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0
【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01-16
2023-03-18
2023-03-22
更新时间:2023-07-20 11:49:4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3-20
【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01-16
2023-03-18
2023-03-22
初中下册语文说课稿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初中下册语文说课稿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下册语文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一、说教材
《散步》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化主题为“亲情友爱”,围绕这情和爱本单元一共编选了5篇文章,其中《散步》最具代表性。文章记叙的是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颂扬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
文章在折射出人性之美的同时,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之美。“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晓畅素雅的语言文字和温馨美丽的生活场景给人以享受,极具审美价值,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叙事美文!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对他们感悟和传承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真挚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品味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增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教学重难点
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虽然现在学生生活在亲情的氛围里,被爱包围着,但他们对爱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描写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人生的真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五、说教法
1、我采取朗读教学法、品读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自助探究和合作探究法。
2、“教学千法读为本”,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明理是设计本课教学的又一基本理念,让学生真情投入地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三代人之间真挚的情与爱。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学生们边听歌边欣赏自己带来的反映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同时教师深情朗诵:我爱我的家,我爱爸爸和妈妈,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是我幸福的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莫怀威的家,陪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浓浓的亲情。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探究新知
1、我一共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朗读。
(一)是捕捉直觉,想像画面,读出感受。谈一下预习时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二)是通过文字,深入思考,读出理解。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品味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看看你能通过文字,对这个中年人,对母亲,对妻子,对儿子读懂些什么?找出体现亲情的句子。
2、品味语言,学习借鉴
这篇叙事散文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美”,美在它的思想内涵、景物描写、细节刻画、对称句式的运用……让我们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们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1、浓浓的亲情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说说你家中的亲情故事。
2、心灵的倾诉
亲情是身心疲倦时听到的亲切问候,
亲情是烦恼失落时看到的关爱眼神,
亲情是轻松愉快时发出的会心微笑,
亲情是误会分歧中产生的真诚理解。
亲情是天各一方的缕缕牵挂,
亲情是朝夕相处的心有灵犀……
3、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
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七、说作业布置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说教学过程
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
我是用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来导入的,这样的导入很直接,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到课文内容中来,节省时间为后面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准备。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我是借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
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水罐——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大熊星座
从“空水罐”到“水罐装满水”: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水,虽然又累又渴,但没有舍得喝,急着赶回家去给妈妈喝,被脚底下的小狗绊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水罐变成银的和变成金的我是放在一起来进行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课文比较长,如果也象教学第二自然段水罐第一次变化那样详细的话时间来不及;二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以后,已经知道从什么角度来体会这个变化的原因,因此也没有必要详细说明;其三,是为了突出水罐的第一次变化和最后一次变化,也就是为了突出重点,所以这部分,即三、四自然段就通过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来体会,体会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和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小姑娘强忍住焦渴,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部分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美好的行为。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我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焦渴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们的心情将会如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在课文教学结束了以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七颗钻石要变成星星呢?因为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童话故事美丽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然后出示了“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句子,这样就让孩子更好的把握和理解“爱心”的主题。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说完后我播放了一个以《爱的奉献》为背景音乐的短片,让学生在了解了爱心的神奇力量后感受发生在不久前我们身边的爱心故事,感受爱的伟大力量,让学生带着深深的感触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然后再一次出示“愿我们的爱心像星星一样普照人间。”此时,已经不仅仅是大熊星座了,让学生知道所有的星星都爱的使者,所有的人都应该是爱的化身,知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布置爱心作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始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感谢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快乐和感动。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长途跋涉的人品味到滋润甘甜。
爱心是一座连接你我的桥梁,使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跟随作者的步伐领略春之明媚,文之灿然。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知文章内容,欣赏作品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及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及散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学情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生动的抒情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体味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结合。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的学法:
(一)预习清障法
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读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
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好的教法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体现下面进入第五个部分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回忆春天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中来进行导入:
同学们,当树叶泛黄、秋风习习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想起那与之相反的绿意盎然的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是婉转动听的鸟韵,是飞来飞去的蝶影,是灿烂温暖的阳光,还五彩缤纷的风筝……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这幅春天的画卷。(板书课题、作者)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叙述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等。
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学知识。
(二)听读课文——感受春天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次采用不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将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主动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听录音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将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思考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试着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品味春天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分角段读课文,并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在对比中领略作者用字精炼,并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四)审美训练——描写春天
刚才我们为那一片片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天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在我们惊叹这些作家精彩的文笔的同时,你是否也有一些跃跃欲试,想要小试牛刀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文采的平台。
仿写练笔:
仿照文中的某一幅图画,以夏、秋、冬为话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课堂小结: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春天是美丽的,大自然中美丽的景物比比皆是。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你的心灵去感受美,用你的笔去描绘美!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又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一、说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散文。
课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水的特点,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抒发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习这篇文章,对学生写作写景类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并理解文章总分的层次结构,理解并掌握济南冬天的总体特征:无风、响晴、温晴,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水景的精妙,感悟情与景的融合。
第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分析文中对景物的细致描绘,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培养合作探究以及分析语句的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发现大自然之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分析并理解文章总分的层次结构,理解并掌握济南冬天的总体特征:无风、响晴、温晴。难点是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发现大自然之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说学情
对于刚跨入中学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写景的美文,而且此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他们的思维潜力和审美潜力尚在构成之中,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困难。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融合诵读欣赏法、关键词教学法、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和品味济南冬天的美,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四、说学法
我确定如下学法:朗读体会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结合着教师的问题,指导学生多种形式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赏析能力;同时,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开始上课时,我会先给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燕京一带冬天的雪花,感受边塞地区冬天的奇寒,引出素有“奇寒”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由此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我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默读课文,结合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并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在课堂上分享,教师补充。随后,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感受朗读的情感以及句子的停顿。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组员之间互相纠正语音语调。
然后,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后很快会总结出: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此环节,先让学生默读,独立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的呢?然后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回答出: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几个画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整体上文章是总分的结构。
第一步:济南冬天的水色。
教师要求学生再读第六自然段,找出自己认为描写济南的冬天水色之美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可能会回答出:“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不忍得”一词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写“绿”,写“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教师接着提问学生:“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好处,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出:作者将天光、水色、绿影融为一体,用“空灵的蓝水晶”比喻澄澈透明、天明水净的济南,描绘出济南的冬天鲜亮明丽的色彩。同时,这个比喻也扣住了济南冬天的“晴”,碧空如洗,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空灵的蓝水晶这一比喻略去了水的表象,而只见水的本色。
第二步:体会情感。
教师要求再读全文,并提问: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回答出:最后一句的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静的蓝水晶般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第三步:写法探究。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可能会回答出以下特点:①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作者扣住这一点,四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六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②作者拓展想象,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③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这个环节,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追随老舍的足迹,给第一次来济南的游人介绍济南的冬天。这样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课文内容。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这个环节,我会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归纳补充这样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手法,写一写自己家乡的冬景,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这样的开放性作业形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针对这篇课文,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一、说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多彩的四季”,让学生领略到四季自然景物的美。《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散文,本文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对课文语言美、艺术手法美的感知还不够,对于散文的中心思想难于把握。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领会作者对景物的特征进行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对济南的热爱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
学生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对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说教法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在教授本课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激发主动获取知识。
六、说学法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反馈练习法。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到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领略济南的冬天。
2、初读课文
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3、再读感知
教师分段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段的写作手法,以及段落大意。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3-5段,需要重点赏读,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4、归纳小结
让学生总结在文章中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以及该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
学生仿照文中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写冬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