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分类论文范文(通用8篇)

更新时间:2024-11-24 11:48:1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民族器乐分类论文范文 第一篇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国民族声乐多样性形态,多样性思想来源,全球化信息与文化交融背景,声乐理论学科建设,审美标准几个方面讨论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认为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民族声乐多样性的特征,做到多元化发展又认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必须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独特审美特征基础之上。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多样性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民族声乐,广泛地讲,包括汉族声乐,也包括少数民族声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说唱、戏曲演唱和民族新唱法四大类。由于大众媒体交流传播的影响,现在一般所说的中国民族声乐主要是指民族新唱法。

1、从中国民族声乐多样性形态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中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文化悠久,民族众多,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多民族音乐传统使中国民族声乐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中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歌,大多数民族具有自己的歌舞、说唱、戏剧。据统计,在中国众多表演艺术形式中有演唱形式的有三百多种,每一种形式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唱法及表现手段。中国民族声乐总的来说形成了丰富多样、绚丽多彩的演唱风格、乐曲体裁、表演形态。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要看到中国民族声乐多样性特征,充分利用中国原生态声乐音乐资源。

2、从中国民族声乐多样性思想来源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有着丰富的传统理论资源。中国传统文献中专门的声乐论著,或涉及声乐理论的著作多不胜举,比如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宋代王灼的《碧鸡漫志》,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明代,王骥德《曲律》、魏良辅《曲律》等等。这些著作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思想源泉。

从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形态急剧变化,中国民族声乐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文化开放性、稳定性特征使中国在当时就自觉在用“拿来主义”精神,以彼之长为已所用。在对西方声乐艺术的借鉴过程中,中国近现代的一批批作曲家、歌唱家、理论家都做出了贡献。比如赵元任、青主、黄自等都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富有中国韵味的声乐艺术作品,改编了大量中国民歌,使许多中国民歌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在演唱上,周小燕、沈湘等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西方声乐理念的借鉴使中国民族声乐在歌曲创作上、演唱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其实是个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的双向过程。中国民族声乐,甚至中国艺术的发展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借鉴中华民族以外的思想、知识, 是把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发扬光大。从这个角度来讲,进一步开发中国传统声乐论著中的思想并真正将其落实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实践已迫不容缓。

3、从全球化信息与文化交融背景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当今世界处在全球信息共享、文化交融的时代,这一时代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媒体对人类行为、意识的引导作用。全球一体化,是全球各种文化多样性的统一,绝对不是全球西化,这早已成为共识。在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中,音乐作为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国际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交融互通的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应该打破演唱与创作理念上的局限,要“引进来,走出去”。在唱法上,除了向西方美声唱法借鉴外,可以向通俗唱法吸取经验,向全世界各民族的声乐艺术吸取营养。有人主张让世界民族音乐走进声乐教学的课堂,这是非常值得认可的想法。在大众传媒的时代里,中国民族声乐在表演形式上更应该丰富多样,打破中国民族声乐仍以独唱为主的表演形式,扶植中国民族歌剧、歌舞剧的发展。中国民族器乐组合形式上的创新,比如女子十二乐坊的探索就是中国民族声乐值得借鉴的对象。总之,在这个全球信息交流的时代,中国民族声乐应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

4、从声乐理论学科建设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也必须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改变声乐教学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加强声乐理论学科的建设。声乐理论学科的丰富性与完整性是声乐学科建设完成的重要标志。首先建立众如声乐生理学,声乐心理学,声乐美学,声乐史学,声乐艺术学等等声乐理论学科,让学生在演唱上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解声乐艺术的古今中外,来龙去脉,开阔学生视野。其次,加强各类声乐分支学科教材的编写,编写《歌曲选》之类以外的专门理论教材。声乐理论学科建设还包括促进学生真正向声乐学科以外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与修养,这也是目前中国声乐建设的当务之急。目前音乐院校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是很低的,很多声乐学生没有读过一本书,没有写过篇专业论文,也就是说对自己专业还没有形成初步的理论上的认识。声乐学生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未来,可是从众多声乐比赛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考验中,选手的表现实在是今人不容乐观。

5、从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呈现多样性的特征,要求多元化地发展,但并不是人云亦云,或盘散沙式地分道扬镳。从演唱者来讲,要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科学的,又合于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规律的演唱方法;从听众评介者角度来说,要形成适合于中国民族声乐本身的审美标准。我们可以用“声情并茂”四个字来说明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审美准则。“声情并茂”首先要求以“情”为核心,以正确而自然地表现中国华民族多样性情感内容为首要目的。其次,中国民族声乐是与中国语言紧密相连的艺术,中国民族声乐应选择与中国语言特点相合的明亮,集中,清脆的音响效果,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体现语言美与音乐美的统一。第三方面,中国文化“中正和平”的审美取向又决定了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表情与形体动作要求自然大方,不花哨,恰到好处地诠释作品。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民族声乐多样性的特征,做到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又必须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独特审美特征基础上的发展。如果取消了中国民族声乐审美特征的独特性,也就等于取消了中国民族声乐,也就谈不上发展了。

民族器乐分类论文范文 第二篇

摘 要:文章论述了从1953年成立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到如今,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的研究历程。阐述了20世纪50年代零星搜集与整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初步调查与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全面收录与研究阶段、本世纪以来重点研究与回顾,论述了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特色。

关键词: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历程;成果;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DOI:

执笔者简介:胡 军(1966~),男,史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中心主任(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_-08-22

以1953年成立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作为建校起点,武汉音乐学院历经了六十年的办学历程。六十年来,学院的几代学人秉承优良的学术传统,以其博大的胸怀容纳各种学术力量与艺术风格,逐渐形成了武汉音乐学院丰富多样、积淀深厚的音乐教育历史传承与学科特色,其中的道教音乐研究,伴随学院的发展迄今也近六十春秋,且在不同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谓六十年来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中一个缩影和亮点。以下,对武汉音乐学院的道教音乐研究历程、成果、特色和影响作一回顾。

一、道教音乐的研究历程

1953年,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音乐部分共同组建成立了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武汉音乐学院前身),武汉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从建校初始就体现出多源汇流、兼融并蓄的特点。这一时期,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民族音乐学科的建设通过各种融合也得到发展,并于1956年成立了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民族音乐研究室”。

(一)零星搜集与整理(20世纪50年代)

图1 《苏州道教艺术集》(1957年油印本)

1956年,武当山道士及周边火居道士曾组成古乐队参加湖北省的文艺汇演活动,活动期间曾应邀到中南音乐专科学校进行座谈和录音,这为以后武汉音乐学院组织教师参与武当山道教音乐的研究,开了先河。

(二)初步调查与研究(20世纪60年代)

1962年8月,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前身)的部分教师,参加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武汉分会组成的武当山道乐调查组。调查组通过对武当山及周边房县、谷城地区道教音乐的调查,撰写了《武当山道教音乐考查报告》(油印本)。由于这一时期的道教音乐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再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还有许多研究工作未能全面展开,正如该调查组在报告中指出:“道教音乐主要在于它比较完整、系统,对研究工作才有价值,因此挖掘搜集工作必须全面、系统。这样,动员的人数比较多……,这不是音协一个单位的人力和经济力量可以解决的”。尽管如此,对于武当山道乐所进行的初步调查,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武当山道教音乐的珍贵资料,也为学院后来系统的道教音乐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

图2 《武当山道教音乐调查报告》(1962年油印本)

(三)全面收录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

民族器乐分类论文范文 第三篇

自古以来,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音乐在美国之发展道路也随着移美华人的生活状况和国家政策不断变化而发展。

一、美籍华人对中国音乐的传播

19世纪中叶,以广东佛山为主的大量华人劳工因淘金热(gold rush)涌入美国,他们聚居至一起,形成中国城(chinatown);“广东音乐社”“粤剧社”从此登上美国舞台,节日锣鼓开始成为中国城内之靓丽风景线。但当时正值中国国势衰弱之际(_战争前后),西人对中国有严重偏见,华人音乐活动多为自娱,故而导致中国音乐在美国的报导如凤毛麟角。半个世纪后,美国新移民法《1965年移民和国籍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of 1965»)实施生效,来自中国各地的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涌进美国,“粤剧”“广东音乐”也失去了其在中国城的霸主地位,“京剧团”“中国乐团”“古琴社”等各种中国音乐社团在中国城内遍地开花。赵如兰、荣鸿曾、韩国等华裔音乐学者也开始在美国各校开设中国音乐课程,组建中国乐团,如赵如兰在哈佛大学开设戏曲课,韩国在北伊利诺伊大学组建中国乐团等等。这些形式各异的中国音乐活动对华人及美国白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若论中国音乐在美国的发展过程,那时十分艰辛的。首先,在美的中国乐团多为业余性质,团员都有其非音乐的谋生工作,极具不稳定性,排练无法满员是常事、演出需要拉角更是自然现象;其次,乐团之指挥需精通各种乐器,此种人才在当时的美国可谓寥若晨星;再次,在美国组织乐团所遇财力物力之困难亦是比比皆然,经费须自筹不说,乐器行头更得从国内进口。韩国先生在文中所介绍的9个中国民间乐团,其中8个为经费自筹,只有“纽约中国民族乐团”由纽约州政府、市政府及曼哈滩储蓄银行共同辅助一部分,但其主要来源还是自筹。此外,在美开设中国音乐课程也是困难重重,研究学者不多,学生所功专业不同,从而导致学生在一所大学注册,可能得去另一大学上课,再加上中国乐器种类繁多,让其如西洋传统音乐般从纯粹研究迈入实际参与实难进行。幸运的是,即使在如此困难的背景中,又是在西方音乐文化主宰的环境下,这批教师、研究者、团员依然坚守着、传播着自己的音乐文化,塑造着一个又一个演出奇迹。然而,我们对中国音乐传统文化之继承、保存是怎样的呢?有多少人在传统节庆中表演中国音乐?有多少人了解中国戏曲、说唱等传统音乐?有多少学生喜欢《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这类课程?笔者并未对此展开详细调查,在此提出,只因我们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之态度直接决定外国人对我们音乐的态度,我们自己对中国音乐之研究、传播直接影响着外国学者对此课题的研究概率。

二、非华裔美国人对中国音乐的态度

相信每一位民族音乐学研究者都听过“音乐是世界的语言”这句话,可这句话指的音乐范畴、世界范畴是什么呢?韩国B先生在文中提及自己的观点“世界各地人民的音乐都是美的”,笔者亦赞成“凡是人类有组织的声音都是音乐”这一观点①。但韩国B先生在文中还呈示了许多美国学者对这句话的另一种理解,即西方之音乐,大家之世界。其实,民族音乐学界对音乐的概念问题一直是各持己见,分多种流派,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笔者在此谈论这句话,一方面希望大家在引用这句话时要注意将它的含义界定清楚;另一方面,笔者欲讨论这句话所引申出的另一问题――非华裔美国人对中国音乐的态度问题。

不由分说,持“西方之音乐,大家之世界”这一观点的美国人认为中国音乐不是音乐。在当时的美国学术界,持此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还有一些学者虽不如其如此绝对,但也对中国音乐持抵制态度。如有人认为“中国音乐是未开化之音乐”;有人认为“中国音乐是地域之乐”;有人认为“中国唐朝以前的音乐才是音乐,那些受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影响而创造的音乐不是音乐”②等等,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当然,一部分学者对中国音乐的态度是肯定的,如俄裔美国钢琴家、作曲家Alexander Tcherepnin对中国音乐尤感兴趣,其妻子Lee Hsien Ming,儿子Ivan Tcherepnin,以及其The Tcherepnin society均为中国音乐之发展传播作出巨大贡献。此外Fritz Kuttner、Walter Kaufmann、Fred Lieberman、Lindy Li Mark等大量美国学者也在中国音乐之领域默默耕耘奉献着。

三、美国学术界对中国音乐的研究

在当时,美国学术界对中国音乐之研究出发点是理智而非感情的,主要以文献为基础进行纯学术研究,研究课题以古琴、律学、乐论p历史、京剧、昆曲、祭祀典礼等中国正统文化传统课题为主,且多为文史哲研究,少“乐”之研究。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吕振原对古琴的研究,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Fred Lieberman对古琴、音乐理论的研究,德裔美国音乐学家Fritz Kuttner对中国古代律学、中国音乐考古的研究,印第安那大学Walter Kaufmann对音乐历史p乐谱的研究,匹兹堡大学Bell yung对古琴、广东戏的研究等。其次,一些人类学家、语言学家也涉足此方面的音乐研究,如哈佛大学语言学家赵如兰对京剧p宋代音乐史料的研究,匹兹堡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杨富森对京剧的研究,加州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Lindy Li Mark对昆曲的研究;阿里桑那大学人文系副教授刘邦瑞对昆曲的研究等等。此外,一些汉学家虽不以音乐研究为主,但因其研究内容与音乐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故其也展开对音乐的研究,如达慕斯大学宗教学教授Robert 在其哲学博士学位论文《嵇康的生平、思想与诗歌》一文中对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的研究,以及其著作《三世纪中国之哲学与辩论:嵇康的论文》是仅有的一本嵇康13篇论文英文译注本等等。此类研究多为纸上论乐,具有精密专研之特点,而少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之实践;此外,其语言研究、社会研究、历史研究之成分远多于“乐”之成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之一当然与美国各大学、各研究机构所拥有的中国文献资料有关。在当时厄美国学术界,汉学研究活跃,中文书籍馆藏丰富,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馆藏中文书籍均达二十万册以上,馆藏的中国音乐书籍、戏曲书籍与其馆藏中文书籍成正比,且以文史哲等理论研究居多。其次,与当时的研究学者文化背景有关。据调查统计,韩国先生在文中列出的在美国大学任教又从事中国音乐或戏曲研究的18位学者中,11位学者在音乐系任教(这11人中,有些拥有文学、历史、语言等非音乐学士或硕士背景),其余则任教于语言系、人文系、戏剧系等;此外,吕振原、唐健垣、Fred Lieberman等还是古琴名家。因此,这些学者的研究领域以古琴、京剧、历史、理论占多数也不足为奇。此外,若从现在的时空看,笔者认为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中国尚未实行改革开放,与国外的文化交流甚少,美国学者若想进行田野调查实属不易,因此文献成为其主要研究方式。二是当时美国对中国文化(特别是音乐、戏剧等)极度不重视。当时美国正处冷战时期,研究课题多为政治、经济等战争性课题,少文化研究,深知在研究中国音乐时,也将音乐置于政治中研究,如西北大学Arnold Perris的《音乐的宣传功能:_教条艺术》( Music as Propaganda: Art at the Command of Doctrin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加利福尼亚大学Nancy Guy的《台湾的京剧和政治》(Peking Opera and Politics in Taiwan)等。

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后,民族音乐学科在中国逐步兴起、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学者运用民族音乐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美国学者对中国音乐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对“乐”的研究也与日俱增。如美国国家民俗中心亚洲项目负责人、加州大学博士Nora Yeh对南音的研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民族音乐学教授Helen Rees对云南纳西古乐的研究,匹兹堡大学博士 Witzleben对江南丝竹的研究,夏威夷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Frederick Lau对笛子音乐的研究,匹兹堡大学博士Li Pinghui对台湾北管乐团的研究,布朗大学博士Chen Yanzhi 对中国乐器和器乐的研究,马里兰巴尔的摩大学博士John 对琵琶曲的研究,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民俗学博士葛融对陕北民歌的研究等等。此类研究均以大量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音乐形态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涉及曲式、音乐发展手法、音乐风格、地方特色等。

那么这些研究对于美国人对中国音乐的态度之转变会作出怎样的贡献呢?至少,当中国音乐在海外不断被推广后,不会有人因为不习惯而发出“中国音乐是地狱之乐”的误评,不会因为不熟悉而发出“‘梁祝协奏曲’与‘青年钢琴协奏曲’是中国垃圾”的谬论,不会因为不了解而出现“图兰朵”中皇帝穿白袍的滑稽场景。

注释:

①引自[日]德丸吉彦著,王耀华、陈新凤译:《民族音乐

学》,P1

②转引自韩国《自西徂东:中国音乐文集》,(台湾)

时报文化出版社,初版,1981,西方人的中国音乐观,

P124―P154

参考文献:

[1]韩国.自西徂东:中国音乐文集[M].(台湾)时报文化

出版社,初版, 1981

[2]宫宏宇.近二十年来海外有关中国音乐研究之发展与动

向,音乐研究20_(3)

民族器乐分类论文范文 第四篇

湖南民间信仰仪式音乐中的多重宗教文化表现——《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中卷》五个个案研究析述

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仪式音乐的考察与研究——以湖南省隆回县金石桥镇益门村五组“和娘娘”仪式为例

富阳地区丧葬仪式中的吹打乐研究

辰溪丧葬祭祀仪式调查报告

“蒙莎迪”苗族“解簸箕”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仁怀市五马镇苗族“解簸箕”仪式为例

中国古代仪式音乐研究的时间维度——以宋代宫廷音乐为例

戏剧音乐史建构的前提:戏剧运动的自身逻辑——《洛地文集·戏剧卷》为蓝本的“戏弄”源流辨析

对中国弦乐器起源的考察与认识

论近代汉口音乐活动场所的转型

勋伯格为何会走向“无调性”

施托克豪森钢琴曲Ⅴ-Ⅺ对序列理念的坚持与改造

布里顿对室内歌剧《旋螺丝》中“昆特”角色与唱段的布控

寂静的声音——陈晓勇《Diary Ⅱ》的创作研究

春满(氵鉴)河浪花飞 民族情韵永流长——陆华柏钢琴作品《(氵鉴)河之歌》试析

新技术媒体环境下的音乐创作及现象分析

音乐修辞的概念及现象辨析

论音乐立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的内涵辨析

民族器乐分类论文范文 第五篇

徐荣坤音乐理论家,传统音乐学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祖籍浙江安吉,1930年8月生于上海。1949年6月参加湖嘉公学文工团并从事音乐工作;1951年9月入上海音乐学院干部专修班学习,1953年3月结业留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局艺术处工作;1954年9月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1959年毕业分配至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1978年以后,曾任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副院长、学报副主编等职,1988年晋升教授,1994年享受_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离休(仍担任学报编委和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他长期从事音乐美学、中国音乐思想史、音乐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音乐美学论集》(1997)、《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1991)、《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合著,20_)等五部;主编学术论文集《无穷的探索: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美学硕士论文选》(20_)和《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_);曾获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一等奖(《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省级艺术科学研究一等奖(《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一等奖及陕西省高校精品课程“音乐美学”主持人等。曾主持国家“八五”社科基金“华南民族音乐与马来民族音乐考察与研究”、国家_部华夏英才基金会项目“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以及多个省级人文科学项目。

他长期浸淫于音乐美学思辨中,早期研究有科学主义色彩,又特别注意把现代西方美学与中国当代论域结合起来;在转向中国音乐思想史学科后,特别关注精英史料与民间史料的结合、边缘史料与核心史料的结合,教学上尤其强调历史观、材料观与方法观的问题,主张跨学科、长时段、个案化的方法论。作中国学者进入婆罗洲热带雨林进行音乐人类学考察的第一人,提出了“东南亚千年中国化”的命题;在音乐人类学教学上,特别注意把实地考察材料、前辈学者研究成果与历史和现实文献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与田野考察结合起来。20_年起,开始招收中国音乐思想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把中国音乐思想史建设作自己的重要使命。20_年将出版专著《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等。

民族器乐分类论文范文 第六篇

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个民族,通过他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偏好、兴趣、气质、性格、审美观与民族审美意识,使这一民族在精神面貌上区别于其他民族。

正如王光祈先生所言:“各民族之生活习惯,思想信仰,既各有不同,其所表现于音乐之中者,亦复因而互异。甲民族之乐,乙民族不必能懂;乙民族之乐,丙民族亦未必能懂……”①“日耳曼民族之乐,拉丁民族不必尽懂;拉丁民族之乐,斯拉夫民族不必尽懂;推而至于各小民族,亦无不如此。”②“德国人之作品,不必尽与法国人口味相同,中国人之作品,更不必与欧洲人口味相同。”③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加强对民族音乐美学、心理学层面的研究,探悉不同民族的群体音乐审美心理的新兴学科亟待建立。

所喜,笔者新近拜读了施咏博士著《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_年4月版,33万字)一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学术新著。该书以“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为取向,构建一个多边缘交叉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其意在通过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逐步深入,最终打通诸学科之间的学术壁垒,使之能在“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这一更具新视野、新挑战的论域的统筹下,进行更有深度的研究。

全书共分八章,分别对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存在的基本特征、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及其组织手段,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味觉心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阴柔偏向与尚悲偏向以及民族性格对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中介绍了课题之缘起,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探讨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受自然系统中的地理环境、人种特征,社会系统中的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结构、哲学思想、宗法、原始神话、集体无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第三章阐释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即民族性与世界性作为事物个性与共性的两个方面,是一对互为依存融合的统一体。第四章提出音乐审美心理是在相对的稳定性与绝对的变异性这两者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发展演变。第五章探讨了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和组织手段,总结了中国人在音乐审美上有着近人声,尚自然、多样化、个性化,偏高频的清、亮、透,甜、脆、圆以及重鼻音的特点。旋法上表现为平和、渐进的美学特征;音乐结构思维讲求在“统一的前提下求对比”,并遵循规范化、程式化的特征。第六章为联觉,指出受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直觉、多觉贯通、艺术综合理念、“成于乐”、“游于艺”乐教思想的影响,中国人音乐联觉能力较为发达。并高度重视味觉审美的情感表现性,“声亦如味”,饮食口味的地域分布与民族音乐风格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第七章为心理偏向,提出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具有阴柔偏向,同时与阳刚相补,调剂为用。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还有着“尚悲”的偏向,与西方民族比较而言,其特点是趋向淡化、弱化,偏于阴柔的“悲情”,体现为“哀而不伤,怨而不愤”。第八章通过实例论证了民族性格与其音乐性格两者之间的对应性。

全书的主要特色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独创

通常,独创性往往是衡量一本著作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国内,无论是民族心理还是民族审美心理则都是一个有待于拓荒的新兴研究领域。就审美心理学而言,诸多研究成果中涉及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也为数不多,且这些研究也大多从文艺学角度出发,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在有关民族心理的文献中,一般较少涉及“审美”;而一般的美学、心理学又几乎罔谈“民族”。虽然在某些民族审美心理学的著作与文章中对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也有少许的涉及,但多为一般性的流于表层的探讨,且极为零散。对于本课题的专门研究,目前尚不多见相对完整、成系统,并得到足够深入挖掘的研究成果,相关散落资料尚需归纳、梳理、整合并理论提升。

而《概论》一书正是取这样一个被当今美学、心理学、民族音乐学所遗忘的研究领域,强调民族音乐美学、心理学层面的视角。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了向来是最深层、最复杂、最微妙、最灵动也是最难以琢磨的民族成员的音乐审美心理层面上。并运用辩证思维大胆架构了自成体系的“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学科框架,首次对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心理偏向、民族性格与民族音乐性格之间对应关系等进行了理论发掘,很多观点提出均不乏新见。

2.视野开阔

以往音乐学界的状况是:民族音乐学、心理学、美学三个领域,多呈独立、并行的状态,音乐心理学多专注于实证性的科学的、个案性的研究范式;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古代美学史文献的梳理总结;而民族音乐学的主流成果则多集中在微观的田野的个案调查报告。在中国当今的音乐学研究中,研究范围虽然涉及到了诸多方面,但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综合多维度研究的还为数不多,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呼唤着多角度、多学科的文化诠释。

正如乔建中先生曾呼吁:“选题方面,我们多局限在民族民间音乐的自然分类的圈圈内。从更广阔的科学领域,例如从社会学、考古学、民族学、心理学等的角度来探讨民族民间音乐规律的选题却非常之少。这种单一的,不注重跨学科、不注意边缘学科的选题倾向,正是研究水平不能较快提高的另一个原因。也是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去认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质和内在规律的原因之一。”④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的研究正将遵循这样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思路,偏重宏观视角、注重多学科边缘交叉,而开拓性地将音乐学、民族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而构建成新的研究领域。与其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莫若说是一种新的视野和方法。其创新意义不仅在于对音乐学本学科的细化发展――创建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与研究领域,还加强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美学、心理学层面,拓展了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所涉及、包含的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民族审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提供一个极具拓展空间的新视角、新方向。

3.逻辑性强

民族器乐分类论文范文 第七篇

【摘 要】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国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 音乐教育 策略

一、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拓展音乐视野,掌握各地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热爱民族文化。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听不懂、学了不实用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民族民间音乐采用讲授法教学,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叙述事实、解释概念、阐明规律的教学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信息量大、灵活性大、逻辑性强、教学进程中便于调控。缺点也非常明显,学生比较被动,缺乏直接实践和及时做出反馈的机会。这种方法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单调。

(二)教学手段落后

教具单一。长期以来,本课程还是采用粉笔、黑板、录音机、钢琴等传统教学设备。学生无法感受立体、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教学手段落后,导致“海量”信息难以传输。

(三)教学实践单一

一是学生缺乏将这门课的知识运用到相关课程的能力;二是缺乏田野实践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民族民间音乐是一门“活”的课程,不深入民间进行田野实践难以真正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精髓。 上述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如何解决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课程中的民族音乐。以北重六小四年级的学生为例子,全年级共有4个班,每个班有55人左右,全年级大概有220个学生。学校对于音乐课课时安排为一个班每个星期上两节音乐鉴赏课,一学期大约有28节课。学校在周末还设置其他有关音乐的兴趣小组或者组织有关音乐的活动,不存在被主科占用课程的现象。因此,学校是重视音乐教育的,而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是根据老师的安排而进行的。对民族音乐知识了解甚少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民族音乐知识五道题目全答对的仅有21人,占总数的,五道题全答错的有297人,占总数的84%,可见,大部分的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了解甚少。

2.流行音乐远比民族音乐更受欢迎在关于喜欢音乐类型的调查中,有86%的同学表示喜欢流行音乐,但是却只有6%的同学喜欢民族音乐。在关于平时是否会唱民族歌曲和流行歌曲的调查中,有的人表示会唱流行歌曲,而表示会唱民族歌曲的人只有。可见,在小学生当中,流行音乐比民族音乐更受欢迎,流行音乐也开始逐渐成为校园学生喜欢。

3.学生观念中不重视民族音乐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持无所谓态度,仅有的学生持喜欢态度。而能在课外时间里自己学习了解民族音乐的少之甚少,只占。由此说明,学生自我观念里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度不高。

二、如何提高民族音乐在城乡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现行的音乐课程里面编有不少民族音乐的内容,但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使他们学有兴趣,教师就必须要研究教材,广泛地寻找符合学生实际及与民族音乐相关联的知识,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展示给学生。在如今小学的教育现状下,如果要让学生花过多的精力来学好民族音乐是不现实的,但是如何使民族音乐教育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如何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如何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我认为音乐教师应在实施教学中进行创新,让学生在愉悦学生习潜意识地接受民族音乐。

(一)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民族音乐,多层面了解民族音乐比如在播放民歌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们介绍有关这首民歌的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地方小吃等等,使学生更进一步走进该民族,更了解该民族的风土人情,从而更热爱该民族的民歌。

(二)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民族音乐,多角度了解民族音乐,学生一旦有兴趣,就爱唱长唱,只有常唱的歌曲也就能成为“流行歌曲”。在讲述这个悲惨命运的故事的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相关电影片段,通过电影演员生动的表演,让学生可以更深刻的感受,体会其音乐的意蕴。

(三)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民族音乐,多方法了解民族音乐可以将有民族元素的流行风渗透到相关的教材,这种改编民歌的形式增添了流行音乐的元素,又不失民族音乐的特色。将改编前的民歌原汁播放,再将改编后的民歌播放,让他们欣赏、分析,动脑筋思索对比并各抒己见。总之,不能让流行音乐独占课时,作为音乐教师要动用自己的智慧,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欢,积极探索流行风中的民族元素,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民族音乐的优秀,从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自豪感。

(四)实现多媒体教学。近年来,伴随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等先进信息技术也逐渐走进音乐学院的教堂,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具有动人的图像和画面,富于直观性,能实现教学的视听效果的完美结合。在知识不断更新和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不断补充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尤其受到重视。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课堂教学中的需要,吐陈纳新,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修改,增强音乐教学的主动引导,实现课堂教学的积极互动,达到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促进音乐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目的。在音乐院校,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是一门主体基础课程,因此,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只有将创新不断融入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动向,有效利用新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源,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等手段,才能使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各种教学形式有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促使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质量得到更好的提高,实现民族民间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器乐分类论文范文 第八篇

一、21世纪以来的研究

二、云南民族传统乐舞研究学术视野的转换

伴随当代文明的高速发展,全球范围开始重新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近十余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不断来到云南进行民族文化的交流、考察等活动,为民族文化生态及人文资源的抢救、传承、保护和开发提供帮助,意在使数千年来存活于云南具有独特生命内质与活力的民族传统艺术能够应对强势文化的侵扰。近年,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渗透,对民族传统歌舞艺术的研究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即将在中国上海举行的20_年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年会,专门设定了“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的呈现和再现”、“音乐和舞蹈传统的传播方式之间的互动、综合或是冲突”、“仪式、宗教及其表演艺术(音乐、舞蹈与戏剧)”等议题,该主题强调“再现民族音乐学与民族舞蹈学中文化实践的历史维度,以及研究者参与民族志历史书写的不同方式,意在探讨历史在传递和影响文化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并开启一条研究者为现实目的而运用历史资源的路径。”①。这一研究取向表现出当民族传统艺术成为民族志书写主题时,音乐舞蹈可以以不同方式给我们的研究传递信息,并以新的意义建立起当代的实践。此会议同时期望在音乐舞蹈学院和表演艺术学校中所形成的现代标准化实践也纳入批判性和比较性讨论的范围,请与会者提供重构民族传统歌舞艺术个案研究的论文。在对云南民族歌舞乐长期的田野考察中可以发现,云南民族传统乐舞作为内心体验外化的一种方式,拥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信仰系统。时至今日,各族群的信仰观念、时空观念、内部社会秩序等文化记忆依然在以身—声—意为主体行动的乐舞中保留得最鲜明、最完整。传统乐舞在“体化实践”传承过程中,在约定俗成的人文环境中,在观念的不断演进中,依然是一种具有完整的庞大系统和鲜明的艺术个性的文化体系,在身体、声音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意义系统。而云南民族歌舞乐的身体意向性,以及群体舞蹈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意向性的沟通和互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文化图景,这种东方身体运动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在人类所处的后现代境遇中重新认识和挖掘,将民族传统歌舞乐作为构建文化的一种环境或场域,寻找新的研究命题,这是云南民族传统乐舞未来重要的研究领域。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传统乐舞充满着远古生态的智慧,至今在各族心中仍具有情感联通的功能与意义,仍然存在于这方水土之中。在具有民族性、地缘性和血缘性这个文化生态系统里,各族群历史、语言、宗教信仰、文化心理和传统艺术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极为活跃,渗透在乐舞中的文化基因至今仍然作为一种历史精魂贯通于日常生活中,并不断按照自身的传统习惯和族群信仰来维护和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其主要功能是“使人们在自己的文化体验框架内,进入到共享的体验中”[3(]P40)。如何从云南民族传统乐舞厚重的文明底蕴中,吸取文化的精神、思想以及思维方式,做出当代意义的文化阐释,并以新的意义建立起当代的实践,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来建设发展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提供一种中国精神和中国经验,这是云南民族传统乐舞未来研究中重要的学术使命。当今艺术人类学的学术视野,使人们的研究视角在观念、思维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生的“艺术行为”和由此蕴含于其中的“意义系统”成为研究者的重要论域。当代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1908-1961)将体验视为一个境域,他认为身体和世界应该是弥漫式的相互涵融,这是梅洛-庞蒂通过对身体和世界的阐释所要呈现的一个核心思想。关于“身体现象”如何显现意义系统以及身体如何在意识中得到构成、不同文化中的身体体验、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实践、身体的空间性等理论,在国内音乐、舞蹈学界的研究中一直是被忽略的。而“身体转向”是当今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论域,其特点之一在于从现象学的角度对身体所进行的研究。的确,“身体不仅仅是我们‘拥有’的物理实体,它也是一个行动系统,一种实践模式,并且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4](P61-62)等理论视角,将为中国民族艺术的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

三、结语

时至今日,有关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研究的范式与民族学学科在国内发展的势态紧密联系,学界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即:建立民族艺术本体研究中的分析观念及文化立场,将学术界所共识的艺术形态的辨识方式,放置到本族社会文化的背景中去研究,透过艺术行为“深描”文化持有者的艺术经验。这是中国民族艺术研究新的开始,无论民族音乐学界或民族舞蹈学界都期待着具有中国经验和中国精神的学术研究成果。如何体验文化持有者的艺术经验,如何描绘出异文化的文化图景和意义系统,需要当代学术通过系统的田野调查并运用民族志方法对其进行描述与解释,不断创生出新的学术论域和学术话语,在现代文明的社会实践中提供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在当今世界及国家的文化政策发展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及传承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关于“原住民文化是任何一种区域文化的基础和开端”的观念已经成为共识,人们意识到地方性的制度与民间伦理共同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当云南民族传统乐舞这一重要的文化资源在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以及社会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本土文化的现代性如何实现,如何实践,需要政府、学界同仁们的积极思考。

推荐阅读:

  海关安全生产论文范文(优选13篇)

  团校毕业论文范文5篇

  大气污染论文总结范文推荐15篇

  双边议论文英语范文推荐52篇

  物理实验教改论文范文优选36篇

  毕业论文致谢范文父母精选62篇

热门标签: 民族 论文范文
民族器乐分类论文范文(通用8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立统一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立统一,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致力于建立一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经济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很有可能。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社会基础、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三个方面浅析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

哲学论文2023-01-15

对中心镇改革的经济绩效进行分析

对中心镇改革的经济绩效进行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经济特点,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分割发展,重城轻乡,相对偏倚规模较大城市的发展,市镇的发展相对不足。作为城市体系底层重要节点的中心镇,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合作中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具有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作用和平衡区域发展的功

经济论文2023-01-31

浅谈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受内部审计的影响

浅谈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受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受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独立设置内部审计的积极影响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是一种客观的、独立的咨询、保证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公司运行效率、增加公司价值。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内部审计方法,上市公司能评价并改进其风险控制、管理及治理过程取得的效果,帮助公司实现既定目

经济论文2023-01-31

对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对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民营经济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吉发〔2013〕5 号文件提出要突出发展吉林省民营经济,该项举措对繁荣我省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吉林省民营经济现状 吉林省民营经济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历程。 近年

经济论文2023-01-31

关于后金融危机时期转轨国家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关于后金融危机时期转轨国家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欢迎来到i乐德范文网范文网站,今天本网站为大家提供了后金融危机时期转轨国家经济发展态势分析,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转轨国家也深受其害。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影响,转轨国家纷纷实施经济刺激计划,采取多种措施稳定

经济论文2023-01-31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财经类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下面是i乐德范文网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大数据时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 摘要: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

经济论文202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