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03-20
2023-03-18
2023-01-16
2023-03-16
更新时间:2023-06-24 11:09:4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03-20
2023-03-18
2023-01-16
2023-03-16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亮点及问题的文章6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昆明市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省率先开展“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一项务实举措。
“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就是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街道社区遇到什么急难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给予支持配合,街道负责第一时间“吹哨”通知召集,各相关部门立即到基层“报到”与属地政府一起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昆明市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职责不明、履职不力、人员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渠道不宽、机制不畅等问题,解决了一批基层“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难题,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强化党建引领
确保组织有力、行有方向
第一批主题教育启动不久,6月17日,昆明市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城市建设暨社会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在会上强调,要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党建+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把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良性互动。
今年9月初,中共昆明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行“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的意见(试行)》。随后,各县(市)区相关实施方案、配套文件相继出台,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五华区出台实施了1个总方案和9个配套文件,推动实现“吹好哨”“报好到”“办好事”;盘龙区健全完善了“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庭院(居民)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区域化党建联动体系,推动党组织与“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体系有机融合;官渡区制定《“群众需要、书记吹哨、部门报到”实施方案》,通过“哨源分类”、流程再造、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等,推动社会治理工作真正有抓手、有载体、有平台。
12月12日,昆明市召开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组第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有关工作,审议通过了《昆明市“党建引领、县区吹哨、部门报到”网格化监督体系实施方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体系的作用,深化“党建引领、县区吹哨、部门报到”运转机制,建设系统平台,为“吹哨报到”工作提供信息系统支持,并对工作进行实时、动态的考核,确保工作实效。
着力赋权扩能
确保“吹哨”有据、“哨响”有力
身处基层的街道社区,如何打破条块关系、隶属关系等制约,有效调动各部门单位力量,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街道赋权扩能,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对症施治。
“推动街道赋权扩能,就是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昆明市一名党员干部说。据了解,昆明市取消了各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职能和各类专项工作考核事项,赋予街道更多自主权,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基层,构建权力优化、条块联动的责任链条和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让街道手中“有哨”、“吹哨”有据、“吹哨”有力。
五华区全面理顺了街道职能配置、职责分工,向街道下放了对区直部门年终考核评议打分权等5项权力,确保“吹哨”有据有力;盘龙区赋予了街道在区域发展中整体谋划、决策建议、资源调配和统筹推进权等,让街道拥有了更多自主权;官渡区通过制定权责清单,引导街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来。
为有效减轻社区工作负担,昆明市制定实施了《昆明市社区工作事项清单》《昆明市社区印章使用清单》,社区承担的工作事项从原来的198项减少到76项,承担的盖章性事项由99条减少到21条。
针对基层留不住人的难题,昆明市建立以基础补贴、职级补贴、绩效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者待遇保障机制,全面建立了专职社区工作者岗位与等级相结合的职业体系。截至目前,昆明市社区工作者每月收入最高可达7540元,共有300名专职社区工作者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体系平台
确保“吹哨”人到、响应迅速
街道“一声哨响”,职能部门能否“闻哨而动”?昆明市紧盯部门“报到”这一关键,不断强化体系平台建设,不断整合优化网格,推动部门“能报到”“报好到”。
高效的指挥调度体系,是开展“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的关键。在市级层面,昆明市依托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了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吹哨报到”综合指挥系统,作为全市“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统一综合协调、指挥调度的枢纽,对“吹哨报到”事项进行全流程调度、监督、受理、处置、反馈。各县(市、区)也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指挥系统。
不断整合优化网格,是推动指挥体系、综合执法平台运转高效的有力抓手。昆明市以县(市、区)为主导、街道为主体,依托城市管理网格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建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同时,在网格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把优秀党员选派为网格长、网格员,畅通社区问题需求建议的收集报送渠道,整合网格力量,推动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疑难“哨源”向上级报告,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效能。
破解治理难题
确保“吹哨”管用、群众叫好
开展主题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积极回应群众所需所盼,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围绕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通过“吹哨报到”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持续优化了发展环境。五华区把“吹哨报到”与优化企业服务相结合,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吹哨报到”既解决急迫的“大事”,也解决不起眼的“小事”。针对翠湖周边众多“广场舞”组织饱受诟病的问题,五华区华山街道建立了“广场舞”党支部,推动以前扰民的“广场舞”,转变为加强文化建设和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新力量。
通过“吹哨报到”,推动一大批基层治理中的顽疾得到了有效解决。西山区针对辖区城中村、群租房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吹响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集中行动“集结哨”,取得了积极成效。
完善体制机制
确保多方联动、常态长效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昆明市社会工委工作人员说。
昆明市突出县(市、区)、街道、社区三个层面工作重点,以党政群共商共治为基础,完善党建联席会、“居民议事厅”等社区议事协商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商共治。同时,积极探索推行“街巷长”、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担任社区专员等制度,成立“小巷管家”志愿服务队,引导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等事项,变“站着看”为“跟着干”、变“被动干”为“主动干”,实现共驻共建、共治共享。
“吹哨”的效果谁说了算?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来拍板。昆明市实行“一哨一考核”,对每次“吹哨”事项进行全程监督,依据事件办理落实情况和各职能部门“报到”处置情况,由“吹哨”主体形成部门当次“报到”考核评价。据了解,街道对县(市、区)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考核结果,占被考核部门综合评议权重的30%以上;县(市、区)对市级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考核结果,占被考核部门综合评议权重的30%以上。
“我们还完善了经费保障机制,每年每个街道分别安排不少于200万元、60万元、30万元专项经费。”昆明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昆明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建立了督查问效机制,对群众多次反映却置若罔闻、知情不报、乱“吹哨”、“吹空哨”的,核实情形后根据权责关系进行严肃问责;对报到行动迟缓、事项处理拖沓、简单粗暴执法、群众反映强烈的单位和个人追究相应责任。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下一步,昆明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针对基层治理中的问题短板,以“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为抓手,大胆探索、务实创新,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一、亮点工作
1.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成效明显。今年以来,XX街道辖区的XX社区和XX社区的重点打造的党建示范点,XX集团党支部是重点打造的“两新”组织党建示范点。XX社区先后投入X万余元,对党员会议室、活动室、党代表工作室进行改造提升,营造出了浓厚的党建氛围。XX社区以党建示范点建设为契机,投资XX万余元,对社区党建阵地进行改造提升。XX集团于今年X月份乔迁新址,高标准建设党员会议室,为企业开展党建改造奠定基础。
2.基层党的阵地建设提升较大。今年以来,XX街道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各社区和两新企业党建阵地进行改造提升。其中,XX新建党员活动室、XX社区新建办公楼、XX社区建设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XX是社区新建党群服务中心,XX街道各社区党建工作与原来相比,都有很大提升。今年9月份以来,通过巡回观摩活动,在XX街道基层党组织中营造出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了XX街道基层阵地建设。
3.大所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发挥作用明显。今年6月份,XX街道投资X万余元,在XX社区建设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有力提升了XX社区阵地建设,同时,为周边党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加强党性教育场所,今年下半年,XX街道XX社区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先后接待参观学习的党员X余人次,播放党性教育影片X场次,发挥出了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应有作用。
二、存在问题
1.党员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XX街道管辖的社区全部是“村改居”社区,老党员比较多,在党员管理上不够规范,党员活动开展较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一般。
2.党建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XX街道辖区各社区硬件设施提升明显,但是党建氛围不够浓厚,与先进社区相比,在基层党建阵地氛围打造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3.非公党建有待进一步强化。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抓的不紧,工作指导不够,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缺乏载体,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不仅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更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和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探索,对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发展创新,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对照新时代基层治理新要求,深刻认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与社会治理相关的宏大理论和重要论述,推动社会治理理念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治理思想。20_年***总书记作出“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的重要指示。“枫桥经验”的本质特征就是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集中体现了基层治理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方案。因此,开展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践行***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概括为5句话、20个字,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就的乡村振兴战略“路线图”,其中“治理有效”是总体要求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进一步作出重要部署,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三)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抓好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落实落地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绵阳市委创新提出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即基层党建规范化强基、示范性带动、智慧型扬帆三大工程,探索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两项工作,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任务不清、路径不明、标准不一、办法不多,干部作风不扎实、联系服务群众不深入、教育引导群众不经常、缺办法,部分群众公民意识、集体意识、法治意识淡薄,群众个体意识强、组织化程度低等系列问题,使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和服务功能更加凸显,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彰显,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正是服务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的具体形式,为基层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清晰了任务、明确了路径、统一了标准、提供了办法。因此,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实施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的具体实践,是全面提升基层党建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困境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基层社会的大变局,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很多新形势和新问题。一是基层党组织弱化。基层治理越来越依靠官僚化的行政命令,基层党组织在很多社会生活领域悄无声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严重;农村精英人才大量流失,乡村治理能人难寻、治理能力严重不足,基层治理后继乏人;干部与群众的利益分化程度加大,特别是基层“微腐败”等问题加剧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二是利益诉求多元化。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期盼更加透明、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现代信息的传播和放大效应,代表不同利益取向的社会思潮进入活跃期,甚至对立思潮也有了表达的平台和机会。三是治理难度不断加大。中国正从农民为主的农业社会变成市民为主的城市社会,各种力量刺激、驱使着农民主动或被动进城,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趋势加剧,乡镇主要是“38、61、99”留守部队。同时,农村重建设轻管理问题较突出,部分农民国家、集体观念及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在一些地方,歪风邪气蔓延,封建迷信、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四是基层治理体系不健全。基层群众组织名不副实,部分变成了对上负责的官僚化组织,行政化趋势明显,越来越脱离群众。同时,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基层事务的空间不大、渠道不畅,部分群众的正常呼声得不到倾听、正当利益得不到维护,因此而产生的信访举报、集访上访等也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严重隐患,存在见子打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群众自治组织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载体,即使有也名不副实,作用发挥的并不好。因此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破解社会治理困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丰富党建+社会组织的实践载体
党建是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和龙头,其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一段时期以来,基层党建的主要功能演变成了执行上级决策,而在激活党组织、满足基层治理方面则不断弱化。因此,必须强化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对基层治理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引导群众围绕产业链、利益链、兴趣爱好,以及环境保护、健康医疗、文化休闲等民生需要,自愿加入或组建各类社会组织,让每名群众都能找到并加入一个适合自己的组织,把分散的“社会人”再组织化,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和途径,参与到经济活动和公共事务管理中来。这些方式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党建+社会组织”工作模式。
(一)着力丰富“党建+经济组织”模式。生活富裕是群众最直接的愿望,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农民分散弱小、缺乏组织,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抵御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必须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挥村社、农协、农会的组织、协调、调节和教育等功能,增强农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以探索建立产养协会、种养协会、旅游协会、“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社会组织为形式,增强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力。实际上,实施“党建+经济组织”模式,加强了农民专合组织建设,也就抓住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关键、命脉,只要是整村、整社的规范化发展的专业合作组织,其实就是集体经济组织。
(二)着力丰富“党建+文化组织”模式。当下,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当中,不少问题和矛盾的源头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文化的缺失,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党建文化以文聚人、以文悦人、以文化人的功能,探索建立道德评议堂、爱心银行、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在教育引导群众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设诚信社会。充分发挥“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等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鼓励组建秧歌队、腰鼓队、合唱团以及非遗表演团队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着力培养乡村新风良俗。
(三)着力丰富“党建+自治组织”模式。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政府管不到、群众不愿管的棘手问题,解决这些难题只能依靠党组织带领下的社会组织进行治理,才能弥补公共领域的“政府失灵”。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社会、管理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党领导下的老年协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业主委员会等社会组织。要将有意愿和能力关心乡村发展的贤达人士聚集起来,引导他们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水平。
(四)着力丰富“党建+生态组织”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群众对环保问题高度关注。因此,必须进一步探索建立“党建+生态组织”新模式,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继续探索建立乡村清洁协会、环保巡察队、河(库)管护协会等社会组织,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努力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着力丰富“党建+扶贫组织”模式。脱贫快不快,全靠支部带。绝大多数贫困户由于长期受资金、技术、观念的影响,发展路子不宽、内生动力不足,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带好头、做好示范,这也是这些年来很多贫困村实现脱贫致富的一条基本经验。因此,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心骨”作用,继续探索建立扶贫协会、帮扶小组、慈善基金、扶贫公益金等社会组织,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良好互动机制。
三、扎实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各项基础工作,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建强战斗堡垒,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过去很多年里,我们普遍认为只要经济发展起来了,任何事情都能解决,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不断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倾斜,政治功能越来越弱化。但实际上发展起来的问题并不比没有发展起来的问题少,很多基层事务不是仅靠钱能解决的,更不是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解决的,而是要高度依赖群众信任的基层骨干来实现。因此,基层治理必须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这个“龙头”。一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引领功能,建立健全强化村党组织政治领导的制度机制,引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党的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持续用力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规范党内教育和组织生活,切实增强党组织的仪式感和神圣感。全面加强“两个覆盖”,扩大党在农村基层各种组织的覆盖面和渗透力,把分散、孤立的群众和社会自治组织联系整合起来,共同致力于把基层重建为“团结的基层”,共同致力于政党理念回归“人民政治”,不断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农村治理优势。二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好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具体规定,推进党员干部作风持续改善。充分发挥好巡察工作的监督震慑和治本功能,推动巡察工作不断深入。尤其是要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坚决纠正、严厉整治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以惩治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三是选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带头致富能力强”的用人标准,打破地域、行政区划限制,在全村乃至全乡范围内选拔村党支部书记,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模范、领导作用。大力推进村“两委”班子专业化,畅通在职和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等新乡贤到村任职渠道。加大探索村干部正向激励举措,把村干部报酬和村集体经济增长幅度、群众信任度挂钩,提升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
(二)完善居民自治,不断巩固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基层自治的实质在于直接民主,直接民主说的简单一点就是重大事务交给群众决议。但过去很多时候我们把直接民主简化成了直接选举,把选举当成了万金油,似乎所有问题都可以一选了之,却很少关注选举后群众在村社事务决策、管理、监督等过程的作用,这也是大部分基层矛盾产生的根源。良好的社会治理之道需要尊重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激发人民社会活力。一是畅通群众参与渠道,落实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群众自治制度,加大“三务”公开力度、扩展公开范围,保障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建立由村委会、驻村企事业代表、社会组织代表、村民代表等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推进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在组一级建党小组、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共治格局。二是激发群众参与意愿,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在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感受到基层自治的优势与实惠。坚持将群众路线作为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根本手段,经常性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突出便民服务的功能,搭建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载体,提高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三是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建立公益岗位或监督岗位,以实际岗位的体验和锻炼,培育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农村精英示范作用,加大教育培训和宣传引导力度,让群众明白在社会治理中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解决法律够不着、道德管不住等问题。
(三)全面依法治理,不断强化基层治理的法治基础。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和手段。当前,农村法治基础还比较薄弱,信访不信法、信利不信义同时并存,同时部分基层干部在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分配经济资源时,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一是加强法治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法治理念,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基层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和“法律七进”,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二是强化基层法治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司法所、法律服务站、法律顾问的职能作用,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是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拓宽第三方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加大信访排查化解力度,落实好网格化服务管理和领导包案制度,推动矛盾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防控转变。四是维护法治尊严,强化社会综合治安防控,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击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深恶痛绝的各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行为,提升群众安全感。加大对信访活动中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狠刹缠访闹访邪气,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和社会秩序。
(四)坚持以德化人,不断深化基层治理的德治基础。道德是一切良治善治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浪潮和网络时代影响下,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冲击,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更多的关注经济利益,导致崇德向善的文化基因正在被遗失。在创新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德治“春风化雨”的作用,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的产生,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一是不断挖掘文化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村规民约、群众文化活动、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融合,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大力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改变当前教育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局面。深入挖掘基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强化道德教化功能,推动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成为凝聚民心、增进团结、促进和谐的精神力量。二是强化德治载体建设,以文明村镇、“四好村”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以正向引导激发群众向上向善内生动力。结合实际情况,开办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德孝主题活动,加大优秀家训家风的传播力度,制定一批贴进生活、务实管用的优秀村规民约。实施公民道德工程,推进乡村诚信文化建设,引导群众爱党爱国、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三是夯实文化服务基础,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强对文化站的管理和利用,优化考核评估体系,夯实乡镇文化组织基础。建设管理好文化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乡镇文化干部综合业务素质,鼓励农村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五)加强统筹协调,不断拓展基层治理的工作基础。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全面落实“一盘棋”理念。一是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牢固树立“大党建”意识,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并进,努力构建党建工作一体化发展格局。坚持将党建工作贯穿于业务工作的全过程,以党建把握方向、以党建引领发展,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做到党建工作有声有色、有形有效、务实管用。二是加强党建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坚持纪委监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统战部等党建工作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原则,充分整合各部委资源,真抓实干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纪委监委着重围绕“防治”、组织部着重围绕“自治”、宣传部着重围绕“德治”、政法委着重围绕“法治”、统战部着重围绕“共治”,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三是强化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好的经验做法,加大优秀案例选树力度,充分调动基层创新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加大对先进典型、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的宣传、推广力度,使“盆景”变成“风景”、“树木”变成“森林”,形成遍地开花、竞相发展的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昆明市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省率先开展“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一项务实举措。
“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就是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街道社区遇到什么急难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给予支持配合,街道负责第一时间“吹哨”通知召集,各相关部门立即到基层“报到”与属地政府一起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昆明市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职责不明、履职不力、人员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渠道不宽、机制不畅等问题,解决了一批基层“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难题,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强化党建引领
确保组织有力、行有方向
第一批主题教育启动不久,6月17日,昆明市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城市建设暨社会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在会上强调,要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党建+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把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良性互动。
今年9月初,中共昆明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行“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的意见(试行)》。随后,各县(市)区相关实施方案、配套文件相继出台,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五华区出台实施了1个总方案和9个配套文件,推动实现“吹好哨”“报好到”“办好事”;盘龙区健全完善了“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庭院(居民)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区域化党建联动体系,推动党组织与“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体系有机融合;官渡区制定《“群众需要、书记吹哨、部门报到”实施方案》,通过“哨源分类”、流程再造、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等,推动社会治理工作真正有抓手、有载体、有平台。
12月12日,昆明市召开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组第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有关工作,审议通过了《昆明市“党建引领、县区吹哨、部门报到”网格化监督体系实施方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体系的作用,深化“党建引领、县区吹哨、部门报到”运转机制,建设系统平台,为“吹哨报到”工作提供信息系统支持,并对工作进行实时、动态的考核,确保工作实效。
着力赋权扩能
确保“吹哨”有据、“哨响”有力
身处基层的街道社区,如何打破条块关系、隶属关系等制约,有效调动各部门单位力量,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街道赋权扩能,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对症施治。
“推动街道赋权扩能,就是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昆明市一名党员干部说。据了解,昆明市取消了各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职能和各类专项工作考核事项,赋予街道更多自主权,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基层,构建权力优化、条块联动的责任链条和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让街道手中“有哨”、“吹哨”有据、“吹哨”有力。
五华区全面理顺了街道职能配置、职责分工,向街道下放了对区直部门年终考核评议打分权等5项权力,确保“吹哨”有据有力;盘龙区赋予了街道在区域发展中整体谋划、决策建议、资源调配和统筹推进权等,让街道拥有了更多自主权;官渡区通过制定权责清单,引导街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来。
为有效减轻社区工作负担,昆明市制定实施了《昆明市社区工作事项清单》《昆明市社区印章使用清单》,社区承担的工作事项从原来的198项减少到76项,承担的盖章性事项由99条减少到21条。
针对基层留不住人的难题,昆明市建立以基础补贴、职级补贴、绩效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者待遇保障机制,全面建立了专职社区工作者岗位与等级相结合的职业体系。截至目前,昆明市社区工作者每月收入最高可达7540元,共有300名专职社区工作者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体系平台
确保“吹哨”人到、响应迅速
街道“一声哨响”,职能部门能否“闻哨而动”?昆明市紧盯部门“报到”这一关键,不断强化体系平台建设,不断整合优化网格,推动部门“能报到”“报好到”。
高效的指挥调度体系,是开展“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的关键。在市级层面,昆明市依托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了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吹哨报到”综合指挥系统,作为全市“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统一综合协调、指挥调度的枢纽,对“吹哨报到”事项进行全流程调度、监督、受理、处置、反馈。各县(市、区)也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指挥系统。
不断整合优化网格,是推动指挥体系、综合执法平台运转高效的有力抓手。昆明市以县(市、区)为主导、街道为主体,依托城市管理网格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建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同时,在网格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把优秀党员选派为网格长、网格员,畅通社区问题需求建议的收集报送渠道,整合网格力量,推动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疑难“哨源”向上级报告,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效能。
破解治理难题
确保“吹哨”管用、群众叫好
开展主题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积极回应群众所需所盼,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围绕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通过“吹哨报到”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持续优化了发展环境。五华区把“吹哨报到”与优化企业服务相结合,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吹哨报到”既解决急迫的“大事”,也解决不起眼的“小事”。针对翠湖周边众多“广场舞”组织饱受诟病的问题,五华区华山街道建立了“广场舞”党支部,推动以前扰民的“广场舞”,转变为加强文化建设和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新力量。
通过“吹哨报到”,推动一大批基层治理中的顽疾得到了有效解决。西山区针对辖区城中村、群租房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吹响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集中行动“集结哨”,取得了积极成效。
完善体制机制
确保多方联动、常态长效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昆明市社会工委工作人员说。
昆明市突出县(市、区)、街道、社区三个层面工作重点,以党政群共商共治为基础,完善党建联席会、“居民议事厅”等社区议事协商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商共治。同时,积极探索推行“街巷长”、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担任社区专员等制度,成立“小巷管家”志愿服务队,引导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等事项,变“站着看”为“跟着干”、变“被动干”为“主动干”,实现共驻共建、共治共享。
“吹哨”的效果谁说了算?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来拍板。昆明市实行“一哨一考核”,对每次“吹哨”事项进行全程监督,依据事件办理落实情况和各职能部门“报到”处置情况,由“吹哨”主体形成部门当次“报到”考核评价。据了解,街道对县(市、区)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考核结果,占被考核部门综合评议权重的30%以上;县(市、区)对市级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考核结果,占被考核部门综合评议权重的30%以上。
“我们还完善了经费保障机制,每年每个街道分别安排不少于200万元、60万元、30万元专项经费。”昆明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昆明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建立了督查问效机制,对群众多次反映却置若罔闻、知情不报、乱“吹哨”、“吹空哨”的,核实情形后根据权责关系进行严肃问责;对报到行动迟缓、事项处理拖沓、简单粗暴执法、群众反映强烈的单位和个人追究相应责任。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下一步,昆明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针对基层治理中的问题短板,以“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为抓手,大胆探索、务实创新,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不仅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更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和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探索,对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发展创新,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对照新时代基层治理新要求,深刻认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与社会治理相关的宏大理论和重要论述,推动社会治理理念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治理思想。20_年***总书记作出“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的重要指示。“枫桥经验”的本质特征就是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集中体现了基层治理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方案。因此,开展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践行***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概括为5句话、20个字,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就的乡村振兴战略“路线图”,其中“治理有效”是总体要求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进一步作出重要部署,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三)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抓好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落实落地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绵阳市委创新提出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即基层党建规范化强基、示范性带动、智慧型扬帆三大工程,探索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两项工作,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任务不清、路径不明、标准不一、办法不多,干部作风不扎实、联系服务群众不深入、教育引导群众不经常、缺办法,部分群众公民意识、集体意识、法治意识淡薄,群众个体意识强、组织化程度低等系列问题,使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和服务功能更加凸显,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彰显,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正是服务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的具体形式,为基层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清晰了任务、明确了路径、统一了标准、提供了办法。因此,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实施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的具体实践,是全面提升基层党建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困境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基层社会的大变局,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很多新形势和新问题。一是基层党组织弱化。基层治理越来越依靠官僚化的行政命令,基层党组织在很多社会生活领域悄无声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严重;农村精英人才大量流失,乡村治理能人难寻、治理能力严重不足,基层治理后继乏人;干部与群众的利益分化程度加大,特别是基层“微腐败”等问题加剧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二是利益诉求多元化。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期盼更加透明、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现代信息的传播和放大效应,代表不同利益取向的社会思潮进入活跃期,甚至对立思潮也有了表达的平台和机会。三是治理难度不断加大。中国正从农民为主的农业社会变成市民为主的城市社会,各种力量刺激、驱使着农民主动或被动进城,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趋势加剧,乡镇主要是“38、61、99”留守部队。同时,农村重建设轻管理问题较突出,部分农民国家、集体观念及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在一些地方,歪风邪气蔓延,封建迷信、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四是基层治理体系不健全。基层群众组织名不副实,部分变成了对上负责的官僚化组织,行政化趋势明显,越来越脱离群众。同时,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基层事务的空间不大、渠道不畅,部分群众的正常呼声得不到倾听、正当利益得不到维护,因此而产生的信访举报、集访上访等也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严重隐患,存在见子打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群众自治组织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载体,即使有也名不副实,作用发挥的并不好。因此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破解社会治理困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丰富党建+社会组织的实践载体
党建是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和龙头,其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一段时期以来,基层党建的主要功能演变成了执行上级决策,而在激活党组织、满足基层治理方面则不断弱化。因此,必须强化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对基层治理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引导群众围绕产业链、利益链、兴趣爱好,以及环境保护、健康医疗、文化休闲等民生需要,自愿加入或组建各类社会组织,让每名群众都能找到并加入一个适合自己的组织,把分散的“社会人”再组织化,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和途径,参与到经济活动和公共事务管理中来。这些方式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党建+社会组织”工作模式。
(一)着力丰富“党建+经济组织”模式。生活富裕是群众最直接的愿望,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农民分散弱小、缺乏组织,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抵御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必须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挥村社、农协、农会的组织、协调、调节和教育等功能,增强农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以探索建立产养协会、种养协会、旅游协会、“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社会组织为形式,增强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力。实际上,实施“党建+经济组织”模式,加强了农民专合组织建设,也就抓住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关键、命脉,只要是整村、整社的规范化发展的专业合作组织,其实就是集体经济组织。
(二)着力丰富“党建+文化组织”模式。当下,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当中,不少问题和矛盾的源头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文化的缺失,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党建文化以文聚人、以文悦人、以文化人的功能,探索建立道德评议堂、爱心银行、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在教育引导群众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设诚信社会。充分发挥“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等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鼓励组建秧歌队、腰鼓队、合唱团以及非遗表演团队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着力培养乡村新风良俗。
(三)着力丰富“党建+自治组织”模式。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政府管不到、群众不愿管的棘手问题,解决这些难题只能依靠党组织带领下的社会组织进行治理,才能弥补公共领域的“政府失灵”。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社会、管理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党领导下的老年协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业主委员会等社会组织。要将有意愿和能力关心乡村发展的贤达人士聚集起来,引导他们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水平。
(四)着力丰富“党建+生态组织”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群众对环保问题高度关注。因此,必须进一步探索建立“党建+生态组织”新模式,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继续探索建立乡村清洁协会、环保巡察队、河(库)管护协会等社会组织,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努力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着力丰富“党建+扶贫组织”模式。脱贫快不快,全靠支部带。绝大多数贫困户由于长期受资金、技术、观念的影响,发展路子不宽、内生动力不足,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带好头、做好示范,这也是这些年来很多贫困村实现脱贫致富的一条基本经验。因此,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心骨”作用,继续探索建立扶贫协会、帮扶小组、慈善基金、扶贫公益金等社会组织,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良好互动机制。
三、扎实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各项基础工作,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建强战斗堡垒,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过去很多年里,我们普遍认为只要经济发展起来了,任何事情都能解决,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不断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倾斜,政治功能越来越弱化。但实际上发展起来的问题并不比没有发展起来的问题少,很多基层事务不是仅靠钱能解决的,更不是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解决的,而是要高度依赖群众信任的基层骨干来实现。因此,基层治理必须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这个“龙头”。一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引领功能,建立健全强化村党组织政治领导的制度机制,引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党的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持续用力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规范党内教育和组织生活,切实增强党组织的仪式感和神圣感。全面加强“两个覆盖”,扩大党在农村基层各种组织的覆盖面和渗透力,把分散、孤立的群众和社会自治组织联系整合起来,共同致力于把基层重建为“团结的基层”,共同致力于政党理念回归“人民政治”,不断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农村治理优势。二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好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具体规定,推进党员干部作风持续改善。充分发挥好巡察工作的监督震慑和治本功能,推动巡察工作不断深入。尤其是要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坚决纠正、严厉整治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以惩治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三是选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带头致富能力强”的用人标准,打破地域、行政区划限制,在全村乃至全乡范围内选拔村党支部书记,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模范、领导作用。大力推进村“两委”班子专业化,畅通在职和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等新乡贤到村任职渠道。加大探索村干部正向激励举措,把村干部报酬和村集体经济增长幅度、群众信任度挂钩,提升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
(二)完善居民自治,不断巩固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基层自治的实质在于直接民主,直接民主说的简单一点就是重大事务交给群众决议。但过去很多时候我们把直接民主简化成了直接选举,把选举当成了万金油,似乎所有问题都可以一选了之,却很少关注选举后群众在村社事务决策、管理、监督等过程的作用,这也是大部分基层矛盾产生的根源。良好的社会治理之道需要尊重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激发人民社会活力。一是畅通群众参与渠道,落实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群众自治制度,加大“三务”公开力度、扩展公开范围,保障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建立由村委会、驻村企事业代表、社会组织代表、村民代表等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推进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在组一级建党小组、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共治格局。二是激发群众参与意愿,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在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感受到基层自治的优势与实惠。坚持将群众路线作为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根本手段,经常性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突出便民服务的功能,搭建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载体,提高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三是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建立公益岗位或监督岗位,以实际岗位的体验和锻炼,培育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农村精英示范作用,加大教育培训和宣传引导力度,让群众明白在社会治理中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解决法律够不着、道德管不住等问题。
(三)全面依法治理,不断强化基层治理的法治基础。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和手段。当前,农村法治基础还比较薄弱,信访不信法、信利不信义同时并存,同时部分基层干部在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分配经济资源时,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一是加强法治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法治理念,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基层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和“法律七进”,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二是强化基层法治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司法所、法律服务站、法律顾问的职能作用,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是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拓宽第三方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加大信访排查化解力度,落实好网格化服务管理和领导包案制度,推动矛盾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防控转变。四是维护法治尊严,强化社会综合治安防控,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击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深恶痛绝的各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行为,提升群众安全感。加大对信访活动中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狠刹缠访闹访邪气,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和社会秩序。
(四)坚持以德化人,不断深化基层治理的德治基础。道德是一切良治善治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浪潮和网络时代影响下,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冲击,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更多的关注经济利益,导致崇德向善的文化基因正在被遗失。在创新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德治“春风化雨”的作用,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的产生,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一是不断挖掘文化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村规民约、群众文化活动、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融合,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大力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改变当前教育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局面。深入挖掘基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强化道德教化功能,推动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成为凝聚民心、增进团结、促进和谐的精神力量。二是强化德治载体建设,以文明村镇、“四好村”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以正向引导激发群众向上向善内生动力。结合实际情况,开办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德孝主题活动,加大优秀家训家风的传播力度,制定一批贴进生活、务实管用的优秀村规民约。实施公民道德工程,推进乡村诚信文化建设,引导群众爱党爱国、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三是夯实文化服务基础,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强对文化站的管理和利用,优化考核评估体系,夯实乡镇文化组织基础。建设管理好文化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乡镇文化干部综合业务素质,鼓励农村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五)加强统筹协调,不断拓展基层治理的工作基础。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全面落实“一盘棋”理念。一是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牢固树立“大党建”意识,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并进,努力构建党建工作一体化发展格局。坚持将党建工作贯穿于业务工作的全过程,以党建把握方向、以党建引领发展,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做到党建工作有声有色、有形有效、务实管用。二是加强党建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坚持纪委监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统战部等党建工作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原则,充分整合各部委资源,真抓实干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纪委监委着重围绕“防治”、组织部着重围绕“自治”、宣传部着重围绕“德治”、政法委着重围绕“法治”、统战部着重围绕“共治”,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三是强化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好的经验做法,加大优秀案例选树力度,充分调动基层创新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加大对先进典型、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的宣传、推广力度,使“盆景”变成“风景”、“树木”变成“森林”,形成遍地开花、竞相发展的格局。
一、亮点工作
1.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成效明显。今年以来,XX街道辖区的XX社区和XX社区的重点打造的党建示范点,XX集团党支部是重点打造的“两新”组织党建示范点。XX社区先后投入X万余元,对党员会议室、活动室、党代表工作室进行改造提升,营造出了浓厚的党建氛围。XX社区以党建示范点建设为契机,投资XX万余元,对社区党建阵地进行改造提升。XX集团于今年X月份乔迁新址,高标准建设党员会议室,为企业开展党建改造奠定基础。
2.基层党的阵地建设提升较大。今年以来,XX街道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各社区和两新企业党建阵地进行改造提升。其中,XX新建党员活动室、XX社区新建办公楼、XX社区建设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XX是社区新建党群服务中心,XX街道各社区党建工作与原来相比,都有很大提升。今年9月份以来,通过巡回观摩活动,在XX街道基层党组织中营造出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了XX街道基层阵地建设。
3.大所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发挥作用明显。今年6月份,XX街道投资X万余元,在XX社区建设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有力提升了XX社区阵地建设,同时,为周边党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加强党性教育场所,今年下半年,XX街道XX社区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先后接待参观学习的党员X余人次,播放党性教育影片X场次,发挥出了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应有作用。
二、存在问题
1.党员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XX街道管辖的社区全部是“村改居”社区,老党员比较多,在党员管理上不够规范,党员活动开展较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一般。
2.党建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XX街道辖区各社区硬件设施提升明显,但是党建氛围不够浓厚,与先进社区相比,在基层党建阵地氛围打造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3.非公党建有待进一步强化。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抓的不紧,工作指导不够,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缺乏载体,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