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
2023-06-15
2023-06-27
2023-03-19
2023-07-05
更新时间:2024-01-23 17:41:4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29
2023-06-15
2023-06-27
2023-03-19
2023-07-05
放假,回到老家,门前的锁已锈迹斑斑,门随着我缓缓地推开而吱呀作响,房间内飞舞的灰尘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清晰,案桌上静静伫立着的是奶奶的遗像,抚去附着的灰尘,记忆的海洋又一次卷起了漩涡。
孩提时,一直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老家前有一条小河(现在已经被填平做公路了),记得春天的时候非常喜欢到河岸上玩。春天的河岸上,开着各种各样的小花,蓝的。红的。黄的……如同繁星散落在绿草编织的银河上。旁边还种着许多的桃树,树枝上红中透白的花异常的妖娆(应该就是曹操所描绘的“桃之夭夭”的情景吧)那是我唯一能够玩耍的地方,徜徉其中,怡然自得。
可有一天,竟然会脚下一滑,顺着河岸滑了下去。应该是出于求生的本能吧,我的双手立即抓住了河岸上的小草,大哭不止。手中的草一根一根的崩裂(这就叫救命稻草吧),我的身体也不断地向河面滑去……
绝望时,只感到一双有力的手抓住了我,是奶奶!奶奶将我抱在了肩上,轻轻的拍着我的背,嘴里念着“不哭,不哭”,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搂着奶奶的脖子放声大哭。
那天的记忆仿佛定格了一般,如此清晰,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如同梦幻一般。
诸如此类与奶奶的事情还有很多,有时候不想去回忆,只怕触到记忆的最痛处。
四岁的那年,我与父母一起来到了城里,随后奶奶便一病不起。
听妈妈说过“奶奶是想你想病的““真的吗”当时我也是半信半疑。唯一记得的就是回家看奶奶的时候,她那挂着白色纱帘的床,还有隐约的哭泣声。十几天之后,奶奶便去世了。
现在想起妈妈说的话,或许确实如此吧。
爸爸总是说“要是奶奶还是在世就好咯,奶奶做菜很好吃。”虽然只是生活中一些调侃的话,可总会引起我对奶奶的思念,容貌已记不清了,做菜好不好吃也记不清了。
这次回家,将奶奶的遗像一并带了回来,跟爷爷的放在一起。有时,奶奶遗像旁的电话会莫名其妙的响起,我是个无神论者,可我依然会拿起电话,轻轻的问候一句“奶奶,你还好吗?”
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一个个故事。打开影集,一件件高兴的事、伤心的的事……都浮在我的眼前。这些都会让你想起从前,回忆过去。看、这些照片、似乎让我想起了以前。
记的我小时候,爸爸妈妈都上班了,奶奶“悄悄”地把我抱上了火车到了奶奶家,妈妈下班回来的时候以为我丢了,后来才知道奶奶看到爸爸妈妈上班没时间照顾我,才“悄悄”地把我抱走的。
在奶奶家,奶奶爷爷请人做小车,每天把我放在小车推出去玩,那时我才1岁左右,不会吃什么东西,可奶奶还是给我买了许多东西喂我吃,我吃的撒在地上的东西,奶奶用嘴吹一吹,舍得不扔了,就自己吃了,尽管这样,奶奶还是整天乐呵呵的。
那时奶奶已经满头白发,身体也不好、走路气喘吁吁的.,可是奶奶还是坚持照顾我,有一天奶奶正准备吃饭,突然心脏病发作了。就这样,奶奶离开了她疼爱的孙儿,在我带来的哭声中走了……
记忆是风,挥之不去,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
一刹那,记忆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飞的花,无数的花瓣轻轻摇曳,承载着我的思念。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却使它开出了花,我轻轻擦了擦手中的老照片,把它贴在脸上。
我看了看手中的照片,阳光倾斜在奶奶温柔慈祥带有皱纹的脸上,银色的白发在光下闪闪发亮……
写家谱里的人物传记主要有以下要点:①以时间为序组材,概括人物一生;②突出人物重点活动,详略安排得当。
例文;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今天和屁媛说起“孝顺”,说孝顺孝顺就是要顺着。我老是喜欢和奶奶拌嘴,和任何人拌嘴逗乐,而且超喜欢较真。她给我看了她弟写的外婆,萌生出把奶奶的点滴生活记录下来的想法,其实早就有这个想法,迫于懒惰一直迟迟没有开始。在一番觉悟下,终于开始着笔。
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奶奶,一九二五年农历七月半生,早年丧夫,一人把四个孩子拉拔长大,后又养育了我和姐姐(二姑妈家的,不过从小都是和我们住在一起)。虽然不识字,但是年轻时候精明能干,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现在快九十了,精神一直很好,是家里的宝,祝愿奶奶一直健康快乐,要活到一百二十岁呢!
早晨大姑妈送来了包好的饺子,我醒来上楼刚好听见她说要留着给小娜(我姐)吃,爸爸在旁边起哄说冰箱里有水饺,小娜爱吃就留着给她吃让我吃水饺。奶奶看见我起来了,急忙对爸爸使眼色,“她起来了,不要说了”但我已经听见,于是我故意跑过去问什么事,她说姑妈包了饺子来,让我快去吃,我赌气故意不吃。坐着坐着,她过去柜子里拿出爸爸昨天买的肉松饼塞给大姑妈,她那种老母鸡护儿的心态在这表现的一点不逊色,大姑妈一个劲不要,她一个劲塞,边塞边说好吃的。大姑妈因做过直肠癌手术,忌吃这些,可奶奶不解,一心想把最好的留给子女,特别是不在她身边的。我在旁边看不下去了,插嘴说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再说这也不好吃,哪有上一次大姑妈给你的和我们买给你吃的好吃,她不记得她以前吃过,只记得眼前的是因为楼下邻居给的她让爸爸照着去买,我生气怪她只记得外人对你的好,不记得家里人如何对你好。
饭后,奶奶还为我误解她舍不得让我吃饺子的事来向我解释,她说“其实我们对你和小娜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彼此,都是心肝宝贝,你看你要出去玩我都跟你爹商量要给你点钱的,你看要不这个月你就少给一百的生活费吧,那一百是奶奶给你的。”又一边催促我赶紧去盛饭(下午上班自己带饭)我一下笑出声来,答应她“是,是。”其实她不知道这一百哪够,不过在她,这一百用来出去玩是很多了,奶奶是那种可以在吃穿用度上很大度,但对旅游亦或是在她看来一切不务正业上的用钱是很浪费的且也没必要的。而且她对我的好,对我们家里所以人的好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总是跟她抱怨说她对大姑妈,对大爹,对我姐太好了,比对我们要好,她总忍不住笑着说“他们又不来忤逆我,谁让你们天天跟我抬杠,再说你大姑妈可怜,生病,我不护谁护?”我也不是真心埋怨她,只是有点小吃醋,哈哈。
我奶奶今年63岁了,个子不高,性格随和,身子骨也很硬朗,而且还烧得一手好菜,令人赞不绝口。
每周六,我和爸爸妈妈都会去奶奶家吃晚饭,那就是我这一周最享受的一顿饭,什么糖醋排骨、葱油鱼……都是奶奶的拿手好菜。爸爸的烧菜技术就是奶奶教会的,但有些菜还是得向奶奶请教,而奶奶这个“烧菜大师”总能立刻给出各类烧法与保鲜方法。
奶奶除了烧菜好吃,还经常看一些养生的节目。天天早起,有时做一些养生操,有时去公园走路,还常常对我灌输一些养生常识。自从最近婶婶给她安了个微信,她就更喜欢发各种养生的信息了,不过我知道:那各类养生信息的“轰炸”背后隐藏着的是她对我们满满的关心与爱。
奶奶有三大爱好,第一个是搓麻将。奶奶常常叫上她的几位好姐妹一起到家里来搓麻将,有输也有赢,但奶奶不管输赢都很开心;第二个是看电视剧。奶奶每天晚上都要看一个多小时的电视剧,情绪难免不受剧情影响。如果没有喜欢电视剧她就看“非诚勿扰”,还特别喜欢跟爷爷猜哪个男的跟女的会牵手成功、哪个男的会被全部灭灯。那一个讨论热乎劲儿可以说是“唾沫横飞”了。而且不知为何,奶奶几乎是一猜一个准;最后便是旅游了。爷爷和奶奶都喜欢出去旅游,国内的地方去了不少,国外也去了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和迪拜。现在,爷爷奶奶又在计划着去长江三峡旅游,都已经把我们家的行李箱给借走了。
我爱我的奶奶,她是一位多才多艺懂生活的老人,希望她的晚年生活越来越精彩。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亲,和我最亲的就是奶奶了。
奶奶今年已经60岁了,但不驼背,个子不高,瘦瘦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头发几乎全白了。
奶奶对我的爱,无时无刻的表现着。
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突然每天晚上九点开始哭,一直到十一点,即使在睡觉,到了那个时间也醒来哭。奶奶很着急,让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很正常。过了几天,奶奶听人说这种症状应该是给吓着的。然后挺然指点,去买了一把新的铁剪刀。回家后和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不信,奶奶边说:“灵不灵你知道啊?试试吧。”晚上我睡觉的时候,奶奶把剪刀放到我的枕头底下,然后看着我入睡。等我哭完了,奶奶就准备出发了,妈妈笑声对奶奶说:“您眼睛不好,还是让我去吧!”
“不行,就得我去!”奶奶说不过,只好让奶奶去了。奶奶一个人拿着手电筒,来的了一个离家五里地的十字路口,到十二点的时候,奶奶便开始叫,叫什么我不太清楚,但听别人说是“叫魂”。听起来还真是可笑。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从那以后我就不再哭了。
如今,奶奶一天天变老,但他的仁慈,和蔼却还在,我爱我的奶奶,他的一举一动让我今生受到很大的影响。
上联:元吉光耀在上;下联:福禄繁荣来成。
上联:宗功丕着钟麟趾;下联:祖泽长绵起凤毛。
上联:一脉源流先世泽;下联:满堂酝酿太和春。
上联:敬恭诚则笃其庆;下联:昭格明戴赐之光。
上联:泽及后裔典万古;下联:姻怡乡党俎千秋。
上联:保民子而民欢乐;下联:宁尔裔则尔炽昌。
上联:聪听祖考之懿德;下联:思贻父母以令名。
上联:惟籍葵忱修俎豆;下联:敢凭明德荐馨香。
上联:乃圣乃神监有赫;下联:维宗维袒启无疆。
上联:匡扶民物昭千古;下联:燮理阴阳障一方。
上联:祖功宗德流芳远;下联:子孝孙贤世泽长。
上联:雨顺风调四时无害;下联: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上联:必有丰年人耕禹甸;下联: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我的奶奶已经去世5年,但她离去前的那几年,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时,奶奶已是76岁高龄,住在苍南,守着一亩三分地。
那天,奶奶上楼梯时失足跌落,随即不省人事。从此奶奶生活不能自理,最后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那时,我才5岁,正是啥都不懂的时候,只见家中大人们来来往往,有些奇怪。大人们总是一有机会就把我往奶奶身旁推,奶奶一看见我就眼睛一亮,伸出她那颤抖的、布满老茧的手来抚摸我。这手把我扎得生痛,也没想到别的,就吓得总是跑开。
当时的我并不明白,我对于奶奶来说,只有一分钟的陪伴也会让她喜笑颜开。后来,我也就很少近距离的接近奶奶了。
奶奶走了,就这样静静地走了,那天我不在家中,待到晚上回家的时候,奶奶的房间上锁了,大人们都站在门口,神情抑郁,悲切。而我被大人们支开了,后来连奶奶什么时候下葬的都不知道。
以至于现在的我,回忆起我的奶奶,都记不清她的容貌,在记忆里,只留下那么一个弯曲的背影……
而现在,我是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的奶奶,那个慈祥的乡下老人。可惜过去的时光一去不返了,就像一场白茫茫的大雪,把奶奶和我那无知的灵魂埋在了那两年里。
如果我能在那两年里多多陪伴我的奶奶,不再嫌弃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穷尽我所有的爱和耐心来陪伴她,让她不再孤独与寂寞。也许这样能够宽恕我当初年少的无知。
我挚爱的老人啊,您的不肖孙儿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宽容我曾经对你的躲避,让你带着欣慰到那另一个清净,了无喧嚣的世界里去。
湖南家谱简论
〔摘 要〕 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湖南家谱纂修情况,重点论述了家谱 的利用价值及其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新修家谱已经基本失去其社会功能的看 法。
湖南家谱和湖南方志一样,都是属于湖南地方文献的范畴,要研究、开发湖南地方文献, 必须研究、开发湖南家谱资源。湖南家谱是一部厚重的书,更是一部厚重的史,且尘封日久 ,涉足者寥寥。笔者囿于学识水平,要“论”湖南家谱,即使是“简论”,也底气不足。但 愿借此提供些线索,传递些信息,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 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都叫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 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它的起源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 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 谱”为名之先河。唐以前,家谱一般官修,用官选人“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名高下”,“ 有司选举,必稽谱牒”,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风尤盛。宋以降,官府修谱逐渐发展为私家修 谱。家谱的功能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 伦理道德功能。封建统治阶级大力鼓励私修家谱,“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以利于维护 和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谱图之式,至北宋后始成定例。江西庐陵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1〕,《谱例》 曰 :“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五世为一图,五 世以后,格尽另起。图内“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凡诸房子孙,各纪其当纪者 ,使谱互见,亲疏有伦,宜视此例而审求之。”在欧阳修稍后,四川眉山苏洵撰《苏氏族谱 》,其所异欧谱者,为因亲近而不著始迁祖,详己之所自出,故仅著高祖至父仕不仕,聚某 氏享年几,某日卒,此所谓苏氏小宗谱法。欧苏谱例是在总结前人修谱章法的基础上创立的 比较完整的修谱体例,内容包括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五项,其体例重 在图表创新。尔后,家谱体例多兼采欧苏之法,沿着欧苏谱例有所完善和发展。明清以来, 家谱记事范围受方志、史书的影响,内容不断增多,篇幅不断扩大,其核心仍是遵循欧苏“ 一图一传”的图传体,也就是说,主体部分仍然是世系图、世系表,如果没有家族血缘关系 的世系,那就不成为谱书了。
家谱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利用价值,有人认为“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 历史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近代学者梁启 超说:“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3〕著名历史学家 顾颉刚认为:“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然列代公认的官修正史,由于种种原因,自今论 之,尚难允称信史。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史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当非前代所 可比。而今我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二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它一向为治史者 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而不为人所知者”。??〔4 〕?
以上所述,是为铺垫,旨在便于我们更好地去认识、去研究湖南家谱。湖南家谱在中国家谱 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统计数量之多,仅次于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这是湖湘 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亟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 纂修源流、数量、种类及分布情况
源流。湖南古为蛮、越之地,至春秋、战国时代,才渐次进入楚秦版 图,北人南下,中原文化开始浸润荆楚大地,经济、文化有一定发展,但与中原地区比较, 仍然是原始、落后的。在这样的经济、文化环境下,湖南一地不可能有家谱的生产,最早的 可能出现在官修谱牒的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5〕。“湖南纂修最早的家谱,有 史可查的是晋代常德的《廖氏家谱》,刊刻最早的家谱,现在知道的是宋政和、宣和年间(1 111~1125)刻的新化《陈氏族谱》,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刻的新化《伍氏族谱》。”?? 〔6〕?伍新福说:“宋代湖南仅衡阳颜学廷《颜氏家谱》一种,明代见诸记载的有8种: 《刘氏家谱》(益阳刘宪撰)、《谭氏家谱》(茶陵谭时中撰)、又《谭氏家谱》(茶陵谭玉瑞 撰)、《茹氏家谱》(衡山茹?NFEA1?撰)、《蒋氏家谱》(零陵蒋向荣撰),《蒲氏家谱》( 永明蒲彪撰)、《周氏家谱》(永明周鹏撰)、《朱氏家谱》(桂阳朱克宽撰)。”〔7〕 笔者翻阅了唐代以前的书目,有关湖南谱牒文献的记载几近于无。两宋以降,自胡安国、胡 宏父子讲学南岳,朱熹,张?NFEA2?布道岳麓之后,湖湘学派逐渐形成,湖湘文化发展到 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阶段。同时,大批东方人,包括赣、苏、浙、皖、闽人或垦殖、或宦 游到了湖南,给湖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私修家谱又是以宋明理学为其思想理论基础的。因 此,可以推断,在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期,湖南家谱纂修是很兴旺的。年代久远,史实 湮灭,无文献足以征信。至今,没有发现一种宋元时期纂修的谱牒。明代湖南家谱,可稽征 考或现存的远不及皖、苏、浙等地,但也绝不是伍新福先生所说的只有8种,据《中国家谱 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湖南图书馆馆藏家谱目录》的粗略统计,各 馆共藏明代湖南家谱有20种左右。现在的湖南家谱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清道光以后,而又主要 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这与湖南的人文社会环境是相吻合 数量。有史以来,湖南一地撰修过多少家谱,这是谁也回答不了的问 题。存世的湖南家谱究竟有多少,同样难以回答。据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 综合目录》记载,全国440余家“图书馆、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室) 、文物商店收藏的湖南家谱1511种,占收录总数14719种的10?3%;而当时未曾完全列入收 录范围的上海图书馆收藏湖南家谱2255种,占该馆收藏总数11700种的;湖南图书馆馆 藏湖南家谱1500多种,三者加起来5000多种,剔除重复的700种左右,再加上省内一些档案 馆、图书馆、博物馆、方志办收藏的湖南家谱,估计公藏单位收藏湖南家谱5000种左右,是 家谱存世的最多省份之一。因为家谱是私修,印数也很少,主要保存在民间,有的家谱还“ 秘不示人”,经过历代的战火烽烟,水火虫蛀,还有_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 ,藏于民间的大量家谱散佚,但还有很大一批被幸运地保存下来的,究竟有多少?这是一个 无法统计的数据。陈宁宁提出“编撰《中国家谱总目》应包括民间藏谱在内”〔8〕 ,想法是对的,思路也正确,却是一种完全脱离中国实际的空想。谁去“清查”?如何组织 “社会力量”去清查?调查家谱收藏,一般来说,很难形成政府行为,而调查家谱的范围涉 及乡村,甚至各家各户,是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法用民间行为的这种方式牵头做好的。在一个 小范围内可以,在大范围内就不行了。江西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说江西一省散藏在民间的家谱 就在四万种以上,不知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湖南家谱知多少?使笔者想起一副绝妙好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应对者很多,只有“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才 妙不可言。顺着这种思维模式,就可以用“存世多少是多少”去回答“湖南家谱知多少?” 虽为笑对,却是真实。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广泛地开展藏谱调查,因此不可能产生出一个 准确的统计数据。诚为斯言。
种类。家谱、族谱,这是湖南民间各家族广泛使用的谱牒名称,在湖 南家谱中,百分之九十的谱牒称族谱或家谱。家谱,族谱,还有宗谱,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概念上又有些什么区别呢?谱牒研究者的看法基本趋向认同,也存在一些岐义。有的认为 “家是最基本的血缘单位;若干个家崇奉一人为尊长,成为一个宗;各个具有原始共同祖先 的宗都属于一个族。”〔9〕也有的认为“在规模较大的宗族,血缘近亲的家庭,成 立家庭组织,其(宗族内部)结构则为:家庭-家族-宗族”〔10〕,谱牒是宗族制度的 产物,是具有男性血缘关系的社会群体成员参予纂修的图籍。既然家、宗、族或者家、族、 宗在概念上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那么家谱、族谱、宗谱也就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 世系记录的范围上存在大、小或多、少的区别。人们在实际使用中,更是不加以区别而通用 。清光绪十六年(1890)修的〔湘潭〕《中湘谢氏族谱》,始迁祖谢可安在明洪武年间由江西 高安迁湘潭;民国(1932)修的〔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始迁祖易仲剑,明永乐年 间由江西庐陵迁湘潭;清咸丰四年(1854)修的〔湘乡〕《刘氏续修宗谱》,始迁祖刘翊圣在 元泰定年间从江西泰和迁湘乡。三谱除了外世纪外,内世纪都是迁湘后始迁祖以下世系记录 。
支谱、房谱。支谱、房谱是两个可以互用的概念,都是指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子孙 谱牒,也有联称支房谱或房支谱的,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6)修的〔湘乡〕《上湘张氏房支 谱》。支下还可以分房,房下也可以再分支,因而很难区分支谱、房谱。但在较多的场合, 支的概念,似乎更侧重于指族中分化并独立出来的血亲组织,尤其是迁居外地另辟族属的血 亲组织。如〔湘潭〕罗氏九修族谱,罗山寿纂修,1948年明德堂木活字本。是谱谱序所题书 名:鼓磉洲罗氏九修支谱,始迁祖应龙公,字世兴,号政斋,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NF EA3?下迁湖广长沙府湘潭县鼓磉洲南岸鹧鸪坪。显然,是谱把徙湘潭鼓磉洲的罗氏作为吉 水?NFEA3?下的一支来处理的。从谱述世系看,实为鼓磉洲罗氏九修族谱蕨山堂瑶祖房大 宪公支谱,“目录”上已交待清楚,此谱支下分房,房下再分支。这一支人丁兴旺,名人辈 出,见诸于湘潭县志、湖南通志和国史传的就有罗熙、罗玑、罗天阊、罗典、罗修元、罗汝 怀、罗逢元、罗萱、罗启勇、罗正钧等文职武将,还有著名的革命烈士罗学瓒,谱赞其“朴 外茂中,好学深思,博闻善记,操行严谨,意志犹坚定,绝不依人俯仰。锐意改革,与恶势 力奋斗不折不回。”
还有家乘,如《长沙瞿氏家乘》、〔巴陵〕《毛田李氏家乘》;通谱、统谱、世谱,如〔桂 阳〕《朱氏通谱》、〔浏阳〕《吴氏通谱合纂》,有一种丛书性质的通谱,总谱只有卷首, 子谱独立成帙,如〔邵阳〕《吴氏八修合辑通谱》;族志,如〔桃源〕《翦氏族志》;祠谱 ,如《浏阳县祠吴氏族谱》;祠志,如〔宁乡〕《李氏祠志》;图谱,如〔湘阴〕《大洲胡 氏图谱》;谱系,如〔浏阳〕《大溪泉塘胡氏谱系》;传书,如〔湖南〕《李氏传书》等等 。有的家谱以始祖名作为谱名,实为罕见,如〔新化〕《邹氏世守续谱》(清咸丰二年睦亲 堂木活字本),新化洋溪邹氏尊世守公为始祖。有一种双姓谱,如〔邵阳〕《龙张氏三修族 谱》(清宣统元年木活字本),谱称始祖表宣公,随舅龙于田,明洪武二年由江西迁邵阳东乡 官桥铺,舅爱之,因抚为嗣,故称龙张二姓。另外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谱牒,如〔湘阴〕《桃 林吴氏义谱》,专载桃林吴氏义子世表;〔浏阳〕钟甲堂《刘亲睦祠特牌谱》,载捐资修祠 堂名单,有捐名、配氏、世次、籍贯、附注各项。
分布情况。湖南各地,包括湘西、湘南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都纂修 过家谱,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条件的差异,纂修的数量有很大的差距。比较集中的是长沙地 区,包括宁乡、长沙、浏阳、醴陵等县市;湘潭地区,包括湘乡、湘潭等县市;岳阳地区, 包括湘阴、汨罗、平江、岳阳等县市;常德地区,包括常德、桃源、临澧等县、市。还有邵 阳、新化、益阳等县市。湘乡应包括从湘乡划出的双峰、涟源、娄底等县市。下面以《上海 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所收录的2255部湖南家谱为例:收录家谱的县市44个,占目前湖南行 政区划县市的五分之二左右。比较多的是宁乡(72部)、湘潭(68部)、常德(武陵)(48部)、长 沙(善化)(47部)、醴陵(45部)、湘阴(44部)、湘乡(39部)、浏阳(38部)、岳阳(34部)、益阳 (28部)、平江(26部)等,与湖南图书馆所藏家谱情况基本相符。姓氏分布,仍以上书为例, 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姓,前八位依次是刘(215部)、李(161部)、张(139部)、陈(128部)、周(1 09部)、黄(86部)、王(77部)、杨(70部)。也有稀有姓氏,如浏阳寻姓,长沙贵姓,慈利庹 姓,江永奉姓,衡阳宾姓等。
2 内容、体例及特征
家谱内容。明以前家谱散佚无考。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 ,它以尊祖、敬 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 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 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 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 较简单的,例如,明正德十五年(1520)彭泽主修的《长沙青山彭氏会宗谱》。此谱是湖南图 书馆馆藏中唯一的一部明代湖南家谱,纸质低劣,印刷粗糙。谱称始祖旭湖公江西吉州庐陵 人,唐末领兵征剿黄巢,以老疾辞官,落籍长沙青山,六子随侍。是谱仅一册,有谱序、跋 和世系图(表),谱采苏氏,小传内有迁徙源流简介。谱序中有正德七年(1512)茶陵李东阳、 新都杨廷和、铅山费宏的赠序。三人均当朝大员,官至极品,岂会同时为青山一族作序,实 为造假之拙劣也。
历史进入满清以后,湖南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 下方面:
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 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 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由于 一次次地续修,序跋也不断增多,不仅有新修的序跋,还照录旧序,有些谱的序跋有10多篇 甚至几十篇,如〔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的序跋近30篇,有数万字之多。〔湘乡〕《 龙氏族谱》(清嘉庆三年敦周堂木活字本)仅新序就有14篇。
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 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 ,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人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 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靠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 主要内容,多不注明页码,给检索带来一定困难。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 探幽。
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NFEA4?、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 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NFEA4?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 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如〔湘乡〕《叶氏续修族谱》(清光绪十年石林堂木活字本)前用 50页的篇幅载“诰轴”。有些家族没有的,也要造些出来炫耀家世,唬弄子孙。
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 附像赞。不少家族自称是黄帝的后裔,于是遗像从轩辕皇帝始,再才是列祖列宗遗像。大多 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 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宁乡〕《沩宁八仙石叶氏续修支谱 》(清咸丰四年石林堂木活字本)有传记,包括行述、寿序寿文65篇,一卷之多。
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 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 、封山禁林等。有的谱载族规、家训几十条。如〔湘乡〕《阙里衍派湘乡孔氏支谱》(清乾 隆六十年木活字本),仅家训就有二十二则;孝父母、友兄弟、睦宗族、洽姻邻、端闺化、 择婚姻、供赋役、尚节俭、训子弟、存心地、勤职业、存厚道、安本份、崇廉节、恤孤贫、 存忍让、慎言语、勿酗酒、戒浮荡、毋领忌、勿多事、戒健讼,长达50页,引经据典,“诲 汝谆谆”。
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 祭品的制作,繁文缛节,长篇累牍。〔长沙〕《湘西许氏四修族谱》仅“宗祠祭礼”占18页 ,有行省牲礼、行迎神礼、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三献礼、行侑食礼、行饮福礼、行谢福 礼、行先祭礼、行告祖礼、行辞神礼。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 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 。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如清光 绪二十五年西平堂木活字本《湘潭龙船港李氏六修族谱》,仅墓图就占了五卷;1921年颖 川堂木活本《湘陕陈氏通谱》墓图十卷、墓表六卷。
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 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 有的按“千字文”“天地玄黄……”;有的按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每字下再编号; 有的按十二生肖“子丑寅卯申酉戌亥辰已午未”,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如“敬宗睦族, 继志述事,征文考献,敦本重伦”,还有的以联语编号,如〔湖南〕《危氏族谱》的46字联 :“立志恢先绪孝友传家文章报国贻祖父以令名 腾芳在后人公侯无种卿相有由毋?NFEA5 ?厥功励子孙而显贵”;以叙修谱情况编号,如〔新化〕《游氏六修族谱》:“我游氏家乘 自有明嘉靖至清末宣统曾经五修今为第六届以民国丁亥暮秋发引己丑季冬告成世系图表周欧 苏混合式谱弁因革损益精神依旧谱面貌一新纲举目张极便检索篇幅简略记载务详凡属宗亲允 宜笃念前徽什袭珍藏?NFEA6?昭来裔”,等等。
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 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 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 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齿录”何解?《辞海》曰:“科举时代同登一榜首,各具姓名、 年龄、籍贯等,汇刻成帙,称齿录。”很显然,湖南家谱中的“齿录”绝不是这个意思,而 “好事之徒”却翻用了词意,可理解为: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 、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世系图、世系表是家谱的主体部分,大多数家谱外世纪有“ 图”无“表”,即有“表”无“传”。外世纪基本不可信,“遥遥华胄”,据史编造而已。
清及清以后湖南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 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 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同一种家谱,后修的内容要多 于前修的内容,大多如此。有的家谱还有恩荣表、仕宦录,登载历代族人及第入仕的名单及 简要业绩;派语,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如〔涟源 〕《?NFEA7?田刘氏族谱》,可用几个世纪;著述、艺文,收录涉及族人的寿文、挽诗以 及赋咏山水名胜的诗文;少数家谱列有余庆录,留下许多空页,作为草谱备用,装订于谱书 之末,以示子孙绵延不绝。在私修家谱时,各家竞相仿效,以致于谱书愈来愈厚,内容冗余 驳杂,不少家谱动辄几十册、上百册,真乃“煌煌巨著”。地方志乃一地之全史,却无以与 家谱争高下。在纂修质量上,家谱却不可与地方志相抗衡。地方志纂修人员是从本地名流学 者中遴选出来的,家谱只是在族人之中推选出来的。
体例。湖南家谱多兼采欧、苏谱式。欧阳修先图后传,这里的“图” 属“表”的'范畴,是表与传的分别运用。苏洵谱图下注高祖至父之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 ,某日卒,是表与传的综合运用。清代以后,湖南家谱虽然遵照欧苏“一图一传”的谱式, 却有很多发展。综合地运用了正史、方志所采用的几种体裁,不仅有表、传,传不仅有小传 ,还有列传、墓志铭之类。增加了“图”,如墓图、祠图、人物图;“考”的内容也有所增 加,如“世系源 流考”、“姓氏辨”;“志”,如墓志,用“志”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纪”,记本族名 人的事迹;“记”,记历年发生在族内的大事;“录”,如:嘉言录、先祖遗训录等。〔新 化〕《吴氏九修族谱》(清光绪十九年三让堂木活字本)“凡例”始曰:“家乘与郡县志通志 历代史相表里,是编为录三,表七合世系而为八,略二,记三,纪一,志则统为一而复分为 三,务期确切明晰,不浮不衍,于近世各谱中自成一家之言。”(按:录三:序论录、存疑 录、摭谈录;表七:嫡传表、派语表、诰封表、贞节表、缙绅表、耆寿表、寿妇表,加世系 录;略二:述前略、四礼略;记三:宗祠记、先茔记、宅里记;纪一;诒谋纪;志:艺文志 ,把列传、行述、像赞也放在“艺文志”里。完全按照史书体裁是否合理,另当别论,倒也 “自成一家”。)家谱修至清代,体例渐次完善,代有发展。结构亦趋合理,前后呼应,左 右照顾,既能以纲统目,纲举目张,又能条目自现,纵横交错。究其原由,因为家谱纂修者 成千上万,营造出了一个互相学习的广大空间,有学习,才有提高和进步。
民国期间的家谱,为涵括新时期的内容,在体例上又比前代有所创新。有的谱后用近代统计 方法制作表格,标列类名也向志书体转化。如民国23年(1934)王振育等纂修的《湘潭泉冲王 氏五修族谱》,为卷四十首一卷末一卷、凡三十册,兹列“目录”:
本原志;旧章志,内含历届修谱序跋,沿革目录,样本,凡例,任事列名,收支数目,及领 谱字号等;世德志;茔域志,附茔域检查表;祠庙志,附祠庙墓庐公屋一览表;箴规志;礼 节志;教育志,内述族校概况;著述志;公田志;契约志;义举志;惠泽志;水利志;交涉 志;拾遗志;字名卷页年龄派系绝房检查及男丁统计表,同名表,年代生死族事记要表,妇 所出女所适姓氏一览表,嫁娶人数比较表,职业统计比较表,历修人口比较表,各派平均年 龄比较表,阴阳历对照表;派系录;垂系、齿录;于归代聘录;式谷录;殇葬录;待征录, 内分世系待征、祖墓待征、遗著待征、族属待征;裕后录;全归录;修撰始末记。
是谱列目之详备,连谱牒研究专家、对中国家谱有广泛涉猎之经历的杨殿?NFEA8?先生也 惊叹不已。〔11〕
特征。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凸现特征。笔者对其他省市家谱 无所考察,不可能比较出湖南家谱的特征。只是就经眼家谱谈个人认为有其“特征”的几个 方面。
名人家谱多。近现代以来,湖湘人才涌动,英雄迭出,从曾国藩到当代党和国家领 导人,成就一世之业,彪炳中华史册,这是其他省市无可比拟的。作为家谱,本着扬善隐恶 之原则,对本族之名人极尽渲染。诸如:曾国藩:〔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谭嗣同 :〔浏阳〕《谭氏谱》;黄兴:〔长沙〕《经铿黄氏家谱》(清光绪十八年修);宋教仁:〔 桃源〕《宋氏族谱》(清光绪二十二年修);_:〔湘潭〕《韶山毛氏四修族谱》;刘少 奇:〔宁乡〕《南塘刘氏四修族谱》;_:〔湘阴〕《毛塘任氏四修支谱》;_: 〔湘乡〕《九溪彭氏续修族谱》(1922年);_:〔浏阳〕《西岭祠十修胡氏族谱》;罗 荣桓:〔衡山〕《黑田罗氏九修族谱》;朱?NFEA9?基:〔长沙〕《棠坡朱氏族谱》(80年 代末朱?NFEA9?坚在美国纂修)等等。
迁湘始祖多来自江西。现所见湖南家谱中,在缕述世系源流时,有60%以上的家谱都 称始迁祖在宋元明之际来自江西,特别是元末明初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庐陵、吉水,南昌府 的丰城、南昌诸县。张国雄著《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12〕的附录《移民档案》, 收湖南各地家谱197部,其中迁出地为江西的148部,占75%;而迁出地是泰和县的54部,占 江西的36%。早在1931年,谭其骧先生以清道光《宝庆府志》、光绪《邵阳乡土志》、《武 冈州乡土志》、《湘阴县图志》、《靖州乡土志》中的氏族志表为依据,经过缜密的分析, 结论为五代以后,湖南移民主要来自江西,几占三分之二;江西又以泰和最多,依次为丰城 、庐陵、南昌、吉水、安福诸县。迁徙时代多在元明,而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尤为突出。? ?〔13〕?元末明初的连年的战祸和兵燹,使湖南大部分地区田园荒芜,庐舍成为废墟,原 有居民大量散亡。随后,苏、浙、皖、闽、赣人,特别是江西人大批涌进湖南,“从征”, “屯垦”,“宦游”和从事商贸活动,而江西人大都为稼穑耕垦而来,少有在城市繁华之地 ,多在穷乡僻壤之间。清代以后,湖南人口逐渐饱和,外省移民日渐停止。而大批湖南人往 四川、贵州迁徙,也有少量湘中、湘东地区向湘南、湘西以及洞庭湖区迁移的。民谣“江西 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也主要是指湖北了。清康熙以后,湖南发展比较快,经济、文化比 湖北发达,成了全国主要的粮食输出省。
现在,湖南人一讲江西人,多称江西老表,笔者茫然不知何意,鉴于湖南人的祖先多来自江 西的历史渊源,姑妄释之:表,有表亲之意,指父亲姊妹和母亲兄弟姊妹所生的孩子都称表亲;老,祖宗之谓也。“老表”即祖宗的表亲,“江西老表”,指江西、湖南两省人的祖宗 存在表亲关系,是湖南人对江西人的一种“昵称”。
女子入谱。家谱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产物,对女子是不尊重的,女子只能作为男子的 附属入谱,连名字也没有。但民国以后的有些湖南家谱,把女子放在和男子的同等地位写到 家谱里去。如〔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曾昭?NFEB1?(约农)主修,1946年三省堂 木活字本。“凡例”中明确说明“女子不字且经亲友公认为承嗣权者得照男丁例提行”,曾 宝荪、曾宝菡都“提行”入谱,且曾宝荪还是监纂,谱后的“跋”也是曾宝荪撰写的。这样 情况的家谱在湖南极少,不过,象曾宝荪这样的女中才子也极少。作为“晚清大儒”曾国藩 的后裔曾约农是受过西方教育的,文明程度比一般家谱的纂修者要高一些,不过也是有限的 ,“已字”女子就不能入谱了。
版刻特征。顾燕在《家谱的区域版刻特征》〔14〕一文中讲了“湖南家谱的 版刻特征”, 大体如是说。湖南家谱在清嘉庆以前大都是雕板印刷,字体分软体和宋体两种,书品大,书 宽30厘米左右,书高42厘米左右,版阔高,一般刻印较精。清嘉庆以后,绝大多数为木活字 印刷,由于字模是拼排而成,加上字模的制造做不到完全一致,以致于出现字体大小不一, 笔画粗细不整,墨色深浅不匀,栏线互不衔接的现象。书品千差万别,大小不一,但多数是 普通本,书宽20厘米左右,书高32厘米左右;版框宽17厘米左右,高26厘米左右。也有少数 大本,书高达45厘米,书宽31厘米,多在湘北一带。也有小本,和现在的大32开本差不多, 这是极少数。版框一般是上下双栏、左单右双,粗细栏线。版心一般是上方用黑体书谱名、 单鱼尾,中间右书卷次、卷名,左书纂修年代,下方书堂号。谱中多使用小字,大字黑体一 般只用世系表中的提行人名。家谱中纸质精良,印刷精细,装帧精美,能给人赏心悦目者极 少。这与湖南刻印家谱的“谱匠”(尊称“谱师”)有直接关系。清代的谱匠以长沙、宁乡、 湘潭、湘乡、益阳、宝庆、新化、衡州、永州为多,长沙、宝庆是刻印家谱中心。这些谱匠 多是结帮成伙,四处流动,哪个家族需要刻印家谱就到那家的祠堂去,很难印制出质量上乘 的家谱出来。民国以后,家谱逐步转向由书局印刷,质量相对有所提高,有些家谱印刷质量 很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待续)
〔出处〕 《图书馆》(5)
我奶奶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双大大的耳朵,圆圆的脸上时常挂着慈祥的笑容,还有一张爱唠叨的嘴巴。
我奶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爱唠叨。如果一唠叨起来,那是能一直说到明天的。可是因为我和妹妹要上学的原因,妈妈还是把奶奶从老家请来照顾我们。在火车站刚接到奶奶,奶奶就开始唠叨了:“你怎么穿这么少啊?最近吃得怎么样啊?睡得怎么样啊?学习好不好啊?……”我的脸都憋红了,呐呐地说:“奶奶,我们先回家吧,等回家了再说吧。对了,奶奶,你有没有吃饭?”奶奶说:“还没有,火车上的饭哪有家里的饭好吃啊,而且又贵……”在奶奶的唠叨声中我们把奶奶接回了家。刚进家门,妹妹就一蹦一跳地跑来抱住了奶奶,开心地大喊:“奶奶,奶奶。”奶奶抱住妹妹说:“哎哟!我的乖孙女,想奶奶吗,想不想吃奶奶做的好吃的……”
过了几天,我放学回来写作业,把房门反锁了,却忘记把水杯给奶奶。过了一会儿奶奶想进来拿水杯的时候,发现我把门反锁了,不由得大怒,大声让我把门打开来。等我一打开门,奶奶就又开始唠叨了:“你怎么把门反锁了?万一打不开了怎么办?你把门反锁是不是又在干什么坏事?”奶奶这一边说一边观察,发现我在看漫画书,又开始了她的唠叨……我的头又开始发昏了。
奶奶,你可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啊!
她看起来八十多岁的样子,身材瘦小,常穿着颜色黯淡的衬衫,一道道梯田似的皱纹是岁月的痕迹。眼神里总给人一种慈善的感觉,常常说:“唉,老了,老了!”她就是我的奶奶。
奶奶是一个乐于助人、勤俭持家的人。
奶奶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在繁华的大街上,身着华丽的人们匆匆走过,一个穿着破烂的乞丐跪在地上,嘴里念叨着:“行行好吧!”奶奶看见了,把仅带的钱都给了乞丐,乞丐连连道谢,当别人告诉奶奶那个人是骗子的时候,奶奶只说:“唉,毕竟是可怜人,都不容易,而且我看那人不像骗子”
奶奶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自己的袜子破了,不扔掉,也不买新的,只是自己拿出针和线。将线扯到足够长,一手掐着,另一只手再按在这里,掐着的手后退,最后将线用牙咬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常。但唯一不同的是,奶奶再不能像年轻时候一样轻轻松松把线穿进针眼里面了。第一次穿,没有成功,奶奶把线团了团,又试了一下,依然以失败告终,但奶奶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就在奶奶感叹自己老了的时候,线穿了过去。奶奶乐呵呵的说:“看来还中用啊!”然后开始缝,再将线高高举过头顶,就这样重复了许多次,袜子才缝好,奶奶又将袜子好好的放起来……
这就是我那乐于助人,勤俭持家的奶奶。
我有一位和蔼可亲的奶奶,她有着一头乌黑的卷发,一双小但炯炯有神的眼睛,脸上也没有什么皱纹跟斑斑,看起来挺年轻的。奶奶有一个特点就是“节俭”,那就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奶奶生活很节俭,平时吃饭要是我把饭粒掉饭桌上都要我捡起来,叫我不要浪费。
还有一件事,就是开暖气。一天寒风刺骨,我冷得发抖,一路上,心里想回家就有暖气,忍一忍马上到家,可是到家一打开门,我失望了,没有开暖气,奶奶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马上问:“奶奶,这么冷的天为什么不开暖气?奶奶笑着说:“衣服多穿点就不冷了,小孩子不要动不动就开暖气,太费电了,我听了嘟着嘴不高兴地回答:“奶奶,不要这么节约,又不是用不起电”。奶奶听我这样说气得不理我了。这时,爸爸正好回来,看到听到了这一切,笑着拉着奶奶的手说:“妈,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您老人家也要享受一下,不要过得这么节约了,该花的钱还是要花”。听了爸爸的劝说,奶奶这才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们也都乐了,爸爸拿起遥控器“滴”得一声,暖气开了。
唉!这就是我的奶奶,节俭的奶奶!
我感觉你说的就是“行述”或“行状”。
1。谓生平概略、履历。
《封氏闻见记·石志》:“素族无名策,故以纪行述耳,遂相祖习。” 2。
即行状。 清 刘大櫆 《渔溪巴君墓志铭》:“我死,慎勿丐名流作传及妄为行述,以贻有识之非笑。”
《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他的子孙,往往的求那班名公老先生们,把他平日的好处,怎长怎短的,给他写那么一大篇子,也有说行述的,行略的,行状的,我也不知他准叫作什么。 ” 巴金 《家》三七:“〔 觉慧 〕把附印在后面的三叔起稿、四叔手写的祖父的‘行述’,翻了两下。”
3。行状,汉朝称“状”,元代以后称之“行状”或“行述”。
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
唐代李翱曾为韩愈写过行状,但他在〈百官行状奏〉写道:“由是事失其本,文害于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 著名的行状有〈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赴英州乞舟行状〉、〈袁中郎行状〉、〈司马温公行状〉等,另有“逸事状”只。
家谱?是什么?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后来在妈妈的引导下,我才略知一二,我就简单来介绍一下我家的三代家谱。
爷爷:有七位兄弟姐妹,排行老三,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舟山渔民,爷爷是家里最宠我的人,只要是我需要的任何东西,他都会尽力满足我,在我心里爷爷还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每每看到街上乞讨的老人或者是残疾人,爷爷都会给他们钱。
奶奶:有三位兄弟姐妹,排行老大,她是一位勤劳、爱干净的人,家里零零散散的东西,奶奶都要把它们摆放得整整齐齐,角角落落的灰尘都要擦得干干净净。她还喜欢做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是我的奶奶比较爱唠叨,每每我把东西弄乱了,奶奶就会在我耳边唠叨,要我做一个爱干净的孩子。
爸爸:是一个胖胖的人,正好符合他的生肖猪。我的爸爸在学习方面对我特别严厉,可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吧,每每我做得不好的时候,他就会骂我,甚至打我,但我一点也不讨厌他,因为我知道爸爸付出的一切都是为我着想。
妈妈:是一位年轻、漂亮,又勤劳、助人为乐的人,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手牵手地走在路上,一位老奶奶的购物袋破了,里面零零碎碎的东西撒了一地,妈妈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袋子递给了老奶奶,并帮她把东西捡进新的袋子,妈妈还经常教导我要有爱心,这件事让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名言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我:是一个粗心的马大哈,做任何事情总是丢三落四、拖拖拉拉、注意力集中不到三秒的一个人,但我也有好的一面热情好客、助人为乐、善于交友。
这大概就是我心中的三代家谱。我觉得自己很幸福,一直在爱中成长。
我从小就与奶奶相依为命,一同住在乡下,每天都能接触到大自然。奶奶喜欢大自然,热爱土地。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满载着她的希望,令她心旷神怡。
奶奶身体很好,经常步行到乡镇的集市上买东西。她从不搭乘公交车或计程车去,奶奶认为汽车排出的废气会污染环境,双脚才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奶奶非常节约水电。洗衣洗菜的水她从不随便倒掉,而是用来浇树浇菜。人走灯灭是必须的,每当我不小心忘了关水龙头、电视或电风扇,她就会立刻提醒我, 要我注意。
奶奶常常收集一些自家不穿的旧衣服,仔细把这些旧衣服缝补好,洗干净之后折叠整齐,送给需要的人家。
我们的三餐都由奶奶亲手烹煮。饭后剩下的食物,她从不丢弃,而是放进冰箱,以免变坏。有时候,我要把吃剩的饭倒掉,奶奶便忙阻止我:“粒粒皆辛苦,这些饭粒来得不易呀!”
我家屋外有一块地。奶奶每年都在那儿种菜、种花。我家四周花红菜绿,简直是一个美丽的花园。我们常年都能吃到奶奶亲手栽种的蔬菜,欣赏到奶奶培育的花儿。奶奶也养了一些家禽,像鸡、鸭、鹅、兔子等。她用这些家禽的粪便当肥料,滋养植物。她说:“这是最天然的肥料,比用化肥安全多了。”
我们小学生都知道地球资源的有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奶奶不懂这些道理,甚至不知道“环保”这个名词,但她是我见过最环保的人。她身体力行,过着俭朴的生活,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热爱拥有的一切,真可谓名副其实的“环保奶奶”。
我有一个爱我的奶奶,从小,她便极其疼爱我。
小时,父母工作很忙,甚少在家陪伴我。所以,那是我小小的世界里除了父母就只有爷爷、奶奶这两位慈祥的老人。
我的奶奶有一双慈祥的眼睛。妈妈说,当时,我从医院被抱回来,回到家后,第一个抱我的就是奶奶。她用她那双慈爱的双眼一遍又一遍地抚过我小小的身躯,眼里充满了惊喜,仿佛看到了无价之宝。
后来,我长大了。可还是小小的一个小不点儿。那时小小的我尤其爱喝酸奶。吃饭时,调皮的我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把酸奶倒入饭中,却又总是在尝了一两口饭后,觉得味道不好,将我的碗推给奶奶,然后可怜巴巴地望着她,还未等我开口,奶奶就会默默地将她和我的碗换过来,端起我碗里的酸奶泡饭吃起来。
妈妈还说,奶奶是这个家里最疼我的人。
这也是事实。
从小,我想要什么,想吃什么,奶奶无一不满足了我;那时候,我与奶奶的关系简直是比亲生父母还亲!
小小的我那时也以为,奶奶是无所不能的,仅仅是因为我想要的东西奶奶都会给我。
可是,在我五岁那年,我最爱的奶奶去世了。
小小的孩童还不明白死是什么,却依稀间意识到那是能让人永不相见的事物。
后来,爸爸说:“奶奶现在在天上看着你了,她并没有离开我们。”
于是,当我每次抬头望天时,奶奶那双慈祥的眼睛也正透过层层的云朵,望着正在望着她的我。
抢救家谱散文
改革开放后,九十年代,我家收到一份来自海外的家谱简本复印件。
我父亲如获至宝,口口声声地感谢“总计设师”,小心翼翼地用红布包裹得严严实实,敬放于书柜中。
几年后的一天下午,我父亲象以往那样正聚精会神地阅读着当日《江南晚报》。忽然,他若有所思地想起了什么来。然后,他兴匆匆地走向书柜,开锁,颤抖地打开红包,仔细翻阅起那本家谱来。
“目前,我们不就正好在无锡李巷‘耕读村’旁吗?此‘耕读村’很可能就是我们的‘三蕃节制李-耕读堂’!现在《江南晚报》上介绍的北宋宰相无锡人李刚,很可能就是我们的祖宗。儿子啊,你有空快去查查!”
经一天多的走访,终于,在那天傍晚时分,居然我还真找到了一位李刚之后裔。经一番寒喧,兴奋攀谈之后,终因我们对不上各自家谱中的字辈等因素,而很扫兴地结束了交流。
在以后的节假日中,我又多次去了无锡新落成的市图书馆。在那里翻阅了所有无锡李氏家谱。“翊,庆,定,永,嘉”是我们族当前仅知的五个字辈;宁波“三蕃节制李”是我从父亲处传说来的我们族名称;宁波“耕读堂”则是我们的简本上写着的`堂号或旗帜。我一遍又一遍地寻找着。在这些家谱中是否能有一本含有我们家族信息的呢?腿站累了,眼看花了,肚子饿瘪了都无所谓。
一晃又几年悄悄地过去了,仍杳无音信。
我主要查找浙江宁波李氏。其中,宁波《砌街李氏宗谱》的字辈引起了我高度重视。在从头到尾的60多个字辈中,更有一句“[c定亨嘉”,与我们的“翊,庆,定,永,嘉”呈高度相关。于是,我激动地把相关页面作了复制并带了回去。
首先,我们从十几代列祖列宗的名讳那里居然找到了与浙江图书馆那宗谱中相一致的字辈信息。
其次,我们又认真研读了自家简本中的“昭穆序”。此序中道:“吾鄞李氏,列《甬上族望表》,凡八。砌街李氏,自知衡州府李循义至徵士李邺嗣共为十望,蔚然成乐浙文献世家,较他李尤盛。其Q系出宋太尉忠襄李@忠後,t本明初T老之说。”
最后,我又试探性地问我已80多岁老父亲道:“您,小时候在宁波和上海时,有没有听说过‘迎恩李’、‘小港李’和‘砌街李’吗?”
“哦,有!我们就是‘砌街李’!这好久没提起它了,以前好像忘了告诉你!‘小港李’也知道,可能是我们宗系分出去的,全是一些渔民!‘迎恩李’不知道。‘三蕃节制李’就是从‘砌街李’独立出来的。‘三蕃节制李’是明代崇祯皇帝册封的,人家的横写的,我们的‘三蕃节制李’是坚着写的。因为我族战功显赫!因为当时我们族的第十一世公李,字长孺,在明末贵阳‘安奢之乱’叛乱最危险时刻,他像唐朝张巡抵抗‘安史之乱’那样,保卫贵阳三百多天!直到皇帝的救兵到。”
这样,我们有了更进一步的充分证据,终于证明我们的确是宁波砌街李氏。
不久,我们又与浙江图书馆天一阁取得了联系。从天一阁残本中,找到了‘三蕃节制李’等词句多处;纠正了误传的“翊,庆,定,永,嘉”中错误之处;也证实了我们为南宋时期身在“胡营心汉”抗金名将李显忠的后人;李邺嗣为“浙东学派”,即:“明清浙东经史学派”,中的文学主将,曾与黄宗羲共事,整理明朝遗留文献,共同校对《古文雅》等等。
最终,在浙江宁波砌街李工作室的艰辛努力下,我们寻找到本家族海内外三四千人,我们家族的民族团结、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砌街李氏”家谱挖掘抢救工作以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等方面取得了更可喜的进步。
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家谱是在上一次回老家的时候,记得是今年的端午节吧。当时我们的家谱是在隔壁的爷爷家,爸爸带着我到了他们家,先是三叩九拜,并且申明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家族的发展史和更好地传承家谱……如有不敬和不周之处请老祖宗担待和原谅之类的话之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家谱……
我们的家谱是由三块四十厘米左右宽,一百六十多厘米长的布料缝制成的长方形表格状的,由于年代很久,上面的图案、表格和字迹都很模糊,边缘甚至还有两处破碎的地方。我和爸爸、爷爷,特别是还有一个年纪较大、辈份很高的老爷爷的帮助下,费了不少的工夫才把上面记录的内容摘录下来。
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据有关专家论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也是记录家族的正面历史、经验、技术和文化的史实资料,是给后人留下的一部优秀教科书,后人可从中得到经验借鉴、文化传承和思想启迪。一个家族缺了家谱,就不完整。 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间血缘的 亲疏远近。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史记和文化典籍,那么国家的发展进程肯定不会有这么快。国家尚且需要有传承载体,家族同样需要。
因此,我们不仅修家谱,而且还要定家规和族训,以此来规范我们的人生、教育我们的后人。以使我们的家族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强大。
1、首先明确其标准以及范围
由于家族迁徙等原因,编写人物传记基本不考虑人物籍贯与其所处地域的问题。只要是本族之人,都能够为其立传。
2、确定人物传记的格式
人物传记的格式也没有定型。在家谱文化的发展演变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记样式,有通讯式、文学式、鉴定式、履历式等。根据历代家谱中的经验,对于那些拥有感人事迹,材料真实详尽,符合立传标准的已故族人,适合使用纪传史书体以全面描述记录其生平事迹。
3、人物传的实际撰写要点
人物传要根据真实性、时代性、文学性的特性,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传主个性化的性格特征。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思想意义。
4、如何给编写好的人物传排序及分类?
由于家谱留传年代久远,所以家谱中的人物非常多,这也导致了人物传的多种多样:有历朝历代的名人、为国捐躯的烈士、英勇正义的模范、各行各业的标杆等。
在我成长的`过程当中,我要感恩的人有很多,但是我最想感恩的是我的。
听说,在我刚出生三个月时,就离开我去外地上班了,我只好被送去奶奶家。当时的我还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小婴儿,奶奶总是细心地照顾我,天热了,给我脱去厚厚的毛衣,天冷了又及时地给我穿上暖暖和和的棉袄,让我冷不着也热不着。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尽管奶奶精心地照顾我,可是,刚刚断奶的我还是因为不习惯喝奶粉,开始上吐下泻。据奶奶说,每次我吐时她的心就象被人狠狠地拽着一样,难受极了。奶奶总是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带我去医院,可是已经很晚了,公交车早已没有了,打车又不方便,奶奶、只好抱着哭闹不止的我向医院跑去,一分钟也不敢耽搁。等踉踉跄跄跑到医院,爷爷、奶奶已是满头大汗。一个月过去了,我渐渐习惯了喝奶粉,可是奶奶的鬓角早已爬满了白发,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深了……
还记得小时候我得心肌炎,那时的奶奶爷爷总是轮流守护着我,奶奶还经常给我做我爱喝的鱼汤来滋补我虚弱的身体,到了晚上,我还经常哭闹,奶奶就不厌其烦地给我量体温、喂药,不停地给我擦拭我火烫的身体,还一个劲儿安慰我,给我讲故事,直到我慢慢进入梦乡……
奶奶把我从一个怀抱中的婴儿扶养成了一名戴着红领巾的健康的小学生。在这过程中,类似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过来;在奶奶带我的六年中,我和奶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的奶奶已经六十多岁了,经常会忘记一些事,可奶奶却总也忘不了对我的关心和爱护。还没到,奶奶就早早地为我准备好了棉衣;每次打电话,还总问我要不要买一些喜欢的零食。
奶奶,您老了,尽管我知道您的恩情我永远也报答不完,就像报答不完阳光的恩情;像小鸟永远报答不完树林的恩情。但我今天仍要发自内心地您说一声:“奶奶,您辛苦了,我感恩您!”
走过文具店,拐过一个路口,我便看到了一辆架着烤桶的早餐车,正在早餐车旁忙碌的,是那位系着粉红色围裙,满头银发的“烧饼奶奶”。尽管脸上的口罩挡住了她的半张脸,但一看见那双慈祥又熟悉的眼睛,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每周五,我都要光临她的烧饼摊。听奶奶说,她在这里卖烧饼已经有四五年了,这么多年来,她的烧饼从未涨过价。可能正是因为她的烧饼物美价廉,所以每天下午总是有很多顾客来她的烧饼摊买烧饼。
奶奶的烧饼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独特,只要吃过一次就会念念不忘,这都归功于她的烤饼方法。奶奶烤饼的工具是一个用土做成的烤桶,把做好的烧饼往桶壁上一贴,过半分钟,一个个香味四溢的烧饼就“出桶”了,那味道,可谓一绝啊!
奶奶揪下一个面团,用手压成饼状,撒上一点儿梅干菜,包起来,揉一揉,再压扁,往烤桶里一放,然后用钳子夹出来,装进袋中,递给我。我接过烧饼,一股浓郁的饼香弥漫开来,轻轻咬上一口,酥脆可口,满嘴余香,一点一点地咀嚼,细细品尝,让人回味悠长。奶奶看着我这副陶醉的样子,一边用纸巾轻轻地为我拭去嘴角的残渣,一边乐呵呵地笑着。
奶奶对这份工作毫不马虎,每天都准时出摊。某个周五放学时,外面下起了大雨,我以为奶奶不会出摊,便打着雨伞,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来到奶奶的摊位前。烧饼摊旁,一个大雨棚的下面,烧饼奶奶依旧像往常一样站在那里。我急忙跑过去,奶奶乐呵呵地说:“今天下雨,顾客少,奶奶给你做个大大的烧饼!”我开心地点了点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我已步入五年级的大门,学业繁重,每周五放学,我不能再常光临烧饼奶奶的烧饼摊,但一想到烧饼奶奶那忙碌的身影,我都会忍不住会心一笑。
看着日渐消瘦的奶奶,我的心也越来越沉重。
我不得不承认奶奶已经老了,也已经九十三岁了。岁月无情,总是无端消逝亲人的容颜。
每次回家总有不同的感受,年轻的我们不知道是否可以称得上越来越成熟,但事实是,年老的他们真的越来越老了。记得上次回家时,是我的奶奶晕倒,脑部出血,接到姐姐的电话时,我几近崩溃,那时的自己不管如何,就想着能早点回家,可恨的是还要考试。也终于,我来了个“先斩后奏”,跑回家,然后再补假。为了亲情,我真的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年轻的我们尚且有那么多时间挥霍,可年老的他们呢?我不想因此造成自己毕生的遗憾,毕竟那种失去,将不再拥有。
那次回来,看着奶奶后脑梢的伤口,我不知道该喜还是该悲,也许喜的是奶奶福大命大,终于勇敢的坚持了下来,悲的是岁月又无情的在我的奶奶的头部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迹,而且是一个致命的印迹。真不知道那样的疼痛一个九旬老人是怎样承受过来,可终究奶奶还是承受过来了,我该欣慰还是。离家前的那个晚上,本想跟奶奶说几句话,让她老人家要好好养病,要多吃一点,不要再为家里的事劳累。可是,当听到奶奶说:“不知道自己什么会走,可能见不到你们。”我的眼泪再次绝堤,原来,所有的所有,再多的坚强也抵挡不住亲人那句话,那句让人撕心裂肺的话。那晚,哭了很久,妈妈,姐姐,伯母轮流着安慰我,可我的眼泪还是没能止住,我只愿我的眼泪能够化作无尽的思念,与爱情无关,与亲情有染。莫名其妙地找浅、菊哭诉,我承认,亲情有时,真的很痛很痛。第二天早早地离家,头也不回,我不愿我的眼泪再次流出,我更愿选择做个无情之人。
时隔两个月,也正好是两个月,我再次回到了这片故土,农村没有城市的繁华,但城市却没有农村的宁静与安逸。如果可以,我只愿守住这方沃土,与世无争,淡泊名利。
我从不肯跟奶奶多说话,每次的谈话总让我有种心痛的感觉,这次更是如此,虚弱的身体终经受不住病魔的折腾,奶奶终于越来越老了,背开始微微有点驼,说话也没上次的精神,更多时候,听到的是那一声声粗重的喘息声,有点沉重,带着岁月的痕迹,有点无奈,带着病魔的气息。奶奶同样的话又再次出现,只是每每到这时候,我都不愿去打断她的话,虽然死亡是一个很忌讳的词,只是该面对时,谁也无法逃避,这是一个发自九十高龄老人的心声,是一声无奈,一声叹息,一声期盼,一声叮咛,一声祝福。千言万语,我只愿聆听最心底的声音,最温暖的祝福。
我是不善于表达的人,对于亲情,犹是如此,似乎任何优美的言辞都写不出内心的那段情感。奶奶,这是一个伟大的词,奶奶,这又是一个伟大的人,可是,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能在伟大中体会孤独,那一声声奶奶是多么的沉甸甸,那一个个老人是多么的无助与无奈。对于爱情,我们会说:如果爱,请深爱,既然爱,好好爱。爱ta,就让ta知道。那么,对于亲情,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自私一回,如果爱,请深爱,爱他们,就让他们知道,爱,就付出行动。
奶奶,您是孙儿一生的牵挂,如若可以,孙儿愿意为您做点什么,或者拿去交换,只是除了生命,我一无所有,叫我如何去言爱,用何作赌注。我只愿您健康长寿,只要生命不止,我的爱就不会停息。思念与祝福,与天同寿,与地同龄。
“嘭”快递员把一个盒子让到桌上。哎,奶奶的“买瘾”又犯了。从上个月开始,我几乎每天都有新衣服。这次又会是什么呢?只见奶奶迫不及待地拆开盒子,里面有五个小饰品。奶奶拿起其中一个手镯,呆在手上,一边左瞅瞅,右瞧瞧,一边又用临海话嘀咕着:多便宜啊,五个只要29元!
哎,让我来给大家讲解下奶奶犯起买瘾的起因吧!这个要回忆到很久很久之前……那天,奶奶想给我买条裙子,可是呢,奶奶觉得外面的衣服太贵了,于是找来了她单位里有一个淘宝账号的同事。奶奶点啊点,遇到不会打的字,就把我叫来。然后一边带上老花眼镜,一边嘟着嘴,看到便宜货就“吼吼”笑两声;遇到难以抉择的就来征询我。上班时,闲着时,就“逛逛”淘宝。
现在,奶奶已经买了:一双鞋,两件运动服,两件短袖,一件衬衫,一根皮带,两件长裙,意见羽绒服,五样小饰品。近期,奶奶预计还要买一条裤子和一双凉鞋。哎——我用键盘在电脑上打下一行字:奶奶竟也成了马云背后的女人,开始对淘宝进行疯狂的扫荡。
我的奶奶长着一头洁白的头发,头发下是一道一道为我操碎了心的皱纹。两条黑色的眉毛下,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身黝黑的皮肤显得十分疲倦。
严肃的奶奶
奶奶是个严肃的人。
我不爱学习,每当我做一些与学习有关事情的时候,她就会咧着嘴笑,一但我不学习了,她的眉毛会皱成个疙瘩。这不,我刚放下笔,正奔我的电脑去时,奶奶开始唠叨了,并且说要给爸爸打电话说我又不学习了,让爸爸回来管教我呢。
体贴的奶奶
奶奶是个体贴的人。
每当我生病的时候。奶奶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特别体贴,奶奶又给我端水,又给我拿药。上次回家,我生病了,我告诉奶奶:“奶奶,我想吃您烙的饼。”就这样不足一个小时,一张香喷喷的烙饼就送过来了。
絮絮叨叨的奶奶
奶奶爱絮絮叨叨。
奶奶此人天生特点四个字——絮絮叨叨。每次睡觉时,总传来奶奶的话语,在寂静的夜晚,我急着睡觉,奶奶的说话声会打破了宁静:“彪彪,快起床,五点了,起来!快起来!”我会把枕头盖在头上,就算这样,我还是抵挡不了奶奶的“语言”攻击,烦哪!
爱砍价的奶奶
奶奶爱砍价。
奶奶的砍价本领不低。她的砍价本领让我不得不佩服。有她在,就没有她砍不了的价。去年,快到春节了,奶奶和我一起去买鞋,去到那个门市部,才知道有点贵,奶奶和我进去后挑了一双60元的鞋,奶奶便开始开“大招”了。
“老板。这多少钱?”
“60元太贵。少点吧!这些质量不好,你看,这鞋带都脏了。除了我,估计没人要……”
坎来坎去,终于,奶奶最后以50元买下了这一双鞋子。
严肃,体贴絮絮叼叨,讨价还价的……这些成为了奶奶的性格特点!也成了一个独特的奶奶!
正因为有了这些性格,才让我感到这家的热闹与温馨。
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奶奶!
记忆中的奶奶保养有加,身材苗条,着一条丝绸裙衫,颦笑间抚着那烫成大波浪的秀发。其实那时候的我是不记得奶奶彼时的模样的,只是偶然一次翻看旧相片时才略知一二。照片上的奶奶年轻、靓丽,那时已将近六十的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上一大截儿。
记忆中的奶奶笑靥如花,温柔的眉眼中尽是浓浓的爱意,她爱俯下头,用手摩挲着我的脸。目光的注视一路朝下,爱的洗礼也一路朝下。小小的我依偎在奶奶的怀里酣睡,头枕在奶奶的臂弯,嘴角微微上扬,莫不是也感受到了奶奶的爱,或是做了什么好梦?
一晃,岁月如梭,时间并不因人们的苦苦挽留而停止。我已由最初的那个咿呀学语的稚童长成少女了!一次次站在落地镜前转身,看着镜中的自己已逐渐长大;一次次迫不及待地拉来奶奶和她比着身高,从最初的不及她腰,到后来的齐眉,再后来便是拔节儿似的比她高上一截……
生理的变化让自己在惊喜之余有些措手不及:自己,真的长大了吗?难道,成长,仅是这样吗?
带着小小的不甘继续前进,直至一次我与奶奶的散步之行。落日时分,火烧云满满当当地挤在天空,把天地照得璀璨无比。我与奶奶挽着手亲密无比地在花园中散步。奶奶的背已经渐显弯曲,似乎是被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担子压得变了形。的确,她已芳华不再,这几年似乎老得很快,暗黄的脸上是一道道深深浅浅如沟壑般的皱纹,妩媚风情的卷发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齐耳的如贴着头皮生长的白发。现在的她已不那么爱笑,薄唇抿成一条线,唇线分明,却是那种没有血色的淡红……心没来由地抽搐了一下,像是什么东西抽打着自己的心。
想也没想,我的手松开了奶奶的臂弯,握住了她垂在裤缝边干枯纤弱的手。掌心摩挲,指尖触碰,明显感受到奶奶身体一怔。我并不言语,只留给她一个灿烂纯净的笑。牵着她的手,感受到她手指的细弱,掌心有些寒意。我更加攥紧了她的手,好像要把自己掌心的温暖输送给她一般。
两个影子被夕阳拉得好长好长,我们慢慢地走着,不语,彼此听着心跳的聲音。一如小时候那般,不过,却是颠倒了位置,这次换我牵着奶奶的手,走在前面……
倏忽间,我已长大,奶奶却在时光中老去。是该叹息时间的无情还是该庆幸自己的长大,我不知道。就这样慢慢长大,享受奶奶温馨的爱,也让奶奶感受到我对她的那份浓浓的情。这,就是“长大”的样子吧?“长大”的我要呵护奶奶,一如她呵护我一般。
日落时分,牵引着她的手,一起看夕阳西下!
岁月染白了她的白发,压弯了她的腰,也爬上了她的脸颊。她就是我最爱的奶奶。
奶奶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我清晰的记的奶奶属羊,爱吃水饺,喜欢团聚。但奶奶在我们家中是出了名的“小气”。
“妈,快过节了,我带你去逛逛商场买点新衣服。”妈妈对奶奶说。奶奶不舍得花钱,每天穿的衣服都是在集市上买的地摊货,一穿就是两三年,衣服上满是补丁时,奶奶才舍得扔掉。奶奶听到后边摇头边摆手:“不用买不用买,我去年买的衣股还能穿,别浪费那钱,你要买就给丫头买点呵。”
奶奶的“小气“藏在空荡荡的衣柜里。
放学后,我回到家中,看见奶奶在收抬东西,我便跑过去:“奶奶,你收抬好了,我帮你扔掉呵。”奶奶连忙摆手:“这可不能扔,这些塑料袋我得留着装垃圾用。”奶奶总是这样,什么都不舍得扔掉,家里的犄角旮旯满是奶奶留的塑料袋,她总是觉得买塑料袋还得花两三块。我便说:“你留这些东西也没用,更何况塑料袋也不值多少钱呀。”“这你就不懂了吧!大钱可都是达样一点一点省出来的。”奶奶拍着我的头说。
奶奶的小气躲在家中的塑料袋中,
“妈妈,我要去去夏令营!”我满怀期待的对妈妈说,等来的却是冷漠的拒绝:“去什么去,我们家又不是特别富裕,我和你爸省吃俭用才给你报上了语数英的辅导班。”学校组织去北京的夏令营需要花接近一万块钱,我知道这可能不是个小数目。我已经心灰意冷的时侯。“是不是九千块钱,我给你钱,你去玩吧!“我回头一看,是奶奶。奶奶摸这我的头:“去吧!别听你妈瞎说,乖孩子。”
奶奶的”小气”在消失在疼爱面前。
奶奶,是你的吝啬满足了我,也是你的疼爱温暖了我。
今天,班主任施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一张家谱。
拿到这个题目,我想:这还不容易,我10分钟就搞定了。可是等到真正做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我制作的是三代家谱,从外婆外公开始,可我却连外婆的名字都不知道,这可怎么办呢?于是,我打电话给外婆,问她名字叫什么.外婆很是惊讶:“啊?你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呀?我可是你的外婆呀!”“我,”我羞得满脸通红,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没事,我跟你开玩笑呢你还当真了,我的名字叫盛翠英。”“谢谢外婆,再见。”我飞快地挂下电话。
接下来,我按照外婆外公的三代子孙,把他们的名字一一填在家谱上。做完之后,就应该写家谱中每个成员的特点了,可在外婆那又卡了壳。这次,我不好意思问了,仔细回想,总算想起来外婆平时都把好东西让给我们。于是,我填了疼爱子孙。
经过这次活动,我发现我对家人还不够了解,尤其是连外婆的名字都叫不出,而外婆却处处关心我,我很不应该。我应该多去了解他们,多多地去关心他们,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能给我们温暖和快乐,我们应该重视家庭,重视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真正做到爱家人,爱家庭,并为家庭做出一点贡献。
我的爷爷,剑眉星目,身形赫赫,高大挺拔。
爷爷年少的时候,恰逢八年_,热血壮志,大好青年,跑去游击队抗日。后来却发现——游击队基本上不打鬼子,顶多是零星敲打几个散兵游勇,一天到晚只是穿行于山野之间——凛凛一条秦北大汉,抗日为国,却不能对阵杀敌,如何受得? 思来想去,爷爷离开了游击队,他找到了国民军正规部队,投从了何柱国将军的骑二军,从此展开了他的戎马生涯。
当年抗日,个个勇者无惧,爷爷曾经凭一把大刀,白刃肉搏,砍死了九个日本鬼子,为此 身受七处重伤。由于他杀敌功赫,升为连长。
后来,_抗日,几经整编,爷爷转到了陈明仁将军麾下,其间战役无数,一贯奋勇的爷爷渐渐被擢升为副团长。 1949年,陈明仁将军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
建国后,爷爷随陈将军挺进大西南,深入广西剿匪,转战各地,胜利完成剿匪任务。此时,爷爷已经三十多岁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爷爷共有兄弟五个,他排行第四。
可是先头的三位哥哥一一逝去,传家的重担就落在了爷爷的肩上。眼看自己年岁日高,却尚未成家生子,于是爷爷离开了部队,转到了地方,又找了一个布依族的姑娘结婚,后来生了第一个孩子,我的父亲。
本来这样的日子应该平稳地过下去,可是那场著名的政治运动开始了。爷爷也算有先机的人,知道自己“共——国——共”的经历,无论如何也逃不了干系,于是赶快携家带口,跑回了陕北农村老家。
如果爷爷能够就此隐居下去,也未尝不是一个躲避的好法子,不料爷爷的一时好心,成为了_被整的开端。
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大家上午好!我是新字辈第33世孙陈凯,在33世孙中本算不上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让我发言确实诚惶诚恐。
编修家谱是家族发展历程中的大事,我知道修谱已有两年有余,编委会的长辈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我首先向编委会的前辈和倡议、关心、支持修谱工作的所有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
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发展,我们敦行堂陈氏宗亲流动性非常大,有些宗亲可能已迁徙至千里、万里之外了,编修家谱意义重大。
家谱具有传承文明、正史补正、宣扬名人、聚宗睦族等作用。观本族,一世祖请于朝而作家谱,宋高宗赐金钱谱,并命史官汪藻作序,令我非常感动。史臣汪藻承圣上之命在族谱序中写到“家声四锐,赫赫播扬,世不乏人”使我等众后生深受鼓舞。序文我不一一宣读了,总之看完全文深有感悟。_先生说过:“由于家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当加以发扬和利用。”
我想,也正是基于这种情怀,陈氏族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祖祖辈辈将家谱的缮修工作延续到了今天,并以此来教育后代铭记祖先、不忘根源,厚德敦行凝聚亲缘。缮谱、修谱、续谱,彰显的正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族风、激励后人的思想和精神。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家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基石。作为陈氏后辈和所有前辈一样,我热切期望全族宗亲共同努力,把我们的家谱、家族发扬光大,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族人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动力。有宗亲曾提议修建陈氏宗祠,我本人非常赞成,并愿力尽所能予以支持。为了更好地推动今后宗祠修建、宗亲联系及与其它堂号陈氏或其它姓氏宗族交流,建议本次会议就成立“敦行堂宗亲联席会秘书处”予以讨论。希望各地敦行堂陈氏后裔在今后要加强联系、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陈氏家族的优良族风不断努力,为当地和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衷心祝愿家族繁荣富强,各位来宾、各位宗亲幸福安康! 谢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