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
2023-03-19
2023-06-15
2023-06-18
2023-07-05
更新时间:2024-02-11 12:20:55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29
2023-03-19
2023-06-15
2023-06-18
2023-07-05
羌族民居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历经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羌族的建筑形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更趋丰富。今天的羌族民居建筑已远非其原始状态,但依然保持了浓厚的古风遗韵,反映出羌族民居建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形成的艺术特色,被誉为中华建筑的活化石。羌族历史上就以擅长砌石、筑堰、打井著称,羌族建筑用乱石碎片砌成。石块之间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连,墙间不用木柱,砌得平直整齐,视觉效果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符号气息。建筑类型有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其中最著名、最独特的是碉楼,碉楼一般达30余米,最高的达十三四层。有正方形之锥台形式,也有六角或八角形式。明朝万历年间建造的佳山、若达两寨的碉楼,其基础部每边齐地面处各宽5m,墙壁厚约60cm,越往上则碉楼壁越薄并略向内倾,到2/3处,则又垂直上延,碉高10层,外观齐整、雄伟,特别是从下仰视其顶、益觉其巍峨耸峙,直插天际,堪称建筑艺术上的奇迹[4]。在本项目的产品设计中,以教师和学生们组成的团队对羌族建筑进行了仔细认真的考察,主要的设计突破口也是根据碉楼的形态来进行设计创新,通过反复的草图,找出碉楼所特有的符号,将碉楼的形态提炼并简化,或者采用碉楼某个局部的形态进行简化和提炼,并将其移至不同功能的产品创新设计中,最终在外形上保留了碉楼的神韵,使产品具有现代气息。在以羌族传统建筑形式为创意灵感的产品创新设计中,不是对羌族传统艺术形式简单拿来或照搬,此类产品中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产品的“神”上,形态的来源均源于羌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而在创新上则有产品语意学等现代设计理论的支撑,力求设计出来的产品减少民族旅游产品造型上的还原性和强调装饰性的特点。所以在本类产品的设计创新中确立了一个主题——简练,在注重其使用功能的同时,又能从简练的形态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底蕴,作品见图1-2。
符号是文化的载体,羌族的文化符号传递羌民族的记忆与认同,羌族人民在文化、建筑、生活生产、服饰图案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代表其内涵的民族文化符号。碉楼、勒色是羌族民居建筑的标志性符号,对白石的敬奉是把其当做了神的符号,“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作为标志性符号承载着羌族人民几千年悲凉幽婉的曲调延续,羌族刺绣中各种图案也具有丰富的符号化语意,吉祥(鸡羊)如意、金玉(鱼)满堂、百鸟朝凤等,不同的图案有其不同的内涵,寓意深刻。在本次研究符号化的设计过程中,着重对羌族的羊图腾符号进行了创新设计运用,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演变出一种羊图腾符号,这种符号广泛地出现在羌民的建筑物上。这是一种羊头的形状,他们的住宅墙上总是画着一个羊头。羊的面部瘦削而有神,羊角弯曲,整体透露出一种坚毅的品质、不屈的精神。除了显性的图案符号外,羌族人已经把这个美术符号再次进行了文字化,在他们的建筑物上面,往往会出现“羌”这个文字,而这时,“羌”这个文字已经介于文字和美术图案的中间状态了,显示出一种由羊的象形向羌这个文字的过渡过程。在对羌族的考察与收集素材中,课题组确立了将传统艺术符号应用于产品的创新设计中的思路,羌族传统艺术符号丰富,这里主要采用了能体现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羊图腾符号,以点代面探讨羌族艺术符号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运用。确立以羊图腾符号进行创作的思路,产品的类型与功能则不受限制。首先从产品的形式上,羊图腾符号不可原样照搬,要有一定的变形与简化,产品设计的难点在于羊图腾符号与产品结合的形式,一种是平面的应用,这种应用方式是比较简单和直观的,与产品结合可以采用图案、镂空、凹凸等形式,灯具设计见图3。另外一种是将羊图腾符号立体化,或作为产品的整个基础形状,或作为产品某个局部形状,台灯设计见图4,设计的原则是要通过产品的形态感知羊图腾符号的内涵,进而强烈传递出羌民族的气息,这需要对羌族传统符号的使用掌握好一个恰当的“度”,最终的产品要具有现代生活的形态,符合现代人对形态上的审美需求,要与现代使用环境协调。其次是产品要注重使用功能,有照明、储物、遮雨蔽日等功能,而不仅仅只是具有装饰的功能,具有实用功能与优美形态的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所以在进行本类产品的创新设计中注重其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才能被市场所接受,也才能体现出创新的价值,文具见图5。
“逐水草而居”至“依山居之,垒石为室”,羌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辅,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在几千年的生息劳作中产生了独特的饮食器具、生产工具、乐器、装饰品等。羌族的饮食器具和炊具主要有瓷碗、木碗、大小铁锅、铜壶、木瓢、背水桶、菜刀、锅铲、三脚架等。富有人家还有银壶、铜锅、银筷、象牙筷等。坐具有地毯、毡子、羊皮、毪子、木床等。生产工具主要有铧头、犁头、锄头、镰刀、弯刀、刨锄、扁锄、尖锄、斧、架子车等。乐器主要有羌笛、口弦、唢呐、羊皮鼓、小锣、手铃、大鼓、铜锣、铜钹等。装饰品有耳环、圈子、簪子、银牌等。从羌族的民间器具寻找灵感进行产品创新设计,主要的定位是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对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繁荣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市场上诸如此类的产品种类繁多,如何进行创新?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又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项目团队确立了以下原则:一是必须具有精神功能和使用功能,精神功能是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感受到舒适愉悦,感受产品传递出的民族文化内涵[6]。使用功能就是要有实用性,不能拿来做摆设,这也是现有旅游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本次课题小组首先是要在种类繁多的羌族民间器具中进行梳理,找出具有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的使用功能,而有意避免使用功能不强的产品系列。二是方便携带的原则,这类产品的特点就是小巧而实用,不占空间,便于旅游者携带。三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则,深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在产品上找到和羌族文化的契合点,开发具有独特魅力,具有民族地域的特色产品,作品见图6和7。
结语
上述产品创新设计是在羌族传统历史文化和高度的商业文明中找寻融合点,加入现代时尚的符号元素,并使之具备使用功能,尽可能做到在保留羌族独特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使其不再只是用来观赏,而是更具有时代性、市场性和社会性。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人们的意思与观念一次次的突破极限,那么进行的产品创新设计就要与市场契合,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要,而不是毫无保留的原样照搬。传统艺术的保护不能止步不前,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的层面,那样只能导致传统艺术的衰亡。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要树立在创新中起到了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又在传承中不断地进行创新的观念。通过对羌族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研究,使羌族传统艺术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阅读次数:人次
1,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藏羌民族文化成果管理的现状
缺乏长期保存机制
1.2获取困难
2基于DSPCE藏羌民族文化研究专题库构建
2.1机构知识库
2.2DSpACE简介
DSpace(数字空间)系统于20_年10月开始使用.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和美国惠普公司实验室合作开发的。遵循BSD协议,主要用于内容管理的开放源代码数字存储系统,可以收集、存储、索引、保存和重新任何数字格式、层次结构的永久标识符研究数据。DSpace对存储的所有数字资源分为若干个级别不同的数字类型:Community(组织)、Collection(馆藏集合)、Item(信息对象)、Bundle(数据包)、Bitstream(位流数据),其中Community是范围最大的集合,它由Collection组成。而每个Collection又由多个Item集合而成,每个Item中包含多个Bundle,Bundle由多个Bitstream组成,每个Bitstream中包含相关联的格式。
2.3系统实施
2.3.1建库原则在确立系统技术框架之前,一定要把握藏羌民族特色文化研究专题库的建库原则(1)科学性原则。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了解建库的现实性,反对凭借主观意识盲目的贪大求全,保证项目实施的合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2)实用性原则。充分了解学校的资源基础,考虑特色数据库存在的现实性,要做到能够很好地服务读者确保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有用,积极促进对民族地区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要过于追求数据容量大,实用才是关键。(3)标准化原则。标准化和规范化将直接影响数据库的可使用性、可扩展性和可共享性,应以通用的软件平台.采用符合国际、行业的数据标准和协议,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专题数据库。
2.3.2项目实施
安排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质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明确建立该系统的目的及其服务内容问。(1)明确服务的目的。建立藏羌民族文化研究专题库的目的就是罗列学校的研究成果,存储研究过程中生产的数据资料,丰富图书馆馆藏,提高学科研究的知名度。(2)确定可接受的数据内容和格式。可接受的内容有:印刷版资料,预印文献,科研资料,会议记录,演示文稿等;可接爱的格式包括常见文档,音频,视频格式。(3)确立主要用户。向所有用户提供开放的浏览功能,对于部分资料提供下载服务,而对于学校内部的读者提供_L传和下载服务。(4)明确其它一些重要影响要素,主要涉及著作权问题。(5)评价反馈。在使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读者需求,积极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深人挖掘数据访问有关的日志,分析读者的偏好,作为数据建设和系统修改的依据。(6)调整完善。系统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充分吸收读者的反馈意见,对数据和系统不断修正、更新、充实与完善,同时应重视内容的多样化、数据格式的规范化,做到内容详实生动。
内容架构
藏羌民族文化研究专题库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彰显学校科学研究和教学特色,发挥学术影响力。根据实际情况,如图2分为4部分内容。(1)最新动态。及时有关藏羌民族文化有关的学术活动、画展、获奖、剧场演出等相关信息,目的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新闻资讯。(2)成果介绍。在学术研究的众多成果中,选取重要的、有影响力的成果进行展示,重点呈现学术特点突出、学术价值高和学术影响力广泛的科研成果。(3)学术研究。包含所有有关藏羌民族文化的研究成果,是成果展现的中心库。(4)课程建设。选取藏语方向有关优秀课程展示,内容包括教案、演示文稿、试卷、课程作业等。本系统采用WindowsServer20_作为操作系统,作为机构仓库平台,Postgresql作为后端数据库,Tomcat为服务器。安装完成后在浏览器中输人http://localhost:8080/jspui进人Dspace。图3为藏羌民族文化研究专题库下集合“学术研究”的资源展示。
用户管理与权限设置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美术课程的价值时就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要让学生从身边的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充分领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美术创作,这样既传承了民族民间文化,又能表现出作品的底蕴及深度.
羌族本是一个人数不多的民族,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有意蕴深刻的民间艺术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羌族人走出了大山,拥有了更为现代的生活观念,因而使得原始的、纯朴的羌族民间艺术逐渐消失.不少人都在为此感叹,“长此下去,我们羌族文化将会失传,真希望有更多的人将它发扬光大……”
现在,除了在一些大型的文艺活动中能看到原始的羌族民间艺术展示以外,就是农村那些年迈的老人还在为民间艺术的传承而努力着.基于我校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加之他们或多或少地对羌族民间艺术的了解.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条件,在实施美术基础教育时,将民间艺术资源引进课堂,通过学校美术教育来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区民间艺术文化的认识,以此来弘扬羌民族艺术传统和民族文化,让学生成为羌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人.
将羌族民间艺术资源引进课堂,并与美术基础教育相结合,可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纵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美术教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首先,在平时的美术教学内容中有意识地融入民间艺术.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为综合探索单元,所涉及内容包括道具、头饰、面具等的制作.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更换为羌族的民间艺术.据上边所介绍,羌族在祭祀活动时,会有一个专门的祭司——释比,俗称端公.他在祭祀时所戴的头饰就可以作为专门的教学内容,为此可以多花点时间,先让学生了解头饰,收集材料,然后再制作,这样学生可以从多方面了解羌族释比文化,再亲自动手制作头饰,一举几得.另外,羌族妇女头饰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头饰,而且有不同的意义,通过教学,同学们既能学到羌族刺绣工艺,又可了解民族文化.当然,像这样的可以融入羌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八年级上册在设计制作室内装饰品时,可以把羌族的羌绣引进课堂,让学生亲自体验从找材料到画图案最后刺绣完成这一过程;再如八年级下册综合探索单元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居室制作一些具有实用及美化双重功能的陈设物,靠垫和枕头是首选物象.因为我们羌族老百姓就会在靠垫和枕头上绣上喜庆、吉祥的图案,用来祝福长寿的老人、永结同心的新人、健康成长的宝宝等等,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既让学生学会了自己动手制作,又可了解更多的羌族民间习俗,为羌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尽一份力.
其次,我们可以开设美术兴趣班.当然,兴趣班的学生首先应对美术有兴趣,有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再就是对羌族民间艺术有较多的了解.我们针对兴趣班的学生可制定一套专门的学习方案.
1.知识了解.教师搜集完整的羌族文化知识及图片,利用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如果有条件,可以聘请羌族民间艺人来校园讲解,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家乡民族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2.参观考察.让学生走出校园,与老一辈交流,有意识地参加大型歌舞、祭祀活动,深入体味民风民俗,丰富民族文化知识,为美术创作打基础.
3.设计与创作.从同学们了解的羌族文化知识中寻找素材,进行有目的的民间艺术创作.可以是原始的,也可是经过加工的,让同学们从自己的创作过程中认识民间艺术,获得快乐.
4.作品展示.我们可以用一间专门的教室来陈列同学们的作品,还可以在校园的不同角落进行张贴,这样既美化了校园,又能体现我校民族特色,还能为羌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做贡献.
最后,与音乐学科相结合.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艺术节,为这些活动设计制作道具,将民间艺术资源引进校园,引进课堂.
总之,羌族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创造出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它融于人们的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作为羌民族中学的师生,有权利也有义务为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做努力.我相信,将羌族民间艺术资源与学校美术基础教育相结合,两者相互吸取精华,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更能做好羌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初中美术教学大纲》
2.《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3.《谈美术基础教育意义及教育方法》
4.《浅谈我国民间美术与学校美术教育相结合》田晓菁
总结:这篇羌族美术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引用文献:
摘要:对羌族史的回顾对于重建羌族文化起着关键作用,有利于更准确整理和挖掘其文化脉络。近百年来对羌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人的来源与流变、分布与迁徙、与各族的互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本文比较详细的介绍了相关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并作以简要的梳理和分析,指出仍需加深研究力度之处。
关键词:百年;羌族;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_)03-0112-05
羌族研究在我国民族研究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20_年中期至今,学界展开了对于重建羌族文化的活动,为了更准确的整理和挖掘羌族文化本来面目,笔者认为对于羌族史的回顾是至为重要的。本文就近百年来羌族史的研究成果作以总结。
民国初期做开创性研究的学者有董作宾、胡鉴民、王文萱、闻宥、刘恩兰、庄学本、马长寿等。他们研究的重点倾向两个方面:一是羌族的族源。例如董作宾《殷代的羌与蜀》 (《说文月刊》1942,7)、丁X《史上羌民之记载分析》(《边政公论》1944,5)、刘朝阳《小乙征羌方考》(《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五卷,1946)、白川静《羌族考》(甲骨全文学论丛第九册,1958)等;二是探讨羌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如庄学本《羌戎考察记》(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7)、胡鉴民《羌民之经济活动形式》(《中山文化学院民族学研究集刊》,第四期)、王文萱《四川西部羌人之信仰》、吕朝阳《羌民生活一瞥》、闻宥《川西羌语之初步分析》(《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等。国外学者中,目前能检索到的最早有关羌族研究的论文是日本学者中岛敏1934年发表在《历史学研究》1卷6号,主要探讨宋和西夏战争对西羌的影响。建国以后,国家组织了大批专家学者,对羌族地区进行详细的社会历史调查和羌族语言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61年四川少数民族调查组羌族小组编印了《羌族简史简志合编》、《羌族》二书,主要对当时羌区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等进行了详细的考查。60年代以后,民族研究工作迟滞。80年代以后,羌族研究重新活跃起来,在学者们的努力下,使对“羌”的研究逐步形成覆盖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言等各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体系,显示出多元化的发展势头,下面本人就羌族史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学术专著类:
(一)羌族源流:
任乃强著《羌族源流探索》(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羌族的形成及其创造的文化,阐释羌人是如何从羌塘高原形成并逐渐与华夏文化产生关系,羌族如何演变为藏族等;下篇主要论述从羌族派生的各民族,分析考辨它们与羌族的族源关系。包括吐蕃、东女国、党项、宕昌、达布以及西戎、北狄、月氏、白狼、濮等等。任乃强先生提出古羌人的迁徙与盐池分布地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认为吐蕃、月氏、西戎等都是由羌族派生则过于偏颇了。
何光岳著《氐羌源流考》(江西教育出版社,20_)该书把羌族繁多的支系进行了一次颇具规模的整理、分类研究与论述,用模糊史学与泛史学的理论观点,阐述戎、氐、羌各支系的源流、分布、迁徙、演变与融合等过程,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认为羌族是一群人数众多,迁徙分布范围广,影响深远的古老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主干。并认为广义的羌人包括“戎、氐、羌三大部分”。何光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遍搜有关氐羌民族史的资料,正如其前言中所言“不论零篇残简、寸楮半牍,凡涉及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民俗学、地名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及古农史等方面资料,都加以搜集、推敲、精选”,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马长寿《氐与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_)中在论述羌人的来源时,以考古材料不充分为由没有对古羌人族源作以定论,只是推论在新石器时代,羌族应是河曲一带新石器文化的主人。
(二)羌族通史
周锡根、李绍明、冉光荣著《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宋以前的羌人,下篇介绍宋至近现代的羌人。全书论述比较详实,分期阐释不同朝代的羌人的社会状况,涵盖面广,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及由此导致政府对羌政策的变化,同时也比较详实的记述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羌人与汉及其他民族或同化或融合的过程。
黄烈先生著《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 (人民出版社,1987)一书中选择记述了古羌、西羌、东羌和后秦羌人的社会生活状况。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三编第六章“氐与羌”中记述羌人的兴起和发展、第五编第四章“党项”,记述了党项的来源及消亡的过程。田继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第四章第三节“商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一节中详细介绍商与羌方为代表的西方民族的关系。韦东超、王瑞莲著《中国民族流变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_)第四部分简单明了的介绍了羌人从古到今的流变。杨建新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_)第七章“羌族”阐述了羌族的起源及先秦、西汉、东汉、十六国时期羌族的分布和活动。第十三章“党项族”记述党项的来源和发展直至最终建立西夏_的过程。
马长寿先生著《氐与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_)考证氐与羌实际是两个民族,并分别阐述。羌族部分首先详细记述了羌族的起源、迁徙及各部落名称与分布;其次论述有汉至唐羌人与政府的互动,展现期间羌人的生活状况;最后整理文献记载的古代羌人的社会经济文化。周伟洲《早期党项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主要介绍唐以前党项的历史。其中对党项羌的族源及其发展进行详实的考证和阐释。周伟洲《唐代党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_)一书利用新的考古资料及西夏学研究成果,论述西夏正式建国前党项的历史。比起其《早期党项史研究》一书,增加了五代后至北宋初的内容。
以上关于羌族史的专著,不同程度的介绍了羌人的源流、分布、迁徙、演变和发展等情况,然而对于不同时期羌人的内涵、羌人共同体的变化论述不够清晰。
(三)“羌”人的迁徙与各族的互动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一编第三节“西方民族”中论述商朝时西方民族羌方的活动;第九节“羌族社会和反抗汉朝统治的斗争”中详细阐释了两汉时期羌人的活动及与汉朝的关系。第二编第一节“与蜀汉争夺氐羌”论述了羌人对三国割据_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羌人对三国鼎立格局形成所起的作用。第三节中探讨了“吐谷浑、氐、羌与南北朝的关系”,其中涉及羌人在南北朝时期的分布与活动。第三编第二节“党项羌的兴起和西夏的建立”中论述了党项羌的由来及其发展,建立西夏的过程。同时也阐释党项羌与北宋的关系。
杨建新、马曼丽主编《西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1990)中论述了两汉时期羌与中原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羌与匈奴、氐、卢水胡等族_的相互关系。周伟洲《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黑 龙江教育出版社,20_)一书第一章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内徙及其社会形态变化之研究”中提到此时起羌人的内徙。李文实《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_)《再论羌藏与蒙土问题》一文中略述了“西羌与西戎”名称的由来,氐羌关系、羌藏关系以及羌语与藏语的关系问题。《青海地区羌藏文化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一文再一次强调羌藏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李吉和《先秦至隋唐时期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研究》(民族出版社,20_)第二章第二节“羌族的迁徙”阐释先秦至秦汉时期羌人的迁徙及其与其它民族的互动。第十三节“党项族的迁徙”论述了安史之乱前后党项的迁徙及迁徙后自身发生的变化及对其它民族的影响。张云著《唐代吐蕃史与西北民族史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一书收录了几篇有关羌人的论文:《吐蕃与党项政治关系初探》、《吐蕃与党项的民族融合》、《汉代匈奴与西羌之比较研究》、《党项名义及族源考证》、《五代时期的散居党项》,分析并阐释了不同时期羌人的状况及与其他各族互动往来的情况。周伟洲《吐谷浑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_)第三章第二节 “吐谷浑国的复兴及其与唐朝、党项的关系”中,比较详尽地阐释了党项羌与吐谷浑的往来。
摘 要:关于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问题研究,从目前的学术研究现状来看,其研究还存在缺乏、不系统的情况,难以对政府政策制定有咨询作用。省外研究则是更少,但省外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研究则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一.四川省内研究现状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此课题目前的研究相关可以看出,目前省内关于此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西川羌族特殊载体进行档案史料研究。何永斌(20_)就从档案史角度对西川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思考和研究,并从古代羌族发展各总部与西川羌族源流概要、西川羌族档案史料的形成发展与特殊载体档案史料的分类构成、西川羌族特殊载体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三个部分进行分析。[1]2、就羌语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香瓜进行研究,耿静(20_)从语言与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关系谈起,从羌语对羌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并借鉴国际经验,以此为中心进行羌族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2]3、关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相关政策研究,主要涉及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等。4、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体价值角度去研究,贾天理(20_)认为羌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巨大价值,并为此提出保护羌文化遗产的相关对策。[3]5、关于羌文化旅游的建设和开发,徐学书(20_)认为可以将羌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这样可以实现羌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这对羌文化保护和发展具有巨大价值。[4]马琳(20_)就灾后重构汶川羌文化生态旅游区文化空间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5]6、对具体相关地方的羌文化的保护及开发进行相关对策研究,庄春辉(20_)就阿坝州藏羌文化生态保护利用的价值及对策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就现状、问题提出了对策,其目的在于推动抢救性保护。[6]
二.四川省外研究现状
省外研究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问题研究则较为充分,可以借鉴其经验:1、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灾后重建经验研究,在龚珍旭和林川(20_)主编的论文集中就羌族历史、语言、宗教信仰,灾后羌族社会文化重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羌族文化的教育与推广等主题进行论述,论文集汇聚了诸多羌族一线研究学者们对羌文化的独到见解。[7]2、对羌文化的价值等进行相关研究,贾银忠(20_)就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就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唯一性、价值性等方面惊醒阐述和分析。[8]3、就多种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行探讨,并就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政策及建设提出相关建议。杨自沿和仲新春(20_)提出就热贡文化保护实验区建设和发展要根据其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发挥其经济价值,能够实现文化、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刘魁立(20_)认为文化生态保护为一个系统工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对文化生态保护具有巨大价值,就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内涵和特点做出解释。盛学峰(20_)就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例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这一工作提出相关思考,并就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整套系统体系如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工作体系等提出相关建议。杨金杰(20_)研究了云南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所给予的启示,在整体论、人本原则、科学规划等方面可以为其他国家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建设提供相关经验。
三.研究现状述评
省外的研究成果存在着诸多问题的:直接涉及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问题研究是不足的;其研究多是集中在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问题研究上;其研究学术的学术期刊的级别过低,学术论文的质量也不是很高;学术研究缺乏针对性的理论及对策研究,多是从笼统的角度去谈这些问题;缺乏相关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问题的调研报告,因此,其研究的可利用性较低;研究多是从一个角度探讨,较为片面,缺乏系统性等等。
参考文献:
[1]何永斌.西川羌族特殊载体档案史料研究[M].巴蜀书社,20_.
[2]耿静.羌语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20_(1).
[3]贾天理.全力推进羌文化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北川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_(5).
[4]徐学书,喇明英.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_(3).
[5] 马琳.灾后汶川羌文化生态旅游区文化空间的重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_(6).
[6]庄春辉.阿坝州藏羌文化生态保护利用的价值及对策[J].西藏艺术研究,20_(3).
[7]龚珍旭,林川主编.情系尔玛:首届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论文集[J].兰州大学出版社,20_.
[8]贾银忠主编.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J].民族出版社,20_.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