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素材:关于“反思”的典型论据

更新时间:2023-05-05 21:25:15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xc

对“伤熊”事件的反思

——尊重生命价值,培养健全人格

北京动物园的 5 只黑熊被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残害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上海财经大学师生的极大关注和强烈反响,大家在对受伤动物表示同情和怜惜的同时,对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品行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一位同学说:“‘伤熊'事件给我们大学生敲响了警钟。现在不少同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调适和人文素质的修养,据说,那位大学生整天只看课本,缺少文艺与人文教育,所以,造成严重后果。在今天科学与知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强化如何做人,如何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意识。”

法学院的一名同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上大学我们就学习了法律基础课,应该说懂得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对生命权利的尊重。但当我听到‘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而用试剂浇动物违不违法就不知道了'的话时,我感到震惊和悲哀。这个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和生命意识竟如此淡漠!”

获校首届“教书育人标兵”称号的施宗靖副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伤熊”这一偶发的事件中探究教育体制深层次的问题。施老师说,现在大学思想道德课程有学科化的倾向,只注意知识的简单灌输,思想道德课应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紧密联系起来。他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将“平等”、“道德”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且要加强心理咨询与保健的工作,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施老师说,发现问题,客观地解决问题,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理想的成长环境,这才是“伤熊”事件给予人们的启示。

“奥赛”尖子讨厌数学

——反思应试教育,摇培育健康心灵

据媒体报道,应试教育让许多孩子讨厌数学,即使在“奥赛”中培育出的好的数学苗子,他们多半“告别”数学舞台。北京师范大学刘坚副教授的话说:“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的不少人不愿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个别人甚至表示一辈子不愿意接触任何数学符号。”

参加国际数学“奥赛”,我国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在我们为之欢呼的时候,国家却正在为屡现数学人才断层而苦恼。为什么会出现这般尴尬局面呢?美籍数学家魏诗曙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国在数学“奥赛”上年年满载而归,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选手都是层层选拔,并在参赛前经过严格的强化训练的,而在国外,参加竞赛是自由的,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赛前的强化训练可以用“残酷”一词来形容,机械烦琐的“题海”战术,不仅仅泯灭了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致使孩子厌学,产生逆反心理。在学校,孩子处于被动被迫的地位,一旦觉悟,于是顽强地反抗,你要我学,我就偏不学,所以天天攻克数学难题的“奥赛”精英,到头来却最讨厌数学,以致放弃数学,走向成人愿望的反面。

由此可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才是当前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样开学,两样欢迎

——教育应尊重孩子的天性

新学期开始了,香港某小学为了让新入学的孩子消除对学校的陌生和惧怕,校长和老师扮成魔术师,站在校门口,从一只漂亮的大盒子里不断地抽出彩带,抛向第一次迈进校门的小朋友。刚离开幼儿园不久的孩子对这样的欢迎仪式自然个个乐不可支。

同样是新学期开学,京城一所重点学校开学那天,为新生准备了专门通道。门口有教师把守,家长至此止步。只见前面一个小姑娘高高兴兴地和妈妈道了“再见”,扭头就往校园里跑。聚在校门口的家长都夸这孩子勇敢、适应能力强。忽然把门教师一声断喝:“回来!”大家都吓了一跳。老师对孩子训道:“这儿是学校,进学校要先向教师问好,知道吗?”刚刚还大胆活泼的孩子吓得只用蚊子般的声音说了声:“老师好。”刚要往里走,又被喝住:“声音太小,重说。”两番折腾,不光这位小姑娘走进校园时变得蔫头耷脑,后面的孩子和家长都领教了学校的“厉害”。

同样是迎接新生入学,前者是要消除孩子对学校的陌生和惧怕,而后者却是刻意要让孩子对学校产生敬畏。究其原因,个中存在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人文理念的区别,这值得人们深思。

欧洲的“二战”反思

——反思战争 ,摇校正文明核心价值的缺失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是与对文明、文化和人性的深层思索相联系的。 60 年来,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法西斯主义的分析批判一直在进行,而且越来越深入,以致直指西方文明核心价值的某种缺失。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省具有一种全民性质。*只是一狂热偏执的煽动者,但民众在狂热中迷失,在狂暴前怯懦,却是他得以登台的背景。反犹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根源之一,但在欧洲,反犹主义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文化。“二战”后,法国、波兰等国对此也进行过反思乃至道歉,说明反思并不是战败国的专利,而是人类对人性的再梳理和提升。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也是一种良知的拷问,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重建。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二战”后,法国出现了对通敌者的街头追打、游街、妇女剃光头之事,法国人对此也进行了反思:如果你反对纳粹,就不能仿效纳粹对*人的行事方式。正义的裁判是基于人格尊重的法律裁判,并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今天,在欧洲,人们已安享了 60 年和平。但在世界范围并非如此。在“二战”之前和期间,*民族饱受磨难,流离失所;今天,在中东,另一个民族也在饱受磨难,流离失所。悲剧在角色转换后继续上演,令人长叹。 60 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导致战争和灾难的文化基因仍然存在,借用伏契克的一句话:善良的人们,你们要警惕。

对科技的人文反思

——反思科技,摇让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更好地相互支撑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网络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等一些 20 世纪最前沿的技术,在带给人类财富、舒适和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安全感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各种社会问题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生存危机。

科学技术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增加了人类的福祉还是毁灭的力量?如果我们从生活的意义这一立场出发去寻找答案时,就需要对科技本身以及社会后果作进一步的人文反思。

近代以来,科技与人文一直被人们视为两个不同的文化领域,科学象征着理性与秩序,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所处的表面纷乱复杂的世界寻求合理的规律性解释,并努力使人能够理解和掌握它们。而人文的内涵,追根究底是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怀,人性的完善、和谐和全面是它的目标,自由、平等、公平、和谐是它的理想。就科学与人文的精神价值而言,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科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而科学活动的领域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人文世界,但科学毕竟不是人文。

科学可以医治具体的疾患和创伤,却解决不了人心中的惆怅。对于人生问题,如痛苦、焦虑、不幸以及欢乐、爱、幸福,这些都不可能以科学的方式规定。爱因斯坦就曾告诫年轻的科学家们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人文科学的责任不仅仅是批判和反思科学技术,对自身的反思和批判才是人文学科发展最基本的要求。人文学者们不妨扪心自问:当科学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人文科学有何作为?

人们常说,一个丧失了人文精神的社会,不能指望它有发达的科技。但同样,一个科学精神尚不能深入人心的民族,也不可能有发达的人文。在这种意义上,新世纪初的高科技发展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弥合鸿沟、实现协同发展的契机,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好这一契机。

道德测试

——反思伦理道德,摇不同场合有不同评判标准

据《北京晨报》报道,几个老太太乘车去香山晨练。上了公交车,车上已经没有几个空座位,座位上的年轻人都是值完夜班赶着回家的。售票员请几个年轻人让座,小伙子们不满地说:“她们晨练,有劲没处使;我们下班,累得要死,凭什么给她们让座?”这是北京市东城区公民道德建设调查问卷中的一道测试题,答案有三个选项: A. 应该让座,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尊重老人; B. 不应让座,小伙子讲得有道理; C. 说不清楚。如何回答,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论。

在这一特定情况下该不该照顾老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的陈少峰教授表示:“为别人提供方便,是在对方处于弱势情况下的一种美德,一种道德要求。但是,道德判断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比如在晨练老人和夜班年轻人的这一情况下,老人并没有优先权,相反,上了一夜班的年轻人相对处于弱势。此时,年轻人不需要尽道德的义务。”

陈少峰教授说:“当双方处境发生变化时,双方的伦理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所以,不应该拿我们在一般场合的道德评判标准来判断所有的特殊情况。”

琼瑶公式

——反思文化生产 ? 摇千篇一律应叫停

背景:晚清、民国 \ 现代

男主角:惊世俊朗,富经天纬地之才。

女主角:绝代风华,善良温柔,善解人意。

条件: 1. 痴心万种,感情激动,男要大呼小叫,喊至脖根发红那种。女要动辄泪如倾盆,三天三夜流不尽那种。 2. 缘定三生,地位悬殊,或男是富家之子,位高权重,女是穷人家女,地位卑微。或男是穷书生,人穷志高,女是贵族小姐,心怀寂寞。

配角:一群不知情为何物、铁石心肠、恶劣歹毒的冷血动物或争风吃醋者。

剧情:男女主角一见钟情,配角们百般阻挠,男女主角以呼天抢地、欲生欲死种种与世俗作一番恶斗,然后,终成眷属或双双殉情。

模式:主要是多男(女)追一女(男)式。此外辅以情义忠孝多难式,仇爱交织式,师生恋,婚外恋……

语言:无论是贵族家人还是平民百姓,冲口而出的都是妙极之大哲理或长篇空洞的开会式发言。令读者观众边看边抹汗:糟,自己说话还不如一个养马的高深。令一些领导窃喜:嗨,原来有人讲话比我还长还臭还言之无物。

试拟完毕,不仅琼瑶有爱情公式,赵本山有“农民公式”搞笑,流行歌曲也有“煽情公式”……给点新鲜的吧!

蒋方舟——写作天才还是文化快餐业的童工?

——反思低龄写作,摇珍爱纯洁的童心

这是一个万物都被注射了激素的年代,具有商业价值的事物都被迫加速发育,提前成熟,尽可能快地将自己奉献给市场。我们吃着早熟的水果、蔬菜、粮食,看着早熟的明星的表演,阅读着早熟的作者写下的文字,祝愿自己的下一代在早熟者的行列里名列前茅。也许再过若干年,人世间的万物都将不再拥有童年,童年概念将在人们心中消失,儿童这个词所指的将不过是年龄较小的成年人而已。

上述话语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黑色幽默,而是我读蒋方舟的《正在发育》时的第一感觉。尽管她的文字充满了喜剧性,但我在阅读它们时还是感到沉重,因为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急功近利的时代逻辑对于儿童心灵的扭曲。 12 岁本来应该是像花朵般自然开放的生命季节,却仅仅由于“早熟的苹果好卖”,蒋方舟就被迫在刚刚开放时结出果实,沦为文化快餐业的童工。这个事件无论如何都不会让真正清醒的人感到快乐。

一个人能在“一生下来就紧张地准备写作”吗?不可能。我们说儿童是天真的,就是因为他们还不具有功利之心,因为他们属于游戏并且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如果一个儿童早早地具有了功利之心,那么,他肯定不是在顺应本性生长,而是被成年人的筹划所扭曲。也许正因为如此,在蒋方舟的文字中,人们看到了她对成人世界的隐秘反抗。《正在发育》以幽默笔法为掩护调侃了给她重压的成人世界,讽刺了包括她母亲在内的成年人。在一般儿童的眼里,父母乃是权威和亲情的化身,而蒋方舟笔下的父母却滑稽得让人哭笑不得:父亲惟一的突出之处是椎间骨 ( 因为患有骨质增生症 ) ,母亲则既长得不好看,又特别媚俗;甚至两个人私人性场面,也被她作为商品中的精品来展览。其他在书中露面的成年人也都只获得了展示负面形象的机会:她的老师们中除具有暗恋价值的“唐老鸭” ( 一个男教师 ) 外,几乎个个滑稽,人人可笑。显然,书中的成年人形象表征了她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对这些形象的夸张化处理乃是她心理宣泄的需要。她在这样做时已经丧失了童真,这是比所有报复都可怕的报复。我们在阅读《正在发育》时会发现她专挑人的缺点和世界的可笑处来写,对人们所说的真、善、美不感兴趣,而且,她只有在揭露人和世界的缺陷时才表现出创造力,一旦直面正常的世界和人生,其文字就会变得平庸。审丑能力发达而审美能力近乎于无,说明正在发育中的她已经被扭曲。

现在蒋方舟被大众传媒渲染为少年成才的文学明星,她的母亲也在大谈培养低龄写作天才的秘诀。据说她培养孩子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任其按天性发展,但是把让儿童从事商业性写作说成是顺应天性,本身就是黑色幽默。她和那些推波助澜的大众传媒的从业者没有注意到:以母亲和老师为代表的成年人在书中只拥有负面的形象,说明蒋方舟作为被迫早熟者已经在骨子里否定了他们。这是意味深长的。

拿破仑的反思

——反思武力:武力不能征服人们的心灵

当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时,他为自己的权力,发动了不断的战争。奥地利人,普鲁士人,俄国人,都受过他的侵略。拿破仑每次胜利后,都把自己的亲属安置在那些国家的宝座上,他把他的兄弟立为德意志的国王,另一个为西班牙的国王,一个妹夫为意大利南部国王,妄图建立一个以拿破仑为中心的天下大帝国。

但是他失败了。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滑铁卢一役,他彻底被打垮了,他被遣送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这时,他仅有的一个卫兵竟抗上不听他的命令,当时拿破仑叹息一声。“啊!世界上只有耶稣基督最伟大,想我拿破仑,当大权在握时,叫谁死谁敢不死,个个惟命是从。但如今失败后,连卫兵也不听从我使唤了。”可是耶稣基督的手下无一兵一卒,自从被钉十字架后,不知有多少信徒愿意忠于他,为他死也甘心。可见,武力并不能真正征服人们的心灵。

这就是拿破仑一生痛苦中所得出的教训。

什么是的生活

——反思生活,摇适合自己的才是的

前不久,美国梭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搞了一次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

为了便于不同语种的人识别和点击,他们在题目下面贴出16面国旗。最后,共有467432人参加了测试,结果是这样的: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

这一结果大大出乎主办者的预料。大家都知道,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去经商发财或走向政界成为明星,而是选择了瓦尔登湖。他在那儿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版商赏识他,直到他得肺病死去。

就是这样一个人,世界上竟有那么多人认为他的生活并不糟。难道这些点击者的生活还不如当时的梭罗吗?显然不是,因为从点击者选择的国旗来看,他们大多来自西欧及北美。这些地方的穷人,也远比当时的梭罗富裕。

那么,是什么使他们羡慕起梭罗呢?为了搞清原因,梭罗博物馆在网上首先访问了一位商人。商人答:我从小就喜欢印象派大师高更的绘画,我的愿望就是做一位画家,可是为了挣钱,我却成了画商,现在我天天都有一种走错路的感觉;梭罗不一样,他喜爱大自然,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大自然,他应该是幸福的。接着他们又访问了一位作家。作家说:我天生喜欢写作,现在成了作家,我非常满意;梭罗也是这样,所以他的生活不会太糟糕。

后来馆方又访问了其他一些人,比如:银行经理、饭店厨师以及牧师、学生和政府职员。其中一位是这样留言的:别说梭罗的生活,就是梵·高的生活,也比我现在的生活值得羡慕,因为他们没有违背上帝的意旨,他们都活在自己该活的领域,做着自己天性中该做的事,他们是自己真正的主宰,而我却为了过上某种更富裕的生活,在烦躁和不情愿中日复一日地忙碌。

我不知道,美国梭罗博物馆最终是否找到人们点击“否”的真正原因。我惟一清楚的是,在点击“否”的431439票中,有我的一票。因为我一直认为,一种生活,只要适合自己,只要有自己喜欢的内容,就是的生活。

贫困博士生的反思

——反思自己,自立自强

全国第一位受希望工程资助的博士生张宗友上南京大学时,觉得“自己已经 23 岁了,再要人资助是很丢脸的事”,他把社会捐助款一部分转给家乡,一部分留给系里,还有一部分寄给西藏林芝地区一名家贫的小学生。每月 240 元的津贴只够吃饭,他就通过课余当家教、当系计算机房管理员、到南大出版社当校对、批阅自考试卷等方式勤工俭学。 3 年下来,他不仅拿到了学位,而且还资助了上高中的妹妹。他留校任教时带的 72 名学生中普遍形成一种自主自强的观念,贫困生无一失学,就连一些家境较好的同学也在打工,主要是希望得到锻炼。



推荐阅读:

  初中作文素材:关于“青春”的名言

  初中作文素材:关于“用人”的用人论证

  以感谢为题目的初中作文600字5篇

  初中作文素材:关于“奉献”的创新论证

  初中作文素材:关于“纪律”的纪律论证

  中考议论文素材:关于“幸福”的典型论据

中考议论文素材:关于“反思”的典型论据.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