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
2023-07-05
2023-06-18
2023-06-29
2023-03-19
更新时间:2024-03-15 15:55:0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7-05
2023-07-05
2023-06-18
2023-06-29
2023-03-19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其格式: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如:上联-爆竹声声辞旧岁 下联-红梅朵朵迎新春 横批-辞旧迎新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接近现在的国音四声法,但有出入),正确的贴法是: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 希望能帮到你,O(∩_∩)O~。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其格式: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如:上联-爆竹声声辞旧岁 下联-红梅朵朵迎新春 横批-辞旧迎新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接近现在的国音四声法,但有出入),正确的贴法是: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 希望能帮到你,O(∩_∩)O~。
上联:金鸡高唱迎春曲 下联:铁牛欢催改革潮
上联:保驾护航奔富路 下联:昂头振翼唱东风
上联:鸡声一唱东方白 下联:猴棒三挥玉宇清
上联:雄鸡喜报春光好 下联:健笔勤书正气多
上联:喜庆新春闻鸡起舞 下联:欣逢盛世跃马扬鞭
上联:邦兴国治鸡唱门庭 下联:春暖花开犬蹲院里
上联:丹凤来仪 下联:金鸡报晓
上联:猴岁呈祥 下联:鸡年纳福
上联:知廉标五德 下联:报午必三鸣
上联:鹊送喜报 下联:鸡传佳音鸡年
上联:红鸡啼夜晓 下联:黄犬吠年丰
上联:猴引康庄道 下联:鸡迎锦绣春
上联:鸡声天下曙 下联:春意海南潮
上联:金鸡日独立 下联:紫燕春双飞
上联:鸡鸣天放晓 下联:政改地回春
上联:雄鸡喔喔颂尧天 下联:腊狗汪汪歌舜日
上联:雄鸡一唱天下白 下联:锦犬再雕宇宙春
上联:雄鸡唱韵 下联:大地回春
上联:神猴辞岁 下联:金凤迎春
上联:鸡鸣晓旦 下联:燕舞阳春
上联:猴奋已教千户乐 下联:鸡鸣又报万家春
上联:雄鸡喜唱升平日 下联:志士欢歌改革年
上联:跃马扬鞭芳草地 下联:闻鸡起舞杏花天
上联:鸟报晴和花报喜 下联:鸡生元宝地生财
上联:癸戴草头朝赤日 下联:酉添春水上朱颜
上联:雄鸡唱罢九州乐 下联:金犬吠来四海安
上联:雄鸡喜唱升平日 下联:志士欢歌改革年
上联:金猴留恋丰收年 下联:彩凤欢啼盛世春
上联:犬能守夜迎新岁 下联:鸡可司里送旧年
上联:鸡描竹叶三中颂 下联:犬绘梅花五福临
上联:金鸡一唱传佳讯 下联:玉犬三呼报福音
上联:金鸡报晓歌大治 下联:丹凤朝阳赞中兴
上联:金鸡唤出扶桑日 下联:锦犬迎来大地春
上联:鸡鸣晓日江山丽 下联:犬吠神州岁月新
上联:闻鸡起舞迎元旦 下联:击壤而歌颂小康
上联:四海升平歌舜日 下联:九州盛世乐尧天
上联:万象喜回春守信 下联:一元欣复始司晨
上联:金鸡喜唱催春早 下联:绿柳轻摇舞絮妍
上联:万户桃符新气象 下联:群山霞彩富神州
上联:把酒当歌歌盛世 下联:闻鸡起舞舞新春
上联:鸡报小康随日出 下联:年迎大有伴春来
上联:一年四季行好运 下联: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上联:迎喜迎春迎富贵 下联:接财接福接平安 横批:吉祥如意
上联:迎新春江山锦绣 下联: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迎新春事事如意 下联:接鸿福步步高升 横批:好事临门
上联:占天时地利人和 下联: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上联:壮丽山河多异彩 下联: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山河壮丽
上联:春联对歌民安国泰 下联:喜字成双花好月圆 横批:国泰民安
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上联: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下联: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上联: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下联: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上联: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下联: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上联:汗马绝尘安外振中标青史 下联:锦羊开泰富民清政展新篇 横批:春满人间
上联:惠通邻里,门迎春夏秋冬福 下联:诚待世贤,户纳东南西北财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在圣班师,一路凯歌笳鼓竞 下联:雄鸡振翅,几声雅唱瑞云生
上联:雄鸡喔喔颂尧天,邦兴国治 下联:腊狗汪汪歌舜日,春暖花开
上联:雄鸡唱韵,万户桃符新气象 下联:大地回春,群山霞彩富神州
上联:万象喜回春守信知廉标五德 下联:一元欣复始司晨报午必三鸣
上联:旧岁又添几个喜 下联: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上联:绿竹别其三分景 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上联:民安国泰逢盛世 下联: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上联:内外平安好运来 下联: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年年顺景则源广 下联: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日出江花红胜火 下联: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上联:日日财源顺意来 下联: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上联:事事如意大吉祥 下联: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 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 横批:皆大欢喜
上联:天地和顺家添财 下联:平安如意人多福 横批:四季平安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楼 横批:四季长安
上联:万事如意展宏图 下联:心想事成兴伟业 横批:五福临门
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 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一帆风顺吉星到 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 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 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五福临门
上联:一干二净除旧习 下联: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上联:一年好运随春到 下联: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 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一年四季行好运 下联: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上联:迎喜迎春迎富贵 下联:接财接福接平安 横批:吉祥如意
上联:迎新春江山锦绣 下联: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迎新春事事如意 下联:接鸿福步步高升 横批:好事临门
上联:占天时地利人和 下联: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上联:壮丽山河多异彩 下联: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山河壮丽
上联:春联对歌民安国泰 下联:喜字成双花好月圆 横批:国泰民安
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上联: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下联: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上联: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下联: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上联: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下联: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上联:汗马绝尘安外振中标青史 下联:锦羊开泰富民清政展新篇 横批:春满人间
上联:惠通邻里,门迎春夏秋冬福 下联:诚待世贤,户纳东南西北财 横批:吉星高照
书法作品落款的书体有讲究,你知道多少?
书法作品落款书体有何讲究?
落款是书法创作完成的最后一步,也是整幅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落款的书体重根据正文的书体进行搭配,一般而言落款书体的选择有三个基本原则。
书法作品落款的书体有讲究,你知道吗?
第一文古款今,也就是说落款的书体年代要比正文的书体年代更近一些,比如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篆,落款就可以用章草、行书、楷书。
第二正文款活,正文如果是篆书楷书、隶书、静态一类的书体,落款的书体就可以选择动态的行书来搭配。
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很重要吗?
第三文款一致,正文和落款选用相同的书体进行,另外草书因不宜识别,落款时使用较少。而行书、楷书是落款最为常用的书体。
你学会了吗?
落款字体
并不是说落款字体是可以随便写的,它一定要与正文内容相匹配才是正确的。评委们为什么要注重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查看小字的书写功底,另一个就是看你会不会落款。会不会落款就是字体的匹配性。例如正文写的是楷书,落款就不能再写楷书了,而是要写成行书。正文是隶书,落款就要用草书、章草来体现。
落款称谓
一般来说,落款时还要讲究一些称谓,否则就成了文化笑料了。对于长辈,称谓应当可以用“吾师”、“学长”、“先生”等,对于晚辈或平辈,可以写成“吾兄”、“吾弟”、“道友”、“道兄”、“方家”、“学友”等。当然,这些称谓之后可以再写上“嘱书”、“雅正”、“正之”等,它们二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尽量谦恭一些为好。
盖印位置:
印章是书法作品的重要构成形式,也是正文、落款、嵌印三大要素之一,嵌印也是很有讲究的,有些书家专门有如何嵌印的论述,这里只对最基本的嵌印方法进行说明。嵌印一般要求是起首印、名章和斋号构成,共三枚印章。在作品正文内容的第一个字的位置上下,叫起首印,它是长方形的,也叫闲章,而在落款后面所盖的两枚印章,一个是姓名印,可以是朱文,也可以是白文印,但它与斋号印不能雷同,上下位置相差一到两个印大小。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是有所讲究的,有些人只注重正文内容的书写,而忽视了落款和印章,会让作品的完美性功亏一篑,非常令人遗憾。因此,加强对书法落款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是完成书法创作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位书家需要经常思考的课题之一。
3、对联应该遵循什么格律?
4、应该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更好地学习和把握联律?……之类等等,是很多是联友学习探讨对联声韵和格律的过程中提出并为之争论的质疑。笔者带着尝试解释这些疑问的试探,说说自己学习对联声韵格律过程中的一些看法和总结。
一、对联是具有声韵规律(以下简称声律)的
对联的“联语”曾经是骈赋和律诗中孕育出来的,其母体骈赋和律诗都有严格的声律规定,自然联语也继承了这种声律上遗传。而对联的“对句”在开始时应该是不要求声律的,但是随着“对句”与“联语”汇流成“对联”,熟练掌握了律诗格律的文人自然在自觉和不自觉间把一些短的(七字以内的)律句声律引入对句,从而也使对句“感染了”声律特征,至此对联就有了自觉遵循的声律特征,这个声律格式和律诗大同小异,都遵循以“双节平仄竿”为核心的声韵平仄格式。
二、对联声律的今声与古韵之争
对联过去在声韵平仄的界定上是仿照律诗,也采用平水韵的平仄分类,平水韵含“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声。随着时代历史的变迁,各地方言演变极大,平水韵中的“入声”基本消失,平水韵的读音也很少有人能读出来了,只剩我国南方尤其岭南一带方言还保留有“入声”,但是由于过去“普通话”没有在全国推广普及,对联的声韵格律一时还无法找到一个大家都能运用和接受的标准,所以平水韵作为声韵标准的习惯就一直沿袭下来。在普通话得到推广和普及以后,全国已经有一个判定声韵读法的统一标准。至此,无法读出,只是作为习惯保留的平水韵越来越受联界的质疑,由此引发联界在“从今声”还是“依古韵”问题上的争论,至尽仍在进行。但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主张用今声,即普通话入联的人越来越多,相信对联在声律上从古韵过度到今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作为初学者应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笔者个人以为要继续保持对联声韵的美感使它能被读出来,更好更完整地继承对联的艺术魅力,我们应该提倡以今声入联,逐步过渡。但是对于“平水韵”也应该适当学习,以有助于了解学习古联,而如果是岭南或者其他方言中有“入声”的联友则可以两者适当兼顾。无论采用今声还是古韵,有一点是必须遵循的,即一副对联中只能采用一套声韵标准,不能上联有依“古韵”,而下联依“今声”。
三、对联声律遵循“上联仄尾,下联平收”、“单句中平仄两两交替”和“上下联同一位置平仄相反”三条格律
网络上有不少反对对联格律的联友,常常对此提出质疑,更有甚者说对联应该抛弃格律,即使“上平下仄”的联尾格式也是正确的,而支持对联格律的联友遭到反对时则常常一时间无法解释为什么对联要遵循这三条格律,而“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欢而散。如此一来,一方面是持支持格律论的联友没能合理解释、说明对联格律的合理性,进而维护对联格律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错过了向初学对联的联友宣传解释对联格律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机会,使持误论者一误再误。对同样的问题,笔者也遇到不少,对此本人的观点:
对联是一门以汉字为载体的语言艺术,除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以外,它还追求声律上的语音美感,而汉字抑扬顿挫、节奏感强的天然读音,是对联逐步形成其声律美感约定的客观条件。在汉字的读音特点中,人们通过长期实践研究总结出与对联声韵的三条格律相关的一些共识:
1、“仄声”字短促高起,往往语意未完,能够作为引接下句的自然声调过渡;“平声”字平和舒长,适合话语结尾。因此,“上联仄尾,下联平收”能在上下联句尾上产生良好的语音美感。
2、汉字的读音中相邻两字以“双节平仄竿”中“平平仄仄平平”组合能够产生起伏短挫的效果,符合语音美感;因此对联以“单句中平仄两两交替”的组合方式符合语音美感。
3、“上下联同一位置平仄相反”能够上下呼应,语感上能高低互补、起伏有秩,从而使上下句环环相扣,整体语音美感极好。
因此,通过群众的实践和历代学者的总结归纳,对联声律原则上要遵循这三条格律。
四、对联应该遵循以“双节平仄竿”为核心的“马蹄律”平仄格式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的特有现象,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楹帖”,是对偶的语句。对联是指用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的文字组成的、意义关联而又书写在其它实用物上的两个句子,一个上联,一个下联。
一般构思巧妙,形式多样,既可抒情写意,绘景叙事,也可贺喜、庆功或题于亭榭楼台、庙宇碑祠、客厅书斋。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形式,是集书法、文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对联具有鲜明的阶级和时代特征,其内容往往是有很强的针对性,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的对联基本是一定的。同时由于对联本身含有美的属性,所以人们也可将其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和回味。
我国对联的历史悠久,是传统的实用文体。从古至今,无论是个人家庭或机关单位,每逢喜庆日子或重大节日,都有写对联的习惯。词堂庙宇,名山大川,旅游胜地也雕刻悬挂,张贴不少对联。
对联专题
二、对联写作格式
(1)上联和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才能对得起来。它有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最多有几百个字的对子。
(2)上下对联要对仗。
古人讲对仗的花样很多,什么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等等。如“天”对“地”就是实字对,“无情”对“有意”就是虚字对。还有什么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等。
我们现在做对联可以学习古人的对仗技巧,但不要过于受它的约束,甚至为了将就字数与对仗,硬把词语拆开或生造词语。
(3)做对联要讲究声调的和谐,每个字的读音高低不同,就有了平仄声的差别。
旧社会做对联很讲究这个平仄声,如果上联声调是“仄仄平平仄平”,下联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平仄学起来很麻烦,我们现在做对联不必过多讲究这一套,只要做到声调和谐、读起来顺口、响亮、易懂,就可以了。
对联除了上下联以外,还有横联。横联就是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的,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如果横联与上下联联系不紧或无关,就不好了。这是有的写对联的人不懂横联的作用造成的。春联精选_对联的运用
三、对联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将对联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按照使用的时间和场合分,可把对联分为应用联和装饰联两大类。
(1)应用联是指有较强针对性的对联。应用联可以再分为专用于庆祝春节的春联,用于某一具体事项的对联如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等。还可分为人们在各种交往中所用的交际联。
(2)装饰联。装饰联一般富有哲理,回味无穷,是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一般用于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书房、卧室,名画宝砚。关于桥的诗歌与对联
(二)按写作方法和上下联的关系分
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对联可分为三种,即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
1.正对
指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一派春光明四海,万枝桃李艳三江。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夫妇共谱劳动曲,男女同讴致富歌。
2.反对
指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这种对联往往从正反两面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在对比中突出表达效果。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莫忘当年创业苦,春看今朝生活甜。
又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铺张浪费损家害国,勤俭节约积少成多。
3.流水对
也叫串对,指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有承接假设、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江河无止终而为海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又如:
但使人家有遗爱
曾将诗句结风流
初中语文涉及的名胜对联(一)
(三)从形式字数上分
以对联的字数来划分的话,对联可分为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几十字联、几百字的长联等。如::
昼夜不舍;天地同流。——太原番祠难老泉联
峭石千重立,藤萝百道开。——五台山望海峡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杭州飞来峰,董其昌联
漓江酒绿招凉去,
常侍诗清赏雨来。——桂林叠彩山“元常侍清赏处”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
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xxx祝马寅初六十寿联,时马被xxx囚于贵州息峰集中营
红花并蒂同朝阳比艳;
紫燕同飞向浩宇高歌。——婚联
君不见为人百岁谁不死;
意难平行世一时志未酬。——挽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文天详题孟姜女庙联
殷干酷刊,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
——康有为挽戊戌变法死难诸君
古人学对联工具(声韵启蒙)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洞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占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轻霜。
——清,孙髯撰昆明滇池大观楼联
关键词: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3、合掌: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比喻对联上下句的内容意思重复。
4、桃符:本文取其本义,即古代画“荼”与“郁垒”二神于桃木之上,用以驱鬼的画符。
初识对联
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一、对联的七个基本特点
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强弱相当、平仄相协、内容忌叠、文字相异等七个基本特点。
以对偶为基本表现形式,要求对联具备对偶句的文体特征,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强弱相当”、
讲求声韵,要求对联单句和上下句均能“平仄相协”,需要遵循一定的律韵进行,比较广受对联界认可的是以为“双节平仄竿”为核心的“马蹄律”。
作为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只能用上下对偶句的形式来表达文意,因此,对联,尤其是单边七字以内的短联更要求能用最小的空间表达最大的文意,所以对联是要求“上下联不能说重复的内容”即,“内容忌叠”;此外,对联要体现一定难度的艺术技巧,文字的使用也相对严格,其中一条是“文字相异”,即一副对联中不能重字,严格来说是不能“异位重字”。而一些虚词则可以适当“同位重字”。
讲求声韵和格式自由使对联兼备了韵文的和散文的特点,也兼采了诗歌、谣谚、谜语、戏曲等的特长。所以对联在个别单句上,声律有可以大家公认的可以遵循的格式,即“马蹄律”,但是在组成对联躯体的字数、句段上则格式自由,没有限定,有如散文。
二、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具体起源于何时,这个问题至今在我国楹联学术界依然没有定论,造成研究和定论困难一方面是历史上中国的文化界对其重视不足,很少记载收录,专门研究对联的学者和著述就更加是凤毛麟角了,另一方面历史文献资料的缺失,更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所以要准确定论对联起源的具体时间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对联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对联本身的分支来源、以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来了解一下。
从对联分支来源以及其证据来看。对联包括对句和联语,两者在发展成为对联的过程中相互独立又交叉进行。两者的区别标准在于上下句有无围绕一个主题,上下句能否接续、有无关联,如有则是联,如无则为对。没有围绕一个统一的中心或主题的对句往往是由两个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的,对句只要求结构声韵属对工整,意思内容不合掌,如大量的巧对、无情对等;而联语多是一人独立完成,除了对联中的对句要求外,联语上下句之间还要求“既对且联”,有统一主题中心,起码是可以接续的,如大量的楹联都是有主题的联语。
对句主要来源于民间的口头应对或者文人之间的相互游戏,现据专家考证最早的对句是《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云》记载的陆云(字士龙)与荀隐(字鸣鹤)的对句:
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两人的生活年代在公元262—303之间。故所以有证可考的最早对句出现于这段时间。
联语主要是由文人书面创作,是脱离了诗歌、辞赋而“独立悬挂出来,作为联用”的一种文学体裁,没有脱离诗歌、辞赋等不能算为对联。现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联语是东汉末年孔融(153--208)从他原诗中抽出,悬于客室“已经起到对联作用的”一联: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比较对联中对句与联语的特点和范畴,我们逻辑上应该认为对句的出现早于联语,但是从已有的资料和研究来看,孔融生活年代(153--208)要早于陆、荀两人(262—303)由于暂时无法找到对句早于联语的其他有力证据,我们暂时存疑。
此后,对联的对句和联语虽有相互交叉但是是独立分开的。对联这个术语真正出现是在明代万历年间(1574—1619),此间有个叫沈德符的人,写了一本《野获篇》,其中一则说到:“张江陵(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这才是对联真正开始定名,从而把对子、联语统一起来;此后对句与联语不在独立分开,而是作为统一在对联名下的一部分。
从对联的艺术美学和发展逻辑来看,对句应该早于联语。和一切艺术的萌芽与发展历程一样,对联的萌芽首先应该在于民间,而后才为文人和统治阶层运用,成为一种文字体裁,进而推广而为社会接受,最终成为一种文化与风俗现象。
对称以及平衡,是中国哲学文化与艺术美学一向追求的特点,这点在早期先民的有意无意的模糊美学观中已经是最为特出的一点了,从出土的各种生产工具的打制、生活用品的装饰,到汉字创造都鲜明体现了结构对称与平衡的特点;道家文化的大极、两仪、四相、八卦的对称平衡推演更是突出强调了此点。对称与平衡的审美取向,渗入文学便表现为对偶句,进而发骈赋,也孕育对联。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丽辞》中说:“造化赋形,支(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声文辞,运裁为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他从人畜形体特点悟出事物对称平衡的“必双”的特点,如人分左右手,左右眼等,认为这是自然赋予的,由此推及辞章,也必然体现“上下相须、自然成对”的特点。
富含对称及平衡这个审美取向的对偶句,是从民间萌发而后为文人研究,进而推广到社会的。而以为对偶句为核心躯干的对联,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为突出对称审美取的一种,其发展过程也应该是从民间的口头对句开始的。而在民间对句萌芽起始阶段,应该在先秦时期了,这个时期诗歌、辞赋尚不成熟,自然没有为特定目的而写的联语。据此逻辑,有不少学者认为对句应该早于联语。
从对联学者研究来看,目前联界认为对联有三条发展源流,分别为:
1、“桃符——》门神——》春联”。
持此论的学者大多认为对联(更确切说应该是春联)起源与桃符。据《风俗通》:“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者),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官常以腊(月)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辈,冀以卫凶也。桃梗,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祉也。”
另外据《山海经》载,从远古时代起,就有了“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的除夕习俗。后来这一风俗逐渐演变简化:从“饰桃人”变成&ldq
uo;立桃板于门上,画二神”,进而又变成“桃符书二神字”。由雕刻而画像,由画像而写字,虽然边得简单,但却是一步步重大的发展,这个发展为以后对联悬挂出来,作为新的习俗和独立的文学艺术做了社会和文化上的准备。《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又经秦汉有所增删,可以说,至晚汉代桃木板上已经有文字了,而且是两块,分别书“神荼”、“郁垒”。“荼”和“郁垒”是兄弟二人,都是神,在“荼”加一“神”字,目的是变成两字以便和“郁垒”对称,这种追求字数相等的做法说明,在汉代乃至此前人们已经注重追求“桃符上的对称平衡”,这个对称已经能隐约看作是春联的雏形了。因此,这个习俗的演化和进步对于春联的形成意义重大,它为对联,尤其春联的最后出现作了进一步的规划和提供了背景。
此后,把“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对称书写变成对仗的句子,这是一种历史性突破,它直接导致了“春联”的诞生。具体最早的独立悬挂出来的春联是那哪个,目前联界还在考证研究中,比较广为人知的,有确凿记载的一副春联是《蜀梼杌》中记载后蜀皇帝孟昶写的: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后蜀亡于公元965年,由此可以推断早在五代甚至唐朝已经有春联了。
2、“五言诗——》联句——》对句”。
支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认为对联是文人发展出来的。五言诗始于汉代,至晋已颇有成就。晋人崇尚清谈,文人之间常接续作诗,以联句为雅兴。从联句作诗到对句成联,即互相对对子,就清谈的发展是很自然的。最早的有记载的对句即是上文提到《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云》记载的:
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而在此以后,唐代以下,文人对句蔚然成风。
3、“律诗——》摘句——》联语”。
主张这个观点的学者认为,这是早期对联所找到的一条捷径。唐代定型的律诗,平声韵脚,格律固定,尤其是要求第二、第三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两两对仗,这为向对联演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当时的诗歌批评,诗歌欣赏的方法,又给这种演变创造了机会。这种方法,为摘句,即把诗中精彩的句子摘出,写到“诗板”上,反复揣摩,加以论评,而所摘之句又多是律诗中反对仗的那一两联。诗中之联,或承上,或启下,或表现一个侧面,独立性比较弱,往往不是现成的“对联”,但用它的平仄、对仗“模式”去为某一目的所写的两句,就是对联了。初期的对联多为五言或七言,就是受到由诗到联的影响。
(二)、对联的发展历史
1、萌芽阶段
从汉晋到唐,可算为对联的萌芽阶段,它有三大显著特征:
(1)、对句和联语分开发展,时有交叉,对联还没有实现两大分支的汇流。如上文所述,这个时期,对联是分对句和联语两大分支发展的,无论是文学成熟性,还是社会需求都还没有到能促使两者的汇流的阶段。
(2)、形式上以对句为主导,晋唐接续,民间到文人,各种巧对开始流行;而联语发展比较相对缓慢。这个时期,除了陆云与荀隐的对句外,还有以《五总志》记载的温庭筠以“玉条脱”对“金步摇”等为代表的大批巧对;而有资料记载的联句则相对很少。
(3)、对联受到律诗的“压迫”,总体上发展缓慢。尽管律诗摘句可以直接产生对联,对促进对联的创作和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盛唐的律诗倍受宠爱,尊极一时,以至取士应试都要作诗,其他文体受到诗的“挤压”,当时作为诗之附庸的对联就更难登大堂了。直到晚唐,随着诗的地位开始下降,对联才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
2、发展阶段
从五代到元,是对联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对联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1)、继续保持对句的灵活形式,并更多地付诸于文字,对联的种类开始增多。
五代春联无疑是重要品种。此外,宋代出现了挽联、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谐趣联以及灯联等。
(2)、继续保持从律诗借鉴过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
主要表现为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的特点,打破五七言联的固有模式;句法上以长短句相互交叉组合;字数上不在局限于短联;用字上不避同位重复字,如松溪县明伦堂联: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3)、开始与书法艺术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对联独特的审美功能。如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祯等书法大家都曾题写过不少对联。如赵题写扬迎月楼被传为美谈的行业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3、繁盛阶段
明清两代,是对联的鼎盛时期,这时对联创作达到了对联史上的高峰,如果文学史家不存偏见地研究一番对联,继而将其纳入中国诗歌传统之中,将惊奇发现:明清对联所达到的历史高峰足以媲美唐诗、宋词和元曲。粱章钜在其《楹联丛话·自序》中描述了对联的兴盛:“圣学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庙宇之间,各种御联悬挂”,“宠锡臣工,屡承吉语”,“名公巨卿,鸿儒硕士,品题投赠,涣衍寰区”,当时的“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者”。
这个阶段的对联主要有以下特点:
(1)、春联得到广泛普及。
这个阶段春联的鼎盛发展首先得力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推广,明太祖朱元璋以行政命令推行春联,清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非常重视并多有创作。上行下效,帝王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官宦公卿、文人百姓,形成全国对对联的重视。
(2)、对联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明清以来,庙宇、园林大量出现,名胜联发展迅速,一跃成为对联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种。明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又极大推动了行业联等繁盛,使其成为城市文学的重要现象。
(3)、对联书籍开始印行。
这个阶段各种对联书籍多有印行,如集锦类的《春联大观》、墨迹类的《明清名家楹联书法集粹》、工具书类的《笠翁对韵》等,其中集大成而在对联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当属粱章钜、梁恭辰父子印发的“梁氏系列联书”
包括《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四话》、《楹联剩话》、《巧对录》、《巧对续录》和《巧对补录》等,他们开创了联话体例,确立了分类原则,总结了对联创作成果,保存了珍贵史料,对对联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4)、对联作家大量涌现。
这个阶段的对联作家群星璀璨,其中有政治家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学者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文学家祝枝山、徐谓、李渔、杨慎、袁枚、阮元等;书画家懂其昌,郑燮、赵藩、邓石如等。
三、对联的作用和影响
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 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具体总结来看,有如下方面:
(1)、教育文化作用
对句起到教育启蒙的作用,封建时代的启蒙教育非常注重对仗和对句的锻炼,例如启蒙通用教材《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都是以对仗句式编写的,私塾教育中对课更是当时的基础必修课,以此来锻炼思维、增加知识等。此外,对句在民间流行与活跃也起到了传播知识、活跃思维,增加文化积累的作用,例如很多有资料记载的带有浓烈民间习俗风格的趣对、巧对即是对句在民间传播活跃的反映。对句作为对联的重要源流和分支,它的流行、发展与积累都必将推动对联的发展和出现。
(2)、社会交际作用
社会交际方面,对句经常作为文人仕宦的社交聚会的游戏方法和娱乐手段,既起了一定的交际作用,又能锻炼才智,提高修养。在这方面出现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对句,例如,北宋杨大年与寇准的对句:
水底月为天上月
眼中人是面前人
杨大年对翰林学士: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矣
封建时代的文人仕宦为了适应交际需要,自然应该象今天我们重视交际礼仪一样要学习对句,把她作为交际手法之一。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
联语,尤其春联从它诞生开始就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渊深的文化背景。无论是堂联、室联还是节庆联,只要它们一旦流行,成为民俗就是它们登上文化舞台,成为独特的文化载体的开始。联语的流行和繁盛,一方面深深烙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记载了时代历史特征,成为丰富和反映各地、各时民俗风情的生动材料;另一方面它的简单通俗性也成为广大民众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愿望以及社会的评价态度等等的有力新手段。
(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对联的发展与成熟,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尤其是它在民众的流行,客观上促使对联具有重要的舆论意义和广阔宣传空间。因此,历来对联都被用来充当舆论宣传、行业广告、批判斗争的实际作用。
封建统治阶层往往把对联作用歌功颂德、xxx的社会装饰,例如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南京城每家每户春节都必须张贴对联以示吉庆。而明清两代中后期社会腐败,朝政不举,民生多艰,内忧外患,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联作为统治者在吉庆节日装点门面,羞饰丑恶的作用更加明显。辛亥革命胜利的前后,一方面推翻了中国数千年帝制,另外一方面反封建斗争继续进行,而在此过程中,对联也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宣传与批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如革命人士刘师亮等就写过不少讽刺批判封建统治和社会弊端的对联,如:
自古未闻屎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其语言幽默辛辣令人喷饭,所言中处又是一针见血,对社会统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丑恶现实作了无情批判。
此外,明清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对联的需求,对联也开始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充当行业门面,突出商铺特色的有力广告宣传手段,其中出现大量精彩的行业联,既起到商家业主所期望的广告功能也为对联文化的积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如酒业的:
千载龙潭蒸琥珀
深宵牛渚下丝纶
上联气势恢弘写出佳酿的过程,以及酒之色、香、味,弥足珍贵,下联牛渚,地名。丝纶,既可解作钓丝,亦可解作皇帝的诏旨,此处应该四偶意皇帝意旨该酒为供品。总观此联,其艺术手法之高,作用之妙,给人印象之深,非一般广告可以企及也。
再如豆腐店佳联:
瓦缶澄来银有影
金刀割处玉无痕
上联大处落笔,寥寥七字就写出凝浆成腐的工艺过程,下联细致入微,一刀写出卖豆腐时入刀技法和豆腐嫩滑质感;“银有影”、“玉无痕”的比喻把原来平俗的豆腐写得高雅清灵,其广告美化宣传作用不言而喻,笔法之高超令人虽垂涎而又不忍吞“玉”,叹为观止!
(5)、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
对联的流行、繁盛以及它与书法艺术的结合,直接影响了中华大地上一切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它既不断充实自身,又同时增加我国的传统文化积累,单单据现有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有记载的楹联数目当在千万以上!如此巨大的作品数目,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是诗歌、辞赋、词曲、戏剧等传统文学可以相比的,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是罕见的。对联增加文化积累和沉淀最突出体现在丰富了一大批名胜和古迹的文化内涵,并提供了其演变历史资料见证。这点在笔者在过去几年亲到全国个名胜都有留意,例如北京故宫、西安碑林、武汉黄鹤楼等都以楹联众多高妙突显其文化内涵,感触最深当属今夏笔者于成都所游历的杜甫草堂、武候词,此两地的地方不大,虽然是个人的纪念馆,但却是不挂名的楹联文化馆,里面各时代、各名家、各风格的题联不胜枚举,两地专门出版的楹联集锦和研究书籍可以说是这两个名胜的文化内涵的载体与突出体现。我们从其中琳琅满目的楹联中不仅仅看到的是楹联文化,更能了解到以它为载体的历史与文化沉淀。
说到这里,笔者已经就对联的定义、特点、根源与发展历史、以及其作用影响,做了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刚开始接触、学习对联的联友在认识和熟悉对联时提供一点帮助,也希望能促进联友之间交流与探讨。
此篇涉及对联特点和发展阶段的论述,多参考常江、余德泉等人论述,笔者在此基础上,对照自己的心得领会,做了新的整理和阐述。此外,在对联的定义和特点上,笔者有一些不同意见的阐述,例如在对联的定义时采取对句与联语分开,突出其形式自由特点;采取分开也是为了提醒初学联友注意对句与联语的区别,避免以后在对联创作上积累了“对而不联”的毛病;在对联特点上考虑到对联的对句未必有主题中心,尤其是无情对等,笔者放弃常江、余德泉等人关于对联特点中“内容相关”这一条,而直接点出对联顾忌合掌这条,引入“内容忌叠”作为对联的特点,以此提醒初学对联者注意顾忌“合掌”。
【转贴】《文盲联话·入门·声律篇》系列之二
顶针联
组合联 拆字联 镶字联
谐音联 同韵联 音韵联
缺字联 歧意联
巧意联
矛盾联 倒顺联 无情对
复叠联 当句对 绝对
改联 春联 行业联
长绝联 无对联 其他妙联
同字异音联 异字同音联 回文倒顺联
拆字合字 叠字复字 针顶联
数字联 谐音双关 戏答联
隐字联 歇后联 谜语联
趣联巧对 同偏旁部首联
名胜对联 新堂联
集句联 婚联 寿联
白话联 挽联 中堂联
喻讽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