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

更新时间:2023-06-09 20:38:5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第一篇】:如何上好语文新课改课程

  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同时也观看了专家和老师们的视频讲座,他们生动的教学课例,精辟独到的分析,作为一位连续十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想法,在这就谈谈我对语文新课改的一些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在不知不觉地学习语文知识。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或者猜谜语导入;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不仅参与进去,而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的成功感。 注重课内外结合。

  国外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许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我们带来困惑,但新课程所构建的理想未来,正是需要我们带来困惑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

  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第二篇】: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现在我国两亿多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这次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好课程改革攻坚战的决心,预示着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的诞生。

  加快构建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1997年由“北京文艺”发起的对语文教学法的批判,虽然有的文章言辞过激,但却给语文教育以一剂“清醒剂”。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实在令人堪忧。好在适应新形势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来到,为语文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带来新的机遇。与新课程共生成、共发展,就是要我们自觉地走进新课程,自觉地接受新课程的洗礼。积极主动地去认真学习、体会和感悟。

  一、 更新观念,树立课程意识。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课改专家认为,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课改专家还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劳动。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到课程改革中去。

  二、 改善师生关系,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是什么?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达成一种共识: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教师能否放下尊严和架子,能否从讲台上走下来,能否与学生做朋友,这个变化其实是很艰难的。专家认为,在新课程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不能光考虑教师怎么教,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要用体现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第三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随笔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1、《标准》中讲的语文实践与哲学讲的实践有所不同。哲学讲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标准》提出的“实践”只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即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活动。

  2、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但是,“积累”是为了“用”。也就是说,学语文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掌握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既是工具,就不能当作摆设,而要用以参与种种实践活动。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首先是拿它用于学习实践,用于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技能;还要把它用于生活和种种社会活动。学生学了一些字词,学了一些句子,读背了一些诗文,如果仅仅是为了记住它,把它储存起来,那是我们一贯反对的“死读书”,必然导致死记硬背,使学生的思想僵化,才智被扼杀。“积累”和“运用”兼有,才是完整的语文能力。我们期望学生们学过的语文知识技能,能够对学生学习新教材、新知识发生积极的影响。所谓从已知到未知,举一反三,前提是要“会用”——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用“一”去反“三”。学生在学习中有困难,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所学的内容像“天书”一样难懂,而是由于已经学过的东西用不上,不会用。这怎么能谈得上语文实践能力呢?

  3、语文实践能力,谈到根本处,还是要重视、强调能力。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语文实践能力。《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语文知识不重要了。《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多处讲述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丝毫没有否定语文知识的意思,问题是怎样认识和对待语文知识。《标准》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是说,语文实践能力不应当按照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去设计、培养。对此,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它,这跟要不要语文知识不是一回事,不能把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能力对立起来。

  4、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主要是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培养。也就是说,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不是在教师的讲解分析中来培养,也不是在一问一答中来培养;不能靠孤立的、烦琐的、重复的大量单项练习来培养,也不能靠死记种种语文知识来培养。能够把语言文字运用于听说读写之中,才称得上具有了语文实践能力。如果只能用于做练习,就不算是实质意义上的语文实践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修订的语文课本已经把“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原有的“字·词·句”板块删去,新设了“读读·背背”,另有“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显然,课本的修改是试图从一个侧面体现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当然,单项基础练习并非一无是处。有的练习,如写字等,本身也是一种语文实践,有的练习对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不应一概否定。然而,那毕竟不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尤其不能指望让小学生记忆一些有关语法、修辞和文章写法的知识、名词、术语等来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果盲目相信类似的种种办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5、语文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规定的“点目标”中提出的10项要求,具体地阐明了语文实践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一个方面说,这10项内容是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从另一个方面说,它也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基础。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这10项内容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不可分地综合联系在一起的。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运用,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之间,也是紧密相连,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的。

  (3)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相结合。在习作和口语交际实践中,观察、思考、想像、感受、评价和表达相结合;倾听、表达、文明态度和语文修养相结合。

  (4)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活动结合;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

  (5)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重视开发语文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启发学生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

  (6)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个学段分别有所侧重,但是不能人为地割裂、孤立,而应互相渗透,有机地衔接,循序渐进。

  6、语文实践是主体的实践活动。主体,哲学上指的是有实践和认识能力的人,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语文实践的主体是一个个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怎样,决定于其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既然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语文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提倡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便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的理想境界,是我们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总之,语文实践是主体的实践,而主体作用要在语文实践中体现。

  7、主观能动性在语文实践中起决定作用。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应当是积极主动地思维、探索,能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离开这种主观能动性,就不存在真正的、有价值的语文实践。“获取”与“得到”是看来相似却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获取,意为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索取;得到,则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接受。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不能把“获取”与“得到”,“主动”与“被动”区分清楚。

  拿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就存在一些貌似“主动”,实为被动的现象。课内40分钟里,学生在不停地“动”。读书,写字,提问,回答,甚至辩论……气氛够热闹,够活跃。但是,冷静地想一想,学生种种的“动”,实质上的内在的“真动”少,而形式上的外在的“假动”多。比如读书,不是学生按照自身的需要迫切要求读,而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读全文,读某段、某句。比如理解词语、句子,似乎学生也是在动脑筋想,然而不是自己在“字术其训,句索其旨”,推敲琢磨,而是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寻找答案。比如质疑问难,多半是由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学生自己真正在边读边想中发现了疑难所在,并经过自己的努力不能解决,非常希望跟同学、老师切磋而主动提问。至于一问一答,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走,更看不到学生主动的影子。与上述情况类似的现象课内有,课外也有。比如在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实践,也基本上是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凡此种种,都极大地妨碍着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目标的实现。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不能削弱,而要加强。正是在教师正确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得以养成。为此,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8、提高语文实践能力,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运用语文的方法。任何一种实践,都离不开必要的工具和操作方法。语文实践也不例外。因此,《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有了方法,知识才可能转化为能力。掌握了方法,并且能自觉地运用于听说读写的活动之中,便能逐步形成语文自学能力,就能自主地获取丰富的知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的学习在于变成许多方法的主人”,深刻地说明了方法对学生是多么重要。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情况,也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个人特点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不必强求统一。

  教给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应当注意:第一,教给学生的,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第二,循序渐进,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可超出各个学段的要求;第三,不能把语文学习方法当作知识来教,教师讲、学生背,是大忌。应当引导学生在多次反复的语文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领悟方法,运用方法。

  9、《标准》在阐述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时,还讲到了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合作学习,以及如何评价等许多方面。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实践。

  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第四篇】: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语文教师在课改的新形式下要构建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袁振国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说: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明确,有些人比较模糊……对于在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系统中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具有明确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它会影响一名教师如何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矛盾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断吸取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

  一、语文教学要有发展创新的理念

  时代在发展,社会经济在进步,语文教学也要随之发展。语文教学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囿于理论的束缚,要顺应教学实际,就问题掌舵自己的教学方向,把握学生的发展状况,不断深入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实施建议等提出了一整套的改革方案。这就为语文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让语文老师游刃有余地摒弃传统陈旧的,桎梏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痼疾。从而根据教育现实发展的需要,改变自己因固有的一些教学理念,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科学地发展地对待学生的发展变化,灵活对待自己的教学课堂,形成切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山东兖州一中,杜郎口等学校的“高效课堂”为当今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让人为之一振。而对他们的科学高效的教育经验,我们教师更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自己的课堂。在回顾与展望中,语文教师不能懈怠,不能原地不动,固执地停留在原有的教学状态中,而是热情地学习经验,自信的创新发展自己的语文教学,形成一条适合实际有自己特色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

  二、语文教学要有放手舍得的理念

  我们的教师一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追求成绩的优秀,常常不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尊重学生的尊严,只觉得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用一成不变的评价标准来评判学生。在传统课堂需要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率先担负起解放学生个性的责任,让学生自由呼吸新鲜空气,开创一个民主热烈的环境氛围。作为语文教师,要转换思想,挣脱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绳索,大胆地把课堂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发挥无限的潜能。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放手舍得的观念,要敢于舍弃自己的权威,才能得到学生健康的成长;舍弃自己的主角地位,才能得到学生的自主真实的展现。

  勇于放手,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规律及方法,这才是老师成熟睿智的最佳选择;抛弃所有的担心忧虑,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合作探究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都在学习交流中提高。能力,是建立在方法、过程、结果之上的产物。没有伸手可得的能力,也没有“守株待兔”式的能力,只有经历学习过程的艰辛和快乐,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开放教学,要勇于将学生放进炼钢炉里燃烧,只有千锤百炼之后,才能锤炼出坚硬的钢铁!也要毫不犹豫地将学生放在大风大浪里拍打,只有千淘万漉之后,才能淘漉出闪闪发光的金子。让学生人人成为一块好钢,让学生个个成为闪亮的金子,正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重任。当然在放手舍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失败,但是不要怕,只要及时地改进,及时地匡正,就会推动老师和学生地共同发展,让老师和学生共同收获教学和学习的快乐。总之,语文教师要具有放手舍得的意识,要开动脑子展开手脚,琢磨出适合学生“学得最好”的课堂境界。

  三、语文教学要有激励评价的理念

  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作文作业批改的重负下没有了激情,有的只是冷漠。机械地工作,日复一日重复知识的讲解。如此沉闷乏味的工作状态,又怎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心态决定一切,语言教师的良好心态更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和学生朝夕相处,必须以乐观积极昂扬的情绪感染学生。感染学生的最佳渠道就是激励评价。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激励评价的理念,并深入到培养教育学生的各个角落中。激励评价要针对不同资质、不同内容的激励评价语言,从而触动学生的价值情感,活跃学生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自主学习。激励评价不仅运用于课堂教学,而且贯穿在语文作业、作文批改中。批改不只是指出错误和问题中,更多的是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挚爱、尊重、信任的情感和耐心、用心的态度都是通过激励评价传输给学生,使学生每时每刻都有高昂的学习热情,更有无穷的学习干劲。激励评价是教师智慧的体现,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精神动力,它如指航灯一样,引领学生驶向快乐学习的海洋。

  在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拓展、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然后去体验、去力行,不断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做课改实践方法的思想者,也要做解放理念的行动者。自此不再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矛盾而困惑,而是探索出一条内涵深刻、新颖多样的语文教学之路。

  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的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一些反思。

  一、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关系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

  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

  [教学案例]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

  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

  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二、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

  让学生自己获取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用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也认识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时效性不高。

  [教学案例]

  老师说:“这个问题,请哪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手举到了讲台前。当老师说:“××,你说。”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随意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见解来。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引导呢?“自主学习”不能理解成老师撒手不管的学习,而应当是在老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习。我认为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倾听又怎能分享别人的独特的感受呢?

  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景中,而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这堂课的高效又从何谈起。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读课文时,有的老师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不见提高,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案例]

  我市实验小学张玲玉老师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片断:

  师:读书要读懂、读出感情、读的有韵味。我来读你听听到底该怎么读?(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1-3自然段,并配上悦耳的音乐。读完,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刚才老师读的是否有味。生:很有韵味,你怎么会读的这么好?

  师:很简单,一边读一边想,然后进入画面。试试看,保证你比老师读的好,自由读读课文,把文中能理解的有关句子划下来。张老师在指导读文时,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一阵阵掌声,学生在不经意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表面看是范读,其实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已隐含在其中。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高度统一”,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产生实效。

  三、正确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有了创造,这便有了新的生成。

  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无你”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在教学中,预设也同样重要。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努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同时,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顺利。

  [教学案例]

  我市一所普通小学王老师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这节语文课由王老师预设的几个问题贯穿始终,这几个问题当然是教师深入品读文本后所预设的,每个问题独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呦!”第三个问题:“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第四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第二、三两个问题教师则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潜在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更要学会爱自己。第四个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几个问题是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可以说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两相媲美”。

  四、正确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新课程的改革是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

  步入新时代的轨道,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变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这种变化将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的是思维的启迪、内心的激动和情感的愉悦。在这个变化当中,课的形式美了,课的情趣浓了,语文课的效率高了,语文课的内涵深了……一句话,语文课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闪亮的一面,也总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也发现有的课堂似乎有些变“花”了,变“虚”了,甚至“变味”了。因为人们在追求现代化本身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丢掉了传统。其实,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仍然应保留着传统的成分。比如:对知识的看法,不少教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是必须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口耳相传,教师常常是一味地灌输。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课堂上,适当的“引导、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笔加黑板也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无拘无束的、显现灵感的、师生互动的重要领地。板书的过程,是释放和记录师生迸发思维火花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洁的美、灵活的美、传统的美、艺术的美。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求现代而丢弃传统,现代应基于传统,让传统生成新的意义,应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推荐阅读:

  家长育儿随笔

  服务员工作心得体会

  炒股心得体会

  理论学习心得

  保育员实习心得体会

  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热门标签: 语文教育
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2020朋友生日祝福语

2020朋友生日祝福语,2020朋友生日祝福语1 1.在这个充满喜悦的日子里,衷心祝愿您青春长驻,愿将一份宁静和喜悦悄悄带给您,生日快乐!2.这个日子,因您的生日而美丽动人;我们的心情,为您的生日而欢喜跃动。衷心祝福您生日快乐、万事如意!3.快乐加快乐等于无比快乐,幸福加幸福等于特别幸福,平安加平安等于永远平安,健康加

生日祝福 2022-11-20

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

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  商务谈判是指不同的经济实体各方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满足对方的需要,通过沟通、协商、妥协、合作、策略等各种方式,把可能的商机确定下来的活动过程。在商务谈判中,要想取得不错的效绩,需得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知己知彼的原则  “知彼”,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了解谈判对手的礼仪习惯、谈判风格和谈

商务礼仪 2022-11-20

婚前点滴 嫁人,一场生死悠关的战争(1)

婚前点滴 >> 嫁人,一场生死悠关的战争(1),嫁人,一场生死悠关的战争(1)wad();越来越多的女性困惑于要不要嫁人的问题,就象哈姆雷特一样:生存还是死亡?嫁出去,也许总感觉理想的爱情还没有来到,日后一旦遇到真正的怦然心动的人,再悔之晚矣;而不嫁的女人 ,总是为婚姻市场上流行一句话而心惊肉跳:二十岁之前是个宝,三十

婚礼大全 2022-11-20

生日的动人祝福短语

生日的动人祝福短语,今天你生日,送你三个愿望:一愿你百事顺心笑口开,二愿你来年欢乐喜充盈,三愿你年年兴旺,称心如意,幸福美满喜开颜!我的信息是法宝,收到艳阳高高照,快乐抓紧向你靠,幸福急着来报到,吉祥哪也不敢跑,财神马上将你抱,齐声向你问声好,祝你生日乐逍遥!生日快乐哟!天上一颗星,地上一颗心,一闪一闪表真心,我为你祝

生日祝福 2022-11-20

职场交往礼仪之说话的禁忌

职场交往礼仪之说话的禁忌,在职场中,有些礼仪和问题是值得注意的,要知道细节决定成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职场礼仪禁忌,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更多资讯尽在职场礼仪栏目!  【职场礼仪禁忌】1.直呼老板名字直呼老板中文或英文名字的人,有时是跟老板情谊特殊的资深主管,有时是认识很久的老友。除非老板自己说:“别拘束,你可以叫

职场礼仪 2022-11-20

实践协会周年庆流程

实践协会周年庆流程,实践协会周年庆流程范文一、 前期准备:1. 提前跟指导老师沟通2. 如果有赞助商跟赞助商协商好包括日期、拟定协议,协议书具体标明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后果。拟好后请指导老师审核。3. 保持与赞助商经常联系,社团成员经常开会预算晚会费用,列明晚会前准备事项及晚会每项负责人,(责任到人)4. 向学校申请场

婚礼大全 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