一节,造型方面有大步后退形成圆圈,流星跨步向内聚拢弓步成圆圈等.舞姿雄健有力,造型美观.芦笙曲共有近百种曲调,大多曲调因无文字符号记录而在长年战乱灾荒中消失,如今尚存四十余种,可见如果我们再不抓紧抢救保护,这些珍贵的“非遗”将永远消失,那是多么令人遗憾和痛心疾首的事啊!
3.牛腿琴
它是侗族古老的民间特有的拉弦乐器,有两根琴弦,因形体细长如牛腿而得名,流行于黔、桂、湘三省侗乡山寨.与众不同的是,它使用棕丝弓毛摩擦棕绳弦,所以发音纤柔而略带嘶声,音色柔细,音量较小,并能模仿人声并与歌声十分密切地结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侗族论文范文结:
适合侗族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侗族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一)新晃侗族自治县节会现状.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属北部侗族地区,侗族人数占80%以上.这里人文历史悠久,民族风情独特,既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又相互融合从其他民族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侗族节会是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人民的精神文化.侗族节会对本族人民有不可估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它蕴含着极高的价值,在本民族有极大的影响力,也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着极大的意义. 新晃侗族自治县主要节会有社日结、土王节、尝新节、赶坳、侗年等,并且新晃侗族节会繁多,具有“寨寨不同风,村村不同俗”的特点,例如许多村寨新年过“冷月节”,中寨镇民族特色很浓的“玖阿瓦梅嘎节”,新晃各个镇每年都会自发组织节会活动,以新晃凉伞镇为例,凉伞镇位于新晃县西南部,经过实地调查所得,凉伞镇注重收集、挖掘和整理凉伞侗族文化,该镇于20_年成立了专门班子,收集凉伞风俗、侗族山歌、侗垒、吉语、歇后语等民族文化资料12万字,向外推介凉伞民族文化;利用各种节日举办篮球、乒乓球大赛和商品交易会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较好地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20_年5月举办湘黔边界“凉伞文艺汇演”,对民族地区群众的精神生活进行了很大丰富,同时湘黔边界群众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也日益加深.
(二)新晃侗族节会价值分析.新晃侗族自治县民族风情淳朴浓郁,传统的侗族风情节会蕴含着极高价值.传统的侗族节会具有强大的精神价值,民族性节会能增强本民族人民思想认同,实现民族内部的心理沟通,能增强侗族人们的心理凝聚力,能唤起民族意识,增强自身传统文化的自爱和自信.侗族节日里渗透了礼仪文化、习俗文化、歌舞文化、酒文化等,形成并发展了侗民族节日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形成了十分宝贵的侗族人民世代相承的文化载体.侗族节会内容丰富,它是侗族人们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面貌的集中展示和缩影,作为民族特色文化的缩影,应当把节会文化纳入旅游资源大力开发,通过节会展示民俗民风、吸引游客,开展一系列旅游活动,这能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繁荣.开发节会文化能够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造福于当地老百姓,对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侗族音乐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记载:明《贵州图经新志》卷七中亦有“洞人等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可见至少也有三四百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侗族是由古代百越群中的一支发展而来,而越人是很善于唱歌的古老民族.西汉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刘向在其著作《说苑》一书里记述了一段关于春秋时代楚国令尹鄂君子晰在游船上的赞赏榜和越人唱歌的情节,且用汉文记录了《越人歌》.由此可见20_多年前侗族就是善歌的民族.
古书《赤雅》亦说“侗等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是指弹琵琶,吹芦笙演唱大歌的情景,这证明在明代,侗族地区就广泛盛行音乐了.“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成了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21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就在北京演出.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和谐独特,悠扬飘逸,发声科学,演唱技巧很高,1986年中国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轰动了西方世界,被专家誉为“天籁之音”享誉全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