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三篇

更新时间:2023-03-14 14:41:4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乡村组织的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的意义,乡村振兴,首先要实现组织的振兴。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2023年3月8日,***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xx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乡村振兴,文化为灵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管理有效,实现生活富裕的五个目标提供文化支持。近年来,民进xx区委员会一直关注xx乡村教育、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发展,近年来致力于深入调查xx区乡村文化振兴系列课题。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这次调查,民进xx区委员会课题组今年深入区内多个城镇街道和部门调查,6月举行了寻找最美丽的乡愁年度界别活动,8月在宜宾、成都开展了企业和乡村文化振兴专题调查,通过实地访问、座谈交流、案例研究、专家咨询,最终形成了成本调查报告书。

  一、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进展。

  (一)乡村文化振兴政策基础在我区巩固。在中央水平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3年9月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计划(2023-2023年)》,其中《第七届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分三章进行了专业论述。在市级,今年发表了《xx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关于正确执行乡村发展问题的意见》《xx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2023-2023年)》等文件。在区级层面,《xx市xx区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xx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分别于5月、8月通过区委常务委员会审议,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以五进农家和四大行动为行动线索,与临江河流域综合管理、农村厕所革命另外,xx市xx区乡村振兴战略计划(2023~2023年)制定的招标也开始了。

  (二)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制度。各镇街道、各部门都能及时学习、传递和贯彻最新高级精神,研究、部署和推进辖区块的相关工作。二是乡村文化供应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在全区开展,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图书室等乡村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乡村的形式和内容创新。三是乡村风俗工作初见成效。各村两委加强了对农村大众的法治和德治教育,特别是改变风俗的十抵制十提倡精神镇村几乎人人都知道,有效抑制了一些人情的歪曲和不良风气。

  (三)xx新乡贤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全国着名品牌。我区新乡贤建设在全国起步较早,主要工作经验可概括为名义责任,明确新乡贤标准,赋予乡贤一词新时代内涵

  二是精选,新乡贤的选拔工作包括七个严格的步骤

  三是确立基准,使乡贤事迹模范乡村,引导大众知道乡贤、敬乡贤、成为乡贤

  四是以实名,引导新乡贤在传承传统美德、实践核心价值观、解决邻居纠纷、献身公益事业、反馈故乡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振兴本身:公共文化必须提高,传统文化冷落。一是公共文化硬件设施的重建不是管理。一些城镇文化中心、村庄农家书店被占领、挪用、废弃,农家书店书籍种类繁多,数量不足,更新缓慢,城镇广播维护不足,体育健身器材损坏后长期无人修理。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曲高与寡。以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之一的送文化去乡下为例,乡村电影的放映已经不受村民欢迎,文艺演出、讲座内容对大众不是味道,而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大众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因经费、人才不足等原因千呼万唤难以出来。三是传统文化在乡村明显衰落。传统节日、风俗、饮食文化在我区农村失去了继承土壤,由于经费保障不足,许多地区非遗产项目不能及时挖掘和整理,一些继承人不能依靠非遗产技术养活家庭,许多非遗产项目没有继承人。

  (二)帮助生态振兴、乡风文明,文化振兴还很重要。另一方面,生态人居环境、村民的卫生习惯需要改善。除了集镇和新建的集中配置点外,农村住宅整体规划不足,布局混乱,色彩混乱的砖房影响着乡村生态美感。农村环卫设施配置不足,一些村民乱扔垃圾,乱扔污水,乱堆柴草,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污染差现象突出。另一方面,乡风出现异化征兆,陈规陋习难以根除。有些村民集体意识淡漠,责任意识淡化,价值方向、道德观念偏差。比财富广阔,婚礼大,薄厚葬礼,黄赌毒风在农村流行,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还有市场。

  (三)从组织振兴追因: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视和投入不足。一是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基层组织和干部把乡村文化振兴视为软指标,而不是硬任务,而是敷衍应对,乡村文化振兴在一些城镇是重要、次要、忙碌。二是财政和社会资本缺乏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赖于中央和市级财政投资(上下实施的文化xx工程),我区许多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室的日常运营经费受到关注。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社会资本还处于观望和不足的状态。

  (4)从人才振兴的可追溯性:主导、主体两端缺乏人才支持。一、作为乡村文化的主导力量,文化专业团队力量不足。镇文化中心职场人员不专业,不专业的问题很普遍。文艺专业毕业的只有专业队伍的少数派,名义上的专业人员混岗兼顾其他岗位,被镇政府其他部门借用或借用。各村文化中心至少应配置公益文化岗位的规定尚未在全区实行,许多村干部兼任,他们明显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抓住文化工作。另一方面,作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体,村民很难组成业馀文艺队。调查显示,农村人口中外出劳动者、经营者约占农村总人口的36%以上,未外出的女性约20%在集镇、城市购买(租赁)住宅,真正留在农村的村民大多是孩子、老人。农村的严重空心化使农村文化活动缺乏主要参与者。

  (五)产业振兴评价:文化与产业融合度需要提高。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对乡村文化产业缺乏专业政策和计划。现有政策还分散在三产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相关文件中。以讨论较多的农文旅游融合发展为例,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在区域水平上是分行业计划、分部门管理,部门之间最多只能合作,难以合作,不能说融合,各方面资源的聚合效果弱,块分割导致乡村文化和相关产业珍珠、项链。在微观层面,文化要素不足以渗透农村各产业,支持企业。例如,由于与文化要素的结合不足,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造性、设计、技术、品牌水平级,农民相关收入难以大幅提高。乡土文化内涵不足的乡村旅游,陷入职业状态单一、模式相同、回报率低、竞争力弱的困境。

  三、对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建议。

  (一)立足于文化振兴,不断创新乡村文化硬件建设构想。另一方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创新管理制度。科学评价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集成基础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抓住城镇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乡风家风馆、村史馆等文化阵地的建设和优化。建立图书室互通、电子资源共享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建议开展你选书,我买活动,寻求乡村大众的阅读需求,促进全国人民阅读。由于文化设施目前仍按行政区划布局,会场服务半径有限,建议村民跨村、跨镇参加公共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建议以菜单式的文化服务模式实现农民自主点菜,提高送文化乡村精度。区人社会局等职业技能训练也应送到村级,帮助新农民培养。同时,加大在乡村种文化的力度,建立农民文化社区,开展城乡文化社区的结合,支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积极挖掘和保护具有xx特色的民间艺术,传播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农民运动会、广场舞赛、乡村旅游节、插秧赛、山歌赛等活动,真正让农村群众唱主角。

  (二)着眼于生态振兴,提高生态环境面值,提高乡风文明气质。一是改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兼顾乡土和乡愁。根据笔者的理解,习总书记强调的可见山、可见水是乡村文化外在的形,应包括在乡土的概念中

  记住的乡愁是乡村文化内在的韵,集中表现为农耕文明、非物质遗产、民风民俗。因此,我们必须保护青山绿水、传统村庄、文物古迹等有形的乡土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同时还要支持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留住乡愁的味道。最终的成果是让农民更加重视乡土美,留在农村,市民主要是乡愁美蜂拥而至。二是进一步创造xx新乡贤文化,推进乡风文明、管理有效。我区应该使xx新乡贤的名片更加响亮。下一步,建议有关部门帮助新乡贤提高能力素质,建立更多平台,在乡贤评理堂的基础上建设新乡贤文化中心。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村委民主决策作用、乡贤领导作用的三个结合,实现法治、德治、自治在乡村的和谐统一。同时,村支两委、村民、乡贤三方围绕家风家庭训练建设、村规民约修订、红白事务运营标准制定、三乱(乱扔、乱扔、乱吐)的坏习惯根治、文明细胞(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建设等热点领域的创新工作措施,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抛弃封建糟粕,培养健康、清新、向上的新习惯。

  (三)关注组织振兴,构建统一领导、共同管理的管理体制。第一步是重视乡村文化的振兴,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建议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文化振兴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和镇街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各镇街配备2~3名文化专业工作,各村至少确定1名文化管家(或文化志愿者),专业负责文化工作。完善目标评价机制,细分、量化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目标任务,将评价结果作为年末评价优先的重要依据。区文化委员会加强镇、村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督促、审查,防止设施空置,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场所内容建设,明确定量指标,确保农家书店每周免费开放时间在40小时以上。第二步,加强财政保障,扩大经费来源,加强经费管理。一是建议将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店的运费、乡镇文化站的活动费、工作费一起纳入各级财政定期预算,预算新购买文体设备的特别经费。建议区财政每年为农村非遗产项目认定保护、乡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建立预算基金。二是通过乡村自营、公司合作、社会募捐等方式吸收民间资金参加。三是整合资源,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整合城镇文化、卫生、教育、农业、党建、综合管理、体育等宣传文化经费,形成统一的宣传文化经费管理和使用机制,实现文化资金专家、专家管理、经费保障农村文化阵地强、特色明亮、人气旺盛。

  (四)立足于人才振兴,巩固兼顾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第一,建设稳定的基础文化服务中心专业团队。对于没有人的文化车站,必须提高人才引进力,充实文化车站的专业能力。对于混岗的文化专业工作,城镇街道应及时调整工作,尽量专业,确保主要精力抓住文化工作。文化工作任务重,文化站人员不足不足,可以采用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招聘民间文艺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xx职业教育学生的独特优势,以区聘镇用镇聘村用的方式选择专业(兼职)职文化志愿者,作为文化专业影响村庄有力助手。第二,建立本村本乡农民文化团体。通过开展活动、举办比赛,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人,充分发挥村小师生在文化活动中的特殊作用,确保每个村有志愿者、一个文化中心家庭、一个民间文艺团队。在此基础上,各镇街应培养一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业馀文体队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文化品牌。第三,不断提高专业打工乡。

文化人才的业务水平。区级层面应建立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数据库,针对各自特点开展不同的培训。对于文化专干,应逐步提高该群体的专业人才比例,优化人员结构,并将文化专干培训纳入区委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规划,切实提高其综合能力和服务意识。对于农村文体团队、文化骨干,除由文化专干下村进行指导和排练外,还可以邀请在永高校师生下村蹲点辅导,促使其多出文艺精品。

(五)着眼产业振兴,以乡村文化为产业振兴提供持久动能。首先,促成乡村文化与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联姻”。比如,可以深挖某些镇街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地理标志产品”赋予深厚文化内涵,让产自该地的农产品、工艺品变得“背后有故事”。在产品设计、制作或包装过程中植入乡村文化元素,进行品牌营销创新,形成较高商业附加值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则指日可待。而xx文理学院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镇,今后应在发掘文化底蕴、植入文化元素、开展文化活动等方面成为xx区的最佳合作伙伴。此外,也可以通过举办工业设计大赛等形式来提高我区农产品、手工艺品的文化性与档次感。其次,用乡村文化创意为农业和旅游业赋能,打造乡村文化乐园。未来五年,xx市将打造100个乡村文化乐园,以实现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我们xx已经有一家入选,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书写记得住的动人乡愁,提升我区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最后,要为社会资本“来永”“下乡”做好充分准备。比如,优化农村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社会资本下乡的积极性。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库,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集聚区。为扩大我区乡村文化项目的知名度,还应创新营销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提高营销资源的精准投放度。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研究反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推动农村统计工作更好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根据市统计局统一安排,县统计局组织调查专班,于2023年5月21日-24日,赴xx镇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调研方式,了解三地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思路。

    一、调查问卷情况

对3个村90人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乡镇干部占6%,村干部占13%,村民占63%,其他人员占18%。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知晓率88.89%。按照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统计情况如下:

(一)对乡村振兴感兴趣的是

选择产业兴旺感的有26人,生态宜居21人,乡风文明14人,治理有效9人,生活富裕20人。

(二)认为家乡变化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

认为工作机会多了有28人次,房子大了30人次,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81人次,医疗方便了66人次,上学容易了33人次,其他5人次。

(三)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

选择医疗保险的19人,请客送礼的25人,教育费用的13,生活费用的16人,农业生产投入的12人,选择其他的5人。

(四)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

15人选择培育新型产业,21人选择发展集体经济,24人选择提高居民的文化教育素质,7人选择优化居住环境,2人选择增加就业,21人选择提高居民收入。

(五)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多选)

选择资金80人次,人才70人次,土地9人次,技术53人次,市场35人次,其他3人次。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最期盼的是(多选)

选择提供资金扶持的60人次,提供技术帮扶的39人次,提供就业机会的20人次,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14人次,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16人次,改善住房条件的4人次,提高收入水平的19人次,处理好垃圾和污水的35人次,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的6人次,改善孩子教育条件的13人次,保护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的30人次,其他2人次。

(七)如果有培训,最想参加的培训

选择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41人,外出打工技能的6人,国家有关政策的17人,销售、营销技术的11人,借贷知识的2人,环保知识的12人,其他1人。

      二、经验与启示

xx、xx、xx三村在发展上,立足本村实际,咬定目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走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

(一)产业发展好。xx村矿产资源丰富,由矿起家,现已经形成以磷化工业为主,水电、白酒、旅游、配套餐饮服务业为辅的五大产业。xx村种茶历史悠久,在茶上做文章,几乎家家有茶园,成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有3家,打造出了优质茶叶品牌,产品早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外。xx村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机遇,争取省、县补助资金350余万元,利用区位和自然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农业农村生态乡村旅游。

(二)生态环境美。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村都大力发展旅游。2023年、2023年xx村、格兰坪村先后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以前贫穷落后的xx村,如今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农业、农村、农民、旅游”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乡村旅游。旅游发展起来了,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收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干部和村民的素质、改变了村容村貌。

(三)乡风民风优。振兴乡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能让传统乡村文化被破坏、被取代。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深入实施道德建设工程。2023年xx村出台《婚丧喜庆事宜管理办法》:对村民婚丧嫁娶等喜庆事宜办理中吸烟、喝酒等方方面面作了明文规定,进行了限制,在网络上被定格为“史上最牛村规”。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增强村民家庭文化氛围,提升村民幸福指数,还大力实施“十个一”文化工程、家训家教家风教育、评选十佳婆媳、十佳公婆、十佳儿女、五星文明户、四世同堂家庭、无烟家庭、无酗酒家庭等。

        三、主要制约因素

(一)发展资金欠缺。资金的短缺是乡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村级的财政转移支付保障不足,乡村建设只能挤压村级资金,村庄保洁、路灯电费等村级公共服务支出也没有全额纳入财政转移支付保障范围。另一方面是农村土地的增值收益被部分调拨,削弱了通过资源交易取得建设资金的能力。

(二)人才回流难。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来支撑,但是优秀人才不愿回乡,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村干部是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但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够强,存在后备不足、无人愿意干的窘困局面,学历高、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人不愿意当村干部。

(三)公共服务资源差。在各级集中优势资源,积极打造本区域重点学校、重点医院的背景下,农村成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末梢”,资源极为匮乏。很多村的小学数年前已经撤并,村民们只能将小孩送到其他村里小学或者镇里上学,有的干脆就地买房、租房,加重了农村教育的负担。村级卫生室都一般只有1名医生,要负责全村的基本卫生服务。与中心医院的专科医生相比,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工作量更大,待遇却偏低,影响了优秀医生到乡村服务的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农村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导致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大力实施“三乡”工程,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掀起我要去农村的新热潮。

(二)因地制宜,精准规划。县级或者乡镇统筹制定乡村规划,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等新情况的出现,说到底都是农业供给侧出现了问题。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集聚。加强农产品品牌质量建设,实施品牌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三)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合作经济”、“乡村旅游”、“集体股本”等多元化发展途径,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展合作经济,积极鼓励村级组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采取“支部+企业+基地”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推动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结合各自特色优势,以“节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项目,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创新集体股本,鼓励各村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建立村集体股本,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市场化的办法和手段,参与收益分配,激活资源要素,壮大集体经济。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分为五个部分,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乡村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好,才能建设好乡村环境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标。为深入了解掌握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4—5月份,我们农业和农村工委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开展了专项调研。调研组专门听取了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汇报,组织部分村支部书记和农业龙头企业、农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开展座谈,并赴浙江吴兴、海宁、慈溪等地学习考察了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南通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通过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做大优势农产品,实施精准扶贫等方式,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成立了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为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2023年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意见》《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等管理保障措施,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组织保障。

(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三年的努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78.6万亩,把杂、乱、差的田块建设成“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沟相连、渠通畅”的标准农田,解决了灌排设施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为现代农业提供全程化、系列化和机械化服务打下了基础。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1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0家,南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4家。重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兴农行动,建成1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480个骨干科技示范户。实施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项目,全市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1项,新品种26个。202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6.7%,列南通各县市第一。

(三)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稻米、高效蔬菜园艺、生态林果花卉、水产健康养殖、农业休闲旅游五大主导产业。优质食味稻米种植面积增至8万多亩;高效蔬菜播种面积达70多万亩;葡萄、水梨、石榴、枇杷等果树种植渐成规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观光农业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全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成效显著市等称号。

(四)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改革持续深入,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南通第一,通过省级验收。充分放大农地股份合作等试点效应,出台实施意见和奖补政策,支持10个村试点发展新型合作农场,推进村级集体规模经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完成交易额超1亿元。深入推进“三个全覆盖”试点,出台指导意见,扩大试点范围,严格督查考核,累计土地流转14.8万亩,建成社会化服务联盟26个。

(五)产业布局得到优化。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乡村产业规划布局向专而特、规模化方向转变,着力打造2个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六大种养园区”,2个休闲农业园区,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优势乡村产业。充分激发沿海开发重点镇、区镇合一重点镇和特色镇发展潜力,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加快促进人口、产业、要素集聚,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已先后组织实施了规划完善、产业转型、民生示范、制度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了多项农村改革探索成功起步。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市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乡村产业化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还有许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导产业优势产品没有培大扶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产业优势效益并未充分显现,对我市乡村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种养模式相对简单。如我市稻麦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其中稻田综合种养、优质食味稻米面积分别为0.2万亩、8万亩左右,其余均为普通稻麦品种,精力投入大,产量和价格普遍较低。加上近几年极端天气及病虫害影响、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土地流转费用相对较高,导致稻麦种养大户种植利润持续下滑。二是关键技术无法突破。如我市“四青作物”一直深受喜爱,产品销往上海、浙江等地一直是供不应求,据了解青毛豆、青蚕豆、青豌豆、青玉米亩均产量分别可达1000斤/亩、1500斤/亩、1200斤/亩、1500斤/亩,平均利润为500元/斤、1000元/斤、1500元/斤、700元/斤,经济效益显著。但由于去皮脱壳等生产技术至今仍不成熟,依然以人工剥壳为主,过大的人工成本成为“四青作物”种植面积无法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地域品牌少。目前我市由政府扶持,正真代表启东特色,拿得出、叫得响的地域化品牌较少,如“吕四海蜇”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品,因缺乏系统的生产、宣传、销售商业程序,没有形成统一的地域商标,营销方式也是以分散型市场销售为主,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经济效益带动不明显。四是产业链条较短。如生态林果花卉产业,果树种植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鲜果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且上下游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五是产业融合度不高。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不充分。如水产养殖资源开发不足,生态垂钓、水产休闲餐饮等项目开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此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等的办法不多,普遍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产业类型重复不仅会影响项目质量,更会在本区域内形成强大的竞争阻力,分散消费能力,从而降低项目效益。

(二)生产社会化服务有效供给能力较低。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匹配生产的需求。一是公益性服务能力弱。政府公益性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很难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乡镇一级农技人员工作精力不集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非农业专业人员比重大,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和知识老化,农技站所服务功能弱化。加之农民主动接受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大多依赖传统经验和习惯,致使服务效果不够明显。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产业支撑和保护基础比较薄弱。尽管我市“三农”工作资金投入较之以往有一定增加,但仍然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新需求。对农业机械售后维修服务、技术服务等不完善,影响了农机化效益的充分发挥。三是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匮乏。我市各类合作服务组织虽然在提高乡村产业效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周转资金困难、规模小、服务项目单一等问题。农户与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松散,服务的普及度较低。四是产销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仓储物流等设施还未实现全覆盖,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

(三)农业人才资源匮乏、科技支撑相对落后。一方面是人才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农民总体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极其缺少。由于工作地点偏远,待遇不高,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种种原因,使得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难点。另一方面是机械化程度低。农机设备科技水平限制,土地耕地分散,机械化与规模化结合不紧密,农机田间操作、维护和管理技术落后等等因素,导致我市农业生产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整体偏低,生产效率、产品加工能力与水平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四)资金瓶颈仍是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一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信贷资金供给渠道较为狭窄,银行借贷门槛高、手续繁琐,部分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存在惜贷现象,现有的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政策得不到落实,致使经营者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资金。二是政府资金投入绩效不高。近年来,我市农业扶持资金投入一改过去的多部门、分散性惠农补贴方式,而将大部分经费集中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高标准农田投入使用,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如建设规划与实际操作存在误差,水泵设置过少,管道设置过粗,排线过长导致水压不足,稻田灌溉水量达不到要求。有些承包者直接废弃不用,另外进行排设,造成严重资金浪费。三是财政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乡村产业振兴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和惠农补贴分配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益农信息社”建设等项目专项资金使用不到位,项目进展缓慢,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未按方案实施,少数涉农专项资金、省级“农作物重病虫害监测”专项资金未达到专款专用等。四是农业政策性保险新型险种探索不够。保险覆盖范围较窄,部分果树、蔬菜类产品还未纳入到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农机设备的险种设置也比较落后,气象指数保险等探索力度还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出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障作用。

(五)生产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土地分散、碎片化。近年来,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提高。然而就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村土地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分散性、碎片化耕地仍然占主要部分,很难形成种养大户,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此外,项目农业发展也存在用地瓶颈,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休闲产业发展土地指标审批难,制约了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是淡水水面资源浪费。我市拥有大小横河泯沟5万多条,是淡水养殖独特的先天优势,随着我市淡水养殖业的兴起,淡水虾、扣蟹等养殖收益逐年提高。然而,由于水质环境条件、偷盗电捕、养殖技术粗放落后等等问题,导致沟河水面利用率较低,群众养殖积极性并不高,丰富的水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三、建议意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要立足实际、迎接挑战、完善政策、补齐短板,努力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把握乡村产业振兴重点,着重扶持优势产业。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有序推进。充分立足我市实际,尽快编制我市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规划,重点扶持五大主导产业,明确工作任务,设定完成时限,并给予政策倾斜,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落到实处。注重品牌带动,扩大启东农产品知名度。以品牌战略为着眼点,依托启东海产品、四青作物等资源优势,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优的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品牌。科学制定扶持地域化农产品品牌的政策措施,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炼,避免因产品品牌杂散造成的无序竞争。对于有知名度但生产不易集中的特色农产品,鼓励农户在平等自愿基础上通过组织专业协会,进行商标注册,实行统一标示、标准、包装、销售,合作创建共有品牌,共享品牌利益,共担品牌经营费用,以有效降低品牌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

(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生产过程全覆盖。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包括产、供、销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正常运行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的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议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围绕不同阶段的生产需求,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供农作物统一育种出苗;培育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实行农药、肥料等农资配送,并提供统一的收割、收购、烘干、检测、包装等一系列服务。建立农产品集中销售中心,拓展销售渠道;配备专业运输设备,组建高效的现代化运输队伍,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有效连接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政府与农民,变“小规模、分散化”的小家庭经营为“规模化、产业化”的大家庭经营,通过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此外,要加强对农业经济形势、气象、病虫害等信息的发布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通过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成功嫁接,加快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

(三)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一方面是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围绕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和建立现代农业,依靠现有的资源、要素条件,引导农民积极适应市场竞争,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项目,实现产品增值。对青蚕豆、青毛豆等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种植加工技术产业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资金投入、要素流通、税务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我市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模式向高效农业转型升级,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努力提升生产绩效,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储运、批发,打通农业生产全过程,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坚持特色发展,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整治与发展特色民宿经济、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健康结合起来,建设运行高效的乡村产业链。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高质量促进科技升级。积极搭建平台,促成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农业技术研究所及生产实验基地,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推广模式。加大“引资引智”力度,进一步加大乡村产业招商力度,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上海农业加工贸易公司和在沪从事农产品经营的启东籍人士,尤其是盱眙稻虾混养等优秀企业到启东投资,将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带回启东。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做好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网络交流等跟踪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服务团等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二是高质量建立现代乡村产业聚集园区。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投资强度大、示范带动强的一流现代乡村产业园,形成融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参考慈溪大学生农业众创园模式,由政府投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减免税费、小额贷款担保、创业补贴补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返乡、来启进行农业创业。三是高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体系目标,全面深化农村土地确权,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发展农合联,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小农户分工协作,在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四是高质量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总结推广惠萍镇南清河村的特色产业水产养殖,吕四港镇海渔村的特色产业紫菜加工,南阳镇乐庭村的特色产业蔬菜种植等“一村一品”示范村成功经验,力争在每个行政村培育一项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建设一家网店,引领带动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创业致富。

(五)充分利用要素资源,实现生产规模化、集约化。顺应农村人ロ向城镇集中的趋勢,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一是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土地依法、自愿、平稳流转,探索长期流转模式,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发展稳定而适度的规模经营。二是推广土地入股分红成功经验。大力推广现有的惠萍镇东兴镇村农地股份合作社成功经验,鼓励用集体土地、农民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年底按股份分红,用股份带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土地资源保值增值,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三是发挥高标准农田辐射效应。切实落实好高标准农田“谁来种”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申报经营。要将高标准农田作为农村创业的重要载体,形成辐射效应,通过市场拉动、政策推动、典型带动等途径,吸引农业科技专家、大专院校毕业生、返乡能人等群体创业兴农。四是大力发展沟河养殖。坚持水利建设、农村水环境整治、沟河养殖利用三位一体有效结合,加强沟河水环境整治,确保水质健康。加大对偷盗电捕行为打击力度,深入开展群防群治。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养殖品种,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技术、市场行情等指导,提高养殖效益,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沟河高效养殖。

(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资金投入取得实效。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实现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优化政策导向,吸引社会协同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深化“政银担”合作,探索建立面向“三农”的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资源下沉。建立健全适合乡村产业特点的金融体系,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其开展投资、代理保险等涉农综合业务。设立农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扩大农业农村政策性保险面,探索农业综合保险试点,拓宽设施果蔬、特种水产、休闲农旅等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业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能力。

推荐阅读:

  政治生态建设自评报告三篇

  建党100周年建党节活动简报文辑【6篇】

  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自查报告:乡村振兴的自查报告

  补报年度报告情况说明3篇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民警对照检查自查报告材料3篇

  学校总务处述职报告范文三篇

热门标签: 乡村 调研报告
2023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三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