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
2023-03-19
2023-06-15
2023-06-18
2023-07-05
更新时间:2024-02-09 17:52:3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29
2023-03-19
2023-06-15
2023-06-18
2023-07-05
中考真题
请以“那声音,常在心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
请以“那声音,常在心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试题解析
“那声音,常在心田”是个很有文艺范儿的题目,有较浓的文学色彩,作文时宜写得富有诗情画意,且蕴涵人生哲理。同时,该题目立足生活,贴近实际,关注成长,让每个考生都有话说,鼓励考生回忆美好的生活,提倡表达个人对生活、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重视真实情感的表达。
“那声音,常在心田”,这个题目可拆分成三个关键词:“那声音”“常”“心田”。其中,“那声音”是写作对象,是写作围绕的中心;“常”突出了“那声音”回响在耳边的经常性、长久性;“心田”是写作重心,突出“那声音”带来的深刻感悟与独特体验。其实,这个题目还隐藏着一个潜在的关键词:“我”。“我”是写作的主体,“那声音”可以不是自己发出的,但声音带来的感悟却必须是“我”的。由此可知,写作本题的关键在于写出考生自己真实、深刻的感悟,突出“那声音”之于“我”生命及心灵的意义与价值。 写作指导
要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做到精准审题。
一、明确对象,“那声音”有所指
这道作文题目的题眼为“声音”,而“那”字表明“声音”要有所指。“那声音”可以是实指,如大自然中的风雨声,夜间稻田里的蛙声,校园中的读书声、歌声,生活中的掌声、叮嘱声等。也可以是虚指,如从心底发出的“我一定能行”的声音,偶像名人的话对自己的激励声,社会舆论的批评、点赞声等。同时,“那声音”可以是动听的,也可以是不那么中听但是警钟长鸣的或者是催人奋进的;可以是悠扬的,也可以是沉郁的;可以是温馨的,也可以是震撼的……
二、吐露心声,“意”鸣惊人
“声音”是很抽象、缥缈、难以捉摸的。写作本题,我们不仅要用耳朵去倾听,还要用心灵去感悟,要悟出“声”外之“音”。如我们可以写由与声音相关的故事而引发的联想,从声音中领悟到的哲理,由声音激发的进取心等。同时,若想出彩,一定要写出“那声音”的与众不同,要能写出“常在心田”的原因所在,能写出“那声音”发出或回响时“我”内心的独特感受。总之,作文要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不只给读者以听觉的冲击,更要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
三、慎选文体,记叙为上
命题要求中让考生“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在表达形式上给考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但是,从“那声音,常在心田”这个极具情感色彩的题目,以及“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的提醒,可以看出,这个命题是对考生基本的叙事、抒情能力的考查,因此,考生应选择最有利于讲故事、发感悟的文体。综合考量之下,还是以记叙文为佳。写作时,可以叙述自己聆听某种声音的经历,细致地描写这种声音,然后写出聆听之后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边叙述描写边抒情,感情要真挚。
四、以情动人,以小见大
考生宜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可以借助细节描写使人物具有真切感,借助心理描写使情节富有层次感,借助典型环境、场面描写渲染烘托出立体感。比如,中考在即,为不过多打扰“我”,妈妈通过“留言板”和“我”交流:早晨,“豆浆在桌上,饭在微波炉里”;中午,“饭已做好,饭后消化消化食儿,再午睡”;晚上,“真累了,就早点休息吧”……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虚化的声音,这些生活中的小叮咛,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让人沉浸在温暖的母爱之中的。 佳作展示一
那声音,常在心田
山东济南 一考生
不同的脚步声,或重或轻,或急或缓,凑成了一曲常在心田的“爱之声”。
――题记
晨之曲
清晨,天刚蒙蒙亮,妈妈就悄悄起来,为我做可口的早餐。妈妈的脚步,一会儿到饭厅的冰箱前,拿走晚上泡好的黄豆;一会儿到客厅的热水器前,烧一大壶开水,为我上学带水做准备;一会儿又到厨房,炒菜,打豆浆……妈妈的脚步不停穿梭。当妈妈快做好饭时,爸爸起来了。爸爸往往是趿拉着拖鞋,“摩擦”到我的卧室门前,一下子推开门,笑着说:“大学生快起来!”然后就是风吹火一般的脚步声走进洗漱间。爸爸洗漱出来,见我还没起床,一步跨到我门前,刚要做“狮吼”状,我“噌”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几秒钟就穿衣完毕。
午之曲
中午,热辣辣的太阳挂在头顶,楼道里响起急匆匆的脚步声,那一定是妈妈下班回来了,她总是赶着回家做饭。那脚步声是匆忙的,却又是沉重而疲惫的。因为妈妈工作很忙。
有一次,妈妈忙完工作已经中午12:20了,她的脚步声响起在楼道里,那是一连串的“咚咚”声,原来,妈妈是小跑着赶回来给我做饭的。
又有一次,还未及进屋,“咚咚”声戛然而止,原来由于太过着急,妈妈扭伤了脚。从那以后一段时间,妈妈再回来时的脚步声都一高一低,一轻一重。
夜之曲
爸爸应酬很多,总是回家很晚。而无论多晚,他回来后的第一件事,总是要轻轻走进我的房间。如果我睡了,他就轻轻坐在我的床边,凝望我一会儿。那个时候,即使我能察觉也会闭着眼睛,只是静静感受爸爸的气息。过了一会儿,爸爸几乎是用轻得不能再轻的脚步走出去,然后小心翼翼地关好门。爸爸的脚步声像一首舒缓的轻音乐,在静谧的夜里格外亲切,让我感觉自己像躺在幸福的花园里,不知不觉便酣然入梦。
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爸爸妈妈的脚步声交替往复,从未停歇,奏响了一曲常在我心田的“爱之声”,伴我幸福成长。
今年中考后,我有幸参加了我市中考作文阅卷工作。阅卷之行,收获颇丰,感受也颇多,现谈谈参加中考作文阅卷后的体会。
中考作文阅卷是一项艰苦的任务,每人每天必须改完600份左右的试卷,才能完成阅卷进度。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夸张点说,就是“秒杀”作文卷。因而学生的作文要想取得高分,必然要注意许多环节,不然的话,就只能得个一般的分数了。
首先,我们要避免学生出现以下几类作文:
① 字数不足,得分低。
未满600字,得分自然就低。中考作文为60分,改卷时,切入点为45分。只写100字得10分,200字得20分,300字得30分,只写400字扣10分,写500字扣5分。
② 另起炉灶,得分低。
中考作文有两个题目:一个是半命题《最____的声音》,另一个是全命题作文《翻过这一页》。若不按所给的两个题目写,得分为30—36分。笔者在阅卷时发现,有的学生审题不认真,把第一个题目写成:妈妈的声音、亲情的声音、母爱的声音等,“最”字忽略了,不符合题意。这样的作文最高只能得36分。
③大量抄袭阅读题中的文字,只得10分。阅读题为《父亲的自行车》,有的同学投机取巧,把题目换成《最美妙的声音》,然后把阅读题中的文字大段大段抄下,这样做,只能得个辛苦分—10分。
④避免出现雷同卷,雷同卷得分低。因而要避免学生背范文。因为背范文会导致雷同卷的产生。
而后,我们要交待学生注意以下几个环节,方能在中考作文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一、 首先是卷面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老师反反复复强调的,它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得分。
阅卷时,一旦看到字迹潦草、涂改多处的作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差生之卷,已无太多兴趣去细看,在45分切入点以下打分,这样因字写得不好而得个低分是很不划算的事。而一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整洁、美观的卷面,这无疑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优秀学生的作文,得分自然就高了。
二、 做到凤头豹尾
在高强度的阅卷工作中,有个漂亮的开头和一个有力的结尾,无疑能迅速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我们很明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好头就显得尤其重要。有的学生在开头引用名言,显得精炼又深刻; 有的学生在开头写几句比喻句、排比句,这样为下文营造了一种氛围;有的学生采用题记的方式开头,显得新颖。总而言之,这些写法值得学生去好好练习。
结尾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若缺了一个结尾,虽然前面内容写得很好,也无法得到高分。因而结尾也是非常关键的。结尾要能做到点题、首尾呼应,揭示文章主旨等。
三、 审题方面
有的学生不会审题,例如有考生对《翻过这一页》此题目无法理解,只是简单地理解为翻书。显然,此题目有其深层含义,应指翻过一些愉快的经历或不快的经历(如挫折、困难、弱点等),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审题不当,显然作文就无法取得考分。
四、 内容要具体
有许多学生在写作《翻过这一页》时,只是泛泛而谈,内容为即将翻过初中美好时光,只写初一时过得怎样、初二时过得怎样、初三时过得怎样,却无具体事例、无具体人物描写,只是在记流水帐。这样叙写是无法得到高分的,得分只能在45分左右。
五、 中间部分要有细节描写及精彩句子
中间部分要做到如猪肚那样饱满,有内容。若只有像介绍电视剧情那样的简单、平淡的叙述,则只能得个45分左右的分数。若有细节描写,如加入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或景物描写、精彩的抒情、议论、点睛句等,会为文章增色不少,可以得到一个更好的分数。
笔者在阅卷时,发现有的学生作文时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这样的细节描写自然为文章增添许多色彩。
例:一考生写到与妈妈生气,摔门而出时,有一段景物描写,:我踯躅在田间的小路上,天上碎星如银,路灯睁着深邃的眼睛,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不断地猜测着,让我不知所措。深秋的夜晚,真的好冷,寂寞涌上我的心头。泪水模糊了双眼,就在这时,你出现在我的面前……此段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沮丧、孤寂、失落的心理,为下文母亲出现,我感受到母爱打下良好的铺垫。
六、力求有新意
阅卷时发现,许多学生都写第一个题目《最____的声音》,其中写《最美的声音》很多,而且内容多以母爱为主,这样立意太老套,要想得到第一档的分数(55—60分)自然就难了。
而有的学生却另辟蹊径,针对第二个题目《翻过这一页》写了议论文,显然能给阅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获得的分数就高。初中对议论文写作的要求较低,能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足,得分应在54分左右。例如一考生写议论文时,中间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列举的三个典型事例是:①_宁翻过实验弱项这一页,转向理论研究获得成功。②刘备不再北上与曹操抗衡,翻过失败这一页,向西挺进。③司马迁翻过屈辱的一页,完成《史记》,流芳百世。结尾亮出中心论点:人生漫漫,总会遇到各种障碍、挫折,如果我们翻过了此页,就可以看见下面的精彩。该文论点明确、论据充足、条理清楚、语言精炼,自然能获得第一档的分数了。
总之,如果在学生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注意以上的几个环节,那么在中考作文中相信能取得一个满意的分数。
【新题呈现】
1.窗,是房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窗,是与外界连接的载体。一栋房子因为有了窗子,才更为明亮通彻;因为有了窗子,阳光才能把步子迈入房子;因为有了窗子,才能看到外面蔚蓝的天空,多彩的世界。
请以“窗外的________”为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2.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表情,笑是打开心灵的钥匙,笑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笑如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剂振奋人心的强心剂,一颗使人心舒畅的舒心丸。
你一定见过无数的笑容,也一定会有笑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把这些留在你心灵深处的笑容写出来,以“不忘你的笑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写作指导】
写作题目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妙补题,巧立意。本文可以补充具体的景物作为写作内容,如窗外的天空、街道、人群等;可以补充声音作为写作内容,如窗外的欢笑、吆喝、读书声等;可以用抽象的感受作为写作内容,如窗外的温暖、感动、震撼等。确定了题目,就要根据补充的中心词,确定写作内容,巧妙立意,如风景不能局限于自然风景,欢笑里要有别样的味道,把温暖和感动写入读者内心,等等。
第二,看内容,定写法。因为是半命题作文,所以根据补充的中心词,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如写窗外的风景,要注重画面的描写,注意不同景物之间的融合,可以通过多样的修辞让语言生动起来;如写窗外的声音,则要抓住声音的特点,可以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出声音的变化等,也可以从面到点地写一个声音嘈杂的场面;如写窗外的温暖、感动等情感,则可以注重事件的叙述,画面的截取;等等。
题目二是命题作文,写作内容非常明确,在具体构思题目二时,可作如下思考:
第一,细心审题确定内容。“不忘你的笑容”中的“笑容”是作文的中心词,这里的“笑容”是舒心的笑,是能带给人正能量的笑,能让人感动的笑等,不是嘲笑、冷笑、奸笑等,选择的内容要积极向上。然后确定是写亲人的笑容,老师的笑容,同学的笑容,朋友的笑容,还是陌生人的笑容等。“不忘”是印象深刻,什么样的笑容使人印象深刻?为什么这样的笑容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文要突出“不忘”中的“深刻”。
第二,细节描写突出笑容。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作文要抓住人物的笑容进行细致的描写,如眼睛、眉毛、鼻子甚至头发在笑的过程中的变化。还可以写一个人物在不同地方不同境遇下不同的笑容。要注意的是细节描写要和作文内容相融合,不能游离于事件或人物形象之外。
第三,得当议论深化中心。笑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突出这种印象,作文中离不开点睛之笔的议论。可以针对笑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心灵的触动,或者对自己的启发,或者对自己人生的影响等。这些得当的议论,可以和作文的描写融为一体,能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让作文内容更丰满。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更进一步的体验和感悟,把生活之水变成一泓可用的写作活水,指导学生写出声情并茂的作文来。这种深切的感受来源于我的一次对活动作文的有益对比指导。
一次,我让学生写《记一次拔河比赛》。起初我认为,学生在体育课中对拔河这项体育运动都接触过,把拔河过程用文字生动地、细致地记录下来,对于学生来说应该非常容易,学生定能写出一篇篇不错的活动作文来,因此对这次作文我只是简单地指导了一下,并未引导学生对比赛活动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但是学生的作文收上来以后,我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其中几位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
今天体育课上,老师让我们进行拔河比赛。我们可高兴了,自觉地把人分成了两组。比赛开始了,我们使劲地往后拉,对方也使劲地往后拉,一开始双方力量大小没有多少悬殊,所以红色的标志一会儿往这边,一会儿又往那边。但是我们这边的同学使劲地往后拉着,一直坚持到最后,我们这边终于赢了。(王硕)
拔河比赛开始了,两边的同学都在努力往自己的身后拉,绳子一会儿往这边移动,一会儿又往那边移动。坚持了很长时间,渐渐地,手上一点劲都没有了,我刚想歇一口气,突然对方的力量增强了,太大了,我只觉得身子被一直往前拉,可是脚步却被前面的同学挡住了过不去,我们摔倒在地,我们输了。(万娜)
仔细读过学生的作文之后,我发现他们对作文畏难,敷衍了事,对所要表现的内容没有话可说,从而语句干巴,内容短小。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认为造成他们作文如此现状的不是因为他们生活中没有经历过,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用心体验和感悟。
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计划先进行一次拔河活动,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写作。在进行拔河活动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任务布置:1.拔河的同时要留心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我方的、对方的和啦啦队三方的都要细心观察,用心体验。2.要用心体会自己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不同的感受、心理、活动等方面。3.比赛完成后,再回顾比赛的过程,最后动手写作文。
比赛完成后回到教室,我又对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指导,让他们再次回想刚刚的激烈场面,体会当时的心理、动作……学生在活动中用心注意观察了,活动后又再次体验感悟了,这次的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不少优秀作文,文笔流畅,注重了细节描写,能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等方面来描写。还有的学生能通过写啦啦队的动作、语言、表情来写拔河的情景,采用了烘托的手法。下面例举几例:
我们双方僵持着,僵持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双手依然死死地抓住绳子,两腿挺直,双脚用力蹬地,整个身体使劲往后仰去,眼看后背就要贴近地面了,由于用足了力气,满脸通红,感觉自己的鞋子都要被脚趾拱破了。由于僵持了较长时间,我感觉身上的力气就要用完了,马上就快撑不住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队长陈越率领的啦啦队“加油、加油”的声音钻进了我的耳中,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听着他们鼓励的声音,我浑身又充满了力量,终于在啦啦队的加油声中,我方队员齐心协力取得了本场拔河的胜利。(谭雨晴)
我给她的评语是:细节描写非常精彩。动作描述很能体现你当时奋力拼搏的状态,心理刻画能展示自己单纯而可爱的内心世界。尤其可贵的是你还注意到了场面的描写,渲染了当时激烈的氛围,又兼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拔河的情景写得让读者如临其境,人物形象刻画得呼之欲出。
比赛双方僵持着,僵持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双方队员依然死死地抓住绳子,两腿挺直,双脚用力蹬地,整个身体使劲往后仰去,眼看就要躺倒到地面了,由于他们用足了力气,满脸涨得通红。他们还在继续僵持着。只见啦啦队长陈越挥舞着双手,指挥着啦啦队员们使劲为第一小组加油,啦啦队的“加油、加油”的声音震耳欲聋,响彻整个校园,他们加油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终于在他们鼓励的声音中,第一小组取得了本场拔河的胜利。(王大宇)
我对他的作文做了如下点评:你的作文能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写拔河比赛的热烈场面,从队员们拔河时的动作、表情,以及啦啦队的动作、语言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场面描写细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谭雨晴的作文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自己当时的深切感受进行全方位地描写,无疑是成功的。而王大宇的作文又从观察者的角度对本次拔河比赛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也非常成功。
通过《记一次拔河比赛》作文的前后两次指导,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经历的生活虽然是他们语文学习的可用资源,但是如果不经过他们的用心体验感悟,消化吸收,也是不能真正被学生充分利用的,就是死水一潭。反之,被学生用心观察、体验感悟后的生活就会成为一泓活水,能被学生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利用。因此,我们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汲生活源头之活水,写声情并茂之作文。
(责编 张翼翔)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年的语文教学及自己的业余练笔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当前学生作文最突出的缺憾是缺乏生活气息,缺乏对生活的留心和观察,这一点在学生作文——写景的片段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写出的语句及用词,与实际景物表象相差很远。如在教学了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第四单元(关于自然景物描写和自然世界探索的文章)之后,适值深秋时节,我让学生写“深秋,清晨的校园”之景,并要求学生课外亲身观察。许多学生照搬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中的词句,全然不顾是否与实际景物相吻合,有的写校园花坛里依然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有的写校园的松柏“越发的绿了,几乎把终年积蓄的绿全拿出来了”;有的竟把本是月白色的教学楼外观,写成是“红色的”;有的架空描写,写了校园中连一株也不存在的“梧桐树”;有的夸大其词,写深秋清晨的风“凛冽、刺骨”,并发出“呼呼”的响声;最为普遍的是学生无一例外的把树叶掉落的声音写为“哗——哗——”、把踩在落叶上的声音写为或“咯吱——咯吱——”或“咔嚓——咔嚓——”,很显然,学生缺少观察,“病根”是缺乏观察留心生活的意识,露出习作的“陈式化”和“教条化”倾向,几乎所有的同学将作文简单的视为照搬佳词丽句,还有抄袭所谓五花八门的“优秀作文”、“作文精华”,真是舍本求末,割裂了写作的清源活流——生活。当在作文讲评时,老师指出声音不贴切时,学生都露出不理解的声情。为此,趁巧是落叶的季节,我便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课余去树下踩满地的落叶,细心体会,写出踩时发出的声音,并写一个比喻句。
学生通过亲身体察,两个班约90位同学有的说不出像什么,反正不像以前虚想的“咯吱”或“咔嚓”;许多同学说像“哧啦——呲哧啦”或“刺啦——刺啦——”的声音;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打了几个很形象地比喻:“像油锅里炒菜的声音;像书页或纸张快速翻动时发出的声音;像鞭炮的捻子(导火索)点燃时发出的声响。”
通过这样的一个特殊作业,学生意识到以前自己描写的不真实、不准确,深深感到留心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我还告诉同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就像有位哲人所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好的作文及写景要写出某种事物的独特性和我们自己对这一特性的独到感受,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即是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悉心体察世间万象!
【关键词】 景物描写;色彩;芳香;声音;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_)
16―0097―01
所谓景物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那么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呢? 下面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一些心得。
一、 色彩的描写
二、芳香的描写
三、声音的描写
声音描写是写作的一项重要方面,世上许多事物既有形态、色彩,也有味道和声音。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主要是依靠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器官,所以老师在教授学生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就不能只限于一个方面,而要发挥各个器官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其中也包括声音的描写。同样在《春》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其中,“闹”就是从声音方面,描写春天的,和文章前面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画面。《木兰诗》中描写黄河流水声和胡骑的鸣叫声,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急迫、心境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斗气氛。
四、形体的描写
形体是指物体的外在表现,它是一门艺术。如人体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头部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和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感的和谐统一美。
描写物体,就要抓住其形体特征,如此写下的文章,才会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抓事物的形体,这是笔者要求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手法。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创作出的作文,可以使文章“言之有物”、“言而有味”。
总之,初中生既不同于小学生,也不同于高中生,在作文教学时,必须要求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训练他们写出写好景物,写好了景物,就具备了写好作文的基础。当然,仅仅抓住景物的特点还不够,发现了景物的特点并不等于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因此,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积累,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丰富词汇,炼字炼句,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只有整体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让他们写出一篇篇质量上乘而优秀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作文考题】
题目:远去的声音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题目解析】
“远去的声音”这个文题简洁而明确,关注的是考生的情感世界,符合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原则。它有利于考生调动生活积累,彰显写作个性,展示自我才情,显现创新精神。写好这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远去的声音”要求考生所写的必须是以前的事情、过往的经历。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一定听到过让自己记忆深刻而难忘的“声音”。写作时,我们要先确定“远去的声音”的发出者是谁。可以是“我”――“我”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在父母面前立下的誓言;可以是父母――父母因为“我”犯了错误教导“我”时的苦口婆心;甚至可以是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我”遇事退缩时给我前进的力量……
二、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远去的声音”在语言运用上应重点采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适当穿插抒情、议论,即着重记叙关于“远去的声音”的事件,运用描写方法展示“远去的声音”出现的前前后后,适时对事件加以抒情和议论。在形式的表达上,可以采用题记、小标题、日记、书信等多种形式。如运用题记,可用精练的语言概述“远去的声音”给今天带来的深远影响,以此开启全文;运用日记的形式,记述那“远去的声音”对自己的心灵产生的激荡作用,给自己带来的“正能量”。这样的文体设计,一定会产生与众不同之感。
三、巧妙展示“远去的声音”所体现的情感世界。“远去的声音”很适合在文章中展示人物的情感:谁发出的“远去的声音”?因何发出“远去的声音”?开篇可以设计排比句,行文设计排比段,结尾再设计排比句;可以在开篇进行环境描写,通过展现明丽的或阴沉的环境入文,为后文“远去的声音”的出现做铺垫;可以设计人物对话描写,同时配合神态或肖像描写……无论怎样,要把“我”与“远去的声音”发出者的情感联系作为文章的重点表现出来。
长久以来,作文是学生发愁的事情,而作文教学也是教师感到困惑的事情。
学生发愁:写什么,怎么写?老师困惑:怎么教,怎么让学生愿意写,乐意写,且能写得生动传神优美动人?《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因此,想方设法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学生才会“乐于表达”。结合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各位语文同仁进行交流:
一、从生活中摄取写作素材
语文来源于生活,也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尽量从生活中汲取有价值的素材,进行搜集整理,放入自己的作文资源库。在集中了一段时间进行作文片断训练后,我作了如下设计:将名著引读中介绍的名著、写景美文、教材内容与片断练习结合起来进行训练,写他们熟悉的生活。顺序为单纯写景训练―将景物描写运用到叙事类的作文中或渲染气氛,或表现人物心情或衬托人物的性格―人物外貌描写―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第一次进行的是景物描写训练,我预先选了三段写景美文,听完后,大家的脸上出现了快乐而又的羡慕神情,接着请大家仿写,我提示学生思考:本段写了哪些景物,意在表现什么,用了哪些方法写得生动有趣。例文:雨从一片树叶跳上另一片树叶。如果你仔细地听,你会听见小鸟喝水的声音,你会听见知了关门的声音。雨在池塘上面击起一串串的水泡,如果你把脚伸进水里,说不定还有一尾鱼轻轻地啄你的脚趾。水夹杂着黄泥,流进池塘,发出一种潺潺的声音,加深着静谧的意境。(节选自盛慧《记得》)结合训练内容,我给学生布置了习作练习“雨水”:雨水抓不住绿叶而坠到另一片绿叶上,有的还摔到地上发出“哎呦”的声音。如果留心听,你会听到蝴蝶用翅膀拍打雨水的声音,也会听到屎壳郎在水中游泳的声音,还会听到蚂蚁在水中求救的声音。
二、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全身心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有什么样的文字。”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引导学生珍惜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回忆过去曾参加过的游戏、劳动、辩论、演讲等活动。如根据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游戏,如“我来比划你来猜”等。游戏前,告诉学生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们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高兴,自然也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也就不难了。再如,很多学生喜欢捉鱼,老师可以让学生到溪流河沟,亲自玩玩捉鱼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会不经意记住一些内容和环节,为日后作文素材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老师叫同学们也一件趣事时,学生就可以回忆小时捉鱼的细节,写起作文,信手拈来。“鱼”的趣事可以这样写:鱼在池塘漾起一圈圈涟漪,如果你把手伸进水里,说不一定,还有一条小蝌蚪轻轻的触碰你的指尖,雨滴带着花香,滴入池塘,发出一种轻脆的声音,更显周围的静谧。池塘上漂着一朵朵小伞似的浮萍,水被染成了绿色,那是生命的颜色,是希望的颜色,是宁静的颜色。从这几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到学生们丰富的想象,清新且充满童趣的语言,更能感受到他们写作时内心的快乐。读这样的文字,我的内心也是无比快乐的。
三、多诵读诗歌,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魅力
四、注重人物外貌动作和细节描写
总之,让学生写好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大家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课后不断进行总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学生的作文兴趣越来越浓,记叙描写能力明显增强,收到不错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学生已把作文当成是快乐的事。所以,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是学生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才会写出高品质的作文,真正体验作文的快乐。
[设计理由]
《看戏》一课,在语文教材上是一篇自读课文,没有必要详细展开来讲,就课文内容而言,描写的是舞台表演,离学生的生活现实较远,也没有详细讲解的必要。但是,对于声音的描写却是本文,甚至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上难得的范例,因此,我想住抓住这点做突破口来学习这篇课文。于是我抓住这点做突破口,结合本课巧用动词、化无形为有形的描写声音的方法,进行了读后写的教学设计。
《看戏》读后写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看戏》透过叶君健先生丰富生动的语言文字,欣赏了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精彩演出,也领略了梅大师圆润铿锵的声音的魅力,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也来再现一下我们听到的美妙的声音。
(开门见山的导入,引导学生直接体会声音的妙处。)
二、回归课本,学习写作方法:
1、生找描写声音的语句,并朗读。
(回顾一下叶君健用文字表现声音的美妙的,并尝试寻找规律。)
2、指生读,其他同学听,在听的同时,请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描写声音最精彩?并说明理由。
3、学生探讨:
(1)“珠子”: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珍珠。师:珍珠给你什么感觉?生:亮,有光泽,圆润……
(教师适时打出珍珠的画面,加强视觉效果。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声音原来可以这样形象。)
引导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
引出:声音的描写课一化无形为有形,即用比喻的修辞。
(2)“滚”、“滴”、“溅”、“落”一系列动词的运用,使同学们明白声音的描写还需要准确而又生动形象的词语的运用。
4、教师小结:声音的描写可以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办法,使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一下了变得可感可触,当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你准确的使用动词、形容词,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三、练笔兵工厂:
1、听韩红的《青藏高原》,请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再现一下。
2、学生练笔。
(给予学生充分的练笔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展示作品:
摘录一篇学生的现场作文:
《青藏高原》这首歌的词曲声如同一只雄鹰翱翔于浅蓝又夹杂着几朵洁白形态各异的白云的深空中,看它熟练的飞行技巧,忽而笔直的直窜高空,忽而又像下山的猛虎一样坡度下沉,忽儿又像穿破时空的箭矛,无所顾忌的猛冲过去了,忽而又戛然而止了,让人摸不出它的动向,让人想不出它下一步是什么!但这并不是没有规律,只不过是它自己明白,理解,我们只能欣赏,只能被它感动,只能让它占全我们的全部心思,只能让我们绕在它身边,看着它如何翻腾鹏飞,升华,只能听着它那铿锵有力的翅膀拍打下来的每一个歌词,也只能让这歌词时时绕在我的耳畔,让我仔仔细细的品尝,疯疯狂狂的妄想,痴想。让我身处青藏高原之中,与其融为一体,想青藏高原之美,想青藏高原之灵气。
教后反思:
作为语文老师,面对学生这样的戏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时,我也深感无奈,说实话这不仅仅是学生们深感头疼,就是老师也觉得难以突破。就是我们的语文教材,无论是从教材编排、教学时数等客观因素方面,还是教师在教学的主观因素方面,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中,都是重读轻写。尤其是新课改后,个别老师对如“多读少讲”“以读代讲”、“重读重悟”等一些理念的理解有所偏颇,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反反复复的朗读活动,但是,很多时候,却缺少了读中谈悟、评读提升,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冷落”一旁,更谈不上什么“读写整合”、“读中悟写”了。
读后写就能把教材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说《看戏》一文吧,不但是描写声音的典范之作,还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佳作,如果我们能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炼出文中语言表达上、思想内涵上、谋篇布局上等方面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并把这些进行迁移、运用,这样以来,不仅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去钻研课文,更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没有素材的老大难问题,在培养其敏感的作文意识的基础上,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基础上,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理解运用,读写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如果能够坚持这么做下来,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了。
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般人认为小学生写作文,只要能把所叙之人、事、物清楚地表达出来就已经不易,没有必要再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小学生写作文,无论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应做到把笔下的人、事、物写得活灵活现,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今后的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呢?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教会学生体验生活,也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多种感官以及心理,去仔细观察感受生活。只有观察感受得细致,才可以挖掘出许多有用的细节。作文时再将这些有用的细节具体地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即可。
绘声绘色,原本是一个成语,意为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用在写作上,就是要求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摹与刻画,使读者对所描摹刻画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运用绘声绘色的关键是调动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诸多方面,描摹事物的形状、神态、声音、色彩、气味、质地等特征,使其面目精神跃然纸上,勃勃欲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绘声绘色地描写可以让笔下的人、事、物活灵活现。
指导学生在作文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人、事、物,使其活灵活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粗笔勾勒,突出特征。
世界万物,虽然千姿百态,但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只有抓住了独特之处,才能反映出个性,并且由这独特的个性,体现出鲜明的一面。如一学生写他的爸爸,首先抓住爸爸“胖”的特征,然后写他脸上的肉堆得像“油团”,看起来像一尊慈眉善目的“弥勒佛”。这样就把爸爸鲜明的体形特征表现了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
二、精雕细刻,鲜活形象。
写人叙事,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局部变化特征加以精雕细刻,有助于使所描写的事物变得鲜活生动,栩栩如生。如一位学生在以《胆怯的我》为题的作文中写道:
“发卷了,我的心跳得厉害,手也凉凉的,不知我得了多少分,等待我的又将是什么……‘XX’,我用有些颤抖的手接过卷子,迫不及待地向卷子瞟了一眼……我定了定神,站起来缓缓向老师办公室走去。尽管竭力想使我的心情平静下来,但仍然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我轻轻推门进去,走到老师面前,胆怯地叫了一声‘老师’,便在一边垂手而立,等待老师发问。”
三、渲染烘托,突出形象。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二者结合用在描写上,可使人物的种种行为表现和神态变化生动传神,精彩之至。如一学生是这样描写他同桌的:“他脾气暴躁,像爆竹一样一点就着,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你看,同学们又在向老师告许坚强的状了。老师刚批评了他一句,他立刻,暴跳如雷,大声叫嚣,完了还咬牙切齿,双手握拳,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比窦娥还冤!”这种正侧面相结合的渲染和烘托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四、绘声拟音,生动形象。
一些拟声词,如:“隆隆”“哗哗”“沙沙”等,如果能运用恰当,就会使描写的效果大不一样。如《海底世界》一文中这样写道:“海底是否一点声音也没有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鸡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海底的声音难以描摹,但比作小鸡、蜜蜂、小狗的声音,人们就明白了。这样的文章就显得形象生动。
五、巧用修辞,让静景动起来。
在描写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直接把静景写活,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这样能使文章情趣盎然。请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春雨飘落大地,滋润了土壤,唤醒了青蛙,使农民伯伯绽开了笑脸;春雨落到柳树上,柳树抽出了嫩芽,舒展着柔软的枝条随风飘荡;春雨喷到桃树上,染红了桃花,桃树好像撑起了一把把粉红色的小伞;春雨洒到河面上,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玩、追逐,活蹦乱跳的;春雨浇灌庄稼,庄稼贪婪地吮吸春天的乳汁,枯黄的叶子,露出了绿色的笑容……”
这段描写春雨的文字,巧妙地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动词的运用结合起来,把悄无声息的春雨和雨中静默的树木、庄稼表现得动态十足、活灵活现。读着这样的写景之作,让人仿佛如临其境、痴迷其中。所以说,只有让静景“活”起来,所写的景物才能充满生机,增添迷人的色彩。
总之,让学生把笔下的人、事、物写得活灵活现,并非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想,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的。关键是教师应提高认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以诱导,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一定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绘声绘色地描摹出来,给人以活灵活现之感。
一条欢快的小溪由千万滴小水珠组成,一条长河由好几条小小的溪流融汇而成,而一个大海由无数条长长的河流汇流而成。这个由小变大的过程正是大海的一个成长过程。小溪中“哗哗哗”的声音正是大海小时学语的“呀呀”声;长河中的平静无声正是大海青年时埋头苦干的沉实;而大海的“哗啦啦”的声音声音正是大海张大成熟时,在高唱生活之美的欢快的歌声。
从大海成长中的声音中我们可以听出,海洋之所以能茁壮成长,之所以能成为一望无垠、蔚蓝无边的美丽的大海,是因为它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精神,有着包容万物的胸怀。它让我们领略到的不只是它的壮观,更多的还有它广博的精神魅力……
从海的声音中,我听出了海的宽容之美。
海鸥之音
在一望无际的海洋上空,飞翔着一种能飞洋过海的鸟――海鸥。海鸥的声音可能不如画眉的歌声那般悦耳,也许不及雄鹰的叫声般雄壮,但它的声音一直吸引着我,一直被我所依恋,只因我喜欢它,喜欢它的毅力――一股坚毅不拔的精神。有人说过,海鸥小时侯是飞不高,飞不远的,而海滩上的小飞雀在小时侯就能在海滩的上空飞翔。相比之下,海鸥的飞行能力就相形见绌。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忍不拔的海鸥并无灰心,在经过时间的流逝和它自己坚毅地不停地练飞后,最终一飞冲天,飞洋过海的却是海鸥。海鸥的意志是我最欣赏之处,而且它的生活经历与我的尤为相似,我相信,我现在的默默的努力也是为了日后的展翅飞翔,只要时机成熟,我就一定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从海鸥的叫声中,我听出了它的坚韧之美。
其实,在大自然中,每一个音符,每一种声音都蕴藏着一种美。这就需要我们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耳朵,把自然的天籁之音中的每一个美妙的音符谱写成一首能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启发的自然狂想曲!
春天的雨丝细如牛毛。坐在家中,凝神静听,沙沙的小雨轻巧巧地蹦跳于地面之上,随即便钻入泥土中不见了。沙沙的雨点落在麦苗上,麦苗张开了双臂欢迎它;沙沙的雨点落在松软的泥土上,泥土迫不及待地将它纳入自己的怀抱;沙沙的雨点一如既往地浇灌着一切渴求它的生命,从不张扬,从不夸耀,春雨在无声之中孕育着万物,从它沙沙的脚步声中,我听出了它对我的教诲:做人要本本份份,谦虚为本。
夏天的雨强劲有力。从那乌黑浓厚的云层中,夏天的雨就那样率直地冲了下来。听吧!它有力地冲击着地面,气势犹如千军万马从天而降,它呼啸,它号叫,它怒吼,它凝聚了全身的力量,奋力冲向地面。狂风夹杂着雨水,摔在玻璃上,玻璃呻吟着叫痛;狂风夹杂着雨水冲击在房瓦上,房瓦发出哇哇的哭泣声……夏雨奋不顾身地冲向地面,它努力冲洗着污浊的世界,前面的没有成功,后面的勇往直前,一波又一波,坚不可摧,锐不可当,声音犹如铿锵有力的击鼓声,令人不禁热血沸腾。从这振奋的声音中,我听出了夏雨的坚强。秋天的雨冰冷无情。它直刷刷地从天而降,即使被风吹斜,却仍是并排的一道道,不乱一丝。闭上眼睛,听秋雨阴冷地洗刷房顶,洗刷落叶,听它整齐有序的脚步声——“唰唰”。秋雨如同一位庄重的长者,从它的声音中,我听出了秋雨的正直。
冬天的雨点仿佛也觉得冷了,穿上了白色的羊毛衫,但它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它们轻盈地从天上飘落。听!他们簌簌地落在树上,落在窗台上,它们轻轻地覆盖在田野上,它们用自己地宽容覆盖了时间的一切,不论美的,丑的,优秀的,平凡的……
听四季雨声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这乐趣中,我也深刻地领悟到做人的真谛:谦虚、坚强、正直、宽容。
忙碌的炊事班(描写声音)
飞行连炊事班的战士们每天都为全连队烧菜做饭。清晨,在一阵“哒嗒哒…”的起床军号声中,他们就开始了有声有色且忙碌的一天。
班里的战士都是分工干活。买菜的老王把几个箩筐“咣当,咣当”地扔进那辆老爷三轮车内,跨上车就“吱嘎、吱嘎”地向营外骑去,还不时地打响车铃“叮呤、叮呤”……而做馒头的小张则开始揉面,柔软的面团甩在案板上,发出“啪、啪”的声响。不一会,炊事班蒸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嘶嘶”的声响,整个炊事班都被水蒸气笼罩了。没多久,门外传来了“吱嘎、吱嘎”的声音,老王回来了。他故意地打响车铃“叮呤、叮呤、叮呤!”大声地喊着:“菜买回来了!”
菜买回来后,炊事班就更忙了。大伙们七手八脚地开始拣菜洗菜,水笼头“哗哗”地往水池里放着水,整筐的萝卜“卟嗵、卟嗵”地往里倒。几双手伸进水里“唏咧哗啦”一阵猛洗,又把冼净的萝卜“噼咧叭啦”地扔到砧板上。小李是饮事班的快刀手,他把菜刀舞得“嗖嗖”的,用不了多大一会儿,一大堆萝卜便在一阵“当当”声中切好了。而杀鸡的小刘那边更热闹!那几只即将命丧刀下的鸡在做垂死挣扎;“咕咕嗄、咕咕嗄”拼命地叫唤,翅膀漫无目的地扑打着,发出一阵阵“啪啦、啪啦”的声响……等忙完这阵子,炊事班的老马和小王便开始炒菜了,大铲刀在铁锅里“切嚓、切嚓”地上下翻炒着,一会儿,炊事班里飘出了诱人的香味,不由得让人的肚子里发出“咕、咕”的声音。……
忙碌的炊事班,就象在演奏一场交响乐,等交响乐的最后一个音符结束时,炊事班的工作也就完成了。……“开饭了!
描写和叙述是记叙文的一对翅膀,记叙文中的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是情节存在的背景,它丰富、拓展、深化了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在平时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唯有重视并经常训练描写,作文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才能使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一、描写要有颜色
唐诗宋词当中,有许多佳作都是在色彩的使用上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例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老舍先生在《林海》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仅仅只是“绿”颜色,在老舍的眼里就有如此多的种类,以至于要借助画家之手才能描出。
大文豪苏轼曾经说过:“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初中生正处于这样的“少小时”,平时一定要在语言上狠下功夫,在课外阅读的时候,要用心摘抄、积累一些绮丽优美的语言,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同时,再强化“染色”的习惯,从而亮化描写,使作文变得诗意而灵动。
二、描写要有声音
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这个世界还充盈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虎啸猿啼,有燕啭莺歌,有雷电交加,有水石激荡,声音让世界变得更有灵性。一个人听不到声音,固然是令人惋惜的,可如果作文中没有声音,也是一种悲哀。
其实,在初中语文的教材当中,就收录了不少关于描写声音的佳作,如《听潮》《口技》《社戏》等。譬如《听潮》当中有这样一段话:“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三、描写要有味道
德国作家聚斯金德在他的成名作《香水》中描写过一个有着超凡嗅觉的怪人,他同时也是制造香水的天才。他认为世界上最美妙的气味是青春少女的气息,为了造出最迷人的香水,他连杀了24名美丽的女孩,香水造成之后,闻过这种香水的人,都不愿相信眼前这个怪人就是杀人凶手,即便是受害者的父亲。
这部怪诞的小说在告诉人们:谁控制了人类的嗅觉和味觉,谁就占有了世界。
当代著名作家莫言曾经说过:“作家的创作,其实就是一个凭借着对气味的回忆,寻找故乡的过程。”中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世界,这个观察,并不是只有视觉上的,还有嗅觉、味觉上的。这些生活体验,用到写作当中,有的可以用写实的笔法,有的可以用想象的笔法,我们要学会给没有味道的事物以味道,给有味道的物体以更加特别的味道。如此,我们的作品就有了生命感,就会让读者读来动情,我们的作文,也就能打动人心。
我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关于描写的练笔,给学生一句话,让学生通过想象,借助色彩、声音和气味,扩成一段生动的描写。
譬如“海风吹起我的群裾”这句话,我们可以放飞想象,给它加上诗意的描写。海风可能起于蔚蓝色的世界,于是我们可以这样写:“天空,蔚蓝如洗,海风欸乃而过,似泛起的桨声。”这样的风,吹起的裙裾,必然就带着些诗意的色彩。于是,我们按照这样的思路,还可以接着往下写———
“风,渐渐紧了些,撩起了我那乳白色的裙裾,在风中如花枝微颤,又如发抖的弦音,海风卷来一股浓烈的咸湿,慢慢挥发后又是淡淡的海藻的气味,又像是清香的药皂。裙裾翩飞,离散了我的视线,三五只水墨画般的海鸥,在幽蓝的水面上,一去二三里。它们将纯净的蓝色无限地伸展,而我的思绪,也伴着海浪在海面上悄然开起一朵白色的浪花。”
如此扩句式的练笔,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经常练习,长此以往,学生作文时的描写能力就会增强。
20_年南通市中考早已落下帷幕,作为重头戏的作文题目《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备受人们关注。对于文题中的“声音”,“写作提示语”从自然、生活、情境等几个方面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读。这个提示语表明,可以写的声音非常广泛,只要是在记忆深处停留的、有价值的,能“潮湿眼眸,温暖人生”即可。这极大地拓宽了考生的选材空间。“声音”诉诸于听觉,与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相比,“声音形象”不容易描述,这给考生具体表现“声音”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笔者参与了南通市中考作文阅卷工作,批阅中发现,作为文题关键词的“声音”,考生作文中往往表现不够充分。有的考生能具体描述一件事,但“声音”成了这件事情的附属品,关于声音的描写内容粗粗地一笔带过;有的考生能丰富表现一个画面,画面中的人、虫、鸟、兽丰富多彩,能发出声音的事物都给以尽力描写,但给人感觉犹如一盘散沙。考生作文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根源在于没有掌握表达声音的方法。教材中写声音的文本不少,学生如果能熟读文本,借鉴方法,定能避免此类问题。下面,笔者试借助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几篇课文描写声音的技巧,并结合部分考场作文片段,谈谈丰富细腻地表达“声音形象”的方法。
一、内容统帅,过程细化,层次清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课文《口技》,是一篇通过所闻之声来表现画面的小说。其中一段文字表现了一家人梦中惊醒的画面: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这幅“梦中惊醒图”涉及的声音很多,具体来说,有犬吠声、女人打呵欠伸懒腰抚慰小儿之声、男子呓语斥儿之声、孩童哭闹含乳之声等等,真可谓“凡所应有,无所不有”。“遥”、“深”等字体现出材料安排的由远及近,“便”、“亦”、“齐”等字体现材料安排的由单一到复杂。因而,整个画面内容丰富,过程细腻,层次清晰地表现了梦中惊醒这曲主旋律,毫无零乱之感。
这幅画面给写作“声音”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笔者阅卷时发现,有的考生写一件事情时,知道按照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写作,但写“声音”却没有层次性。事实上,“声音”作为主要描述对象,也应该体现描述的过程性层次性。比如,写雨水润物之声,可以这样描述:
一阵微凉的雨水,淅淅沥沥地飘洒。听,雨点瞬间亲吻泥土的一声脆响,水滴在泥土的缝隙中翻滚、滑下。萌发的绿芽张开皮肤尽情吮吸着甘露,水份在细胞中一层层浸透,吸收。“啪”,在水滴浸透下,竹笋以无法阻挡之势,冲破泥土,偏离顽石,长出鲜绿的嫩芽。
此段文字从雨水飘洒、亲吻脆响、翻滚滑落到被绿芽吮吸这一系列过程,具体细腻地通过雨水润物来表现生命的强大,进而体现和谐之美,过程性、层次感非常鲜明。
如果在一种“主声音”之中还蕴含多种“子声音”,那么写作时,先需要按照层次排列好,不能给人零乱杂糅之感。然后还要将多种“子声音”由复杂转化为单一,统帅于“主声音”。比如,有位考生写“乡音”,先写童年愉悦之声:
小时候,踩着拖鞋,一路颠颠地走在乡间路上,是我最喜欢的事。脚下那石子,与拖鞋传出的摩擦声音总是那样好听,就像是牵着两个伙伴在路上玩耍一样。
然后写自然之声:
路边吃草的老黄牛,吃到兴处时,时不时引吭高歌“哞”一声,一下震惊了旁边的小山羊。小山羊受了惊,不休地“咩咩”斥责着老黄牛。屋檐上看热闹的小鸟,轻盈飞起,停在老黄牛的牛角上“叽叽喳喳”地调解着,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再写乡人热情淳朴之音:
再次走在乡间小路上,有些渴了,轻轻敲着邻居大妈的门。门开了,大妈热情洋溢地迎着我,小心翼翼地端上了水。我和她坐在院里小板凳上交谈起来。不知为何,在外讲惯普通话的我,突然又操起了那口乡音……出了大妈的门,看夕阳西下,男人们哼着丰收的调子,女人唱着快乐的歌曲,小孩则操着一口不纯不正的乡音附和着。
从上例可以看出,实施“一材多向、随题应变”策略,必须做好“三改”。
一、改题目。因是全命题作文,将题目《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整体换上即可。若为半命题或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则要灵活补题或自拟题目,例如将习作用于20_年金华题《我和 相遇》,你可补入“小精灵”;用于20_年十堰市话题作文(话题为“难题”),不妨拟《难题,在鸟鸣声中破解》这一题目。
二、改首尾。这里的“改”指添加文字,也指对原首尾文字的修改。运用“一材多向、随题应变”策略,文章开头有的可沿用原文,多数以另写开头为好。开头的一般方法有:亮出题目,引出下文;议论明旨,引出故事;设悬激疑,尺幅兴波。文章结尾一般都须作修改或补充,主要方法有:由叙转议,点明题旨;再次点题,呼应开篇;升华题旨,引发思考;运用辞格,令人回味。
三、改表述。运用“一材多向、随题应变”策略,除首尾外,文中的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的表述都必须服从新题,做到定向而作,这也是衡量能否真正做到随题应变的重要标准。二次立意文《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例如第三自然段增加“轻轻地骂”;第四自然段增加“等着做‘囚犯’吧,活该”等心理描写,将“答案”改为“出路”更是应变的神来之笔;第五自然段增加“躲在电扇叶片上的小精灵机警地探出小脑袋”等描写,将“讲述它的冒险”改为“讲述它的自信”;特别是新增加的“小精灵那‘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我不仅不感到讨厌,反而引起了我的思考,有了几分敬意”等句子都恰到好处地指向新题,使行文具有强烈的定向性和随题应变色彩。
以上尝试启示我们,“一材多向,随题应变”策略是一种智慧型选择,其关键在于原来的习作可多就少改,二次立意的“文眼”能随题而“点”。这样,就能省时高效,画龙点睛,让“神龙”腾空而起!
一个初中毕业生,写过的文章数以百计,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文章肯定有,千万不要将它们束之高阁,使之淡出记忆。好作文是你独有的“富矿”,理应进行“二次开发”。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对此作一番尝试。平时进行这样的训练,对提高写作水平亦大有帮助。
真好,下雨了。这是连续几个月来北京下的第一场雨,是那么的及时又是那么的令放学后的我束手无策。“真倒霉,没有带雨伞!”我望着身边来来往往的行人撑着雨伞跑回家,这无疑给我不安的心又添上了一丝乌云。
“这雨真大!”我迅速地向家跑去,头上顶着书包,兴许能管点儿用。这时,路灯下的'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位小女孩,也就六、七岁,脸红扑扑的,穿着一件粉色的外衣,正一颠一颠地跑向撑着雨伞的妈妈。“那位阿姨要挨冻了。”我不由自主地说。“孩子,别感冒了,来,给你雨伞。”那把花伞实在太小了,容不下她们母女俩。小女孩望着雨伞,“妈妈,我不冷,您忙了一天了,给您吧。”从小女孩的眼神里可以读出,她充满了自信。风吹着她的小脸更红了,妈妈笑了,“孩子真乖,听话,拿着”小女孩接过了雨伞,不知如何是好。她们母女俩的话让我感动,心想:她们的感情真好!
雨下得更大了,我的衣服早已湿透了一半,风吹着我的身体,不禁打了个寒颤。无意中,我看见了一个施工队在这里工作,即使在大雨中,那些工人也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工作服,安全帽早已掉了漆——那是经过了多少次风霜雨雪而留下的印记!
我正呆呆地望着那些工人,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还是那个小女孩。她带着那把花伞快步跑向其中的一位叔叔,蹲下来为他撑起了伞,叔叔停下了手中的活,望着小女孩,用那双粗糙的大手抚摸着她的脸。“爸爸,你累不累?”“不累。”回答坚实而又有力!他们拥抱在一起,像是好久没有见面了。“孩子,咱们回家吧!”妈妈喊道。小女孩离开了爸爸的怀抱,把那花伞递给了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她们母女俩顶着风雨渐渐地离开了我的视线。我的鼻子有些发酸,不知道是泪水还是雨水流过脸颊,也流进了我的心里……
第二天天晴了。雨后的清晨天气就是好,阳光刺得我有些睁不开眼睛。上学路上,我一直想着那对父女,想着那个可爱的小女孩,想着那位父亲。
“一、二、一、二”原来那位父亲正带领着其他人把那根恢复如新的电线杆立起来,无意间,我又看见了那把被他早已遗忘的花伞,我会心地笑了笑,便一走了之……
“描写不够生动”“语言不够鲜活”“表达不够具体”……在你的作文批语里,是否曾出现过这些字眼?如果你在拼命点头,接下来可要看仔细了,因为我马上将为你揭晓攻克这些问题的大招—给作文“配音”,即灵活运用声音描写。如果你能熟练运用在考场作文中,效果一定立竿见影!
“配音”前:
秋天来到了公园里。树叶黄了,从树上飘落下来,给曲折的小路铺上一层厚厚的毯子;小草也染了黄头发,东倒西歪地躺在草地上。孩子们
你追我赶地嬉闹着,给秋季
的公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配音”后:
不知不觉,秋天已悄悄来到了
公园里。树叶黄了,伴着瑟瑟风声从树
上飘下来,给曲折的小路铺上一层厚厚的毯子,踩上去沙沙作响;小草也染了黄头发,东倒西歪地躺在草地上,随风发出轻微的叹息。孩子们你追我赶地嬉闹着,“咯咯”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响亮,给秋季
的公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虽然只加了几个短语,但感觉景物更加生动了。尤其是那“咯咯”的笑声,更能体现出“生机”了!除了写景,写人、记事时也能用到声音描写。请你从以下两段中任选一段“配音”,试试看!
1.说到老妈,那可叫一个雷厉风行。一天,她回家比平时晚了很多,见我和老爸饿得无精打采,连鞋都没换就钻进了厨房。接着,洗菜、切菜、炒菜、装盘,好一通忙活。还没等我看完一集动画片,老妈就喊了起来—吃饭啦!
2.那天的拔河比赛,我们都特别期待。还没下课,同学们就坐不住了。好不容易等到下课铃响,大家就像一群重获自由的鸟,迫不及待地冲出了教室。
诸葛“配音”
1.说到老妈,那可叫一个雷厉风行。一天,她回家比平时晚了很多,见我和老爸饿得无精打采,“噔噔噔”踩着高跟鞋就钻进了厨房。接着,“哗哗哗”的水声,“咚咚咚”的切菜声,“滋啦滋啦”的炒菜声,伴着“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声,奏响了一首热烈的厨房交响曲。还没等我看完一集动画片,老妈就喊了起来—吃饭啦!
我似乎明白了,“洗菜、切菜、炒菜、装盘”,这四个词只告诉大家老妈做了什么,并没有表现出做这些事时雷厉风行的状态,也就不能有力地表达出本段中心。如果直接换成声音描写,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2.那天的拔河比赛,我们都特别期待。还没下课,教室里就响起“吱吱呀呀”的声音,原来同学们都坐不住了,屁股下面像抹了油,在椅子上转来转去。“丁零零—”下课铃像是一声解放的号角,大家听了,就像一群重获自由的鸟,呼啦啦冲出了教室,踩得地面咚咚作响,我仿佛还听见了窗框颤抖的声音。
屁股下面像抹了油,在椅子上转来转去,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这简直就是三弟下课前的真实写照!还有那“丁零零”的号角、“呼啦啦”“咚咚”的响声,把同学们对拔河比赛的期待心情描写得生动形象!
写作文总是离不开描写,而要将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除了要写出眼睛看到的,还要记录耳朵听到的,那样读者才会产生共鸣!不过,声音描写也有技巧,可不只是加几个象声词那么简单。
直接描写—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海滩。
运用比喻修辞—你听: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
通感—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