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
2023-06-27
2023-03-18
2023-07-05
2023-03-19
更新时间:2024-01-20 09:45:05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29
2023-06-27
2023-03-18
2023-07-05
2023-03-19
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湖北民营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呈现出起步、发展、徘徊、崛起腾飞的发展轨迹。12月6日,由湖北省工商联主办的“湖北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成功模式调研报告暨优秀典型发布会”在洪山宾馆召开,本次调研主题围绕“共享成功民企经验、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着重关注中小民营企业的创业历程,生产经营状况,创业、创新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重点强调企业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及其成功模式的推广价值。
该报告调研工作于今年5-12月进行,是湖北省工商联联合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武汉现代创新经济研究所等单位专家教授,对全省近300家民营中小企业进行一次系统调研。其中发达地区相对较多,但湖北14个地级行政区都有企业入围。武汉75家,占企业总数的34%,襄阳、宜昌、荆门、黄石、荆州和恩施分别有19、14、17、14、16和12家。制造业企业最多,有63家,占企业总数额45%,第一产业28家,农业和制造业的优势比较明显。高新技术企业57家,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调研样本中,企业经营情况总体良好。最近3年来销售额增加25%以上、增
加15%以上、增加10%以上和增加5%以上的分别有39、26、28、20家,销售额负增长10%以上仅有4家。
民营企业 创新发展 从量到质
“创业创新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迎接诸多挑战的根本性举措,也是广大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郭跃进指出,“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湖北“黄金十年”跨越发展的时代脉搏和巨大商机,增强企业实力,共同营造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潜能,促进湖北经济转型升级。”
郭跃进指出,我省民营企业整体呈现“竞进提质”的良好态势。20_年,全省民营经济共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占GDP的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达到。民营经济持续创造就业岗位,大量吸纳新增劳动就业,全省民营企业人员人数达到万人,增长。20_年全省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亿元,比上年增收亿元,增长,占全省税收的。
“抓住了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就是抓住了民营经济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关键。”湖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蒋大国。“鼓励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利用资金、人才、科技等各种优势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更多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精、专、特、新的“小型巨人”和行业的隐形冠军。”
民企创新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
调研报告显示,82%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合作参与了“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加,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拥有或申请的专利数量平均每家3项以上。
以湖北长江石化设备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坚持“投产一代,储存一代,科研一代”的研发模式,近三年先后拿出销售收入的3%以上来投资公司的研发。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和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稀土合金钢强化传热换热器”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拥有发明专利和新型专利32项,先后开发出金属填料、化工填料、塔内牛、换热器、空冷器和稀土合金钢系列产品等50多项新产品。
湖北天瑞电子有限公司与国家非晶微晶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首钢研究院、武汉高压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了公司研发体系。20_年底研发成功的“5A/IMA-5A/500MA工频电流比例自校准系统”填补了微电流互感器件及其他同类器件的量值溯源技术领域国内外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资源循环利用创新模式以最大限度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破解经济发展环境瓶颈约束。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资源循环产业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已经从弱势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推测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5%,“十二五”末将达到万亿元规模。
[摘要]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大力支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整合政府、学研方、产业方信息资源,提升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各利益相关主体及运行机制,总结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政府、学研方、产业方三个相关主体出发,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制约因素;实现路径
技术更新换代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日愈受到重视,国内外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内涵、协同创新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果。近年来我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化研究,并推出一系列政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20_)》中提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予优惠政策;20_年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仍存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学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结合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状况,推进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完善,促进产业方、学研方、相关政府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变得迫切。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职能分析
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以创新资源共享及创新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对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促使各方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社会企业。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引导产学研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朝合理的方向流动;以本科高等院校为主的学研方则是作为科研成果输出方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等智力支持;产业方作为科研成果接受方,其职能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客户服务的终端产品。
(二)各利益相关主体交互作用分析
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学研方承接产业方的横向课题、输送毕业生和提供培训等服务,以换取经费投入以维持高校生存与发展,而产业方则通过将学研方科研成果转化,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学研方和政府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政府是学研方的政策支持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学研方则是在政府为达到其社会效应的过程中扮演政策执行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政府和产业方的交互作用中,政府通过政策实施、宣传推广、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方式为产业方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产业方则是积极响应政府制定的政策,在政策这个大框架下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战略,在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分析
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宏观上存在三类模式,即政府主导模式、学研方主导模式、产业方主导模式。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该重点选择产业方主导模式。产业方是最接近产品服务消费者的主体,通过分析产业方的市场调研报告,可以有效保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效度达到最大化。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过程中,政府作为支持引导机构,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构建等方式促进产业方和学研方沟通交流;学研方根据产业方的需求定向进行设计研发,之后产业方将原始科研成果根据市场需求转化为满足其客户所需的终端服务产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应把握一个原则:在合理分配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政府的社会效益,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政府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联合培养基地资金划拨管理过于细化,高校等学研机构在项目申报、资产购买等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严重束缚研究的进行;对于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诸如鼓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引导性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进缺乏中介机构的支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因此需要相应的中介机构扮演桥梁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相关行业协会或者自身成立中介机构以促进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沟通。
(二)学研方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
学研机构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本科院校高等教育通常没有像高职院那样设立对口的实训基地,而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理论教学为学生灌输一个大概的理论框架,导致学生真正上岗时远低于社会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的要求,这些都与学校对专业的认知与重视程度紧密相关。此外学研机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对高校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的主体身份的不认同,从而降低教师承接横向课题的积极性。
(三)产业方协同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产业方以自身经济利益为导向,而学研方希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时间长,有足够的资金流以保证其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由于知识技术的输出方追求的是长期效益,而输入方期望的是短期效益,双方目的不协调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道壁垒。此外,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三大主体政府、学研方、产业方而言,由于产业方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同时也是科研转化为产品的直接受益方,应该由产业方提供主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转资金。但是产业方往往只是提供能够满足其生产需求的这一部分知识产权的研究经费。
三、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现路径
(一)政府强化自身支持引导功能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分析了辽宁和浙江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得出结论:由于辽宁中小企业中工业、国有企业、大于50人企业比例相对较大,因而技术水平总体较先进,但同时面临技术升级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既受企业内部人力资本如员工教育水平、员工培训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企业外部政策因素的影响。与浙江相比,辽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较高,在技术创新方面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优惠,如产学研联盟的助力,政府提供的技术培训。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比较分析
为了解辽宁与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与相关制约因素,以便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参考,本次调研向两省中小企业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278份,其中辽宁233份、浙江45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分析。
一、辽宁与浙江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技术创新途径的比较
1、技术水平的比较
本文选取浙江作为辽宁参照省份的理由是,浙江省中小企业起步早、发展快,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调研结果表明,与浙江相比,辽宁更多的中小企业拥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浙江中小企业行业类型分布较均衡,样本企业中工业、现代服务业、交通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贸易分别占、和14%;而辽宁工业企业所占比重达。由于工业企业有开发更先进技术水平的优势,加上辽宁工业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因此不难得出辽宁中小企业在技术水平相对较强的结论。此外,辽宁有一部分企业仍处于国内落后技术水平,这一比重高于浙江的平均水平,表明辽宁在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技术升级方面的任务较重。
2、技术创新途径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辽宁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来实现技术创新,而较少选择委托开发。相比而言,浙江中小企业更倾向于购买技术专利或是与技术拥有单位建立合资企业,这表明浙江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辽宁中小企业认为“做精、专、特、新”很重要的占,同样评价的浙江占;浙江中小企业认为“技术升级”困难的占,不困难的占,同比辽宁省认为困难的占,不困难的占。辽宁省中小企业技术升级难度较小,从而更愿意通过自主研发来创新技术。
辽宁省大中型企业数量多、技术基础好,落后工业企业亟需通过技术升级发挥应有的作用。省政府注重强化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即便如此,单个企业要想凭一己之力实现技术创新,也很困难。因此,从20_年起辽宁省政府开始全力推进产学研联盟的建立,实施“企业技术联盟引导工程”,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目的,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稳定的长期利益关系,真正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二、辽宁与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比较
技术创新能力既受企业自主因素影响,如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同时还受企业外生政策因素影响,如政府培训、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等。
1、企业自主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两省中小企业的员工受教育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辽宁中小企业员工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百分比大于70%、小于30%的企业占比分别为、,相比之下,浙江这一水平为、20%。由此可见,辽宁省中小企业员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员工受教育水平。这可能是由于辽宁中小企业样本中国企、大企业比例较大,而浙江中小企业大多为小型民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关研究表明,员工受教育水平是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本又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如前所述,辽宁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整体优于浙江省,部分原因源于企业员工的受教育水平更高。此外,两省中小企业提供的员工培训力度也存在差异。其中,辽宁中小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占,浙江中小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占,可见辽宁中小企业更重视培养企业的研发队伍,增强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2、外生政策因素
调研结果发现,辽宁省中小企业认为他们更受制于研发力量薄弱,因为大部分企业处于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对技术改进的要求非常高,更需要强大的研发力量。针对中小企业对技术研发的实际需要,自20_年辽宁省在科技大会上发布《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老工业基础振兴的若干规定》以来,辽宁省政府对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扶持力度更加突出,如“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对解决企业生产和研发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政府各类计划给予优先支持”。校企共建研究院制的联盟形式不仅适用于较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也适用于中小企业。这种技术联盟不再是简单的产学研合作,而是企业根据自己的技术需求与具有相关优势的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辽宁省政府还设立了产学研联盟专项资金,与其他政府扶持资金一起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
辽宁省政府对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各种服务,包括融资、技术支持、人才引进和培训等。调研结果表明,在希望政府提供的所有培训中,辽宁省中小企业对专业技术培训的需求占19%,浙江省占26%,全国平均水平为24%。在政府实际提供的帮助中,辽宁处于技术水平前列的中小企业接受的技术支持占70%,相同技术水平的浙江省中小企业接受的技术支持仅占44%。辽宁中小企业对技术培训的需求之所以小于浙江省,可能是由于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优势,也可能是由于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服务。
3、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调研结果表明,资金瓶颈是辽宁和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二者在资金方面的诉求基本一致。辽宁有的中小企业表示有融资困难,主要受制于银行的信贷政策,因而更渴望政府为金融机构与企业建立信息交流渠道。浙江表示融资有困难的中小企业达,主要受制于政府扶持政策的缺失,更希望获得政府部门成立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帮助。
辽宁的中小企业认为他们更受制于研发力量薄弱,因为大部分企业处于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对技术改进的要求非常高,对技术信息的需求较大,因而更需要强大的研发力量。浙江中小企业新产品的创新更多在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方面,大多停留在小改进、小创新、实用型的层次上,受研发力量的制约较弱。
由于市场竞争和服务意识不强,辽宁中小企业与采购方(消费者)存在交流障碍,相反浙江中小企业的竞争与服务意识强,市场能力也普遍较强。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辽宁和浙江中小企业展开细致调查,对两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总体而言,由于辽宁中小企业中工业、国有企业、大于50人企业比例相对较大,辽宁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总体较先进,但同时面临技术升级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既受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的影响,如员工教育水平、员工培训等,同时还受企业外部政策因素的影响。相比浙江省,辽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更高,在技术创新上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优惠,如产学研联盟的助力,政府提供的技术培训。综上所述,针对如何促进两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企业要尊重市场、尊重人才、培育人才
企业要着眼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确定创新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资金资源,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应该通过合理的物质激励和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对于重要科研人员给予奖励。加大企业技术培训力度,发挥人力资本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正如庄子银所说,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创新,营造激励创新的报酬结构,促使企业家更多地从事生产性的创新活动。企业不仅要注重培养企业经营者的创新精神,也要为员工实施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2、加快建设协同创新体系,鼓励创建产学研联盟
要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互动机制,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政府要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中小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技术战略联盟,共同研究与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3、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服务
[摘 要]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大力支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整合政府、学研方、产业方信息资源,提升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各利益相关主体及运行机制,总结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政府、学研方、产业方三个相关主体出发,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制约因素;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_)10 ― 0128 ― 02
技术更新换代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日愈受到重视,国内外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内涵、协同创新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果。近年来我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化研究,并推出一系列政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20_)》中提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予优惠政策;20_年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仍存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学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结合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状况,推进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完善,促进产业方、学研方、相关政府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变得迫切。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职能分析
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以创新资源共享及创新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对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促使各方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社会企业。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引导产学研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朝合理的方向流动;以本科高等院校为主的学研方则是作为科研成果输出方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等智力支持;产业方作为科研成果接受方,其职能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客户服务的终端产品。
(二)各利益相关主体交互作用分析
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学研方承接产业方的横向课题、输送毕业生和提供培训等服务,以换取经费投入以维持高校生存与发展,而产业方则通过将学研方科研成果转化,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学研方和政府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政府是学研方的政策支持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学研方则是在政府为达到其社会效应的过程中扮演政策执行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政府和产业方的交互作用中,政府通过政策实施、宣传推广、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方式为产业方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产业方则是积极响应政府制定的政策,在政策这个大框架下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战略,在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分析
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宏观上存在三类模式,即政府主导模式、学研方主导模式、产业方主导模式。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该重点选择产业方主导模式。产业方是最接近产品服务消费者的主体,通过分析产业方的市场调研报告,可以有效保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效度达到最大化。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过程中,政府作为支持引导机构,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构建等方式促进产业方和学研方沟通交流;学研方根据产业方的需求定向进行设计研发,之后产业方将原始科研成果根据市场需求转化为满足其客户所需的终端服务产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应把握一个原则:在合理分配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政府的社会效益,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政府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联合培养基地资金划拨管理过于细化,高校等学研机构在项目申报、资产购买等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严重束缚研究的进行;对于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诸如鼓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引导性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进缺乏中介机构的支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因此需要相应的中介机构扮演桥梁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相关行业协会或者自身成立中介机构以促进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沟通。
(二)学研方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
学研机构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本科院校高等教育通常没有像高职院那样设立对口的实训基地,而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理论教学为学生灌输一个大概的理论框架,导致学生真正上岗时远低于社会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的要求,这些都与学校对专业的认知与重视程度紧密相关。此外学研机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对高校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的主体身份的不认同,从而降低教师承接横向课题的积极性。
(三)产业方协同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产业方以自身经济利益为导向,而学研方希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时间长,有足够的资金流以保证其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由于知识技术的输出方追求的是长期效益,而输入方期望的是短期效益,双方目的不协调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道壁垒。此外,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三大主体政府、学研方、产业方而言,由于产业方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同时也是科研转化为产品的直接受益方,应该由产业方提供主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转资金。但是产业方往往只是提供能够满足其生产需求的这一部分知识产权的研究经费。
三、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现路径
(一)政府强化自身支持引导功能
1.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引导政策
政府应该加大财政税收支持政策,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中主要是由产业方提供科研经费,然而企业的实力毕竟有限,为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期运行,政府可以在固定资产购买折旧、营改增税收等方面减少企业经费压力。政府机构完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可以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诉求并参考行业协会、企业团体、学研机构的意见后制定符合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亟需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利益驱动之下各利益相关主体为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引发相应的知识产权纠纷从而阻碍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因此政府应该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的相关条例,减少产权纠纷事件发生。
2.发展专业化产学研中介服务组织
[摘 要]在提出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背景基础上,梳理目前我国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发展历程,最后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教改实践提出我国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机制创新包括建立校企之间的嵌入机制、建立校企之间的渗透机制、建立校企之间的共生机制,体系构建包括搭建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合理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校企合作项目研究、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规范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体系。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创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_ 13-0054-02
一、提出背景及现实意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基本方式,也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河南科技大学具有优良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传统,学校63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与洛阳一拖等国内重工业发展相伴生的历史。多年来学校不断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已探索出比较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都广泛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专业涵盖非常广,但以工、农科专业为主。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看,大多属于以高校为主、厂校结合的类型。在具体做法上多种多样,主要有高校办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体、在企业内建立校外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地等。从实践效果看,产学研合作教育能较好地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吸收产业部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对高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延伸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伴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地方高校应该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主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探索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贡献力量。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经济与管理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是,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经管类专业存在培养目标趋同化、培养内容理论化、实践环节形式化等问题。使得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经管类人才的学校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何改革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作为育人、积聚、创新和服务高地的作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借鉴工科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为重点,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合作主体间互动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何进一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形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规律性、可操作性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改革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
一 机制创新
1.建立校企之间的嵌入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学校研究成果嵌入企业发展过程,完善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企业需求嵌入学生培养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2.建立校企之间的渗透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通过成果转化、人才输送,实现学校教育、科研对企业发展的渗透;另一方面通过客座教授的引入、实践教学的外化,实现企业发展、社会需求对学生培养的渗透。
3.建立校企之间的共生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通过重塑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环节、提高经管类专业培养质量,使得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保障企业人才供给、改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企业发展文化,使得企业发展获得持续竞争力。
二 体系构建
1.搭建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目前有一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两个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洛阳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洛阳市牡丹产业化研究中心,两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和郑洛三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这些基地为经管类专业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积累企业实践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陆续与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洛阳市多家制造业、餐饮业、旅游业、商贸业、物流业、金融类企业或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金融企业建立了学生校外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2.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在相关企业指导下,培养方案突出体现了“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宽口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柔性人才”的教育模式,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3.构建合理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部分实践环节的实践内容和时间安排,围绕产学研合作教育目标,将实践环节贯穿于不同时段的学生培养过程,从而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贴近生产实际。
4.推进校企合作项目研究
依托搭建的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互动平台,在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实训项目等的开发、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作用,提高我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性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经管类人才。与此同时,我校教师团队的优势是科研,利用教师队伍科研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事半功倍;开发培训项目,以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或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等服务项目。
5.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条件,综合研究并修订经管类专业实习实验教学大纲,改革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实验项目,也可利用我校实验设备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或利用企业现有设备开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补充完善本专业的实验软硬件条件,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6.规范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体系
部分经管类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尝试双导师制形式,即邀请企业部分高工与我校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通过企业调研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工作,在学校完成资料查阅、文献综述和外文资料翻译,再到企业进行现场实验并接受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任务。研究规范管理体系,给出合理的明确的评价标准,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改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 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长期以来,我校与河南、洛阳众多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校企之间建立更加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为我校本科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本科经管类专业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我校多年从事经管类教学的实际,在调研、咨询、交流讨论之后,确定复合型柔性人才的培养方向。
二 探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机理
同技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以及研发型人才相比,柔性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柔性人才培养也更注重所培养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培养。所以,“重实践、厚基础、增灵活、强能力”的教育模式是我们所重视的,这种模式更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外化产学研合作成果,探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机理、内在规律。
三 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与互动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改革培养环节、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客座教授、实现科研成果转换等途径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学校、企业间的嵌入机制、渗透机制和共生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_.马克思_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_.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_.
[3] 徐元俊,张海筹.高职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概念及内涵探析[J].甘肃科技,20_ 8 .
[4] 朱相宇,何海燕,宋希博.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_ 2 .
[5] 朱云章.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_ 2 .
[6] 王书华,杨有振,卫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_ 12 .
[7] 谢龙.不同模式下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_.
[8] 王玮.发展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_.
南皮县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建设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近年来,南皮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实干兴南”战略,在此基础上坚持不懈的引进科研成果,引进高层次人才,坚持不懈的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为进一步推进南皮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县企业中的有效转化,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本着立足南皮企业实际,集成各类服务资源,服务五金机电产业集群,实现县域经济提档升级的总体目标,认认真真谋划,扎扎实实做事,推动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尤其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更是走在了前头,为实现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联合研发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产学研合作机构不断涌现
一些龙头企业认识到了产学研合作在当前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性,主动强化科技外联工作,产学研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惠邦机电公司积极与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成为两所高校的大学生实训基地;兴业空调公司与河北机电职业学院联合办学;益民五金公司与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建立的产学研合作机构等,以上产学研合作机构的不断涌现为推动南皮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实现科技成果的引进与推广,促进了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有效落地;
二是推进了内外人才的交流与学习,为专家教授及在校大学生提供了研发试验平台;
三是为大学生实现就业提供了实训基地; 四是为实现合作研发与自主创新提供了硬件保障;
五是可为全县乃至周边市县中小企业培育培训所需的各类技术人才提供了平台。
二、产学研中心建设工作完成情况
1、组织架构:完成了确立组织架构、组成专门班子、制定了相关计划等项工作。在承建单位惠邦机电公司人员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抽调5人具体负责产学研各个环节相关工作。
2、建章立制:为把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成一个秩序、规范的服务实体,建立健全了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ERP系统管理,确保了中心正规划运转。
摘要:在新形势和战略机遇期,陕西作为科教大省,做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将对本省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就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对陕西产学研合作起到推动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学研;联合培养;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_)48-0158-03
经过多年理论研讨和社会实践,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交叉融合,产生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它专门强调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在新形势下,陕西作为科教大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做好产学研合作,尤其是联合培养研究生,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本文拟就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一、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分析
1.基本概况。陕西是科教大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是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单位。20_年,全省共有高等学校97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9所。全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万人,在校学生万人;研究生招生万人,在学研究生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万人,在校学生万人。目前,陕西地区共有博士、硕士授权单位56个(普通高校25所,军事院校6所,科研院所25个),其中,博士授权单位29个(普通高校20所,科研院所9个)。经过第十一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我省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3个,至此,我省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7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48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3个,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陕西已成为全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1]科研院所作为陕西省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拥有着丰富、优质的科技、教育资源,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为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科技与国家安全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陕西省26个科研院所共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6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拥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研究生导师1439人,在学研究生120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49人、硕士研究生856人;近三年来,获得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254项、到款科研经费81亿,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1060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1018人。这些单位的导师和研究生主持和参与了大量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型号的科技攻关与创新工作,尤其是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制以及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的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成为我国航天航空科技和重大武器装备的中坚力量。陕西高等教育正在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发展的新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陕西高等教育的长足进步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部署的推动下,陕西省针对经济结构特点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提出培育新支柱产业的战略举措,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航空及航空服务、文化、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同时继续推动能源产业高端化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深入实施“一市一策”举措,产业、区域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效果不断显现。20_年,全省新增中小微企业3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比又提高一个多百分点,延长集团成为西部首家世界500强。尤为可喜的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533亿元,专利授权量万件,分别增长和。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陕西高校与科研机构积极探索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合作平台和合作基础。
二、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成效
1.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首先,陕西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从制度上保障和推进产学研合作。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管理试行办法》,切实提高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如建立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陕西出台了《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强调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它明确以企业为主体,根据企业技术需求来决定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组织产学研,用联盟来执行科技项目,以企业的发展绩效来评价科技项目。另外,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九条明确指出:建立研究生培养工作站,搭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支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动与企业和行业联合,建设一批校级研究生培养工作站。其次,陕西省经常召开产学研合作的对接会议,政府、高校、企业相关负责人都参会,在会议中了解彼此的需求,达成合作协议。例如,在陕西省“十一五”产学研联合开发成果展示暨20_年交易洽谈会上,陕西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等高校与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签订《陕西生物医药产学研创新联盟合作协议》,将为陕西省生物医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陕西省建立了专门的产学研合作的中介机构――陕西产学研服务中心,该机构是由陕西省产学研联合会、陕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会、陕西省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三方出资共同建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充分利用三方的优势资源和社会化服务职能,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探索和创新产学研中介服务模式,为全省产学研各方构建和营造互动、联合与交流的平台和空间,以推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开发新格局。中介机构的产生方便了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及对接,能够有力地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2.产学研各主体主动搭建平台开展联合培养工作。各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有机结合,突出行业、专业特色,有效对接和整合产学研不同单位优势教育资源,大力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建立健全联合培养机制,从而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西安交通大学与平高集团在20_年11月签订了平高―西安交大电力装备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书。联合研究院将充分发挥校企纽带作用,合作双方将在科技项目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先进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实现双赢。另外,西安交通大学与青岛凯能锅炉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传热强化及过程节能装备研发中心”,20_年上半年在青岛正式成立。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在20_年9月入学。双方合作的主要创新点为:共建实体联合实验室,构建博士生培养平台,促进双方科研交流;优化双方资源,设计联合培养博士生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采用双导师机制,科教结合,探索导师组联合指导博士生的新模式。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双方合作的主要创新点为:以大型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型号为背景,针对项目关键技术,提炼理论与科学问题,结合需求深入研究,提高解决关键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以具体型号为牵引,采取针对性培养,提倡研究生与导师联合攻关的模式,提出先进指标,运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在更新知识的同时,解决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以研究生创新培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为依托,以创新实践为根本,提出并开发各种新概念飞机、飞艇和直升机等飞行器,特色鲜明;建立了“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先导,将科研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西北农林大学依托于本校的特色优势学科,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0个实验示范站,基地主要分布在陕西,另外在河南、甘肃、海南等地也有。示范基地是学校层面的以大学为依托的产学研培养模式,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基地里对研究生进行培养。
三、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在国家层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的指导方针,但是,具体到地方产学研合作配套的可操作性政策法规方面仍不完善,导致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陕西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很好地对产学研合作起到引导和保障制度的作用。
2.产学研合作各主体定位不清晰。目前,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法规,这样,产学研各主体大都是出于利益目的寻求合作,合作形式表现为一次性或者阶段性特征,难以长期持续和有效运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合作前缺乏有效评估和调研,各方的定位和需求是否一致、最终目的是否存在差距等问题,存在一定的短视现象。
3.产学研合作培养平台功能单一。产学研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层次低是产学研合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意识还不强,在产学研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坚持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较多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以委托开发的形式为主,学生不能直接参与其中,没有形成应有的互动效应,导致合作层次浅,合作形式单一,已经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学研深入合作的发展趋势。
四、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优化对策
1.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和统筹协调实施过程。陕西省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了较大成效,形成了很多较为突出的典型案例和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目前,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散见于教育发展规划、科技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等文件中,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文件。因此,陕西应该尽快建立起专门针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政策法规,明确产学研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产学研经费来源、绩效评价等内容,真正保护产学研各主体的利益。
2.搭建分类分层次的产学研主体合作平台。陕西政府应引导在陕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样才会形成特色鲜明且各取所需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同时,区分不同类别的研究生,比如,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真正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实现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做好构建高校分类分层次建设体系,引导高校明确合理定位和发展目标,确立细分领域的任务和保障措施,真正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效对接,即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与陕西省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
3.整合和优化产学研各主体已有的研究基地。高校研究生教育,近年来规模快速扩张,造成了教育资源紧张和发展失衡。因此,开展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产学研各主体的研究基地,主要有:各类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共建基地、培训中心、研发中心、生产实践基地等,加强资源整合,有利于合理配置科研和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因此,陕西高校、院所、企业三方应认清各自优势和不足,加大合作力度,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更加有利于提高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同时,通过各种平台,加快实现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多元化。
同时,建立产学研各主体责任权利体系和考核体系,逐步量化各类主体的贡献和利益分配,真正把各自优势资源做到共享,保障参与各方的合作共赢,从而保证各类合作平台能够健康有序且长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研究生处.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调研报告[R].西安,20_.
[2]田露.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_.
基金项目:本研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编号:20_KRZ11)的资助
摘 要:济南科创中心是一个公益性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促进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征集技术需求及时邀请专家进行对接,开展产学研基地、园区服务、新农村建设,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加速科技、金融、产业的融合。中心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依托,推动技术专家与企业双向考察交流,举办各领域对接会实现技术成果转让、技术项目合作,促进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探索区域性产学研创新合作模式,体现了服务功能的重要作用。如今中心在推动工研院基地建设、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推进齐鲁工业大学服务济南行动等各个方面硕果累累。
关键词:技术转移;服务模式;产学研基地建设;服务行动
DOI:
0 引言
济南科创中心根据《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在服务产业集群、服务工研院建设、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实现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1 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落实情况
深入交流,加强合作
为更有效地做好产学研合作服务工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中心先后到浙大山东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山东技术转移中心、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调研和交流,征集到技术成果600余项,技术需求197项,23次邀请专家到企业诊断技术难题。积极牵线搭桥,推动“齐鲁工业大学青年学者服务济南企业行动”,促成21家企业与青年学者的合作,10家企业与青年学者签定了技术协议合同;先后协助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平台)4个,以这些基地和平台为载体,助推校企、院企深入合作,实现重大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新突破。
扎实开展科技服务新农村,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为继续落实好科技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涉农院所“服务济南”工作,根据园区及农户提出的技术需求,中心及时邀请有关专家到历城、章丘、济阳、长清等县区进行了服务指导,帮助园区进行了规划设计、指导农户根据季节变化及时预防病虫害防冶等技术问题。得到农户的一致欢迎。
2 技术转移服务模式探索
中心依托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与人才智力优势,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探索创新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开展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1)公益服务模式促进技术有效流动。由于中心的非商业性运营模式,有很强的公信力,由此搭建的平台对于产学研合作各方来说有很强的保障作用,容易形成互信的共同取向。
——通过学习与研讨,使学员能较深入的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先进理念及其发展趋势.
——通过学习与研讨,使学员能深入了解所从事专业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学员掌握专业规划与论证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与研讨,使学员掌握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实施方法.
——通过研讨与实践,使学员具备组织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能力.
——通过培训,使学员切实提高作为专业负责人应有的其它基本素质与能力.
2,培训对象
省示范专业的专业负责人或培养对象.
3,培训时间
总培训时间为九个月左右,其中:
——集中学习研讨一个月;
——国内考察调研一周左右;
——论文答辩与交流一周左右;
——其余时间,培训学员回原单位自学,通过调研和教学改革实践,完成课题研究论文.
4,培训方式
——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行为导向法的原则,实行集中讲授与分组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能力为本位,紧密结合学员工作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务操作训练.
——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重点,开展企业调研和学校考察.
5,主要培训内容与课时安排
(项目)
主要培训内容
预期培训成果
国内外典型职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发达国家职教模式讲座
·进一步了解现代职业教育相关理论/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
·较深入了解发达国家成功的职教经验;
·能深入剖析我国职教现状,并提出改革创新的方案.
以_就业为导向_职教理念与模式
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的研讨(Z00P)
专业设置与专业发展规划研究
专业规划与专业发展趋势讲座
·能准确把握专业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学生发展需要设定培养目标;
·了解企业生产技术发展概况及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概况与素质要求;
·合作完成社会调研考察报告;
·合作完成所从事专业的教学计划改革修订工作(与课改方案同时进行).
分组进行社会与企业考察调研
分组完成社会调研考察报告
各小组汇报与交流研讨
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课程与课程改革讲座
·掌握课程开发相关理论;
·具备课程改革的基本能力;
·合作完成所从事专业的课程改革方案.
·制订(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改革方案研讨与分组合作完成新课改方案(含新专业教学计划)
各小组汇报与交流研讨
教学法
先进教学法讲座
·较深入了解并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能结合专业教学特点正确选用教学法;
·具有较强的创新教学意识,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分组对典型专业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各小组汇报与交流研讨
专业师资培训研究
专业师资培养的方法与途径讲座
·进一步明确师资培养的方法;
·进一步明确专业负责人的职责;
·制订出所在学校专业教师三年.
专业负责人的基本素质与职责讲座
分组制订本专业教师
小组汇报与交流研讨
教学管理培训与研究
《教学管理规范》文件解读
·全面了解《教学管理规范》文件精神;
·掌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一般手段;
·提高专业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教学管理规范》实施法分组研讨
小组汇报,交流研讨
产教结合与产学研工作研究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典型经验介绍
·进一步明确产教结合和产学研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学习成功经验,通过研讨明晰破解阻滞产教结合,产学研工作瓶颈的思路和方法;
·提高相关能力
产学研典型经验介绍
分组研讨阻滞中职校产教结合与产学研工作的瓶颈及其对策
小组汇报与交流
国内职业教育考察调研
分三小组分别赴:
·苏,沪,杭;
·粤,深;
·京,津.考察调研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职业教育现状与特点;
·学习先进的职教理念;
·调研专业教育改革动向.
在集中学习结束后两个月内组织考察
6,成果形式
6,1合作完成行业,企业调研考察报告一份;
6,2分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专业教学计划开发一份;
6,3分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专业课程改革方案一份;
6,4个人独立完成本校相关专业教师三年培训计划一份;
6,5个人独立完成学习研究论文一篇(需答辩).
7,考核与发证
7,1考核
以成果考核为主,出勤考核为辅,考核办法见下表:
考核项目
考核评分标准
配分分值
·每无故缺课一次扣2分;
·每无故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
·累计无故缺课数满集中学习时间的1/3,本项不得分.
合作完成专业教学计划
·计划合理,操作性强,有创新,效果好,得满分;
·计划较合理,操作性较强,效果较好,得分值的70;
·计划不尽合理,操作性不强,无新意,得分值的40.
合作完成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理念新,操作性强,实用,效果好,得满分;
·操作性较强,较实用,得分值的70;
·课改无新意,实用性差,不合理,得分值的40.
合作完成社会考察调研报告
分优,良,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
优:15;良:13;一般:10;较差:8;差5分.
个人独立完成教师培训计划
·方案切实可行,有梯度与连续性,符合教师个体发展需要,得满分;
·方案尚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得分值的70;
·方案不完备,可操作性差,得分值的40.
个人学习研究论文
分优,良,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
优:15;良:13;一般:10;较差:8;差5分.
回本校作一次报告的评价
根据反馈表学校评价意见分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没有反馈表或没作报告的不得分
优:10;良:8;一般:6;差4分.
100分
注:总分60为合格,不合格者不发结业证书.
7,2发证
经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由培训基地签发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负责人培训结业证书.
8,经费
培训费由省教育厅负担,食宿费,考察费由学员所在学校承担.
摘 要: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包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三大实习环节,而毕业设计是对一栋建筑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及施工组织设计等三部分组成,实习与毕业设计均是学生基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的重要教学内容,而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以产助学,以学促产,加强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通过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为土木建工专业学生建立固定的实习平台并融入施工单位对毕业设计的直接指导,对实现学校推进建筑工程专业实习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产学研 建筑工程专业 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 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_)02(a)-0057-02
近几年,建筑业从业人员接近亿,尽管我国建筑行业形势良好,但是我国高校尤其一般本科院校尤其职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问题存在很多困难[1]。一般院校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部分,其中认识实习主要是使学生增加专业感性认识,为进一步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1];生产实习原则是要求跟班劳动,熟悉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毕业实习是为毕业设计收集相关资料,并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实战演习。由于学校扩招学生多,实习时间局限性(按学校统一安排),且实习经费十分有限,统一组织十分困难,再加上安全问题,很难找到理想的实习单位和实习项目,项目部多处于安全考虑一般不接待大批学生实习,存在建筑工地多与学生实习难得严重问题。
校企产学研合作是教育部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精神:一方面,不仅是为进一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好的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高校与企业的结合,利用市场需求与科技应用导向,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教学实验研究设备、科技创新成果等一切资源,进一步推动其自身的建设、发展和创新[2]。
本文基于高校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高校如何发挥作为产学研基地施工企业一方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开发性高级专门人才,对提高我国土木建筑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且促进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健全配套的校企合作制度
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需要采用“学习+实践+学习”的培养模式,增加学生尤其土木建筑工程这类工程类学生的实习时间,进一步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目前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及专职管理岗位缺编等从产学研管理体制方面导致产学研的合作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注重重大项目、高档次论文、各种科技奖励及发明专利等,科研激励措施很少涉及到校企产学研相关成果转化、产业化等。这些评价体系引起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教师丧失兴趣,直接导致高层次科研人员如教授及博士对于投身产学研积极性不利。而高校管理能力滞后也或多或少制约高校产学研合
作的推进。高校经常收到大量名目繁多的产学研合作推广会和各类产学研合作信息,信息量过大带来的就是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对于与自身学科相关信息的筛选和利用也不够充分。有限的产学研管理人员面对这种海量信息往往力不从心。企业往往重视高校在某个领域内的高水平人才,但是高水平人才往往有着大量教书育人的工作和科研工作任务,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顾及产学研合作的工作[3]。
2 改革学生实习时间,促进校企双方通过实习环节互利双赢
生产实习
建议安排大学第5学期末,时间:3个月,从6月底到9月底,包括暑假时间,可到学院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建筑企业的具体项目部,和技术负责人或项目经理跟班实习,要求学生吃住在工地项目部,提供不少于1个月的施工日记和1个以上合理化建议论证书、制作多媒体汇报材料,要求技术负责人或项目经理对实习学生做出具体鉴定,并盖项目部章;为减轻项目部对学生安全压力,学院可为实习学生购置20~50万意外安全保险,并告知家长,要求签订共同协管责任书(电子扫描件);要求学院实习老师巡查(原则要求每个学生到巡查到,也代表学院慰问实习学生和感谢项目部)、调研,并提交调研报告;十一放假后,实习学生要求全部回校,专业系部按班级组织生产实习专题汇报会,专业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汇报进行点评,结合学生施工日记、合理化建议论证书,项目部鉴定书,最终确定学生生产实习成绩。从6月底到9月底正是建筑企业施工黄金时段,需要大量的人员,土木工程大学生(三年级末专业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已完成)大有用武之地;长达3个月时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与实践,同时加深对行业和实习单位的了解,为毕业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考察,选择合适的苗子及时签订引进协议(即毕业协议书),避免招聘会上临时的决策。
毕业实习
建议安排在大学第7期末,时间:3个月,从12月底到第二年3月底,包括整个寒假时间,可到设计单位或学院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建筑企业设计部门收集毕业设计资料,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也可到学院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建筑企业大型项目部(要求是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的,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进行单位见习,并就项目具体问题,进行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报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审查,可作为毕业论文(按学校要求不少于万字,雷同率少于20%;要有创新点或新技术或新工艺应用等),在指导教师同意的基础上,实习时间可延长1个月。
毕业设计内容根据毕业实习情况
3月底完成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或毕业论文题目,5月中旬完成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5月底交评阅老师审阅,6月初提交答辩。建议每个专业举行毕业设计公开答辩,每个指导教师选派1~2名学生参加,邀请和学院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建筑企业老总或技术总工来校参加,为了促进毕业设计与企业界、实际工程的联系,强化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学校土木建筑专业应该加强与企业合作,安排一些学生在企业进行“完成即用”的毕业设计,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在企业实习,了解实际工程运作的全过程,设计成果的应用以及企业给予一定的津贴增添了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企业与学生相互考察对方,为企业招聘人才、 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提供了平台,系企合作取得了双赢的效果。“是驴是马,拿出来溜溜”,这样对学生、指导教师都有一定压力,但对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对下届学生的鞭策,和学校的宣传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学校实践环境培养质量而言,这样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或论文,才真正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演习。
3 结论
土木工程(公共与民用)建设是到为关系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产学研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能把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了学校与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真实工作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它突破了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创新模式。
实践证明,校企产学研合作推进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实习环节质量是高校提高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我校湖南省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无可置疑,同时,这是一种集学习―实践―开发相联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大大有利于培养土木建筑工程方向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开发性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邹玉.地方院校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理工高教教育,20_,29(3):75-78.
[2] 孙家国,谷艳芳.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_,32(2):86-90.
[3] 吕世峰,刘征,岳晓玲.校企产学研的合作与思考[J].科协论坛,20_,8(8):63-65.
20_年连云港市技工学校 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产学研工作总结
在知识经济大潮推动下,各兄弟学校都在探索产学研相结合,技工学校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校领导的组织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_精神,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狠抓产学研教育工作,本年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产学研工作,重在“校企结合”,相互取长补短
首先,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及他们的现状,制定出整改计划,专业教师及专项负责人先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情况及管理情况,根据了解到的实际工作状态,由计划的将学生深入到部门,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管职业能力必须以动手能力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更新产品品质的创新能力。但它主要跟随专业知识的教学进度,关注的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要紧贴市场需求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二、产学研结合,使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要使技工学校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校企结合,“双师联手”,共同打造职业技能教育,应该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本学年通过校企结合,机床切削加工专业部在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几个月的实际工作,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大胆运用,企业的形象有了改变,效益有了提高。
三、反映出的具体问题
首先,校企结合,说到底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益的磨合。我们使用“磨合”这个概念,是因为这个结合的过程,既以共同利益——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实用人才——为基础,又有因社会职能不同而形成的需求差异。企业作为生产单位,追求的是工作效能,要求技术的专精,因而在与学校的协作过程中,并不很喜欢大批学生进入生产车间,以之为实习基地;在职业能力的要求上,往往只注重培养特定生产岗位的特定技能,能为我所教,唯我所用。而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负载着全面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使命,同时从为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总希望以企业为基地,培养宽基础、强技能的人才,以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这是在校企结合中经常遇到的两对矛盾。解决这两对矛盾的过程,就是利益磨合的过程。
20_年12月19日
摘要: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探讨了地方师范院校产学研合作之路,一是要突出机制创新,不断优化产学研工作环境;二是要积极创建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和合作教育模式;三是要勇于探索、积极推行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环境与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通过建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关系,使产学研各方共同受益,并以此推动经济、科技、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产学研;合作;案例
中图分类号:;G40-054;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_)20-4686-05
产学研合作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环境和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学习书本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操作、实际应用、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与产业界、科研单位通过建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关系,使产学研各方共同受益,并且推动经济、科技、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办学模式[1]。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积极创建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富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 突出机制创新,不断优化产学研工作环境
健全组织机构
20_年,黄冈师范学院成立了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校科技处负责协调日常事务和管理工作。根据校党委要求,各教学单位确定了分管领导和科技秘书,建立和完善了科技工作校系(院)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了各教学院系在推动产学研工作中的作用,形成了校系(院)共同推进产学研工作的机制。
强化行政推动
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对科技创新、产学研工作的行政推动。20_年,学校在湖北省高等学校中率先召开了全校科技大会;同年8月26日,湖北省教育厅在《湖北教育简报》第30期上以“黄冈师范学院出台五条措施,努力提升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为题目,报道了黄冈师范学院在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积极探索,在全省高校中推广黄冈师范学院科研工作、产学研工作的经验与做法。
20_年5月24日上午,由_黄冈市委、黄冈市人民政府主办,黄冈师范学院承办的黄冈科技论坛隆重开幕。中国工程院樊明武、傅廷栋院士应邀分别在会上作了精彩报告。论坛围绕黄冈市改革发展大局选题调研,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涉及黄冈市的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产业和新型工业化以及环境、旅游、教育、医改等方面。论坛成果为黄冈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20_年,学校邀请了黄冈市政府有关部门、科研院所的20多位领导、专家举办座谈会,专家们围绕学校科技创新工作、产学研工作提出了积极的意见与建议。
地方政府对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前瞻性认识及施政魄力,直接关系到产学研平台的组建和持续运行。学校极为重视与黄冈市政府的合作,通过政府的组织引导与牵线搭桥,合力探索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20_年3月14日,黄冈市科技副市长,博士生导师罗微陪同华中农业大学和黄冈市农业科学院的两位专家,来学校洽谈科技合作事宜。通过罗市长牵线搭桥,学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胡孝明博士进入农业部公益性项目“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团队,并在团风县、麻城市选点启动工作。20_年9月3日,国家农业部科教司产业体系处处长张国良、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周卫以及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一行20余人来到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梅家墩村,观摩由学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胡孝明博士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5——低产水稻土肥水管理技术研发与示范小区试验。观摩的领导专家对黄冈师范学院主持的水稻品种筛选和水稻氮肥高效高产小区试验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试验科学、规范,效果明显。
建立制度保障
为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健康有序地开展,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决定》、《科技与产业开发规定》、《黄冈师范学院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相继修订了《黄冈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黄冈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黄冈师范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
在管理方式上,由过去单纯事务管理逐渐向主动服务转变,增强了产学研项目等项目管理的策划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2]。
加大考核力度
20_年,学校制定了《黄冈师范学院“十一五”教学院系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实施细则》等重要文件,将科技工作、产学研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并于20_年开始在校内部分单位进行试点;20_年,院系目标考核在全校范围内铺开。迄今为止,学校院系目标考核已持续4年,极大地促进了全校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加大扶持力度
学校坚持“科研编制”制度,实施学术休假制,以保证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完成所承担的省级及以上重点课题的科研时间;加大了对优秀科研成果的资助与奖励力度;设立学术专著出版资助基金,补贴出版费用;重点支持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的科研项目,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在研究经费上继续实行1∶1的比例配套,并实施申报项目经费补贴和申报成功奖励制度;推出科研工作量酬金发放制度和办法;鼓励教职员工积极争取横向课题,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作贡献。
2 积极创建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和合作教育模式
五位一体,无缝对接
学校构建了具有鲜明地方高校特色的“五位一体,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3],即“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五位一体,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使每一个毕业生都各有所长,各得其所,增强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与社会适应能力,20_年黄冈师范学院本科生平均就业率达到了。对此,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评价黄冈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时说“黄冈师范学院强化了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地位,确立了五位一体,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资源共享,订单办学
一是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双赢”的利益关系,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人才培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指导教师、技能实训场所与设备设施;学校则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并以生产实习方式派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同时企业还能从中择优录用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到企业就业[4]。这种模式已成为黄冈师范学院目前主要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迄今为止,学校先后与10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
二是按照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订单办学。学校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等院系先后与20多家单位签订了实习与就业协议,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校政(企)合作,多方培训
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先后与黄冈市的一些企业和单位签订了联合培训人才协议,为中国电信黄冈电信分公司、黄冈市信用合作社、黄冈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黄冈市环境保护局、黄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黄冈市国家税务局、黄冈宾馆、黄冈东源电力服装有限公司、湖北盐业集团有限公司黄冈分公司等单位培训各类人才近3 000人。
20_年以来,学校还与_黄冈市委组织部、黄冈市教育局合作培训乡镇干部、中小学校长、中小学骨干教师、中小学班主任5 000余人。
校地合作,科技扶贫
20_年,黄冈师范学院与红安县七里坪镇对天河村、武穴市余川镇荷叶村、黄梅县孔垅镇张塘村等贫困乡村结成对子,开展科技扶贫。
对天河村是红安县典型的山区、库区和老区村。20_年,学校派出科技干部陈蕲进驻对天河村,利用学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商学院的技术优势,把高山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作为对天河村产业扶贫的三大支柱项目进行扶持。20_-20_年全村退耕还林面积达到20 hm2、开发和培育新、老板栗基地20 hm2、油茶13 hm2、人工造林面积187 hm2,重点发展高山生态有机茶43 hm2。结合丰富的高山草场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