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
2023-06-18
2023-07-05
2023-06-29
2023-03-19
更新时间:2024-04-19 19:59:4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7-05
2023-06-18
2023-07-05
2023-06-29
2023-03-19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我听到这首儿歌便想起了端午节。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都给自己的孩子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系在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就口味而言,粽子陷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粽子以甜为主,南方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凸显地方特色部分。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时,大阳重,人中天,古称这一天为“天中节”,具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大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等。
画额,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已》:“每至端午,白初一日起,取雄黄和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他出,用意一致。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今年我们迎来的,是第一个作为法定节日的端午节,在汶川地震带来的伤痛未止的时候,很有必要过好这个节日,借端午节可以驱邪避疫的寓意,护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摆脱灾害,永远平安。
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这和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节日的娱乐化程度不够。中国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曾有过它狂欢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惜大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没有上一辈的言传身教。
由于纪念屈原说影响广泛,使得端午节顺理成章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节”。但要想让传统节日在公众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就要深入挖掘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可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吸引全民参与。
很多人表示“端午节,不就是吃粽子纪念屈原吗?”在端午节到来时,多数人在记忆中只剩下吃粽子,端午的一些习俗已经远去。
“其实我们已对传统节日习俗出现了集体失忆症。”民俗学家赵书说,端午节其实是一个大节日,节日内容繁多。原来过节的时间是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在少数地区还热闹到五月十三;包括祭祀供“五毒饼”和“玫瑰饼”;用苇叶包裹黄米小枣粽子;家家户户插艾蒿防瘟避灾;身上配戴五彩丝线以祈福增寿;贴葫芦花以避“五毒”;孩童到郊外玩“斗百草”游戏等。赵书认为,民间习俗背后都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今天的人们恰恰忽视了这些。
如何让端午节焕发活力,不能简单放假了事,应和相关的民俗组织一起,搭建营造节日气氛、吸引群众参与的平台。相关组织应围绕所在城市特点,举行一些群体活动,比如赛龙舟,它成为端午节最显眼的标志行为,是因为它具备丰富的娱乐性和参与性。时间上的充足,
象征意义上的提醒,会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不妨从今年开始,让我们重新记忆端午节,让它成为一个别人“抢不走、夺不去”的民族节日。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民间都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包粽子。
包粽子需要许多材料:棕叶、糯米、肥肉或瘦肉、酱油、棉线。糯米和酱油混合一下,再加上肉就是粽子的食材。当然,这都是可以按自己口味来进行选择,如果喜欢吃甜的话,可以不需要酱油和肉,可以加一些赤豆和糖。粽叶尽量要绿一些,光滑面和粗糙面分得明显一些的,要有韧性的,不能太碎的粽叶,这样包的时候容易裂开来,包的时候,米粒会漏出来,粽子的香味会大大减少。线得用棉线,棉线更粗,裹得更紧,肉要有肥有瘦,吃得时候才不会干巴巴的。糯米用平常的就可以了。
材料准备好后,就可以做了。先把粽叶的二分之一卷成一个无底的圆锥,然后兜两到三勺子拌好的糯米和酱油加到圆锥里,加一块肥肉和瘦肉,用勺子挤一挤,再兜三到四勺的糯米,兜满为止。可是我兜了一勺又一勺,一勺又一勺,就是兜不满,像个无底洞一般,怎么装都装不满。可是我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把粽子翻了个身一检查,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卷的时候,没卷好,“圆锥”的头上有个洞,只要我捏一捏上面或者用勺子使劲按一按,下面这个洞就会像没捏紧的水龙头一样,时不时漏一些糯米下来。拆掉,重包!这一回,我可小心多了,为了防止它再漏出来,我甚至提前用了棉线,在尖角上面先捆了几圈。粽子到是兜满了,总该盖盖子了吧。我把剩下的二分之一的粽叶包上去,盖住再折下去,它的两边就有两个大口子开开来,会使糯米漏出来的。我重复了好几遍,还是会有两上大口子裂开来。我索性倒出了一些糯米,把粽叶往口子上一盖,就拿棉线捆住得了。我怕它在蒸得时候漏出来,所以横着竖着斜着捆了有二十来圈,奶奶、曾祖母都笑我说我捆粽子像捆贼一样,来了个五花大绑。而她们包的只有横的口子上的三四圈,而且捆得还比我的结实呢!初学者嘛,没事儿的,能吃就行!
直到把粽叶包完,我们一家人包了有二十多个。我包的那几个虽然一个比一个好,但是还是奇形怪状的。在一大堆粽子里,我包的粽子显得特别与从不同。没关系,我这叫有创意嘛!进锅蒸粽子喽!等一会儿吧,粽子很快就出锅了。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主要最不可少的习俗。当然,还有其它很多习俗,例如:赛龙舟、挂艾草、戴香包……这些传统文化寄托着我们对先辈们的思念,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之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端午节的习俗大致有吃粽子、赛龙舟、桂香袋、饮雄黄酒、用雄黄蘸酒洒在额头上画王字、接女归宁(这一天出嫁的女子都要回娘家),采百草、插艾蒲、系五彩线……各地往往不一。
“端阳节碌忙人,剥粽蘸糖当早茶。苋菜落油和片粉,面筑捣蒜拌黄瓜”。每当端午来临人们便芬芬包粽子,赛龙舟喝米酒、插艾蒲、系五彩线,这便是我们郧县人民的风俗。
包粽子
包粽子喽,包粽子喽,我兴奋的叫着,可老妈不让我包,气也,气也。就凭着我这三寸不烂之舌不到两分钟就把老妈说的无言以对了。(不是吹的)老妈让包了,我又不会包,又想放弃,莫不包上一两个怎能体现端午日的气氛呢?恒心突起坚持要包上一两个,左手拿着一片竹叶,右手拿起大勺,怎样包呢?要不偷偷窥探一下OK!悄悄瞄两眼“Mygod,真简单,偶会了”。再次拿到竹叶感到轻轻折叠成一个三角形,拿起大勺,挖上一勺糯米,倒入竹叶中,再放上枣、花生、葡萄干,包好用线扎好放入锅里渚一渚,经过一夜的沸腾,一个个香喷喷的大粽子便出此刻眼前,一闻,哇,真香,“口水直流三千尺,不及粽子让我吃”。好诗,好诗,我在心中暗的想着,莫不尝上一两个大粽子怎样对得起我的劳动成果。嗯,好吃。
赛龙舟
“赛龙舟,嘿咻……”听那不是“龙头”在叫吗(带头),看五条长七、八米的龙船在江面上飞奔、腾舞,一条比一条勇猛,船长可坐12至18个桨水,一个带头的,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手持一支短浆,随着鼓声缓促为节拍,拼命的向前划去。(我爸是桨手;三爹是带头的)带头人员双手左右挥动大声呼喊到:“划龙船”,桨员人也跟着喊到:“嘿咻”,再加上岸上人山人海的观众,可想而知呐喊助威声音有多大。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介绍我们郧县的端午日了。
你把你们的端午日也告诉了吧,就这么定了!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悬艾叶、我最喜欢看赛龙舟的比赛了,这比赛并不是为了争谁第一水第二,是为了在观众面前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能与美好的姿态。
我先来说说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绿色的芦叶包裹着糯米和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镶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粽子还有一个悠久的故事。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着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民还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当做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俗称端阳节。有趣的是,在多姿多彩的端午节习俗中,其中的一些习俗与花草有关。
斗百草:旧时端午节盛行的一种游戏。是日,人们纷纷去郊外踏青,采集各种花草比赛草的多寡韧性和奇特,或对花草名。《荆楚岁时记》载:“五月无日,四民并踏百草,有又有斗草之戏。”
簪榴花:端午节时,妇女要戴榴花于鬓发以作饰物。《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清代《大XX县志》载:“是日(五月初五)少女需配灵符,簪榴花。”
配香囊:端午时,姑娘们要精心绣制玲珑剔透的衣香粉包或香囊,内装芳香浓郁之药用植物如白芷、丁香等,用于清洁避邪。姑娘们配香囊在衣裙上,阵阵馨香沁人心脾。
射柳:原木是辽呆端午习俗,端午日,以柳条插如土中,上系手帕,有“向导”引骏马先走,其他武职人员随之出发,到一处,闻金鼓齐鸣时,各开弓射柳,射断柳枝者受赏,这不中者受罚。
插白艾:白艾,俗称艾嵩,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采艾于户上,并用艾叶艾根把做成老虎样子的艾虎挂在门楣中央,以避邪。明代《山趟肆考》一书记载说:“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
悬菖蒲: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高30多厘米,喜生于山间石砾处,含有挥发性甘油,有提神通窍杀菌的作用。每逢端午,人们有的把菖蒲做成宝剑形的蒲剑挂在屋檐下,有的用菖蒲烧水洗澡,以消除病毒。至今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在端午节时家家仍有采菖蒲的习俗。
也许,端午节对很多绍兴人而言,只是单纯的包包粽子,陪老人聊聊天,但这一点也体现不出端午节的风俗。唯独那年的龙舟比赛,让我真真切切地领略到了端午节的魅力所在!
记得那年端午,虽正值六月初,但酷署便提前来临了。瓜渚湖畔,艳阳高照,柳枝随风摇曳,岸边黑压压的一片满是人群,连个落脚歇息之地也没了。
我走在岸边,只见此刻的人们,一个个都踮起脚跟,伸长脖子,唯恐落看了什么,颇像一只只争食的雏鸟。而我也学着他们,踮起脚来东张西望,可就是什么也看不到!也罢,挤进人群的我抢占了“观景台”,这才发现原来湖边停泊着五艘龙舟,每艘龙舟前都有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五彩的龙鳞,怒瞪的双眼,都是那样的惟妙惟肖。龙舟上的浆手们则穿着统一的服饰——上衣红艳,带有龙纹;下裤青蓝,好似龙爪。
“加油,加油!”在一声声呐喊助威声中,比赛终于拉开了帷幕。每位浆手都万众一心,很有节奏地拉开臂膀,向终点进发,比赛一时间竟难分胜负。
随着比赛的进行,浆手们的体力消耗十分巨大,脸憋得通红。可时间不等人,渐渐地比赛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五条龙舟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此刻的浆手们显得十分疲惫,已然没有原先高涨的士气,只见他们满头大汗,挥汗如雨,显然他们已是强弩之末。尽管如此,他们为了比赛的胜利,顾不上擦汗,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奋力直追,却一点儿也不为酷热的天气而放弃丝毫,最终,坚持到最后的“红队”一举夺魁,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喝彩!
我想,端午节赛龙舟比赛比的不仅是输赢,拼得不止是精神,更是展现了绍兴的民风民俗。因为这样,才使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才使得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世人所忘却!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一提起这首民俗瑶,我就想起端午节。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要听长辈门去讲过端午节的一些规矩,不许玩水,不许吃冷粽子、不许乱说话等一些规矩。
这一天早上,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清新粽叶香。这一天人要吃粽子,所以不论是商家店铺,还是寻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粽叶,备好黏米和馅料准备包粽子。这不,一大早粽子就似变魔术般被包好,煮熟。这时心急的小孩子望着冒着热气粽子会吵着要吃,而大人会耐心地哄道:“先等一会儿,用凉水拔一下再吃吧。”终于可以吃,小孩子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那好看,黏黏粽露出来,咬一口真是香粽爽滑,三口两口吃掉后,小孩子一般还要吃,谁让它这样香甜又可口呢!大人往往笑着说:“吃吧,吃吧,多吃几个啊!”妈妈还特意用大鸭蛋放在水里煮,煮好以后就用红纸蘸水,把它染成红色,再用布擦拭干净,装进盒子里,挂在我脖子上。
然后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去看赛龙舟。江面上,龙舟前部的龙头高高扬起,活灵活现。整条龙舟又窄又长,前面摆着一张大鼓,后面一个接一个的坐着许多精壮的小伙子,他们随着鼓点声,整齐的划着桨,在水面飞驰着。一时间水花四溅、鼓声、号子声与江岸上观众的加油声此起彼伏,场面宏大壮观,热闹非凡。青龙中的人不甘心落后,努力向前追去,打鼓的人敲一下,划船的人就用力划一下,他们齐心协力,还不断发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此时,岸两边的人,也拼命扯着嗓子喊加油。有的人还一边喊一边打手势,红龙中的人见青龙追了上来,赶紧向前划。这时候,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红龙和青龙的游行速度不分上下,一会儿你前面,一会儿我前面,大家谁也不让谁,岸上的喊声响得快要震破了天:“加油,千万不能输,打败他们!”青龙似乎已感受到了人们对他们的希望,竭尽全力。终于,在观众的期待中,青龙遥遥领先了,红龙不服输,拿着船浆还在划行。一把把船浆一上一下,在他们的手中上下翻飞。可这时候,青龙已经到了终点,岸上的人们立刻欢呼起来,成功属于青龙!
这个端午节我过得既有趣又充实。端午节马上就要过去,在浓浓的粽香中,激烈的擂鼓声中,让我们期待着下一个端午节的到来……
端午节是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过节时会有很多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过端午节,,乐趣无穷。因此端午节成了我最喜欢的节日。
让我先来说说吃趣吧!每当端午节快要来临,全村都会飘着一种香味,因为人们都在忙着包粽子。
据说,战国时候,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却受到腐朽势力的排挤,被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因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当时人们怕江里的鱼儿吃了他的尸体,便包了粽子丢入江里,希望鱼儿不要吃了它的尸体。
原来粽子还有这么一段神奇的经历呢!现在我来告诉你怎么包粽子吧。包粽子首先要采来鲜嫩的粽叶,洗净,用温水浸泡,让粽叶柔软。再精选一些糯米,淘洗干净,放上爱吃的花生、小豆或蜜枣之类的。一切准备就绪,然后,选三四片叶子,真面朝上,卷成椎体。左手紧握粽叶,右手拿一把小勺,舀适量的米,放入锥体里面。直到放满为止,然后,再往里面滴入一滴水,这样可以使糯米之间的空隙减小,最后包好,用棉线扎紧。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粽子就会被我们排进锅里,放上水,将最上排的粽子淹入一些就可以。用大火熬煮,等闻到一股清香的粽叶味儿时,将大火改成小火慢慢熬煮,让糯米释放出特有的粘性和糯米香。烧火的时间长短要有粽子的大小决定三片叶的粽子小点,大概要三十分钟,四片叶的粽子就稍长些。等粽子熟了,拎出一个,解开线,刨开粽叶,白嫩嫩的棕肉嵌上红如玛瑙的枣子,光看就让人流口水了,咬上一口,糯米香,枣甜香,软软地,在嘴里乱钻。真让人食欲大开呀!
下一个就是玩趣了。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乡有登山的习俗。登山又叫“游百病”。小时候登山,爷爷奶奶要我一出门就喊着:“游百病,游百病,百病消除。”那时觉得好玩,现在想起,爷爷奶奶对我真是太好了。
早晨,爸爸妈妈把饭做好,然后全家一起吃饭,擦了黄酒,带上位端午节专备的食品——粽子、煮大蒜、煮鸡蛋,邀上邻居就上路了。
那座山好玩,是由我们小孩子决定的,大人们跟着。到了山顶,我们各玩各玩的。大人们玩打牌、下棋、喝点酒、聊聊天。我们小孩玩的时候不受约束,尽兴地玩,,尽兴地吃。直到太阳落山了,食品都吃完了,大人们就吆喝着:“回家了!回家了!”我们才极不情愿地下山了,好不舍啊!
有意思吧!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在铅山,传统习俗有很多,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端午节的习俗吧。
粽子飘香
每到端午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包粽子,你只要到别人的家门口玩的话,你就会常常看到大人们在门口用糯米、大豆、肉、竹叶包粽子。包出来的粽子有各种形状,有三角形的、锥形的、长方形的、枕形的……粽子的馅料也有很多,有:瘦肉的、大豆的、豆沙的……粽子包好了,大人把粽子纷纷放入大锅里煮,粽子的香味弥漫到整个屋子。有些贪吃的孩子经常跑到厨房问粽子好了没有。我们平常看到的一串粽子是有五个的,其中有一个比其它的都大,这个大粽子代表着大人,小的代表小孩子,含义是:大人会永远保护着小孩子。
五颜六色的咸蛋
端午节的那天,有的人会吃一些被染成五颜六色的咸鸭蛋。小朋友你该不会认为这个咸鸭蛋是咸鸭子生下来的吧?我告诉你吧,这些咸鸭蛋其实都是鲜鸭蛋放在盐水里泡成的,然后再上色变成的呢。
插艾叶
端午节的时候,还有的人会在门前插上艾叶。小朋友知道就是为什么吗?我告诉你吧。艾叶的形状很像旗帜,也像宝剑。他们这么做了为了驱邪,这当然是迷信的做法。
挂香囊
端午节那天,我看见一个小男孩胸前挂着一个漂亮的香囊,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端午时节,气候转暖,有许多的虫子出来活动,小朋友香囊的香气可以帮忙驱散虫子。
洒黄雄酒
端午节,我看见一个老爷爷在房子四周洒上了一些黄黄的东西,还在小孩子的头上用这个黄黄的东西写了一个“王”字。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东西是雄黄酒,而老爷爷家住在山边,端午节,蛇和虫子会跑到老爷爷的家里伤害人,只要一闻到雄黄酒的味道它就不会进来。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而在小孩子的头上写“王”字,可以驱邪,这当然是迷信。
赛龙舟
“咚咚咚,咚咚咚”我听了一阵鼓声,原来是信江河一年一度划龙舟大赛开始了,船上坐着二三十人,尾各坐着一个人在打鼓,两岸的人都拼命地加油。
根据铅山县志记载,以前端午节前,做龙舟的人会先做好一个龙头,抬到各家各户门口募集钱财,人们会把大门打开。拿一盆清水泼在龙头上,祈求明年风调雨顺,还要拿一点钱给做船的人,以前的龙舟比赛是这样的,几辆龙舟排成一列,前面放一只鸭子,看谁先抢到鸭子谁就获胜。
小朋友,我的家乡风俗还有很多,如果你还想听,就快来找我吧。
我们在参加端午节赛龙舟活动。”什么?你不信?那我就带你去看看吧!
我们的比赛地点在福州长乐市三溪村,传说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由于三溪村端午节赛龙舟的'比赛历史悠久,比赛还没开始,岸边就已经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了。我看到这情形,一下子血液沸腾、激动万分,也忽然紧张起来:这是怎样的比赛啊,这么多人这么早就赶来看了?快快开始吧!放眼溪里,已有几艘龙舟开始练习了:有的在练习加速;有的在练习控制方向;有的在练习整齐划一的节奏,还有的在练习怎样增加士气。
比赛马上开始了,我们一家三口也穿上救生衣参加了赛龙舟比赛,我们登上了“祥龙号”,哈,我好激动啊——我竟然也能成为一名龙舟赛手,多么光荣啊!我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发挥!我们的桨开始跟着手转了起来。哗啦啦!啪!溅起的水花仿佛雨点般落到船上“安家”。我飞快地拿起勺子,手忙脚乱地把这些“入侵者”赶走了,因为爸爸告诉我船上的水会增加重量,减慢船速。这时,有一艘龙舟赶了上来,大家看见了,手里的桨像风车似地转地更快了,我们的锣更响了、桨更快了、心更齐了,我跟着叔叔大伯们大声地呐喊:“嘿,呦,嘿,呦!”我忽然发现我的声音竟然也能这么响亮!我们的呐喊声汇成一片,淹没了水花声,和着锣鼓声,响彻长空!听见了吗?那声音是那么振奋人心!在我们齐心协力下,那艘龙舟被我们远远地甩到了后面,就这样,我们使出了看家的本领,吃奶的劲,在这次的龙舟赛上,越划越勇,超过了所有的对手,获得了第一名!虽然满身是水,虽然嗓子喊哑了,虽然手臂都划疼了,但我们,十分开心。
这次激烈的龙舟赛,让我真切地懂得了什么叫做团队的合作精神,只要人心会齐,就会显示出无穷的力量。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而在家乡,端午节却是五月十五。因为五月初五农活正忙,稻田里的秧苗还未插完,棉田里的杂草还未除净,正是农人们播种丰收播种希望的黄金时期,他们哪里会有闲心坐下来过节呢,即使勉强自己将身体坐到了餐桌的旁边,他们依然会魂不守舍,他们的心仍在田间地头,仍在那些庄稼的身上。于是我们的祖先便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节也要过,农活也不耽误,只好让端午节做出让步,等农活做完后,就把端午节作为庆祝播种的节日吧。这样的端午节,自然与屈原无关了。
而那些家道殷实的人家多半都是那一方的地主或者富户,家里都请有长工或短工,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长工或短工都还在为他们辛勤的劳动,他们有些之所以选在五月初五过端午,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慰劳一下那些长短工们,让他们死心踏地的为他们卖命,同时也是一种积德行善的途径,以此博得乡邻的口碑,可谓一举多得,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即使家乡的早端午是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但这一天依然与屈原无关。
家乡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称正端午。顾名思义,这一天才是家乡人真正意义上的端午节,因为到这一天为止,家乡大部分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里,农活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为了纪念他们播种的辛苦,为了庆祝他们阶段性的胜利,他们便借用了这个传统的节日,只是赋予了它暂新的内涵罢了。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热闹了,因为在这一天,姑娘女婿都携着子女回娘家过节,其实也没有谁作出一个什么规定,只是大家都这样,于是便有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后来在家乡便有了这样的一种说法,端午节便是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与屈原无关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了,是中华人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当这一天,人们都会包粽子、赛龙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他非常爱民,深受老百姓的拥护。那个时候秦国的实力非常强大,屈原想联合各个国家一起对抗秦国,可是却遭到了楚国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见秦国的军队已经快要撞开楚国的城门。心想:国家已经没有了,希望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于是它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杀。
屈原死后,老百姓纷纷把用楝树叶包好的粽子投入水中,怕水中的猛兽吃了屈原。为了惊动鱼儿,不让他们吃了屈原的尸体。人们还制造了一种叫“龙舟”的长船,每到端午节,人们就赛龙舟。
一直到现在,我们依旧过着端午节,端午节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按规定放假三天。现在过端午节,不再局限于吃粽子和赛龙舟。
至今人们仍没忘记屈原这位“爱国诗人”。我们一定要继承先辈的志愿,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习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凌,兽头凌处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十分突出了龙舟赛的宏观场面。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尽管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但是这点是不要紧的。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然而我们村里的女人也是没份参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过瘾。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威风,震撼。细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儿尽显勇敢,坚强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节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阳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说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欢。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啦吧!
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当时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啦汨罗江。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啦半天都没捞到。他们怕鱼虾吃啦屈原的尸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后来,人们为啦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直把赛龙船、吃粽子的习俗延续到今天。
说到夏天的节日,爱吃的朋友肯定会想到端午节啦,这里我就给大家讲讲,我是如何过这个“粽子”节的。
“粽子”节嘛顾名思义离不开包粽子。我的阿婆可是包粽子的“高手”哦,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坐在阿婆旁边做小帮手啦。阿婆首先要准备一盆热水,把墨绿色的粽叶放进去,用刷子轻刷粽叶,等刷干净了,再将粽叶泡在一盆干净的清水里。接着阿婆开始淘糯米,淘完的糯米放一边沥干水分。接下来就要调制馅料啦,阿婆精心准备了一碗纯瘦肉,一碗不带皮的白花花的肥肉,然后用酱油、黄酒、红糖及少许盐把这些肉拌匀,静待几个小时候,这些浸泡了肉的汤汁又会被阿婆倒进糯米中拌匀,雪白的米粒瞬时变成了颗颗明润的黑珍珠。
万事俱备,要正式包粽子咯。
阿婆左手拿两片粽叶,熟练地卷成冰淇淋脆皮的样子,上面留出一段粽叶,右手拿着勺子,舀一勺“黑珍珠”进去,然后夹一块瘦肉,一块肥肉,接着又神秘的塞进去一块黄黄的东西,又舀一勺了糯米盖上,压实,将之前留出的一段粽叶掀下来,包好。“阿婆,你刚刚放进去的黄色的是什么?”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哈哈,不告诉你,等你吃的时候就知道啦!”阿婆故作神秘。“好吧阿婆,那你快点包哦。”我无奈又有点心急。阿婆让我帮忙拿了一卷她够不着的白棉线,我好奇了“阿婆,这是干嘛用的?”阿婆笑眯眯说“这是棉线,捆粽子的,防止粽子煮的时候散掉呀。”然后阿婆嘴巴咬着那根白棉线,沿着粽子一圈一圈的捆紧,打结,剪断。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高压锅内。“阿婆,好简单!我也要报包粽子!“等不及阿婆答复,我的粽叶就在小手里做准备工作啦,可是粽叶在我手里怎么都不听话,糯米放进去总是乱跑,要么粽叶散了,要么糯米洒了一地,要么捆的时候连粽叶都破了,阿婆看见我的囧样笑的前倾后仰,哎........我没耐心了,还是端坐在小板凳上帮阿婆做小帮手吧。
不一会儿的时间,煤气灶上的高压锅就开始“嗤嗤嗤........”的工作啦,满屋子的香味让人忍不住的咽口水,可怜的粽子就这样被煮熟了。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个,小心翼翼的剥开粽叶,吹一吹,一口咬下去,瘦肉鲜香,肥肉润润,咸咸糯糯,好好吃,再一口,咬到了那个神秘的黄色的东西,咸咸沙沙的口感像极了大闸蟹的蟹黄,居然是咸鸭蛋的黄哎,真是美味。
就这样我过了一个神秘而又美味的”粽子”节。
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我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国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中国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中国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有端午节、重阳节、春节、中秋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每到五月初五人们都有吃粽子,插艾叶菖蒲,赛龙舟,饮雄黄酒的习俗。
我喜欢吃粽子,也喜欢看包粽子。今年的端午节嘉信茂广场举办了一个包粽子比赛的活动,我妈妈帮李奶奶报了名。我们组成了一个助威团,成员有我和爸爸妈妈,还有我奶奶,奇奇和夏勇叔叔。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比赛现场。
好家伙,参加比赛的奶奶可真多呀,一个个信心十足,跃跃欲试。主持人宣读完比赛规则:五个人一组,六分钟的时间,看谁包得多,又不洒米,还要外型美观。包粽子比赛正式开始了,不一会儿时间有的奶奶包了十一个粽子,有的奶奶包了六个粽子,有的奶奶包了喇叭型的粽子,有的奶奶包了枕头型的粽子,比赛非常激烈。终于轮到李奶奶上场了,我们怀着紧张的心情看李奶奶比赛。开始比赛了,只见李奶奶拿了两片粽叶卷成了一个喇叭形状后,左手拿着卷好的粽叶,右手放了两勺米,然后一包小粽子就出来了。李奶奶又赶紧把绳子的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围着粽子绕了两圈,一用力,绳子断了。李奶奶开始有点手忙脚乱了。我们就给李奶奶加油鼓劲,她很快调整了过来。比赛结束了,李奶奶本来包了八个粽子的,可是一个还没扎绳子,另一个一提起来就把米洒了一地,所以只能算包了六个粽子。最后评奖的时候李奶奶得了一个参与奖。
这个端午节我们大家都过得很开心,很快乐。我喜欢过端午节。
去年的端午节我还记得是6月7号,一个周五。因为不用上学,那天我睡了个懒觉,躺在床上还睡意朦胧的时候就闻到厨房里飘来的粽子的香味,那是一种稻米混着荷叶的清香,让人欲罢不能,我顿时没了睡意。起床刷了牙,我来到餐桌前,妈妈正好将两个热腾腾的粽子端上来。我赶紧坐下来,看着妈妈翻来还冒着热气的叶子,露出棕色中泛着点金黄的大米,我拿着筷子把弄着翻开大米,冒着油光的肥瘦相间的肉出现的我的眼中。我想:这一定很好吃!我凑上嘴咬了一口,肉中的油汁已经完全渗透到大米当中了,这样的大米吃起来回味无穷,而肉中也带着大米和荷叶的清香,吃起来肥而不腻,简直绝配!
这时,从窗外传来了阵阵的呐喊助威声。外面好像很热闹的样子。
我三下五除二吃完美味的粽子,穿上衣服便往外跑,越靠近河道声音越大。来到河边已经是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呐喊助威的人。河面上,两艘威武的龙舟正在激烈角逐,你追我赶,战况焦灼。领头的那艘龙舟造型我很喜欢:高高扬起的龙头,作为装饰的'龙眼中透露出必胜的气魄。舟上的人动作整齐划一,仿佛是一个人在动,上面还有一个人在击鼓,我想起爸爸对我说过:这个人是鼓手,是整个龙舟队的灵魂!鼓点要准,要把握好节奏,还要时刻关注整条船的突发事件!呐喊声和鼓声震耳欲聋,仿佛真的有两条真龙在河中争斗。看完龙舟,我陪着妈妈去了外婆家,外婆家也包了粽子,这的粽子种类可是更多了,除了家里吃过的鲜肉粽外,还有回味浓郁的蛋黄粽、口味清甜的红枣粽,甚至还有气味独特的榴莲粽。我们一家人在这个端午节相聚在一起,吃了粽子、看着龙舟,聊着生活中的琐事,大概这种感觉就是幸福吧!
这个端午节,我遇见了一幕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那天,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河边看着龙舟赛,我突然注意到一位电力维修工人正在河边房子旁的电线杆上做着什么。虽然场面十分热闹,但是他却神情专注地做着自己的事。大约十来分钟后,我注意到他顺着梯子爬下来了。这是一位佝偻着背的老奶奶颤颤巍巍地走上前去,将手里的盒子提给那个工人叔叔。叔叔打开了盒子,原来是一盒还冒着热气的粽子,只见那个叔叔拨开叶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那个叔叔一定很饿吧。我想。吃着吃着,那个叔叔就眼眶渐红。我突然明白了,那个老奶奶一定是叔叔的亲人,来给节假日还在工作的叔叔送粽子。我突然觉得很感动。我想: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孝顺父母。
天气一天天转热的时候,端午节就要来了。几大传统节日中,除了春节,端午应该算是一个比较热闹的节日了,吃粽子,捆五彩丝线,戴香袋,赛龙舟,逛庙会。对于孩子们来说,端午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一个节日。
一大早,不到四点,就被儿子喊醒了,小声央求着:“爸,挪下车,我和同学约好去爬山。”这也太早了!忍着满腹的没睡醒的抱怨,下楼给他挪车,想到我也得去上山采点艾蒿,索性我也直接上山。
我去了一个有点远的山上,那里人少,不像北山,人比艾蒿还多。以前端午节我也去过北山,感觉北山过一次端午节就好象经历了一场浩劫,去得稍晚点儿,不仅艾蒿,所有蒿类都难寻一根半根,甚至有人采不到蒿类连树枝也扯上一枝,扛在肩上招摇下山,实在过份。我在一个松林中的小山沟里安静地采了点儿艾蒿。早起的感觉真好,空气清新,晨风清爽,草香清淡,四周安安静静,反衬得几声蛙鸣、雉叫非常清晰。我用剪刀剪了大半袋子,这样采不伤根,过个把月再来采,还有新芽可采。艾绒热炙、艾叶冲澡、艾蒿泡脚都是非常好的健体手段,我每年都会备上一些。
看着太阳要冒头了,我也收拾一下回家。下山快进市里时,陆续有人上山,还是奔北山。北山,失火城门前的池鱼。
大庙前好长一溜商铺地摊,不光卖端午节特定商品,卖什么的都有,渲染出了热闹的节日气氛。
推开家门,一股粽子的清香扑面而来,妻已煮好了鸡蛋粽子,等我开饭。小女儿飞奔出来,向我炫耀她的五彩丝线。儿子也回来了,一家人开饭。儿子说屈原是他最想感谢的一位历史名人,不仅因为粽子,更因为庙会和放假。懒得理会他的“歪理邪说”,这年龄的孩子个顶个象刚会打鸣的小公鸡,充满了斗性。
吃完饭,本打算今天要出去踏青野餐,正在收拾东西,突然下起一阵急雨,噼里啪啦把好好的打算浇个七零八落。小女儿趴在窗前撅嘴,我趁机补一觉,希望老天过会儿能发发慈悲,给个晴天。
……睡梦中被小姑娘薅头发叫醒,嚷嚷着:“晴天啦晴天啦!”一副急不可耐的神情。一早上让俩小混蛋挨个叫醒一遍,看着妻在后边幸灾乐祸地坏笑,我深切地体会到了“生无可恋”是种什么感觉!看看外面,果然是天晴了。
后来山上的野餐还是很不错的。这就是我的一天,一个人到中年的俩孩子的爹忙碌但也满是爱之体验的端午节。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伙都在家里忙着过端午节。我们姊妹几个也聚在母亲家过节吃饭。想起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形,大家七嘴八舌说起来。小妹嘴快,先说起来了,还是小时候过端午节热闹,一个礼拜前就有过节的气氛了。那时候农村交通不太发达,好多小商小贩就来村里卖红枣和糯米,天天上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家里买了红枣和糯米没有。买了多少,好第二天上学去给别的同学炫耀,粽叶皮是不用买的,我们那有个芦韦塘,勤快的人还可以打上卖给贩子,过端午节的钱就有了。
那时我们那很少包粽子的,都是蒸年糕的。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家家户户就开始煮粽叶皮,泡糯米,洗红枣。到了天快黑,大人就开始包年糕了。我们就在旁边凑热闹,吃红枣。蒸年糕也是个技术活,包好了年糕在水里煮一晚上,也不会散开,端午节早上打开年糕津津的,包不好的,煮到半晚就会散开,端午节就没的吃的了。不过我们从来都不担心,母亲包的年糕是村里有名的,又好吃又瓷实。
年糕包好了,要开始煮年糕了,说包年糕是技术活,煮年糕可是件累人的活,从晚上差不多十点开始,要煮到半个夜四五点,那时都是加柴火煮的。家家户户为了煮年糕,都早早挖好了大树根,晒干劈好,放一次柴火差不多可以烧一个小时。到了端午节的早晨,等我们起来,母亲已经炸好了油饼,从田埂上?回了艾叶。院子也扫的干干净净。
看到我们起来了,母亲就用油饼包上一大块年糕给我们吃,黄灿烂的油艾叶插在大门口,这阵各家各户人差不多都出来了,小孩子都拿着父母前面买好五彩丝线开始编五彩绳,老人说是“长命缕”,拴在各自的手腕和脚?,谁的漂亮就说谁可以长命百岁。
家里有出嫁一两年的女儿今天和新女婿要回娘家来,没小孩的娘家还有小弟弟妹妹的,姐姐都会做好香囊给弟妹,传说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巾,清香四溢,再以五香丝弦扣成索,做成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的香囊。女儿有小孩的,娘家妈妈早就坐好了蛤蟆鞋,名字不好听,做的却很非常精致,鞋面是黑金丝绒的,红布包边,鞋前面绣着一只栩栩如生的蛤蟆,鼓的眼睛,五彩丝线做的腿,也是取避邪驱瘟之意。
现在过端午节了已经成了大家放假休息的节日了,条件好的就出去旅游去了,没时间的就大家伙聚在一起吃饭,就算过端午节了。小时候的热闹是一去不返了。
小妹一口气把花说完了,大家也陷入沉思,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买什么都可以买到,小时候过节的那种期盼,那份发自内心的悦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然而作为中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节毫无疑问就是其中最有“热”感的节日。作为进入盛夏前的一个节气,端午节显然就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节的三天假日,可能会让很多人思考出去找个阴凉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农村,端午节确就是一个忙碌的节日,因为在中国蕴含丰富的农耕文化之中,端午节代表着夏收秋种。在过去的北方,每年过端午正就是新麦下来的时候,很多人都很期盼这个日子的到来,因为能够吃到新麦做的各种食品。而在过去的南方,端午节却就是另外一种粮食水稻收获的季节,新打下来的水稻碾成了大米,过节的前一天正好能够包成粽子,然后美美吃上一顿。
此刻,南北差异已经没有那么大,端午节吃粽子,这就是全中国人民的一大传统习俗。中国人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由来已久,传说就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人们互相送粽子作为对屈原的纪念。
粽子还就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据说,早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可就是在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晋朝人周处《岳阳风土记》之中就记载道:“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在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之后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向到这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中国的南北差异也还就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然后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今年,你准备吃啥粽子呢?
有关这传统的节日,有很多种说法。在此我只想说我家乡的端午节。
自从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开始到离家工作几乎每个端午节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过的。
有很多年,我爷爷都黎明前就挑过来无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台上,夹在门把后,还夹在我们姐弟几个的耳朵上。这过节的气氛就是在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弥漫开来。无需任何华丽的语言,满是对儿孙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时我爷一给我夹上我就能醒过来,而有时却是闻到那艾蒿的阵阵清香后慢慢才从睡梦里醒来。不管咋醒这天早晨没喝无根水以前是不能说话的。平时叽叽喳喳闹个不停的我们几个这天都很乖的,喝完无根水,象征性的用无根水洗洗脸,下一个程序该分鸡蛋了。鸡蛋是我妈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时鸡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爷爷奶奶总分给他s十个,而我们姐妹几个能分到六道八个。每每这时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给我一两个,还不忘在我后脑勺上轻轻拍一下。
我们揣好分得的鸡蛋,叫上左邻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发。必须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顶端,然后回头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乡已绿成一片,每家每户的孩子,还有邻村的都从四面八方往这赶。
登上最高处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挥手,喊叫,就这样边吃鸡蛋边上。四五个人扯着手唱着歌上,春风伴着欢笑飞舞,春日迎着我们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欢快地在震动。
等疯累了,玩够后,满身是沙子的我们回到家时,香喷喷的韭菜卧鸡蛋,还有我妈烙的荞面饼已经摆好了。
看着那东升的太阳,又迎来了一个端午节的早晨。
从睡梦中醒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从人们的笑声中美好的遐想中感受到了端午节的美好和神圣。端午节的早晨既让人锻炼了身体,又让人们知道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
吃完了两个鸡蛋,我们便背着包袱来到了三角山的脚下,我们顺着山间那蜿蜒盘旋的小路,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到了庞大的岩石、强壮的绿树、香气扑鼻的鲜花、活泼的昆虫、清澈的小溪,绿油油的小草........走着走着,终于走到了三角山的山顶。站在山顶眺望远方,俯视下方,人们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站得高,望得远。看到了那幢幢高大的楼房,条条川流不息的街道........。,站在山顶上,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令人流连往返。走了一段路,我们都筋疲力尽了,就坐在大岩石上,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吃着香喷喷的的饭菜,让人更加贴近大自然,体会出大自然的神秘和绚丽。伴随着人们的呐喊声,天空中的无数“小水兵”羡慕极了,也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天空中虽然下着蒙蒙小雨,但大家一点都不遗憾,而且更加喜欢三角山了。
等回到了家,已经七点多了,吃着妈妈包着美好愿望的粽子,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在那美好的端午节的早晨,我们又盼望着明天,我们每个小朋友的节日“六一”儿童节。
我国传统节日比较多,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其中端午节我最喜欢。
端午节的一大特点就是吃粽子。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吃粽子,有的自己包,有的上街买。我非常喜欢吃粽子。我还听过一个关于粽子来历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个人叫屈原,他在战场上战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做了一个透明棺材,放进了水池里。为了给屈原敬一些贡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糖棒一一扔进水池里。过了几天,人们才发现水池里有鱼,那些糖棒都被鱼吃掉了。人们很生气。这时,有一个人叫道:“大家伙们,鱼最怕菱角,可以用干净的草叶去包糯米糖棒,做成菱角形的!”以后,人们将包好的糖棒扔进水池,鱼看到糯米糖棒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所以人们把糯米糖棒叫成“粽子”。煮熟的粽子又香又好吃。有绿豆味的,有蜜枣味的,有香肠味的等等,我们家通常包的就是这三种。这三种我都喜欢吃。
粽子和端午节是亲密朋友。因为我喜欢吃粽子,所以我也喜欢端午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